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精简3篇)

时间:2013-03-04 05:10:2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我与地坛》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名称:《我与地坛》游园文学体验

教案目标:

1. 通过阅读《我与地坛》一文,了解地坛的历史与文化;

2.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地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习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地坛的图片和简介,引起学生对地坛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2. 阅读文本(15分钟)

将《我与地坛》一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并思考一下作者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标注重点句子和不理解的词语。

3. 文学鉴赏(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图。

4.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交流自己对地坛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互相倾听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5. 写作活动(20分钟)

要求学生以《我与地坛》为题,写一篇游园体验的文章。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展示对地坛的感受和观察。提供写作框架和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思路拓展和语言表达。

6. 展示与评价(10分钟)

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展示给全班,互相欣赏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7. 总结反思(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到地坛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感受地坛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学鉴赏,阅读其他与地坛相关的文学作品;

3. 开展写作比赛或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我与地坛》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名称:《我与地坛》文化探索之旅

教案目标:

1. 通过学习《我与地坛》一文,了解地坛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地坛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2. 学习文化探索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地坛的图片和简介,引起学生对地坛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阅读文本(15分钟)

将《我与地坛》一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思考一下地坛的历史和文化。鼓励学生标注重点句子和不理解的词语。

3. 文化探索(2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深入研究地坛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4. 实地考察(40分钟)

组织学生到地坛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地坛的氛围和历史底蕴。引导学生观察地坛的建筑风格、文化符号和传统活动,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5. 创作活动(20分钟)

要求学生以《我与地坛》为题,运用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创作一件作品(可以是诗歌、绘画、摄影等形式),表达对地坛的理解和情感。

6. 展示与分享(15分钟)

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互相欣赏和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7. 总结反思(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创作态度和方法,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开展地坛文化展览活动,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和对地坛的理解;

2. 邀请地坛的专家或文化工作者做客讲座,进一步深入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3. 组织学生进行地坛的科普知识竞赛,加深对地坛的认识和了解。

《我与地坛》教案 篇三

《我与地坛》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颓废、迷惘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四、研读——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五、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六、作业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二、导入

  三、体味母亲的“苦”

  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检查预习)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四、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

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轻声齐读划线部分)

  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五、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六、作业

  1、阅读《课外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并且抄写第三部分。

  2、读完《我与地坛》全文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来地坛?

  七、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教案(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