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教案【优秀3篇】

时间:2015-05-06 03:16:2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秋天》教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秋天》这首诗歌,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和景象。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和诵读诗歌《秋天》。

2. 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秋天的景象。

3. 学会运用合适的语调和语气朗读诗歌。

教学准备:

1. 诗歌《秋天》的课件或诗歌卡片。

2. 用于呈现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师生一起回顾上一节课学的诗歌《春天》。

2. 引导学生思考:秋天是什么样的季节?秋天有哪些特点?

二、呈现(10分钟)

1. 呈现诗歌《秋天》的课件或卡片,让学生观察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2. 请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调和语气。

三、理解(15分钟)

1. 引导学生解读诗歌的意思和描绘的景象。

2. 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形象化的语言,如“秋风”,“黄叶”,“稻谷”等。

四、朗读(10分钟)

1. 引导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注意语调和语气的运用。

2. 选取几位学生进行诗歌的表演,让其他学生评价他们的朗读和表演。

五、拓展(15分钟)

1. 出示秋天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秋天的景象。

2. 鼓励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秋天的景象。

六、总结(5分钟)

1. 向学生总结诗歌《秋天》的内容和学习成果。

2. 引导学生思考:秋天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的?

七、作业(5分钟)

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可以参考诗歌中的描写方式。

《秋天》教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秋天》这首诗歌,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和景象。

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和分析诗歌《秋天》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秋天的景象。

3.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教学准备:

1. 诗歌《秋天》的课件或诗歌卡片。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师生一起回顾上一节课学的诗歌《春天》。

2. 引导学生思考:秋天是什么样的季节?秋天有哪些特点?

二、呈现(10分钟)

1. 呈现诗歌《秋天》的课件或卡片,让学生观察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2. 请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调和语气。

三、理解(15分钟)

1. 引导学生解读诗歌的意思和描绘的景象。

2. 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形象化的语言,如“秋风”,“黄叶”,“稻谷”等。

四、写作(15分钟)

1. 引导学生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自己眼中的秋天景象。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可以参考诗歌中的描写方式。

五、分享(10分钟)

1.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写的短文,让其他学生评价他们的写作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眼中的秋天有哪些不同的景象和感受?

六、拓展(10分钟)

1. 出示秋天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秋天的景象。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七、总结(5分钟)

1. 向学生总结诗歌《秋天》的内容和学习成果。

2. 引导学生思考:秋天是如何通过诗歌和写作表达出来的?

八、作业(5分钟)

1. 让学生写一首关于秋天的诗歌或短文,可以运用刚才学到的描写方式。

《秋天》教学教案 篇三

《秋天》教学教案

  《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对诗中充满诗意的秋景进行赏析,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这首诗歌是何其芳早年的作品,诗歌通过描绘不同的场景和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语言清新优美,意境清远,故确立以上三个目标。)

  【教学重难点】

  1、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诗中的美景,并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节奏把这种意蕴表现出来。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读出诗的内涵和意韵,并逐渐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故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朗读这一环节。)

  2、品味诗中一些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是有限的,故这一环节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读,能帮助理解词义,能帮助再现情境,能帮助领悟诗歌内涵,能充实认知结构,能提高语言水平。首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初读、听配乐范读、配乐试读和配乐朗读等多个步骤,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接触到全身心地投入,去感悟诗中美景;然后学生通过互助探究的形式,深入感悟诗歌的深层意韵;最后通过对美国诗人狄金森《秋景》一诗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在思想上有一个升华。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媒体出示:课题、作者姓名等,背景为美丽的秋叶图,背景音乐为《秋日私语》。

  (课前就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期学生在一上课就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和积极认真的态度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精心导入

  在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杜甫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不过也有一些喜秋颂秋的诗章,如刘禹锡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同学们知道哪些写秋的诗歌吗?(生说)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何其芳的《秋天》到底是悲秋的`呢?还是喜秋的呢?

  (用古诗词导入新课,让学生调动本身的知识储备,并了解到新的诗句,还营造了一种学习诗歌的氛围,以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赏读诗歌,领悟美感,把握作者的感情

  1、学生齐读全诗。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评价,并正音。

  (让学生再次初步感知诗中的意境,教师发现学生预习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2、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并配以不断变幻着的美丽的秋景图。播放前,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节奏、停顿等。

  (这不仅是对学生听觉、视觉的陶冶,更是给他们的心灵以美的熏陶。)

  3、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轻声的自由朗读。

  4、请几位学生试着配乐朗读。要求读出感情。

  5、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那么这首诗是悲秋的还是喜秋的呢?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后,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能被他们自己清晰地意识到,就能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四、互助研讨,感悟诗歌深层意韵

  1、媒体出示:

  品味下列划线词语,并在学习小组中讨论:

  ⑴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答案:形象地描绘出丰收之景。)

  ⑵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答案:采用了拟人手法,意味隽永。)

  ⑶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答案:既写渔船上的实景,又写了秋天的来无影去无踪。)

  2、学生在小组中研讨。

  3、各小组派代表参加全班研讨。

  (合作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这三个词的运用,是这首诗的精妙所在,学生理解了这些词的妙处,就能真正感悟到诗的精妙之处了。这也正是学习这首诗的难点,学生通过研讨、合作和探究,能解决超出他们现有能力的一些问题。参考答案可以出示,但千万不要作标准答案,只可起方向性的指导作用。)

  五、概括提升

  1、全诗由三小节构成,三小节分别描绘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画面,请给这三幅图命名。

  2、学生回答后,命名:“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点击相应文字,媒体出示:相应的美丽的秋景图。

  (概括能力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学习本诗后,在头脑中形成了三幅生动的画面,把这些画面再抽象为三个短语又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六、比较阅读

  媒体出示:

  秋景

  (美国)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粟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1、齐读《秋景》一诗。

  2、小组中讨论两位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之处。

  3、师生共同研讨答案。

  (该环节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由意象上升到思想和内涵上,让学生意识到:同一题材的景色,可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去表现。)

  七、赏读课文,领悟美感

  再次由媒体出示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配乐朗诵中再次去感受诗中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意韵。

  八、布置作业

  1、学生课后诵读课文,并将自己的配乐朗诵录下来,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录音作品作出评价,评出名次,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全班播放好的录音。

  2、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

  (语文教学的阵地不仅仅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轻松地去进行语文学习,让学生感知到:“生活处处有语文”。)

《秋天》教学教案【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