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一: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在小数的性质教学中,我经历了一次思考和反思的过程。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学中的不足,并且激发了我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小数的性质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他们对于小数的大小比较、加减乘除等运算规则掌握不够牢固,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而且,学生对于小数的应用场景理解不够深刻,对于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我开始反思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我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课,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在小数的性质教学中,我应该更多地通过提问和让学生思考的方式来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例如,我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通过思考和讨论来探索小数的性质。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我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小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概念,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我应该充分利用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例如,我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小数的性质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对小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最后,我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巩固和复习。小数的性质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往往需要通过反复的巩固和复习来加深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应该安排一些巩固和复习的环节,让学生通过练习和应用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我还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这次思考和反思,我对于小数的性质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果。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小数的性质,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二: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在小数的性质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通过这次教学的反思,我意识到了启发式教学在小数的性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我也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小数的性质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和解题思路,缺乏主动思考和独立解题的能力。针对这个问题,我开始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我认识到了启发式教学在小数的性质教学中的重要性。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来促进学习的方法。在小数的性质教学中,我应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来探索小数的性质。例如,我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我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数的性质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往往需要通过逻辑思维来理解和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应该设计一些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活动和任务。例如,我可以设置一些逻辑推理题目,让学生通过推理和分析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对小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最后,我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小数的性质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概念,学生可以通过创新思维来发现和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我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空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法。同时,我也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在创新思维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通过这次反思,我对小数的性质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小数的性质,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三
1、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1.70=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去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并没有采用常用的一步步归纳总结的思路,先归纳小数末尾添一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再归纳添两个、三个、乃至无数个零的情况。而是一步到位。但在一步到位的时候。舍得化时间,整整用了两大块时间,分别在验证猜测与归纳总结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
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者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学生不断地体验着发现、创造。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油然而生。
2、学生真正成为规律的探索者、发现者。小数基本性质的归纳,小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教师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正如教师所说:虽然字写得稚嫩了些,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发现。教师敢大胆打破书上的框框,让学生自己写自己的发现、自豪地读自己的发现、自豪地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问题,这些无疑都将对学生的终生有用。
3、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使学生学到做学问的方法。本课教师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这样一条思路:一个规律的得出,先要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规律的得出,不求一下子十分准确,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加以完善,逐步加以提升。由于受学生思维的限制,小学里学习的性质、定理一般运用不完全归纳的思想进行推理总结。怎样在性质、定理归纳推理的过程中,正确地运用这种思想,可能比具体的推理过程更有价值,因为这里有做学问的态度、做学问的方法。本课在教学时比较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0.8=0.80、1.7=1.70进行大胆的猜测,在猜测后强调猜测的'结果是否一定成立,必须用所学的知识加以验证,验证时样本的抽取要尽量随机。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提升,在归纳过程中允许学生理解层次上的有所差异,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完善。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四
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在教学时,运用《西游记》故事引出数学问题:0.1米、0.10米、0.100米相等,为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过的小数意义的知识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出其中的道理。由于学生在阐述时说的都非常明白,所以只做了相应板书。通过引导学生从左到右观察三个小数的变化,让学生把小数的性质用文字概括出来。概括出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规律,接着再从右向左观察,概括出小数性质的后半部分: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注重多种方法验证结论,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例2中,通过不同材料的操作使学生发现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可以比较出0.30等于0.3,学生能够验证出虽然份数变了,但是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然后通过小数数位顺序表也可以发现小数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其余的数所在的数位不变;还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价格的标签,也可以得出0.30等于0.3。这样通过不同的方法,多角度思考问题来进行验证结论。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五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有这几个方面:
一、依据认知水平能动驾驭教材。
教材总是滞后于时代发展,教材不可能适应所有地正,所小学生本节课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我进行教材重组。我这样来设计:0.1米= 米=1分米
0.10米= 米=10厘米 0.100米= 米=100毫米
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出发研究新问题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重复。
二、注重方法渗透,引导自主探索。
学生要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既应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中的渗透。本节课多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1、引出4分米、0.4 米、0.40米时渗透了估算迁移和类比的思想方法;
2、教学0.4米= =4分米时,渗透了等量替换思想。并由此展开学生积极运用类比推理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3、在探究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主动参与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结论的获得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全过程,学会了一些学习策略。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本课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联系生活,应用新知的教学过程。三个医生的测量-购物单。很自然的从生活中引入、探究和应用。
四、营造民主气氛,培育创新意识。
本课教学中经常以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谈,比如:××同学出生4分米可以吗?猜猜看,愿意吗?对购物单满意吗?非常感谢陈××同学给我指出的错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什么不理解?你总结发现了什么。等等过些话简单、充分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民主、平等、融洽,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产生了莫大的鼓励,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非常好,有思考性,有创意,不错,请坐等。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激发学生独立探索,合作研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进而增强创新意识。 如何营造氛围是我们教研组研究课题。
我除了这节课,平时也很注意,让学生在宽松学习环境中营造民主的氛围,学生很大胆提出一些想法,有的很幼稚,有的很有创新。
五.设计多层次的练习,提高学习兴趣。
①、判断哪些符合性质问题面比较广,有针对性。
②、练习有弹性,数量和难度上满足了好中差,各类学生的需要。
③、听写练习。
④、练习中对下节课的延伸。
本节课有几点不足:
①、实验操作与性质归纳有点脱节。
②、3.02=3.2判断符合性质时,要有一个明确的交代。
③、概念的解读,不够到位。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六
在教学时,我首先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示一瓶饮料:甲商店标价为3.00元,乙商店标价为3元,哪家商店便宜。得出3.00元=3元。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小数的性质。接着通过观察米尺,引导学生得出0.1=0.10=0.100。让学生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再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你有没有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小数的末尾多一个“0”、两个“0”,或小数的末尾少一个“0”、两个“0”,他们的大小仍旧相等。接着让学生举例,象这样关系的等式还有吗?在学生举的例子中选其中一个加于验证(0.2=0.20)。我先让学生同桌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验证,然后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让学生再次理解小数的性质。
在引导学生归纳小数的性质时,生1:小数中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马上有学生不同意,并举例如果是0.02与0.2就不相等。学生在自主评价中感悟到“小数”“末尾”等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从中体味到数学的严谨和缜密。在这堂课中,设计了两次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操作、讨论、验证、想象。让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在实践材料的上,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动手实践和探究的验证材料,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构建,更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主动经历着“做数学”和“研究数学”的真实过程,每一次小小的发现都表达着他们对数学学习个性化的体悟与创造,每一次小小的补充,都见证着他们数学经验的蕴育和理解能力提升。
但通过深刻反思,还有很多不足:
1、第一次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围绕小数的性质,提出诸多细小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教授。
2、第二次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验证0.2=0.20,我先让学生同桌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验证,然后动手操作。但有的同桌根本商量不出方法,也没办法进行验证。这一点我在备课时,太理想化,以为通过同桌商量应该没什么问题。如果改为你想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说给大家听听,然后再动手操作,效果肯定会更好。所以这一个环节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3、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点,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处理得急了一些,例在学生第二次验证时,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或许每个同桌,都有自己的办法加以验证。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