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设计(优质6篇)

时间:2017-03-05 09:17:1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有的人》这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文中人物的特点和行为动机。

3.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差异。

教学重点:

1. 理解《有的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 描述和分析课文中的人物特点和行为动机。

教学准备:

1. 《有的人》这篇课文的课本和课件。

2. 黑板、白板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什么样的人?有的人是怎样的?

Step 2: 阅读

让学生阅读《有的人》这篇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内容。

Step 3: 讨论

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 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2.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交朋友?

3.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和和自己不同的人交朋友?

4.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不同的人?

Step 4: 分组活动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人物形象,用画画或写作的方式描述这个人物的特点和行为动机。

Step 5: 展示和总结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描述的人物形象,并进行总结讨论。

Step 6: 作业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朋友的作文,并描述他们的特点和行为动机。

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讨论《有的人》这篇课文,培养对人物形象的观察和描绘能力,同时也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差异。通过小组活动和作业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有的人》这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动机。

3.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教学重点:

1. 理解《有的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情感态度。

2. 描述和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情感态度和行为动机。

教学准备:

1. 《有的人》这篇课文的课本和课件。

2. 黑板、白板或投影仪。

3. 素材: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引发学生对友谊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Step 2: 阅读

让学生阅读《有的人》这篇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情感。

Step 3: 讨论

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 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情感态度是什么?

2.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交朋友?

3.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和和自己不同的人交朋友?

4.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人的情感和感受?

Step 4: 角色扮演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人物形象,进行角色扮演,表达人物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动机。

Step 5: 展示和总结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角色扮演,并进行总结讨论。

Step 6: 作业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并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动机。

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讨论《有的人》这篇课文,培养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通过角色扮演和作文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情感态度。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简析:

  《有的人》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诗歌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了解为多数人活着的人将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对照的写作手法,体会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3、初步欣赏诗歌,对现代诗充满兴趣。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师: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先生不幸病逝时说:“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分节读诗,正音。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师:猜一猜,这句话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

  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

  师:这个字平时读“he”,比如—笑呵呵、“呵斥

  另外,“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在这句话中读第几声呢?为什么?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

  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齐读诗歌。

  三、合作赏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

  (1)(随即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轻声读读,发现什么?

  两个“死”,两个“活”一样吗?

  (3)朗读指导“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现在你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两个“有的人”一样吗?

  板书: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4)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对比。(板书)

  2.合作学习,细读《有的人》。

  (1)找找两种人的不同,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重构课文,对照感受

  (1)第2到6节中找出第一类人。组内读读。

  ①(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这些“有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结果呢?(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话说说这样的人。

  伟大,实则渺小,让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人们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做牛马的

  远记住他!

  风吹到的地方

  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③你读出诗中的言外之音了吗?

  牛马,野草为了别人更好的活的人是谁?

  ④补充鲁迅的资料,交流。

  (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火,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

  “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原来臧克家以此作比,竟都是出自鲁迅的原话啊!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又发现了什么?每节都是“先反后正”。

  四、对比特写,写法感受。

  1.对比读。

  找找哪些字感受到强烈的对比?

  2.交流:

  品读“骑”“俯”,“刻入”“情愿”,“不朽”“烂得更早”……

  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善一恶,一美一丑。

  3.比较读

  (1)2、3、4节5、6、7节

  2与5节,3与6节,4与7节,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与“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跨,”

  ……

  (2)与前面放在一起写比较,你感受到什么?

  臧克家无愧于“中国当代诗魂”。

  五、总结齐诵,激起共鸣

  1.十三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七十二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读诗……

  2.《有的人》仅仅是在歌颂鲁迅吗?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人,以小见大。

  3.将来等我们老了,我们还依然记得,齐读诗。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读准,特别是对容易读错的“呵”字,进行正音。其次,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四

  设计意图:

  《有的人》是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臧克家所作的一首高度凝练、句句闪光的诗,全诗语言质朴,采用强烈的对比与严密的照应相结合的手法,以鲁迅为镜,揭示“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 的深刻哲理,耐人咀嚼和回味。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略读课文要求,把阅读的核心、质疑的主人、积累的主体回归为学生,高年级的学生有能力自读自悟,在感悟到“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 的开篇对比后,引导孩子从“对人民的态度”,“人民对两种人的态度”来对照研读,渗透鲁迅的相关资料,丰富人物形象,拓宽感受的空间,也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表达、积累能力。同时在一“骑”、一“俯”,一“上”、一“下”间,反复朗读,读出鲁迅的高尚情操,读出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读出所有像鲁迅这样的人都值得“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的道理。

  2、反复朗读,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搜集材料,走进鲁迅,走进那个时代。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对比手法,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教学难点:

从特写强对比中,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2、图片、课件(鲁迅的名言等)。

  课前谈话:用一句话说说你心中的鲁迅。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入课

  1、鲁迅走了,但他留给后人的很多很多,十三年过去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臧克家仍心潮起伏(板书作者),写下了这首《有的人》(板书课题)。

  2、读题,质疑

  梳理质疑:“有的人”指谁?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分节读诗,正音。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4、比较发现,现代诗的特点。

  齐读诗歌。

  三、合作赏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

  (1)(随即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轻声读读,发现什么?

  两个“死”,两个“活”一样吗?

  (3)朗读指导“有的人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现在你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两个“有的人”一样吗?

  板书: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4)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对比。(板书)

  2、合作学习,细读《有的人》。

  (1)找找两种人的不同,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 重构课文,对照感受

  (1)第2到6节中找出第一类人。组内读读。

  ①(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这些“有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结果呢?(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话说说这样的人。

  伟大,实则渺小,让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①(出示)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设想】: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进行创作写自己的《有的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学生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的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学生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从而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品味出诗味。

  【教学难点】:

深入文本,从细微处体会。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进诗歌

  1、谈话导入

  “再会”鲁迅:同学们,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曾被堪称为民族“英雄”。这位文学家就是——(鲁迅)。

  2、出示鲁迅图片

  这就是鲁迅,对于鲁迅你还有什么了解的?(生畅谈)

  3、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理念:激情的导入,直奔“主题”。)

  二、品读诗歌

  1、请认认真真地读这首短诗,要读正确、读通顺。

  2、正音。

  课件出示诗歌第二节,这里有一个字特别容易读错,瞧!它就在这一小节当中,猜猜是哪个字?(呵)告诉大家这个字同“啊”字是一样的读音,那么,它应该读第几声呢?

  自由读——指名读,并追问理由——齐读

  3、齐读这首短诗

  (设计理念:诗的语言是凝练、含蓄而又饱含感情的,以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尝试将诗人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感悟诗歌

  1、研读品悟:诗中写了几类人?

  2、生汇报、师适时引导。

  师:真不错,大家说的这么多,我们的诗人臧克家把这些归纳为两类人——课件出示第一小节内容,归纳两类人:(1)虽生犹死,(2)虽死犹生

  3、师质疑:活着就是活着,死了就是死了,为什么还有“活着却死了,死了却活着”呢?

  4、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学生交流、并学会倾听,适时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语气,感情等。初步体会诗人的爱与憎,颂扬与鞭斥等情感。)

  四、拓展诗歌

  1、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全诗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的名字)

  这首诗除了歌颂鲁迅先生外,作者还歌颂了哪些人呢?请举例说明。

  2、寻找鲁迅的影子。

  虽然诗中没有鲁迅的名字,但我相信诗人肯定不是忘记了,诗中肯定有鲁迅的影子,你从哪些诗句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想起了他的哪件事?

  (生汇报,师相机引导,适时联系前面课文、课外资料,拓展对鲁迅的认识。)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深入文本,在寻找鲁迅影子中,进一步探究人生的价值,学生体会到作者对鲁迅的热爱、敬佩之情,从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含蓄与形象。)

  3、激情拓展

  同学们,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在他去世的时候,数以万计的人来追悼他,为他送行。人们把他的灵柩扛在肩头,把他的照片举过头顶,沉痛地哀悼这位伟人,这个不屈的战士!很多人都写文章来追悼他,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说——(课件出示,生齐读):他的精神是超乎慈祥的。他伟大,他坚强!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说——(课件出示,生齐读):他有颗纯洁的心,能接近青年。伟大领袖毛主席这样评价——(课件出示,生齐读):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4、配乐读

  同学们,让我们捧起书,再读这首诗,把我们深深地敬仰送给那些让我们敬佩的人。

  (设计理念:课外拓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鲁迅的热爱与颂扬之情,通过配乐朗读,进一步感受诗的魅力。)

  五、学写诗歌

  1、读得真好,我相信大家已经感受诗歌的魅力,但诗歌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语言、节奏、情感,还表现在它的写作特点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

  (1)导语激情,仿写诗歌。

  巴尔扎克说过:诗句是一些种子,应当在别人的心底开花。这首诗已经扎根在同学们的心底,那么,我们让它慢慢开出美丽的花吧,这朵花就是写出我们自己的《有的人》。

  (课件出示要求):

  a、可以想想身边的大人或同学们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而且这两个优缺点是一组反义词,在一个人身上可以同时俱备。

  b、想想是什么样的行为让他有这样的优点和缺点。

  c、不同的行为会带来什么不同的结果?

  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伙伴合作创作,看看哪一个小组更有智慧。想好了就开始写。

  (2)学生练写

  (3)指名展示

  (设计理念:训练学生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总结诗歌写作手法。“善教者授其法也”,六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模仿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并进行创作。)

  3、激情总结。

  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让我感到震撼!这节课我们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下一单元,我们班的老师会带领大家去轻叩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会洗涤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希望大家会爱上诗歌!老师更期望在我们同学当中能够诞生出杰出的诗人!谢谢大家。

  (设计理念:衔接下一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继续完成个人诗稿。

  板书设计:

  有的人

  虽生犹死

  做像鲁迅一样的人

  虽死犹生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诗歌的目的;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中部分含义深刻的字词。

  2、了解本文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学生评价)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由谈谈对这两种不同的含义的理解。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结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伯父帮助车夫时“半跪”一词以及谈碰壁一事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加以理解鲁迅的为人。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小黑板补充鲁迅的“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补充理解: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比人生观,比价值观: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诵

  五、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教学反思:以读代讲,结合大量课程资源,结合本组所学课文,边读边悟,同时采用对比手法理解两种不同人物的做法与后果,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了解了鲁迅为人。不足之处在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对比手法仿写生活中对待某一事件有不同看法的人,也许这样更能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有的人》教学设计(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