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绘制故事中的场景和角色。
教学内容:
1. 故事情节的理解:通过阅读《杨氏之子》,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杨氏家族的传承和血脉的重要性。学生需要回答一些问题,如主人公杨氏之子的遭遇和成长过程,他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2. 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需要分析和描述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如杨氏之子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和内心想法。学生可以通过描述人物形象来理解他们的冲突和成长。
3.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可以讨论杨氏之子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是否同意他的做法。
4.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绘制故事中的场景和角色来展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可以画出故事中的关键场景,如杨氏之子的成长过程,他与其他人物的互动等。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故事中可能出现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杨氏之子》并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
3. 人物形象分析:学生分组或个人分析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描述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和内心想法。
4. 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讨论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5. 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绘制故事中的场景和角色,展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能够绘制故事中的场景和角色,展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讨论和绘制,学生能够加深对故事中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创作故事的延续和改编。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和演绎故事中的对话和情节。
教学内容:
1. 故事情节的理解:通过阅读《杨氏之子》,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杨氏家族的传承和血脉的重要性。学生需要回答一些问题,如主人公杨氏之子的遭遇和成长过程,他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2. 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需要分析和描述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如杨氏之子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和内心想法。学生可以通过描述人物形象来理解他们的冲突和成长。
3. 创作性写作:学生可以延续或改编故事的情节,创作自己的故事。他们可以继续杨氏之子的冒险旅程,或者改变故事结局,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和演绎故事中的对话和情节,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艺术才华。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景,进行表演或读书。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故事中可能出现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杨氏之子》并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
3. 人物形象分析:学生分组或个人分析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描述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和内心想法。
4. 创作性写作:学生延续或改编故事的情节,创作自己的故事。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作的指导和启发。
5. 表达能力训练:学生朗读和演绎故事中的对话和情节,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艺术才华。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能够创作延续或改编故事的情节,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能够朗读和演绎故事中的对话和情节,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艺术才华。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培养他们的综合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创作和表演,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人物形象和情节,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二、制定依据:
1、对教材的分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2、对学生的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6名,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思维比较开阔,善于用已积累的、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发挥想像,不断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和写话能力。但班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同桌、小组学习等方式,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这些学生,尽量给能力较弱的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做学创的学习中体验成功。
教法选择
采用自主思考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式、方法
设计意图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10课《杨氏之子》,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往所学的课文不同。它是文言文。那何为文言文呢?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灿烂的民族文化,有浩如烟海的文字艺术瑰宝,它们大都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要学习,传承祖国的历史文明,我们就应从小学习文言文,为将来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奠定基础。
同学们让我们齐读课题。这个“氏”怎么理解?这个氏啊在古代是家族的意思,那么杨氏就是杨家的意思。认识他了吗?谁来说说他是谁?(杨家的小孩子)
课文中的小孩是杨氏之子。请问你姓什么?那么在古代你就是…
让我们再来齐读课题。(生齐读:10.杨氏之子)
今天,同学们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曲老师有一个学好文言文的窍门,用文言文说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白话文说就是:学好文言文的好方法就是诵读。
那你们就来听一听,老师是怎样诵读这篇课文的!
通过谈话让学生了解何为文言文,激发学生的读读书欲望。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氏之子(女),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又使学生活学活用了学过的知识。
二、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理解句子意思。
1、范读课文。
引导学生知道诵读文言文的特点:
一是速度放慢;二是停顿得当。
2、教师领读:(出示课文----屏幕)
3、学生练读两遍:请学生打开书
4、学生认读生字
5、指名学生读
采取范读引导学生总结诵读古文的特点。然后领读、学生练读让学生找到读古文的感觉,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读懂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过渡:同学们真不简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诵读的这么好,为了能更好地把文言文的韵味诵读出来,让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
(一)出示学习要求:(课件显示)
1、自读自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自己弄不懂的词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弄不懂不词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请教。
(二)全班交流:
(1)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2)质疑、解难。
(3)指名说一说全文大意。
我以“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为本,引导学生借助语文教材上的注释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究。使他们饶有兴趣地和同学探讨古文的深层意思。
四、读熟,读出理解和韵味。
过渡: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故事内容,那现在再读,就会与刚才完全不同了,请你把你的理解与体会诵读出来吧。
1、自己练习诵读。
2、指名读
同学们在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后再朗读课文,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加深了。
五、深究文本,深化主题,感悟语言巧妙。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谁来说说: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
出示:
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同桌来读读两个人的对话。
2、怎样的回答是应声答?(脱口而出、飞快地、接着声音、不假思索)你从应答声中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儿怎么样?(反应敏捷)
3、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孩子敏捷的反应。(师:“此是君家果。”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感觉你们好象缺了点什么?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
再次分角色练读
5、现在请大家推荐一位我们班课文读得最好的同学和老师来演一演。现在老师就是孔君平,你就是杨氏之子。我们现在可都成了古人了。
师生合作表演读杨氏小儿和孔君平的对话。
6、你们觉得文中小儿的回答巧妙在什么地方?
7、如果你就是孔君平,听了小儿的一番回答,有什么感想?
再读这充满着智慧的对答。
8、大家记住这杨氏小儿了吗!看看能不能把文章背下来?
请一生背
请全体学生背
9、总结全文。
《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出自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全书共有一千多个故事,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像这样聪慧的小孩子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记载。这些故事后来也演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不少成语呢?如:七步成诗、道边苦李、咏絮之才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读《世说新语》。
创设情境表演读,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语言的巧妙之处。
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我抛出了本文的中心问题:杨氏之子的应答妙在何处?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让学生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
六、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课文。
2、把你今天学过的这篇课文,讲给你的父母或者朋友听。
3、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通过拓展训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读书的兴趣和能力。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解读】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孩。
2、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这个课题告诉我们?(重点理解“氏”“之”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因为古人写作方式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人觉得文言文很难学,其实学文言文也不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打开48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你们5个人来读吧,1人读一句。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师评价:字音咬得真准。谁还想读?学生读课文。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我也想读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
4、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学生读得有点味道了。)
三、精读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结合我们以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
现在我们来走进这则故事,来认识这个聪明的小孩。大家读懂了这则故事吗?谁读懂了第一句先来说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在这个聪明的小孩身上有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谁来接着读?
6、孔君平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知道朗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杨氏子是怎样答的?这样答好在哪里?
四、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1、短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语言风趣幽默。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则短文,回味他的语言,你可以和你的伙伴读一读,背一背,讲一讲,演一演。
2、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指名背。大家一起背背吧!把这则有趣的语言珍藏在脑海里。不会背的地方再看看书,会背的和大家一起背。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这则故事?
4、大家讲得真好,有没有同学来表演表演这则故事?(展示学生的表演。)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杨氏之子》,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几十个字,让我们感受都杨家小孩子的机智、聪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杨家的这个小孩的机智聪明。
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短文是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读:》,在该书中还写了许多聪明的小孩的故事,老师这里展示其中两篇,同学们来读一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五
课文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孩。
2、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这个课题告诉我们?(重点理解“氏”“之”的意思。)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3、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4、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5、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二、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三、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四、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五、质疑问难,试着练习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练习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三、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搜集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一篇古文,虽短,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它是很新奇的。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从熟读中领悟,并且要求他们在读的过程中配合头部动作,以初步领会文言文的特点。要读好古文,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于是我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合作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的停顿朗读。学生当然不懂,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整整读了半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我明显地感到学生朗读进步了。在读的过程中,我不忘提醒学生边读边品味文中的对话。然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想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好拿出“孔雀是夫子家禽”来做比较。光这样读还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读了以后,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从对比中对读,再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杨氏之子的回答。不一会儿,他们竟已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创设情景法;感情颂读法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
课时1课时
板书
10 杨氏之子
杨修 杨梅 透彻
聪惠? 未闻 委婉
应声 敏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会说话吗?那我再问,你们能把话说好吗?
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什么样的语言才受人欢迎呢?自读第47页第一自然段,寻找答案。
本单元学习中,我们将走进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要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学生说)
板题:杨氏之子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了解作者、出处
2、简介文言文。
3、理解“诣”、“聪惠”
3、指名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师范读
(3)指名读
4、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同桌讨论。
6、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7、表演背诵
三、理解语言的妙处
1、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些具体表现能看出来?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再读课文,背。
3、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
四、拓展阅读
鼓励阅读《世说新语》
五、作业
将短文变成小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学习古文,学生普遍感到很新鲜。但如何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一种好的“第一印象”?该让他们学到些什么呢?
我首先在备课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重点放在读通文章,理解句意上,采取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虽然所花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了学生是越读越好,越读越有兴趣。读着读着,学生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于是,我以“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为本,引导学生借助语文教材上的注释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究。半堂课后,我发现学生确实老练了许多,他们饶有兴趣地和同学探讨古文的深层意思,而且摇头晃脑地朗读,或是文绉绉地细读,给你一种返古的感觉。随着入情入境地流朗读、品味,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加深了。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我抛出了本文的中心问题:杨氏之子的应答妙在何处?有学生马上轻松地作了解答:杨氏之子也顺着孔君平的思路,巧妙地用姓氏作答。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当然,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
教学完这篇文章后,我找到了一些教学文言文的方法。虽然粗浅,但对于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