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屏》教学设计【实用6篇】

时间:2011-09-04 09:45:3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说屏》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设计:《说屏》的故事剧本表演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故事剧本的结构和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表演故事剧本,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3.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

1. 故事剧本的结构和特点;

2. 口头表达和肢体语言的运用;

3. 团队合作和创造力的培养。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故事剧本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对故事剧本的兴趣。

2. 学习故事剧本的结构和特点(15分钟)

通过示范和解释,教师讲解故事剧本的结构和特点,包括角色设定、场景切换、对白等。

3. 分组编写故事剧本(2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自由发挥创造力,编写属于自己的故事剧本。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主题或情节的启发,以帮助学生展开思维。

4. 组织表演(30分钟)

每个小组准备好自己编写的故事剧本后,进行表演。学生可以根据角色设定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口头表达和肢体语言来展示故事情节。

5. 合作评价(10分钟)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后,进行合作评价。每个小组可以提出对其他小组表演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6. 总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剧本表演的收获和体会,强调团队合作和创造力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尝试编写其他类型的故事剧本,如悬疑、科幻等,以拓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学生可以进行更复杂的表演,引入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元素,提升表演的艺术性。

《说屏》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设计:《说屏》的舞台美术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舞台美术设计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 学生能够运用色彩、布景和道具等元素,创作符合故事氛围的舞台美术;

3.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

1. 舞台美术设计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 色彩、布景和道具等元素的运用;

3. 观察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教师以《说屏》的故事情节为背景,简要介绍舞台美术设计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习舞台美术设计的要素(15分钟)

通过示范和解释,教师讲解舞台美术设计的要素,包括色彩、布景和道具等,并介绍它们对故事表达的影响。

3. 观察现有舞台美术设计(20分钟)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现有的舞台美术设计作品,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的色彩运用、布景设置和道具选择等。

4. 创作舞台美术设计(30分钟)

学生根据《说屏》的故事情节和氛围,进行舞台美术设计的创作。他们可以绘制草图、选择颜色、设计布景和道具等。

5. 展示和评价(10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美术设计作品,并进行评价。其他同学可以提出对作品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6. 总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舞台美术设计的重要性和创作过程中的体会,强调观察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其他故事的舞台美术设计,以提升他们的观察和创作能力。

2. 学生可以学习更多关于舞台美术设计的知识,如灯光、音效等,以丰富他们的舞台美术设计作品。

《说屏》教学设计 篇三

  本文题为《说“屏”》,即介绍屏风这一在古建筑装饰中集实用和装饰于一体的具体物品,应属实物类说明文。但作者没有板着脸孔说教,而是用一种轻松活泼的语调,一种洋溢着个人喜爱的感情,一种个人亲身经历的体验,以及一种信手拈来的古诗文化用的情致,写得轻松活泼,让人为之动心。

  从结构上看,本文是一篇很典范的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说明文,较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课型设计:

赏析探究课

  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出示小屏风并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2、文中几处关于屏的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分三步

  1、展示一件屏风: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

  明确: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

  2、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在哪里见过的?然后投影屏风画片。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简单评述。

  3、导入: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自古以来它就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着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起来说“屏”。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分四步骤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令人销魂齐声称道帷幕因地制宜伧俗得体

  休憩擅长忒驻足雅俗之分

  3、用一句话归结本文大意?

  讨论后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流露出对屏的喜爱之情。

  4、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讨论后明确:第三段中“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是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三)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分五步骤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梳理一下作者的思路。

  讨论后明确:总写—分说—总写

  第一部分(1)充满深情引出“屏”

  第二部分(2—4)介绍“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

  第三部分(5)再说“屏”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板书设计:

  2、对屏的感情怎样?用文中语句说。

  讨论后明确:富有诗意,令人销魂,心生向往之情,实在微妙,齐声称道

  3、根据课文,说一说屏风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①分隔作用②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

  4、屏风可以怎样分类?

  讨论后明确:按其建造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屏风可以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5、作者认为屏风的设置应注意些什么?

  讨论后明确:因场合不同,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风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都要做到得体。

  (四)赏析语言,感受诗意:分为两步骤

  1、本文是一篇介绍屏风的说明性小品文,但文中也有些记叙和旁引穿插于其中,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如:

  ①记得童年与家人……

  ②后来每次……

  ③小时侯……

  ④近来我也注意到了……

  ⑤古代的画中……

  ⑥旧社会男女有别……

  ⑦从前女子的房中……

  作用:

  ①作者与屏相关的亲身经历穿插其中,给读者真切的实感。

  ②有意无意的旁引,向读者展现了旧时人们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情景,有一种动人的温馨的情韵。

  2、借助诗词赏析工具书,了解文中引用古诗词的意思,说一说引用这些古诗词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们寂寞凄清的生活图景,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韵光贱”。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杜丽娘,她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③“抱膝看屏山”。

  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

  好处:

  1、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2、和展示屏风之美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分三步骤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希望引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们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后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写“屏”的古诗词,写出来交流。

  如: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方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鸟啼楚女眠。”

  3、想象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说屏》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品味课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屏”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学方法:

导读法

  学

习方法:

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在古代有一种叫“屏风”的家具吗?

  2、在我们学过的哪一篇古文中提到过“屏风”?

  (《口技》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在这场口技表扬中,屏起什么作用?(阻隔作用)

  3、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屏,你们看看这些屏在色彩、造型还有画面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答)

  4、可见,屏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艺术性的一面。大家知道吗?在我国,屏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并且在历代的诗词歌赋中留下了各种优美的身影。为什么屏总能牵动人的情思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陈从周先生笔下那富有诗意的“屏”,听一听作者是怎么说“屏”的?(师板书课题《说“屏”》)

  二、明确学习目标

  1、这是一篇轻松、随意的科学小品文。作为说明文的一种,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屏)

  2、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出示幻灯:学习目标)

  3、请大家读一读学习目标

  a.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b.品味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c.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可以吗?幻灯出示词语

  2、指名学生读词。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这些问题:

  1、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读书时要求自由朗读,大声地读。

  (二)、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

  (三)、指名学生回答

  1、什么是“屏”?

  (屏者,障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屏,是遮挡的东西。)

  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作用:室外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

  (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2、从作者对屏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喜爱、向往)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屏,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还有“心生向往之情”抓住以生:“更觉得它实在微妙”。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五、再读课文,研读赏析

  1、本文把“屏”的知识介绍的这么详细,感情又这么的真挚,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a.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b.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下定义:具体介绍,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举例子:说明屏的作用,避免乏味枯燥的介绍,使文章生动有趣。

  引用: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韵味。

  分类别:说明屏的种类多。)

  (可以看出,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屏这种说明对象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我们在写作当中也要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说明方法。)

  (本文把屏这种古典的家具介绍的这么典雅、古朴,不仅是因为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也很有特点。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找句子。

  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些优美的原因,感知屏的美。

  (既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又有富有诗情画意的一面)

  六、课堂小结及课外拓展

  作者用准确、周密而又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屏的相关知识,并且抒发了对屏的喜爱之情。也期待在今后的生活中,屏能重新大放异彩。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另外两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请选择其中的一种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七、作业布置

  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查找资料,大致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并搜集整理有关屏的古诗句。

  八、板书设计:

  作用

  说“屏”分类(喜爱、向往)

  设置及其注意事项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引资料、分类别

  语言特点:准确、周密、富有诗意小飞霞

《说屏》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学情分析】

  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初一学习《口技》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

  屏,就是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下面请看一下屏风的图片。屏风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2、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多媒体展示)

  屏风纳凉帷幕(蓦地、坟墓、朝暮、募捐、慕名、摹仿)伧俗忒雅俗等

  2、学生听朗读,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1、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2、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

  3、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二)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品味赏析增强语感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多媒体展示)

  六、布置作业

  必做:

  1、美读课文三遍。

  2、想像屏风未来的用途,把你的所思所想写在作业本上。

  选做: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七、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

  分类→设置

  巧

  李青涛

《说屏》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别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体会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2、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感情。

  2、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

  1、体会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教学方法:

  1.从畅谈国粹导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阅读兴趣。

  2.举办模拟招聘会,引导学生钻研课文,理解内容。

  3.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本文语言之韵味。

  4.读写拓展,既为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为了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畅谈国粹,激发情感和兴趣。

  二、走近“屏风”,拥抱古老艺术之珍品。

  举办模拟招聘会。

  面试题:

  1.屏是

什么东西,有何用途?

  2.屏风怎样分类?

  3.屏风如何设置?

  三、朗读课文,体会说明的语言和方法。

  师生合作朗读后探究:

  1、本文说明语言的特色。

  2、说明方法的运用。

  四、对话作者,体会情感,总结拓展,课外写作。

  1、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选取一种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品,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性文章。

  设计意图:

  (一)关于教学目的:根据《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的有关目标及要求,结合本文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上述三维教学目标,并将能力目标之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之二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关于教学方法:根据本文是说明文及学生对说明文的态度,为了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兴趣,我极力避免枯燥、沉闷的教学方法,而是设计运用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的方法:“畅谈国粹”,意在一开始,就让学生结合平时积累,有话可讲,让同学们找到共同语言;“举办模拟招聘会”,意在紧密结合社会热点,迎合学生乐意关注的活动,激发学生在一种强烈的欲望中钻研课文,理解内容;在教学中安排朗读,旨在通过朗读,培养语感,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精彩;“读写拓展”,更是为了将在本文的教学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和方法,运用在实际中,学以致用,同时又提高写作能力。

  (三)关于教学过程:为了体现新课标和新课改的要求与特点,我在教学过程的处理上,尤其费了心思。总体上,按照“激趣——初读——深究——拓展”四个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方式处理,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的欲望。回顾这堂课,许多听课的专家和同行都说“高潮迭起,精彩处处”。

  (四)关于板书设计:在设计板书时,我考虑,板书既要突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体现教学重点,同时又要精彩生动,具有美感,与屏风这一古老艺术珍品相称。经过再三思考,我将板书设计为屏风形状,将内容和重点拟成一副对联。从教学效果来看,果然精彩传神,听课者无不击掌叫好!认为匠心独运,锦上添花。

点击展开全文,剩余86%未阅读
《说屏》教学设计【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