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长方体的教案设计 篇一
认识长方体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2. 掌握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包括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
2. 长方体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
1. 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长方体模型、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利用投影仪展示长方体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让他们回答长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2. 介绍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10分钟):
- 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出长方体的定义,并解释其中的关键词;
-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特征,如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和十二条棱等。
3. 学习长方体的计算公式(15分钟):
- 给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 = l × w × h,其中 l、w、h 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 给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S = 2lw + 2lh + 2wh,其中 l、w、h 同上。
4. 实例演练(20分钟):
-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与长方体相关的问题,例如盒子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
- 让学生自己计算这些问题,并与同桌进行讨论。
5. 拓展应用(10分钟):
- 给学生布置一些拓展应用题,要求学生在家自己完成;
- 下节课前,要求学生将解答的过程和答案写在作业本上,以便老师检查。
六、课堂小结(5分钟):
-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方体的定义、性质和计算公式;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拓展应用题;
2.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认识长方体的教案设计 篇二
认识长方体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2. 掌握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包括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
2. 长方体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
1. 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长方体模型、白板、彩色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在白板上画出一个长方体的图形,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让他们回答长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2. 介绍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10分钟):
- 在白板上写出长方体的定义,并解释其中的关键词;
-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特征,如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和十二条棱等。
3. 学习长方体的计算公式(15分钟):
- 在白板上写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 = l × w × h,其中 l、w、h 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 在白板上写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S = 2lw + 2lh + 2wh,其中 l、w、h 同上。
4. 实例演练(20分钟):
- 给学生发放长方体模型,让他们自己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5. 拓展应用(10分钟):
- 给学生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与长方体相关的问题,例如盒子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
-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法,并向全班汇报。
6. 课堂小结(5分钟):
-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方体的定义、性质和计算公式;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认识长方体的教案设计 篇三
认识长方体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有关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心态,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牙膏盒、魔方等实物,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体实物、剪好书本第123页的长方体展开图。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交流后小结:这些平面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你认识这些图形吗?
它们都是由什么图形围成的呢?
交流后小结: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如墨水盒、魔方、牙膏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实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点到线,从平面到立体,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脉络。用学生熟悉的牙膏盒、魔方等实物引入长方体,充分说明长方体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种设计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说明:面;棱(面和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顶点(棱和棱的交点叫做顶点)。
再次课件演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说一说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首先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让学生先用手摸,然后再给出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从整体上明确概念,建立起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有效联系。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1)小组明确目标后自由讨论
教师: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有些什么特征?(课件出示表格)
(2)交流汇报
教师:谁能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汇报一下?
(预设)学生: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教师:你有这样的长方体吗?哪是相对的面?为了描述方便,一般称为左面、右面、上面、底面、前面和后面。(指实物回答)
(预设)学生: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教师:你怎么知道的?
(预设)学生:我用剪刀把相对的面剪下来比较;我测量了相对面的长和宽,长和宽的长度分别是相等的。(师课件演示“相对的面相等”)
教师:谁能说说棱的特点?
(预设)学生:长方体有12条棱。
教师:可以分成几组?
(预设)学生:可以分成3组,每组有4条,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教师演示“相对棱相等”)
教师: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谁再说说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
(3)完善表格并小结
教师:请你把教材第19页的表格填完成。
学生先在教材上独立完成,再课件演示。
教师:长方体就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了概念,再进一步观察、动手,合作学习研
究面、棱、顶点的特点,使学生亲身感知长方体这个立体图形,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调动多感官参与学习,寻求多种途径和方法达到目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3.请你判断对错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
(3)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相等。( )
【设计意图】这个穿插的小练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对长方体的特征有进一步的了解和巩固,也可以自然地引出下一个环节——长方体长、宽、高的认识。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辨析判断题,提出概念
教师:从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出发有三条棱,这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出示概念)
出示两个长方体(相同长方体两种不同的摆放位置),你能指着说一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摆放的位置不同,长宽高也不同。
(2)给棱分类
根据这个知识,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呢?(同一个顶点出发的长宽高为一组,可以分为4组)
5.做一做,并认识长方体直观图
(1)按教材要求做一做
(2)交流,认识长方体直观图
教师:你看到了长方体的几个面?都是什么图形?
(预设)学生:(1个、2个、3个)都是长方形的。
学生:不对,从我这里看,它的左面和上面就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细致。(课件演示直观图)我们在出示长方体的直观图时,除了前面和后面外,常常把其它各个面都画成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是长方形。(教师课件出示立体图,看不见的棱用虚线来表示)
【设计意图】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教给学生识图的方法。
(3)结合直观图,逐步减少棱,想象长方体的形状
(课件演示)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12厘米,7厘米,5厘米,完整直观图出示,逐步减少棱的条数。
教师:咱们至少需要知道那几条棱长,才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样子?
(课件出示只有一组长宽高的长方体)
教师:请你想象并比划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长方体?
长宽高分别为12厘米,5厘米,5厘米(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牙膏盒)。
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5厘米,5厘米,5厘米(魔方,其实也是个正方体)。
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5厘米,4厘米,1厘米(扁扁的长方体——火柴盒)。
【设计意图】从抽象的几何图形回到生活中的物体原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适当出示正方体,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1题
2.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6题
(四)小结收获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展开想象,如果给你一点,学了这节课你会联想到什么?(由一点引出的三条线段)由这三条线段你会想到什么?(三个面)继续想象:(由三个面可以想到它们相对的三个面形成一个长方体)。
【设计意图】使学生建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五)课后作业
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2题、第3题、第7题、第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