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教案 篇一
区域活动教案:探索自然奇观
教学目标:
1. 通过区域活动,让学生能够发现并了解自然奇观的存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3. 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的兴趣,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 图书馆或互联网上关于自然奇观的书籍或资料。
2. 学生笔记本和铅笔。
3. 高清图片或短视频展示自然奇观。
4. 学生分组的小道具,如放大镜、指南针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世界著名的自然奇观,如大峡谷、长城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奇观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探索自然奇观(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本自然奇观的书籍或网页链接。学生阅读或浏览相关资料,然后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a. 这个自然奇观是什么?
b. 它的特点是什么?
c. 它是如何形成的?
d. 它对当地的人们有什么影响?
e. 它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3. 分享和总结(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所研究的自然奇观,其他学生做笔记。然后,老师带领全班总结所学内容,并强调自然奇观对环境和人类的重要性。
4. 拓展活动(15分钟):
学生选取一个自然奇观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可以通过展示板、海报等形式呈现出来,并向全班呈现。要求学生包括自然奇观的图片、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5. 结束(5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并鼓励学生保护自然奇观,珍惜环境资源。
篇二
区域活动教案:探索当地文化
教学目标:
1. 通过区域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传统。
2. 培养学生对当地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3.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
1. 图书馆或互联网上关于当地文化的书籍或资料。
2. 学生笔记本和铅笔。
3. 当地文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学生分组的小道具,如传统服饰、乐器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当地著名的文化景点、传统节日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2. 探索当地文化(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本关于当地文化的书籍或网页链接。学生阅读或浏览相关资料,然后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a. 当地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b. 有哪些传统节日和庆典?
c. 有哪些传统习俗和风俗?
d. 当地有哪些著名的文化景点?
e. 当地的传统美食有哪些?
3. 分享和展示(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所研究的当地文化,其他学生做笔记。然后,老师带领全班展示一些当地文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并进一步了解当地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4. 跨文化交流(15分钟):
学生分成新的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不同的地区文化进行比较,讨论两个地区文化的异同点,并尝试着交流对方文化的一些特点。
5. 结束(5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并鼓励学生尊重和保护当地文化,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区域活动教案 篇三
1、活动目标:
(1)在区域活动中,通过幼儿的自主活动,尝试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幼儿自主、独立、坚持、创造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体验和分享同伴的快乐。
2、投放材料:
小作坊:各种各样的串珠、各种不同的质地的绳线。
益智区:各种不同数量板块的拚图、走迷宫、扑克牌
美工区:各种废旧的纸盒、双色纸、即时贴、双面胶、剪刀、剪对称图形、泥工、泥工板等
科常生活区:吸铁石、回形针、垫板、帮娃娃编辫子、穿纸板、绣图案
结构区:雪花片、乐高、螺丝积木等
民间艺术区:各种喜糖盒子、剪刀、双面胶、各种色纸、细绳等
3、幼儿自主探索活动
(1)幼儿按自己意愿选择活动区域、内容。
(2)教师观察个别幼儿的活动并及时鼓励大胆尝试、探索;
(3)了解幼儿困难及如何解决;及时捕捉幼儿的创造;
(4)观察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宜幼儿。
(5)在幼儿尝试失败而准备放弃时,给予适宜的指导,使其获得成功。
4、师生分享
通过幼儿介绍、展示作品,同伴分享其快乐,增强自信心、成功感。
集体内容要是当天幼儿活动情况而定。
区域活动教案 篇四
价值取向:
巩固、复习多种已经学过的打击乐节奏型,对打击乐活动有浓厚的兴趣。会用拍手、拍腿等身体动作来表示自己对节奏的认识与理解。尝试自己选择、配对、排列一些简单的节奏卡,并进行乐器的打击。学会一些指挥的小技巧,知道打击乐活动一定要“看”指挥。在与同伴的共同活动中,能保持自己的演奏速度。会自觉爱护各类打击乐器。
材料设计:
1、蛋糕盒一个,里面盛满沙子,用绿色卡纸裁剪成草叶的形状,插立于盒子里,取名为“美丽的蛋糕盒草地”。
2、彩色卡纸裁剪成各种花瓣形状,并用勾线笔在上面画上各种幼儿熟悉的节奏图,粘贴于吸管上。
3、打击乐器若干:铃鼓、铃铛、圆舞板、手铃、三角铁等。
玩法提示:
1、选择自己喜欢的花儿节奏卡,排列于蛋糕盒的草地上。
2、先用拍手、拍腿、拍肩等身体动作来打击节奏,巩固对节奏卡的认识。
3、幼儿相互分配打击乐器,人手一件进行打击乐活动。
4、尝试做“小小指挥家”。
指导要点:
1、平时多与幼儿练习一些节奏的打击,可以把活动渗透于日常活动中。
2、教师可以以“指挥家”的身份参与活动,让幼儿耳濡目染指挥的一些技巧,慢慢地学会自己来做“小小指挥家”。
区域活动教案 篇五
活动总目标:
1、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进一步学习和同伴友好地共同玩。
2、幼儿共同分享成功后的喜悦,使幼儿感受愉快的活动情绪。
3、鼓励幼儿能用完整的语言、大胆的、有礼貌的和别人交流。
数学区
设计意图:
根据《纲要》中"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对数学活动的要求,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的去探索学习。
活动目标:复习数字1—10,能按顺序排列。
活动准备:自制教具(表盘、串珠子)、数字贴纸、数字卡片、点卡
指导方法:引导幼儿辨认数字1—10,按顺序贴贴纸。
美工区(冬天的礼物)
设计意图:
幼儿进入中班后,对绘画有了很大的兴趣,大部分幼儿能画出人物的基本特征,有的幼儿还能想象创编出新的人物动态、造型。《纲要》中指出应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活动目标:通过观察自由创作雪人,并尝试对画面进行装饰。
投放材料:雪人娃娃、彩笔、白纸、剪纸雪花
指导方法:提醒幼儿注意画面颜色的搭配
语言区(小厨房)
设计意图:
本区域为幼儿提供了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锅、碗、瓢、盆,还预备了大大的煤气灶、饮水机、洗手池、各种蔬菜水果等等,这些玩具都是吻合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是他们喜欢操作,能够模仿的。幼儿会在娃娃家煮饭、烧菜、从饮水机里倒水,体现了他们在家庭中获得的经验。所以为幼儿提供丰富形象化的玩具,并合理的利用玩具,有利于游戏的开展。
活动目标:引导幼儿用“请”表达自己的意愿。
活动准备:各种厨房用具
指导方法:鼓励幼儿用普通话大胆交流,并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操作区(巧巧手)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健康教育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本次游戏活动就重在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从最贴近幼儿生活的扣扣子入手,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减轻家长的负担。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手眼的协调能力以及手指小肌肉的训练。
2、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投放材料:教师自制扣扣子操作材料
指导方法:
观察幼儿能否手眼协调地扣扣子。
社会区(开心超市)
设计意图:
区域活动是让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皮亚杰的理论告诉我们,学前幼儿的身心、心理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感知和操作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而我所提供的材料也正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一些废旧饮料空瓶、包装盒、包装袋等。通过模拟超市场景,使幼儿自然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去操作、探索、交流、合作,体验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也使幼儿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运用的更加自然、愉快!
活动目标:
通过扮演”售货员”与”小顾客”进行角色游戏,使用”货币”购买相应的物品,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注意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
投放材料:废旧饮料空瓶、包装纸袋、包装盒、柜台、自制钱币等。
指导方法:
1、提醒幼儿保持超市物品的整齐。
2、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健康区(小小运动会)
设计意图:
在晨间锻炼中,我发现幼儿对基本动作双脚跳很感兴趣,但不太会双脚并拢跳,而且往往不能双脚同时落地。为了让幼儿正确掌握双脚跳的动作要领,为将来学习从高处往下跳、从低处往高处跳的动作打好基础,我设计了本次体育活动。
活动目标:通过游戏锻炼幼儿双脚起跳,双脚落地。
活动准备:5cm障碍、呼啦圈、梅花桩
指导方法:鼓励幼儿大胆跳跃
重点指导区域:社会区数学区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讲述进区的规则:得到通行证
教师示范如何得到通行证:有礼貌地说:“请给我一张通行证好吗?”
二、幼儿自主活动;
1、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入活动区活动。
2、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对个别新材料,个别幼儿作适时的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探索,及时捕捉幼儿的创造表现,给予肯定。
3、发现幼儿遇到困难想放弃时,给予适时指导,争取取得成功。
幼儿自由结伴,分别到已创设的活动区域自由选择玩,
4、鼓励幼儿遇到问题能相互协商,不与同伴争抢。
5、启发幼儿尝试参与各种不同的活动区域,能与同伴友好协商:“我也想玩这个游戏,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参加这个游戏可以吗?”“我们交换着玩好吗”等。
三、教师分区小结
区域活动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解决购买文具中"一共用去多少钱?"或"还剩下多少钱"的问题,学习7以内的加减运算。
2、学习用算式记录自己购买文具的过程。
3、能积极参与购买文具的游戏活动,清楚地表达自己购物的过程及算式含义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二“文具店”的场景图。
2、第29页操作材料《分分合合(三)》,铅笔。
活动过程:
一、集体玩游戏"一共需要多少钱",学习7以内的加法。
1、教师出示"文具店"场景图,请幼儿观察货架。
教师:我们现在去逛逛文具店,请大家举手告诉老师文具店里有哪些文具?每种文具的价格是多少?(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文具种类并观察到文具价格)。
2、教师提出购物要求:
教师:大家请在文具店里购买两种文具,举手回答你买的的两种文具的价格各是多少?再算一算你一共花了几元钱?
3、幼儿看场景参与"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的游戏,并个别讲述自己购买文具的事情。教师记录幼儿所讲述的算式,幼儿了解老师算式中数字与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2+5=7买了2元钱的橡皮擦和5元钱的小刀,一共需要7元钱二、集体玩游戏:"还剩多少钱",学习7以内的减法。
1、教师提出购物要求:
教师:现在大家用7元钱到文具店买一种文具,举手回答你想买的是什么?算一算买了这种文具后还剩下多少钱?
2、学习用算式记录购买文具的事情。
教师:用一道什么算式可以把用7元钱买了3元钱的钢笔,还剩下4元钱的事情记录下来?
引导幼儿说出:
7—3=4一共有7元钱,买了3元钱的尺子,还剩下4元钱三、幼儿分组操作
(1)操作完成幼儿用书第29页:一共需要多少钱。
(2)操作完成幼儿用书第29页:还剩多少钱。
四、活动评价
请个别幼儿介绍"一共需要多少钱"和"还剩多少钱"的活动结果,集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