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设计【最新3篇】

时间:2016-09-08 07:41:3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教案教学设计目标:

1. 通过学习《鱼我所欲也》,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设计步骤:

1. 导入:向学生介绍《鱼我所欲也》的作者、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故事,然后回答一些相关的问题,如主人公为什么想要鱼、鱼为什么不愿意被捕捉等,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节。

3. 观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让他们观察一缸水里的鱼,并记录下鱼的行为和特点。然后,让学生讨论观察结果,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鱼不愿意被捕捉。

4.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动物,通过观察和研究,讨论动物的行为和特点,并向其他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5. 文学欣赏:让学生再次阅读《鱼我所欲也》,然后讨论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来描绘鱼和自然环境,如何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

6. 制作手工:让学生用纸板、颜料等材料制作一个鱼缸模型,并在模型中放入自己喜欢的鱼类,通过手工制作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和理解鱼的生活环境和需求。

7.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对鱼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对《鱼我所欲也》这篇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欣赏,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教案教学设计目标:

1. 通过学习《鱼我所欲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设计步骤:

1. 导入:向学生展示一张描绘自然环境的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中的场景和感受,引导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鱼我所欲也》,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3. 口语表达: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或人物,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表演的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这个场景或人物的情感和心情。

4. 创造性写作:让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和主题,自己创作一个小故事,可以是关于鱼的故事,也可以是关于其他动物或自然环境的故事,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5. 分享和欣赏:让学生将自己的小故事分享给同伴,让同伴欣赏和评价自己的作品,鼓励学生彼此交流和互动。

6.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然现象或动物,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探索这个自然现象或动物的特点和意义。

7.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并对自然界的保护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阅读《鱼我所欲也》以及口语表达和创造性写作的活动,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合作意识和创造力,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热爱。

《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设计 篇三

《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重点】

  1、体会文章的中心论点。

  2、论证方法。

  3、体会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孟子(约公元前372至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推崇并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世称“亚圣”。作品有《孟子》七篇。他长于说理,善用比喻,纵横捭阖,妙趣横生,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鱼我所欲也》就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二、学生朗读课文

  三、注意有关字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

  2、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感激的意思。

  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之意。

  四、笔译这篇课文

  五、对艰难字词句进行解释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学生散读课文

  三、点名学生翻译课文,对不妥之处详加解释

  四、学生散读课文争取成诵

  第三课时

  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文章,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舍生取义

  2、作者是怎么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的。

  3、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为苟得”“不避祸患”来,这是从正面论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正面论述。结论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讨厌的东西(“义”和“不义”)”。后又从反面论证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

  4、写作特色:

  ⑴ 善用比喻。

  ① 运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

  ② 用“行不吃‘呼尔’,乞不受‘蹴尔’”比喻守义不辱。运用比喻使讲述的道理明白易懂,深入浅出。

  ⑵ 运用对比。“鱼与熊掌”“生与死”“义与不义”“向与今”等通篇对比鲜明,使中心论点“舍生取义”鲜明突出。既然能为“义”而“舍生”,那么在接受比生命更轻的高官厚禄,甚至是“一箪食,一豆羹”的时候要辩解是不是合乎礼义。

  ⑶ 孟子的“礼义”是封建君臣之“礼”,封建君臣之“义”,应批判地继承,现在的“礼义”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如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

  ⑷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5、结构图示:

  熊掌 生 所欲不苟得—有甚于生—义

  ╱正面—→——→—————————————

  舍 鱼 死 虽恶所不避—有甚于死—不义

  生

  取

  义

  ╲反面: 向(为身死而不受)

  受不义之万钟无益———————————————

  今(为宫室、妻妾、穷乏者)更不可

《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设计【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