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教案 篇一
《声声慢》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词坛的瑰宝。本教案将以《声声慢》为核心,通过诵读、分析和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声声慢》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代词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3.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放映《声声慢》的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声声慢》的全文,并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词意的理解。
3. 词曲配对:播放不同版本的《声声慢》音频,让学生比较不同曲调对词意的影响。
4. 词曲赏析:老师分析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对《声声慢》的情感表达进行深入思考。
5. 诵读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诵读练习,通过朗诵的方式感受词人的情感表达。
6. 写作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以《声声慢》为题写一篇意境深远的短文。
7. 作品分享: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全班同学,并相互评价。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声声慢》的理解程度。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李清照的词作品《声声慢》,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 篇二
《声声慢》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以细腻、婉约的语言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的时光和爱情的深深思念之情。本教案将以《声声慢》为中心,通过分析词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以及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声声慢》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代词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3.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声声慢》的音频,引起学生对词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2.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声声慢》的全文,并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词意的理解。
3. 词曲配对: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声声慢》音频,比较不同曲调对词意的影响。
4. 分析讨论:老师分析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和艺术特点,与学生共同探讨《声声慢》的情感表达。
5. 诵读实践:学生进行诵读练习,通过朗诵的方式感受词人的情感表达。
6. 写作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以《声声慢》为题写一篇意境深远的短文。
7. 作品分享: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全班同学,并相互评价。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声声慢》的理解程度。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李清照的词作品《声声慢》,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通过情感表达和写作训练,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也将得到提升。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 篇三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声声慢》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教学目标:
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教学内容:
一、导入
以猜字谜方式导入。“风起了,叶落了,心碎了”,(愁板书)(聪明!)秋天的时候我们特别容易发愁,敏感一点的同学难免有时候会见月伤心,听风落泪。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位将愁字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清照吗?(请一个学生)初中学过她的词吗?能背出来给大家听听吗?忘了,没关系,我们一起回忆一起背好吗?背得真好。背得很整齐。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清丽。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守着一个孤清的`寂寞小院过日子。又是一年秋风起,秋叶落,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写下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
补充介绍: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但是好景不长,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高
宗皇帝赵构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跟随着南下,一路历经战乱。不久深爱他的丈夫赵明诚病逝离开了她,她又被诬陷通敌买国,一个失去丈夫的弱女子,在这种情况下能怎么办?她只能终日凄凄惶惶急急忙忙的追赶着那个南宋小朝廷。在流离失所之中在战乱之中在匆忙之中,她与丈夫多年收集的视如生命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丢失了,多少痛,多少伤啊。在心灰意冷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她答应了当时一个财政部长求婚,带着名节被毁的耻辱,只想晚年能过一些平静安定的生活。谁知这个人,却是个衣冠君子,娶李清照只是为了得到她身边尚存的金石古玩,一到手就撕下文人的面纱,对李清照拳打脚踢。李清照冒着牢狱之灾,解除乐这段痛苦的婚姻。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只能一个人孤苦伶仃住在杭州城里的一个孤清的小院过日子。名满天下的一代才女竞沦落到这样的田地。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
《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当的语调吟读词作。
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
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
四、请说出自己最有感触地方(要落实到字词)。要求同学用清晰的语言表达!
问: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问: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意象探究:
明确:1、淡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实际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 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秋风 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老师明确:“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过也”这句话 。
过雁 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在李清照的那首词中也写到雁?李清照看到大雁南来北往,伤心些什么呢?
(老师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诗人哀戚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耦花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心。
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各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