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童趣》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标题: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沈复《童趣》教学设计
导入: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童趣》。这是一篇由清代作家沈复创作的童话作品,通过一个小男孩的奇幻冒险,带我们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梦境世界。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乐趣的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1.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孩子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 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导读沈复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2. 介绍《童趣》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段朗读故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4. 进行问题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细节和主题;
5.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小组中分配角色,演绎故事情节;
6. 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7. 引导学生自由发挥,编写自己的童话故事;
8.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编写的童话故事,并进行互动和评价。
教学评价和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们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展现出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然而,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编写自己的童话故事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另外,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增加一些绘画或手工制作的环节,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
沈复《童趣》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标题:培养孩子的情商——沈复《童趣》教学设计
导入: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童趣》。这是一篇由清代作家沈复创作的童话作品,通过一个小男孩的奇幻冒险,带我们领略了友情、勇气和善良的力量。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培养孩子的情商,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和与他人合作。
教学目标:
1. 培养孩子的情商,包括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同理心等方面;
2. 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孩子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 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导读沈复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2. 介绍《童趣》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段朗读故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4. 进行问题讨论,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学会关心他人和理解他人;
5.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小组中分配角色,演绎故事情节;
6. 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故事中人物行为的评价;
7. 进行情境模拟,让学生在小组中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解决问题;
8. 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的情商教育内容,并进行反思和评价。
教学评价和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们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情商,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中积极参与,展现出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然而,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理解他人和解决问题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提供更多的引导和支持。另外,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增加一些情感训练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故事中的情商教育内容。
沈复《童趣》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观察想象,发展自主想象能力。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内引生活,激趣导入
以猜谜的方式内引生活,调动经验,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散读,初步把握:
要求在对照注释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2、学生试读,师生评价:
学生尝试在初步了解基础上读清文句节奏句读。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感知文章的情味并基本会意。
4、师生齐读,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文章: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
(“物外之趣”三件事:一、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二、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三、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一步研读课文。
2、对小组间提出的疑问等进行互动解读。
四、体验升华,拓展延伸
学生根据自身体验畅谈,体验迁移,内化学习成果。
1、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说理由。
2、在文句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说想象。
3、通过联想想象,感知“物外之趣”,说发现。
4、交流类似的经验、乐趣,说感受。
5、拓展文本,朗读、讨论、体会成年人的“童心”“诗意”。
五、总结激励 ,结束全文
1、在学习的基础上吟诵读背。
2、收束教学,鼓励总结。
沈复《童趣》教学设计 篇四
【预设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会朗读文言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能整体感知,体会童趣,领悟童心。
【教材解读】
《童趣》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蚊子、丛草、土砾、癞虾蟆,并把它们想象成美丽又奇特的图景,充分表现了儿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好的内心世界。学好本文,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学情分析】
学生有类似的生活体验,课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初学文言文,以激趣为主,不机械地文白对译,不搞公式化的分析。
【教学方法】
朗读法和探究法。
【教学准备】
儿歌《数鸭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1、师生竞读:
⑴ 范读。
⑵ 生读。
⑶ 评议。
明确:读好文言文,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音节停顿、语气、语调。
2、疏通再读:
⑴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交流。
⑵ 全班交流。
⑶ 指名读、集体读。
3、探究诵读:
合作探究:
⑴ 课文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你怎么知道的?
⑵ 课文写了哪些“物外之趣”?
⑶ 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些“物外之趣”的`呢?还需要什么?
独立感悟:
这些联想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你从本课学习中有什么感悟?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熟读、背诵全文。
3、小练笔: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件自己的童年趣事,字数不限。
沈复《童趣》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表演《摇船调》,感悟谜语的乐趣,课后收集更多的谜语进行民间文化交流。
2、猜谜活动交流。
3、单元小结。
教学重难点:
1、 感悟谜语的乐趣。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1、由《猜调》导入:一问一答的歌曲上节课我们学了《猜调》,今天我们再唱一首这样的一问一答歌曲。
2、聆听(录音)范唱。要求:能听出问什么?怎样回答?
3、再听范唱。要求:能感悟到“摇船”的感觉吗?如当你有感觉时,请用摇船的动作为歌曲伴随律动。
4、用投影或幻灯打出歌谱(也可抄成歌片),让学生边听录音边做摇船动作边看歌谱,反应快的学生可以随录音轻声哼。
5、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分男女声(或小组)试唱歌曲。教师从中获取反馈,纠正个别乐句的错误,如第3、4小节的一字多音,附点节奏等。
6、各人自学歌曲并设计表演。
7、各组排列成船形(四组4条船)教师手执口风琴到各组轮流伴奏(不带旋律,曲谱见课本),全班学生随教师的口风琴伴奏边唱边观察各组的表演(即兴)。教师到哪一组中间,该组就边唱边表演,各组唱一段歌词即间→答→问答。师生评价。
8、学生学习口风琴伴奏:
(1)找到G音及G=1,并顺次找到“1 2 3 5”四个音。
(2)学奏伴奏谱8小节。
(3)在教师弹奏钢琴的旋律下,学生吹伴奏。
(4)学习最后4小节口风琴伴奏。
9、两组为一歌队,一问一答(表演、伴奏,均由队员自己承担)。
10、评价小结。
11、猜谜语活动
⑴各人把上节课后收集到的谜语进行交流。
⑵修改收集到的谜语。
⑶为《摇船调》编创新的歌词。
⑷演唱创作新的歌词的《摇船调》,并进行表演。
⑸单元小结:音乐与人的关系给我们带来童趣、乐趣。
12、教学小结。
沈复《童趣》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的:
1、熟练朗读文言文,把握正确的语气、语调,并进而读通文句;
2、感受物外之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重点:准确朗读,读通文句,感受物外之趣。
难点:背诵课文,读懂文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课文序言导入课文讲述,板书课题及作者姓名,简介之:
1、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
三、一生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难读字音:
zhì miǎo nǐ jiāng lì yí lì hè páng
童稚 藐小 拟 强 唳 怡 砾 壑 庞
四、齐读课文,教师指出注意点(句读、字音等)。
五、学生自读课文五分钟,要求读通课文。
六、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1、请简要描述这张插图的内容。
2、画中的少年是谁?画中的白鹤是真的吗?这些白鹤实际上是什么?
3、蚊子为什么会变成白鹤? 4、“飞蚊成鹤”,表现了少年时期的“我”的什么特点?
5、用文中的语言概括“我”这样做的好处?
6、“我”为什么能获得“物外之趣”(自身具备什么条件)?
7、文中除了“飞蚊成鹤”之处,还写到了什么“物外之趣”(即把什么看作什么)?
8、为什么“我”“呀然一惊”?文中的庞然大物指什么?
9、“我”为什么要打癞蛤蟆并“驱之别院”?
七、师生共同合作,解答上述问题,了解全文大意。
八、集体朗读课文,请一学生简述故事内容。
九、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1、在自己的本子上翻译全文;
2、熟读全文,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