人教新课标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
3. 能够灵活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 比例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能够灵活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比例问题,引起学生对比例的兴趣,并引出比例的概念。
二、讲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
1. 定义比例:比例指的是两个具有相同单位的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
2. 比例的性质:比例具有等比例、交换率和比例连续性三个基本性质。
三、比例的计算方法(20分钟)
1. 等比例:如果两个数之间的比相等,那么它们就是等比例的。
a:b = c:d,表示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
解题方法:可以通过交叉相乘法求解。
2. 交换率:如果两个比例相等,那么交换比例中的两个数的位置,比例仍然相等。
a:b = c:d,则b:a = d:c。
解题方法:直接交换比例中的两个数即可。
3. 比例连续性:如果两个比例中有一个相等的项,那么这两个比例就是连续的。
a:b = b:c,则a:b:c是连续比例。
解题方法:根据已知条件设置方程,解方程求解。
四、实际问题的应用(20分钟)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练习,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小明去超市买水果,苹果的单价是5元/斤,梨的单价是3元/斤,小明买了3斤苹果和5斤梨,他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
总结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巩固学生对比例的理解。拓展一些拓展题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比例解题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
3. 能够灵活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 比例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能够灵活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比例问题,引起学生对比例的兴趣,并引出比例的概念。
二、讲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
1. 定义比例:比例指的是两个具有相同单位的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
2. 比例的性质:比例具有等比例、交换率和比例连续性三个基本性质。
三、比例的计算方法(20分钟)
1. 等比例:如果两个数之间的比相等,那么它们就是等比例的。
a:b = c:d,表示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
解题方法:可以通过交叉相乘法求解。
2. 交换率:如果两个比例相等,那么交换比例中的两个数的位置,比例仍然相等。
a:b = c:d,则b:a = d:c。
解题方法:直接交换比例中的两个数即可。
3. 比例连续性:如果两个比例中有一个相等的项,那么这两个比例就是连续的。
a:b = b:c,则a:b:c是连续比例。
解题方法:根据已知条件设置方程,解方程求解。
四、实际问题的应用(20分钟)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练习,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小明去超市买水果,苹果的单价是5元/斤,梨的单价是3元/斤,小明买了3斤苹果和5斤梨,他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
总结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巩固学生对比例的理解。拓展一些拓展题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比例解题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0.5 :0.2 和5:2
1/2:1/3 和6 : 4 0.2: 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 = 60:40
内项:1.6 6o
外项:2.4 40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让学生再写出几个比例。
如:2.4 :1.6 = 60:40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师作适当的补充)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0.6 :0.5=1.2: 1
两个外项的积是 0.6×1 =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
的积等于内项的积。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2.4/1.6 = 60/40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学生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填一填。
(1)1/2:1/5 =1/4:1/10
( )×( )=( )×( )
(2)0.8:1.2=4:6
( )×( )=( )×( )
(3)4×5=2×10
4:( )=( ):( )
5.做一做。
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6.课堂小结
(1) 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引导学生总结说出两种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到此,学生要学会用两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1.比值是否相等;2.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内项之积。)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补充习题:
一题多变化,动脑解决它:
(1)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8,
其中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是()。
(2)如果5a=3b,那么, = ,
(3)a︰8=9︰b,那么,a×b=( )
教学反思;课堂上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自主研究交流,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练习题处理及时,但是个别学生仍有疑惑,课下需要单独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