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推荐3篇)

时间:2013-06-04 05:29: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比进行比较。

2. 学生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比的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2. 比的运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比的相关教学材料,包括图片、实物或数字等。

2. 教师准备计算器、白板、黑板和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比的概念(10分钟)

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两个不同长度的线段,让学生比较两个线段的长度,并思考如何用比表示。

2.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概念,比如“一段线段比另一段线段长”,并解释比的含义。

3. 教师用具体的例子解释比的表示方法,比如“线段AB比线段CD长,记作AB:CD”。

Step 2 比的运算方法(2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比的运算。

2.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运算规则,即相等的比可以互相替代,比如“AB:CD=EF:GH,那么AB和CD相等,EF和GH也相等”。

3. 教师出示一些比的运算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方法。

Step 3 比的应用(30分钟)

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比较问题,比如“小明今天跑了5公里,小红跑了3公里,小明跑了多少倍于小红?”

2. 引导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并解释解题思路。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更多实际问题,并向全班汇报解题思路和答案。

Step 4 拓展与巩固(10分钟)

1.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2.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并讨论解题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比进行比较。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生能够将比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通过拓展与巩固环节的练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得到了有效的巩固。整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比进行比较。

2. 学生能够通过比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扩展应用比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

教学重点:

1. 比的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2. 比的运算方法的掌握。

3.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比的相关教学材料,包括图片、实物或数字等。

2. 教师准备计算器、白板、黑板和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比的概念(10分钟)

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两个不同长度的线段,让学生比较两个线段的长度,并思考如何用比表示。

2.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概念,比如“一段线段比另一段线段长”,并解释比的含义。

3. 教师用具体的例子解释比的表示方法,比如“线段AB比线段CD长,记作AB:CD”。

Step 2 比的运算方法(2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比的运算。

2.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运算规则,即相等的比可以互相替代,比如“AB:CD=EF:GH,那么AB和CD相等,EF和GH也相等”。

3. 教师出示一些比的运算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方法。

Step 3 比的应用与拓展(30分钟)

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比较问题,比如“小明今天跑了5公里,小红跑了3公里,小明跑了多少倍于小红?”

2. 引导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并解释解题思路。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更多实际问题,并向全班汇报解题思路和答案。

4.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运用比的知识进行解决。

Step 4 拓展与巩固(10分钟)

1.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2.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并讨论解题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比进行比较。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生能够将比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同时,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整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并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三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4页例2和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能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运用按比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如果妈妈的菜地里的白菜长虫子了,妈妈会怎么办呢?肯定要买杀虫剂(浓缩剂)进行杀虫。那浓缩剂能不能用来杀虫呢?你们想不想解决这类有关的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那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的应用。

  板书:比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的54页。

  出示教材54页例2

  阅读与理解:

  (1)、了解情境中的生活信息。

  (2)、已知条件:500mL是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1: 4表示的是浓缩液与水的体积的比。

  分析与解答:

  (1)、稀释液:500ml 总分数:1+ 4=5

  1 : 4表示什么意思呢?

  浓缩液 : 水

  (2)、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 4 。

  浓缩液的体积是稀释液的1/5。

  水的体积是稀释液的4/5。

  方法一:

  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先算出总分数,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把每份是:500(1+4)=100(mL)

  浓缩液:1001=100(mL)

  水:1004=400(mL)

  方法二:

  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浓缩液占总体积的1/5;水占总体积的4/5。),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浓缩液有:5001/5=100(mL)

  水有:5004/5=400(mL)

  回顾与反思:

  浓缩液体积:水的体积

  =( ):( )

  =( ):( )

  答:浓缩液有100mL,水的体积有400mL。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二第1、2题。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应用比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按比的配制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 a、先算出总分数,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b、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3、4题。

  六、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方法一 方法二

  总分数1+4=5

  每份数: 500(1+4)=100(mL) 浓缩液占总体积的1/5

  水占总体积的.4/5

  浓缩液:1100=100(mL) 浓缩液有:5001/5=100(mL) 水:4100=400(mL ) 水有:1004/5=400(mL)

  答:浓缩液有100mL,水的体积有400mL。

  课后反思:

  按比的配制稀释液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节课中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的配制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配制。按比的配制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的配制是比例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进行配制,去感悟按比的配制存在的价值。

  以生活实际例子入手,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每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的存在,其实就在他们的身边,因为数学源自于生活。其次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同时能得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也凸现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