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小冰熊》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
一、《小冰熊》原文:
冰熊,生活在北极,它的毛皮厚而白,像刚下过雪的大地。冰熊的两只前爪很大,可以轻松地抓住猎物。它的尾巴很短,像一个小团子。冰熊喜欢游泳,它可以游得很快。冰熊的眼睛又大又黑,像两颗黑宝石。冰熊的耳朵很小,但听力非常灵敏。冰熊的鼻子又黑又大,它可以通过嗅觉找到猎物。
二、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小冰熊》让学生了解冰熊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使用课文中的生词。
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中的信息。
教学准备:
1. 课文《小冰熊》的复印件。
2. 学生的课本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问题导入新课,例如“你们知道北极是什么样的地方吗?”“你们喜欢动物吗?”等。
2. 学习课文:师生一起读课文,并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和句子。学生可以边听边记录重要的信息。
3.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冰熊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记录下来。
4. 展示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一起讨论。
5. 拓展延伸: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展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冰熊的生活环境和保护措施。
6. 总结反思: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保护动物。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阅读《小冰熊》让学生了解了冰熊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但是在展示讨论结果的环节,有些学生还不够自信,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引导。此外,拓展延伸环节的时间掌握不够好,需要更好地安排时间。总的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小学二年级语文《小冰熊》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二
一、《小冰熊》原文:
北极有一种动物叫冰熊,它的毛皮又白又厚,和雪一样。冰熊的爪子很大,可以轻松地抓住猎物。冰熊喜欢游泳,它可以游得很快。冰熊的眼睛又大又黑,像两颗黑宝石。冰熊的耳朵很小,但听力非常灵敏。冰熊的鼻子又黑又大,它可以通过嗅觉找到猎物。
二、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小冰熊》让学生了解冰熊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使用课文中的生词。
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中的信息。
教学准备:
1. 课文《小冰熊》的复印件。
2. 学生的课本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问题导入新课,例如“你们知道北极是什么样的地方吗?”“你们喜欢动物吗?”等。
2. 学习课文:师生一起读课文,并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和句子。学生可以边听边记录重要的信息。
3.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4.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冰熊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记录下来。
5. 展示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一起讨论。
6. 拓展延伸: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展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冰熊的生活环境和保护措施。
7. 总结反思: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保护动物。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阅读《小冰熊》让学生了解了冰熊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学生在阅读理解环节表现出了较好的阅读能力,能够正确回答问题。分组合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但是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对于保护动物的意识还不够深刻,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总的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保护动物意识。
小学二年级语文《小冰熊》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三
【#二年级# 导语】《小冰熊》是一篇知识童话。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科学道理:冰受热会融化;而棉被能隔热、能保温。将科学知识融于童话故事中,既生动又有趣。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小冰熊》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小冰熊》原文
新年到了,熊妈妈雕了一个可爱的小冰熊,送给她的孩子。小熊别提有多高兴了,他抱着小冰熊亲了又亲。熊妈妈看见了,忙拦住说:“使不得,使不得,你嘴里的热气会把小冰熊弄伤的。”
晚上,小熊舍不得小冰熊一个人睡,就把它抱进了自己的被窝。妈妈发现了,连忙说:“不行,不行,它同你睡,会热坏的。”小熊不情愿地把小冰熊抱出来,果然,小冰熊浑身湿漉漉的,还比原来瘦了些。
熊妈妈另外拿来了一条小棉被,严严实实地把小冰熊裹在里边。小熊不解地问:“妈妈怎么还给它盖棉被呀?不怕它再热坏吗?”
妈妈说:“小冰熊跟你睡在一起,你身上的热量传给它,小冰熊受热后会冒汗融化。让它单独睡在棉被里,棉被会隔开外边的暖空气,替小冰熊保持原来的温度。”
第二天早上,小熊一起床就掀开小冰熊的棉被,果然,小冰熊睡得正香哩,身上一点儿也没冒汗。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小冰熊》教案
【教学目标】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拦、伤、严、裹、独、隔、持、度、掀”9个生字,正确书写并记忆“拦、伤、严、独、持、度”6个生字;积累“严严实实、果然”等8个以上词语,句子不少于三句。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尝试读出妈妈和小熊对话的语气。在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圈划找出描写给小冰熊盖棉被原因的句子。
3、能发挥想象,说一说小熊一家外出旅游时,不让小冰熊融化的办法。
4、知道冰受热会融化,棉被等能隔热、保温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妈妈和小熊对话的语气。在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找出描写给小冰熊盖棉被原因的句子。
2、知道冰受热会融化,棉被等能隔热、保温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你认识小冰熊吗?它是用什么做的?
2、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完成填空:小冰熊是()送给()的礼物。
2、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自学字词。
3、接龙读课文,纠正字音。
4、在自学基础上,反馈自学情况。
(1)读准翘舌音:伤湿传持
(2)比一比,认一认。
融()持()
隔()诗()
(3)记字形。
“裹”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说明: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自学生字的能力,可以通过小组自学的方式,让学生更充分地发挥学习主动性,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反馈时,教师要把握好生字的特点,不用每个生字都面面俱到,逐一讲解,也不能放得太松,让学生自由学习,一笔带过。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时间自学之后,教师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字有所侧重地进行引领和指导。如“伤、湿、传、持”在字音上要重点指导,“裹”则从字形上加以强调。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1—3节。
(1)小熊喜欢小冰熊吗?读读课文1-3节,划划句子。
(2)出示句子:
小熊别提有多高兴了,它抱着小冰熊用嘴亲了又亲。
晚上,小熊舍不得小冰熊一个人睡,就把它抱进了自己地被窝。小熊不情愿地把小冰熊抱出来,果然,小冰熊浑身湿漉漉的,还比原来瘦了些。
(3)体会感情。
生读第一句,师引导一直拿在手里,舍不得放下,可用什么词表示?(爱不释手)
生读第二句,师引导小熊和小冰熊就像影子一样不分离,可用什么词表示?(形影不离)
(4)读这三句句子,读出喜爱的语气。(指名读,比赛读)
(5)指导说话:你得到自己喜爱的东西会怎样?
小熊得到心爱的小冰熊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填空:
晚上,小熊舍不得小冰熊一个人睡,他想:(),于是把小冰熊抱进了被窝。
说明:这一部分重点帮助学生体会小熊喜欢小冰熊的情感,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在学习这三小节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划出体现小熊喜爱之情的句子,并反复地体会朗读,最后进行想象说话,进一步地体会这种喜爱。通过这样一个坡度地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
2、学习4-6节。
(1)小熊喜欢小冰熊,却不知道如何爱护它,小熊是怎么做的?
(2)读4-6节,找出句子交流。
(3)出示句子:熊妈妈另外拿来了一条小棉被,严严实实地把小冰熊裹在里边。
妈妈为什么要给小冰熊盖棉被呢?再读4-6节,用直线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4)学生交流。体会“严严实实”的意思。
(5)说一说:
熊妈妈用棉被把小冰熊裹起来是因为()。第二天,小熊一起床就(),果然()。
这回小熊看到的和妈妈说的一样,所以用了个——果然。
练习说话:吹笛人说:“我能用笛声把老鼠引出来》”当他吹奏齐优美的乐曲时,果然()。
生独立用“果然”说话。说明:知道冰遇热融化,棉被能隔热保温的道理,是本文要完成的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划句子——读句子——练习说话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道理。
四、朗读课文,拓展练习。
1、小组合作,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展开想象,说一说。
第二天,小熊一家要出去旅游了,小熊当然舍不得把小冰熊一个人留在家里呀,他把小冰熊也带上了。路上,他们会怎样照顾小冰熊呢?
小组自由准备编故事,交流。
五、巩固生字,练习书写。
1、游戏巩固生字。
2、练习书写,重点指导:持。
说明:编故事的练习包含着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听与说的能力,合作能力、模仿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给予鼓励和启发,唤起学生说的兴趣。
【篇三】小学二年级语文《小冰熊》教学反思
《小冰熊》是一篇知识童话。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科学道理:冰受热会融化;而棉被能隔热、能保温。将科学知识融于童话故事中,既生动又有趣。孩子们对这篇文章都很感兴趣,因此,我通过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小熊对小冰熊的喜爱。找到了段落和句子,再试着用词语概括小熊对小冰熊的喜爱程度,总结出了“爱不释手”、“形影不离”两个词。
在讲到“小熊听了妈妈的话,不情愿地把小冰熊抱出来,果然,小冰熊浑身湿漉漉的,还比原来瘦了一些。”这句句子中哪一个词语说明了妈妈说的和结果是一样的?学生回答是“果然”,为什么要用“果然”呢?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学生有点蒙了。像这样的副词往往要理解它的意思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是很难的,因为他们对这个词语不是实物,孩子们没有概念。于是,我决定改变方法,通过引读请学生初步体会句意的变化,随即很自然的告诉学生:这样的结果和妈妈说的、小朋友想的完全一样,所以句中应该用上“果然”这个词,也就是说这个词语表示在意料之中。然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读,来体会句子语意的变化,体会“果然”的含义。在读与体会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点滴进步的肯定,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而且更是一次次不露痕迹地点拨,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了“果然”这个词的语意特征,尽量做到“润物细无声”。最后,让学生用果然来说一句话。孩子们刚开始说的不好,因为他们没有把前提加上,仅仅在一个短句中用果然,如“苹果果然很好吃。”于是,我再提示他们要把你的预料先说,再用“果然”,这样才符合逻辑。学生恍然大悟,并且造出了几个很棒的句子。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品味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适时点拨,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品词品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