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精彩6篇】

时间:2015-08-03 08:44: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篇一:市场营销策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摘要:

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某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与分析,探讨了市场营销策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缺乏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则会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因此,企业应根据市场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的市场营销策略,以提高竞争力。

关键词:市场营销策略;企业竞争力;市场情况;改进建议

1. 引言

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手段。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需要通过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本文选取某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市场营销策略的分析,探讨了市场营销策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2. 市场营销策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2.1 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性

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通过科学的市场调研、定位、产品策略、定价策略等手段,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产品竞争力,从而取得市场份额的增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2 市场营销策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市场调研,企业可以了解消费者需求,根据市场情况制定相应的产品策略和定价策略,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同时,通过有效的市场推广和营销活动,企业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加消费者购买意愿,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3. 某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分析与改进

3.1 某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现状

某企业目前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主要是以产品为中心,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研,产品定位不明确,营销活动较为单一。

3.2 市场营销策略的改进建议

针对某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 加强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明确产品定位;

- 制定差异化的产品策略,提高产品竞争力;

- 结合市场情况制定适当的定价策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 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

4. 结论

市场营销策略对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缺乏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则会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因此,企业应根据市场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的市场营销策略,以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Porter M E.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 Free Press, 1998.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篇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与对策

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分析,探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企业应及时调整管理策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挑战;管理策略;调整

1. 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选取某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分析,探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2.1 经济环境的变化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经营成本的上升等挑战。这些挑战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应对。

2.2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更新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更新,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逐渐失去竞争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员工的发展和激励,重视员工的个性化需求。企业需要适应这种变化,采取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管理方式。

3. 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分析与对策

3.1 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某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人才流失率高、员工满意度低等问题。主要原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激励机制和员工培训计划,导致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

3.2 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针对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 建立激励机制,如薪酬激励、晋升机制等,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归属感;

- 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 加强沟通与反馈,关注员工需求,提高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

4. 结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需要及时调整管理策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合理的激励机制与员工培训计划能够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归属感,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Armstrong M. A 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M]. Kogan Page, 2014.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篇三

毕业论文是整个教学过程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对教学质量的一次总检验。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全面衡量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大纲。

一、毕业论文目的

毕业论文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高素质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毕业论文的目的是检查和培养学生掌握技能,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严谨踏实的科学工作作风。

通过毕业论文有助于大学生与社会、与企业的双向了解;可以检验学生通过近四年的学习,是否已经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否具备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否具备了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通过毕业论文,学生将书本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紧密联系、融会贯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毕业后顺利参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通过毕业论文,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为指导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第一手经验资料。

二、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

工商管理专业应于第七学期初将毕业论文选题向学生公布,并将任务书下达给学生。学生应于毕业论文工作开始前完成文献阅读、外文翻译、开题报告等前期准备工作,集中用于毕业论文的时间不少于8周。

三、毕业论文的选题

1.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符合教学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得到全面的训练,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扩充所学的知识。

2.课题应具综合性,尽量避免使用虚拟题目,积极更新或改革传统题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自己有研究、感兴趣的专业领域作为课题。选题须经教研室集体讨论确定,以保证题目的深度、广度、工作量的合理性。选题经系主任同意,系主任审批后执行。

3.鼓励学生选择横跨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毕业论文题目,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长,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4.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可根据学生程度不一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难度,份量适当的题目,使学生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完成规定的任务。

5.毕业论文课题任务书应尽早下达,一般要求毕业前一学期初下达给学生,以便让学生及早准备。指导教师向学生传达毕业论文的有关要求及管理规定,为学生指定、提供有关参考书目或文献资料。

6.学生确定选题范围后,院、系确定指导教师,不得随意变更。

7.指导教师与学生确定题目,由院、系审定,并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备案。

四、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

在管理学院的毕业论文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学校的有关管理规定,由工商管理系具体负责本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的具体事务和各项协调处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贯彻落实学校有关毕业论文的管理规定,制定工商管理专业工作计划和实施细则。

2.审查、汇总毕业论文题目,安排指导教师。组织课题并组织教师对课题进行论证,保证课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同本专业、本学科内容密切相关,在专业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创新意义,注重反映行政管理领域内的实际问题。

3.统一安排、布置学院毕业论文工作任务。召开学生大会,向学生提出毕业论文工作的相关要求,进行必要的动员工作。

4.监控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定期检查毕业论文工作进度,协调处理院内毕业论文中的问题,考核检查教师的毕业论文指导情况。负责向学院定期汇报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并接受必要的检查。

5.组织毕业论文答辩和成绩复查,总结毕业论文工作,并向管理学院推荐“校优秀毕业论文”。

6.针对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专门成立本专业的答辩小组。组织答辩小组,确定组长,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和成绩评定。

7.收集、整理、保存毕业论文工作的有关资料;整理有关资料归档。

8.进行毕业论文工作总结。

五、指导教师职责

指导教师应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在对毕业论文进行业务指导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工作作风和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1.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应由具有讲师或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助教、研究生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论文,只能协助指导教师工作。

2.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职责:

(1)拟定毕业论文课题,下达任务书,制定指导计划和工作程序,并严格执行。

(2)根据任务书,与学生共同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进度计划表”,明确“阶段工作内容”,并采取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原则上每周必须仔细检查一次。

(3)指导学生写出开题报告、翻译外文并给予评阅。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撰写开题报告或文献综述,给出评语。

(4)指导学生按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论文,并在答辩前认真审查学生的毕业论文,并写出毕业论文的学术评语。指导教师应认真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按要求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因故请假应先布置好任务,请假超过四周者,应及时调整指导教师,并报教务处备案。

(5)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六、毕业论文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在毕业论文过程中必须做到:

1.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2.虚心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

3.独立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不得弄虚作假,不准抄袭他人内容,否则其毕业论文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4.严格遵守纪律,毕业论文期间,无故缺席按旷课处理;缺席时间超过四分之一以上者,不准参加答辩,其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5.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论文或不按时参加答辩者,其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七、答辩及成绩评定

1.答辩小组的主要职责:

(1)答辩前阅读有关毕业设计资料,了解学生毕业论文内容及指导教师评语;

(2)答辩小组组织毕业论文的验收、评阅和答辩资格审查工作。毕业论文的评阅由指导教师与评阅教师分别进行,指导教师认真评阅,预审答辩资格,给出评语和初评成绩(百分制)。评阅教师复审答辩资格、论文(设计)质量及毕业论文(设计)材料完整性,写出评阅意见,交答辩小组。未经指导教师结题验收,或经评阅初评成绩为不及格者,或不符合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其他规定要求的学生,均不具备答辩资格。

(3)需事先准备好一定数量的问题,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4)认真听取学生在答辩中的陈述和对问题的回答;

(5)依据评分标准初步给定毕业论文成绩。

2.答辩日期和地点由答辩委员会在一周前向学生正式公布,同时报送教务处,以便组织院有关人员参加、检查答辩工作。两次答辩日程、人员、场地、分组安排等需提前2周通知答辩学生,并报教务处备案。答辩小组对学生进行公开答辩,并做好答辩记录。

3.答辩程序:

(1)学生陈述(约10分钟)

(2)答辩小组提出问题

(3)学生回答

(4)答辩小组总评分。每位学生答辩时间控制在25分钟左右。

3.答辩小组组织答辩后,根据学生论文质量及答辩表现,参考指导教师初评成绩,按我院毕业论文参考评分标准,给出复评成绩(百分制)。答辩评分标准应从四个方面综合考虑:

(1)论文的性质、难度、分量、综合训练等情况。

(2)论文的质量、价值及有无创造性;

(3)答辩中自述和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

(4)工作态度。评分具体标准详细见经管学院《毕业论文成绩评分表》。

4.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必须从严掌握。严格按照分阶段评分进行,无前一阶段成绩,不得进入下一阶段评分。答辩不通过,总成绩不能评为合格。最后以五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记分登记入册。

5.毕业论文不能免修、缓修、只能重做。

6.毕业论文应该符合学校有关规范在论文字数、文献综述、参考文献和格式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7.论文评语的参考标准

90-100分:观点明确,观点有创新,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逻辑性强,材料充分,论证透彻,方法得当,叙述准确,语言流畅。

80-89分: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逻辑性强,材料充分,论证透彻,方法得当,叙述准确,语言流畅,观点明确并有创新,但其他方面有较明显的缺陷。

70-79分:观点较明确,思路较清晰,结构较合理,逻辑性较强,材料较充分,论证较透彻,方法较得当,叙述较明确,语言较流畅。观点明确并有创新,但其他方面有明显的缺陷,观点明确,但其他方面有较明显的缺陷。

60-69分:观点较明确,思路较清晰,结构较合理,逻辑性较强,材料欠充分,论证欠透彻,方法单一,叙述欠准确,语言欠流畅。

59分以下:核心观点抄袭或文章主体抄袭;或论文基本观点不明确;或论文逻辑结构与论文观点不相符;或论文核心内容有常识性错误。

八、工作总结

1.答辩工作结束后,答辩小组作出书面报告。

2.及时作好毕业论文工作的总结,特别是对毕业论文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例、经验要着重反映。

九、毕业论文资料归档

毕业论文应按照学校统一规定的顺序装订。

毕业论文资料按照学校有关要求集中装订归档。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篇四

【摘要】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绩效考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其应用日渐广泛的情况下,本文分析了绩效考核的概况,根据工商管理中金融方面绩效考核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旨在不断提高工商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

工商管理 金融 绩效考核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管理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面对着诸多的挑战与压力,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管理的质量,使自身的竞争力不断增强,绩效考核得到了高度的关注。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工商管理中金融方面的考核评价体系需要不断的完善,本文主要分析了绩效考核,重点研究了工商管理中金融方面绩效考核的不足,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旨在为工商管理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绩效考核的概况

绩效考核主要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客观的考核与评价,以此了解其职务职责的履行此情况,并挖掘其胜任更高一级工作的潜力。随着绩效考核的发展,其必然逐渐发展为绩效管理,它主要是指通过监督与沟通,以此实现对某一团队或个人潜能的持续开发,最终保证组织预期目标的达成。绩效管理作为管理流程与方法,具有战略性与整合性,同时它以企业整体战略为前提条件,通过双向互动式的行为,以此实现了持续、动态与循环管理。

二、工商管理中金融方面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一)现状

对于工商管理中的金融而言,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开展绩效考核过程中,主要是根据组织相关标准,衡量组织业绩、效率及效益的完成情况,通过监督与控制,以此考察员工及分支机构的价值,核定其工作及经营成果。绩效考核作为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要对相关的工作进行总结,还要对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改进,以此保证工作效率的提高。绩效考核是由考核指标方式、指标内容、绩效反馈及衡量时间等构成的,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中金融方面实施的绩效考核主要采用了平衡计分卡的方式,通过绩效考核,调动了员工及分支机构工作及经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推动了工商管理行业的发展。但绩效考核应用于金融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急需解决。

(二)不足

(1)绩效考核理念匮乏。对于工商管理行业来说,绩效考核是重要的,其准确定位才能够保证管理问题的解决及管理目标的达成。通常情况下,绩效考核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并且需要其他部门的协助与配合,但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绩效考核仅以人力部门独立实施,其他部门受其监督与管理,在此情况下,各部门人员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抵触、排斥考核,即便实施了部门及其人员的自评与互评,也难以保证绩效考核的成效,造成此情况的主要原因便是各部门及人员未能准确认识绩效考核,对其定位存在偏差。

(2)绩效考核评价单一。现阶段,工商管理行业实施的绩效考核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考核体系的设计方面,通常情况下,考核体系融入了领导人的意愿,此时绩效考核缺少客观性与公正性,考核指标也具有较为浓厚的个人色彩。同时,考核评价方法过于单一,仅关注业务岗位与业务指标,而忽视了其他相关因素,此时的考核评价缺少有效性与定量性,在此考核结果的作用下,企业管理、决策,乃至发展均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工商管理中金融方面绩效考核的对策

(一)树立绩效考核理念

工商管理中金融方面在实施绩效考核时,应树立绩效考核的理念,让所有部门及人员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考核目标。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明确目标指导下,应对考核方式、指标程度、考核内容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规定,此后任何人均不能对其进行随意的改动。同时,金融行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应完善组织结构,健全组织执行、决策与监督体系,进而为绩效考核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改进绩效考核评价

工商管理中金融方面的绩效考核应具有全体参与性,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应尽量减少个人色彩,并对所有员工给予考虑,让其对绩效考核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设计出科学与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对于原有绩效考核而言,其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导致其激励作用未能得到发挥,在此情况下,金融行业绩效考核在遵循全体参与原则的基础上,应高度关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以此促进考核机制的完善。

(三)发挥绩效考核作用

工商管理行业、金融行业均要充分利用绩效考核结果,通过绩效考核,激发了员工及分支机构工作与经营的热情,利于工作业绩的提高,但企业内部管理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为了保证企业的健康与良性发展,应以考核结果为依据,对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与有效的处理,同时,要对考核成绩优异的员工及分支机构给予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企业培养的重点对象,为其提供培训、锻炼的机会,以此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中金融方面的绩效考核存在诸多的不足,制约着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工商管理行业的发展,为了扭转此局面,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相信,在各项措施落实的基础上,绩效考核的价值将更加显著,同时工商管理中金融方面的发展成效也将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赵玉莹.工商管理中金融方面的绩效考核[J].中外企业家,2015.

[2]吴艳艳.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应用――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J].金融与经济,2010.

[3]周乃,庄钧,刘凯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绩效考评机制探讨[J].金融论坛,2010.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篇五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针对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社会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本文将从我国工商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对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包括转变办学理念、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以及增加实践教学。以此来创新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工商管理体制存在很多的不足,包括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工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缺乏统一管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本文重点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进而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社会竞争力。

一、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工商管理体制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缺乏统一管理,在我国某些地方,工商管理机关采用一法两制的制度,对外严格、对内宽容,严重破坏了我国工商管理体制的整体性;工商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的发挥工商管理部门的作用;工商管理人才缺乏,主要是工商管理中高级的人才缺乏。

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办学理念脱离现实、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实践能力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理念脱离现实。

现阶段,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存在办学理念脱离现实的问题。诸多的高校针对工商管理专业,都是采用模版化的形式,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都是千篇一律的教学。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存在错误的观点,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是培养社会管理人才的,但是校方并没有说明真实的办学理念,随着社会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的工作岗位在企业的中层或者基层工作,导致很多学生的自我认知不准确。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工商管理作为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包括会计、市场营销以及人力资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工商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专业在课程的安排上存在重叠的部分,导致了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只注重表面,学生无法学习到专业的知识,缺乏专业的工商管理专业能力,在毕业后的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针对工商管理的课程设置,学校多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课程安排上的表面化教学,缺少对工商管理课程的重点教学,课程设置上缺乏专业性。与此同时,针对工商管理课程和课时的设置都太高。学校在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上,课程设置多达40多门课,3500多课时,虽然现在缩减到了2600课时,但是工商管理课程的课程并没有减少。

3.实践能力差。

在工商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学校的实习和实践培养很少,实践教学板块不足,导致了学生很少接触社会的机会,缺乏专业的实践能力,妨碍了针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工商管理的老师普遍缺乏社会经验,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导致学生与社会实践脱节更加严重。并且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需要从头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员工,他们的实践能力很差,基本的办公操作技能也不具备,并且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的员工都缺乏创新,缺少主见。随着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用工需求越来越高,并且需要上岗就能直接操作的员工。对于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会让这部分学生缺乏就业的竞争力。

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要解决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办学理念脱离现实、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实践能力差的问题,需要提高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水平,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转变办学理念。

学校的办学理念不科学,会造成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准确,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因此,针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明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具体的做法。并且校方对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法的制定上要面向社会的需求,立足于工商管理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学生的就业为基础进行转变办学理念,与时俱进,设置合理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每个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设置个性化、有特色的发展目标,培养全方位的工商管理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毕业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促进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

2.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工商管理的课程设置上,以就业为目的设置课程内容,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特色教学,加大工商管理的专业技能培训,并且实行学生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学生可以针对其他专业进行跨专业的选修。并且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互动式教学,增加工商管理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工商管理新闻发布会等形式,运用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案例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更加实际生动的讲解所教的课程;互动教学,采用教师和学生都主动授课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带动学生积极思考所学的课程内容;情景模拟教学,课堂现场模拟有关工商管理课程的活动,增加互动性;研讨式教学,即开展讨论会等形式。与此同时,适当的减少专业课的比重,增加一些人文社会相关的课程;对工商管理的具体课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精选必修课,增加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同时也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3.增加实践教学。

针对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要注重实践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大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具体内容如下:增加教学实践的环节。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工商管理实践操作的课程,例如实践课和模拟大赛等形式。建立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基地。根据学校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建立实习基地,并采用灵活实习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实习方向,并配有专业老师进行实习指导,工商管理专业的实习期应在半年以上,实习基地和学校达成长期合作,通过专业的实习,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增强社会的适应性,提高毕业的就业竞争力。建立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室。通过建立实验室,加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水平,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大实验教学的课程力度和课程内容,不要形同虚设、资源浪费。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室是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紧密联系的场所,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做实验的形式,加深理解和巩固。与此同时,学校应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实验大赛,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验大赛中磨练自己,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改善工商管理教学的师资力量。工商管理教学的老师要经常去企业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将自己的课程与时俱进的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会促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进一步提升,才不会误人子弟。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和校外著名的企业家合作,经常聘请他们到学校授课或开讲座,同时也可以聘请他们担任学校的实践导师,提高工商管理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水平。综上所述,现阶段工

商管理体制存在专业人才的缺乏、工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缺乏统一管理等问题,也就造成了工商管理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办学理念脱离现实、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实践能力差等问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针对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质量和创新能力,本文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探讨其人才培养的模式,具体包括:转变办学理念、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以及增加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娜曼,曹文献,周启良.产业转移与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新论[J].中国人才.2013年06期.

[2]薛敏.浅谈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改善的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13期.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篇六

摘要:

关注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目前房价过高的形势下,加强廉租房制度建设,一方面能够为解决城镇居民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也能够对拉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带动关联行业发展、增加未来市场房屋供应量带来促进作用。各级政府应抓牢国家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的机遇,主动进行供给干预,解决瓶颈制约,逐步完善廉租房保障体系,最终让缺房而又买不起高价房的百姓都能为廉租房所覆盖。

关键词:

社会保障;廉租房;机遇;对策

一、现阶段廉租房建设情况与制度分析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xxx出台了一系列拉动经济、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措施,其中关于廉租房建设的一系列决策尤其引人关注。党的xxx报告明确指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2008年11月,xxx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其中第一条措施就提出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2009年12月8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一次明确“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些都为我国廉租房建设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但是在我国积极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大环境下,廉租房建设推进还普遍存在较为缓慢的情况。xxx常委会发布的《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在中央预算安排的重大公共投资项目中,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截至2009年8月底仅完成投资亿元,完成率为,不足四分之一。一些地方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和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准备不足,可能难以完成2009年的建设计划。这种状况表明,我国地方政府用于保障住房的实际能力与社会巨大的现实需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笔者认为,困扰廉租房建设踟蹰不前有其深刻的制度原因。

1、土地和资金瓶颈制约廉租房制度实施

廉租房建设一般有两个条件,一是土地,二是资金,这二者构成了廉租房建设的瓶颈。就土地而言,城市用于建设的用地总量是确定的,为了降低成本,用于建设廉租房的土地必须是划拨而不是出让,但是如果用于建设廉租房的土地划拨多了,那么用于出让而获得财政资金的土地就会减少。这对于各级政府来说是一个两难问题。政府面临着是急于取得城市各项发展急需的资金,把这些资金用于投资建设,加快本地区的GDP增速,还是放弃这个利益,给老百姓无偿建房,同时又贴进去更多资金的两难处境。就资金而言,作为地方主要财政收入的土地出让金及公积金增值收益是廉租房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地方政府注定会缺乏提供资金的动力,继而会造成房源难以为继并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状况在现实情况下是难以避免的。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情况就是廉租房源的供应量和当地的房价成反比,供应越多,房价就越不可能上涨,这也意味着也越不可能为当地政府带来更多的税费收入。另外,在廉租房建设过程中,公共住房的购建和维修、租金补贴等都需要有大额、稳定、持续的资金作保证。因此,我国虽然在很多城市建立了廉租房制度,但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城市财政预算安排资金的不足以及缺乏其他稳定的廉租住房资金来源渠道,廉租住房制度实施面临着许多困难。

2、廉租房准入与退出机制尚未完善

(1)廉租房准入机制尚不完善。廉租房准入机制尚未解决租住标准的制定、申请资格的认定这两个技术性问题。廉租房的现行保障对象的确定是根据xxx2005年制定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该办法规定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城市家庭应具备一系列条件:申请保障家庭其人均收入应符合当地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的收入标准;申请保障家庭现在的人均住房面积应该符合所在地政府确定的面积标准;申请保障家庭成员中最少要有一人是非农业常住户口;申请保障的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具有法定的抚养、扶养或者赡养关系以及符合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的各自的保障标准。根据这些标准,我们国家现在的廉租房保障对象,约占整个城市家庭的十分之一左右。xxx在2007年下半年颁布的《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中计划到2010年即“十一五”规划期末,将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二者合计达整个城市家庭的五分之一。随着覆盖面的扩大和实现日期的日益临近,廉租房保障任务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完善的廉租房准入机制为廉租房建设发展设置了障碍。

(2)廉租房退出机制尚不完善。廉租房退出机制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以避免有人从中谋取不当利益。这是因为廉租住房的市场租金有可能存在巨大的利益差价,这也意味着其中具有巨大的获利空间。廉租房保障对象即使在最严格的审批程序下获得廉租住房,也有可能冒着道德风险谋取利益并将其所得用于改善其基本生活条件。如何防范和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满足保障目的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廉租房成为新的牟利工具,这是廉租房保障制度设计时应予考虑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我国廉租房退出机制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从而影响廉租房建设的发展。

3、保障对象覆盖率偏低,城乡一体化保障体制缺失

根据《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规定,廉租住房主要解决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按照中国统计年鉴采用的城镇家庭收入分组方法,最低收入家庭占城镇家庭总户数的10%。这种方法只能测算出最低收入家庭的大致数量范围,无法提供具体哪些家庭是最低收入家庭。这也就是说,最低收入家庭实际上只具有概念意义,没有明确指向,因而无法具体指导廉租住房政策的实施。在各地实践中,在没有其他更科学的衡量标准的情况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提供了一个判定城市居民贫困程度的收入标准。这对于在短期内确定廉租对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廉租对象普遍被限定在城市低保户范围之内,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范围。

而如果将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引申开来,可以扩展到弱势群体。我国目前对社会弱势人群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

如果从覆盖的范围来看,应包括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许多新的阶层,如城市务工人员(包括打工者和农民工阶层)、城市框架拉大过程中出现的失地农民、城市失业或无业人员等群体。这些阶层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我国社会变革的逐步加快,许多不确定因素会造成这个社会边缘群体的逐步扩大,这是我国经济转型期遇到的必然问题,作为在各项保障制度中担负重要作用的廉租房保障制度,尤其要未雨绸缪,科学规划设计。

二、现阶段实施廉租房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1、要充分认识到廉租房建设的政治社会影响,将民心工程做实做好

当前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大力向民生行业转移投资,尽快让投资见到效果。让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政府着力考虑的问题。廉租房建设正是具有大量吸纳资金、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活、带动大批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践行执政为民理念,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加快从重视住房经济拉动功能向重视住房民生保障功能的转变,保护广大群众的基本权利,将廉租房建设作为“民心工程”抓实抓好。要加快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在督促地方政府加大廉租房建设问题上,将廉租房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执政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2、努力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完善地方各项配套措施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投资开发房地产既要有需求效应拉动经济增长,又要有供给效应。若投资开发房地产不能产生有效需求效应,高价商品房不能及时卖出,会加剧存量房积压,与经济的长远良性发展预期背道而驰。而廉租房建设恰恰具有产生巨大需求效应的先天优势。在我国,廉租房存在巨大的廉租房消费群体是毋庸置疑的。现阶段加强廉租房建设,加大廉租房的供给可以使其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乘数作用加大。各级政府要清楚地认识到,加大廉租房建设是现阶段扩内需、保增长的最快捷路径。目前,国家已将住房保障作为刺激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中央财政三年内将拿出2800亿作为保障房资金陆续投入。地方政府争取到中央这部分投入后加上地方投入和银行贷款,可以对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和GDP起到明显拉动作用。而廉租房建设需要国民经济中许多部门和行业提供物质资料,这也拉动建材、设备、五金、燃料动力等许多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因此,各地政府要大力争取国家资金对本地廉租房建设的支持,使地方配套措施到位。

3、加大政府主动介入力度,变需求保障为供应保障

政府加强廉租房保障的途径简单说来有两种,即对需求方进行保障,或对供应方进行保障。对需求方进行保障就是对政府确定的廉租房保障对象发放补贴,但其有效前提应是有充沛的可租房源,否则在房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会引发房价和租金的上涨,甚至会导致政府不得不再次调高补贴标准。因此,在当前房地产刚性需求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各地应普遍采取保障供应的政府介入方式。在对供应方进行保障供应上,主要是以实物配租为主。政府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其一是政府直接组建保障性建设公司,以住宅生产者的身份直接从事廉租房生产,按特定的价格出租给保障对象。

此方式能快速有效地将政府政策落实,并直接干预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供需情况。在此模式下,河南省郑州市的住宅投资公司已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尝试。其二是在本级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政府可有选择地吸纳社会资金进入廉租房建设领域。政府可制定政策为发展商提供补贴,由发展商为特殊主体提供廉租房源,政府在建设阶段和其后的经营阶段为发展商提供税收和相关规费减免,在微利的条件下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树立企业形象并加以宣传倡导。

4、政府要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稳步推进多层次保障体系建设

政府要善于引导社会的住房消费理念,明确住房保障制度保障的是居住权而不是产权,即首要解决的是有房住的问题。因为即使在发达国家住房供应体系中,低端的供应主要还是通过租赁方式实现的。廉租房制度能够剔除有更高支付能力的家庭购买住房产权需求和追求资产升值的投资性购房需求的介入,又不对房地产市场造成冲击,可以说,它是目前最有效的住房保障模式。廉租房制度也可以通过保障性房源的封闭运行和重复循环利用,提高政府住房保障投入的利用效率。因此,对于有购房需求而一时还没有支付能力的家庭,政府应当鼓励其先租后买,量力而行。同时,政府还要综合运用经济适用房、住房公积金、双限房、周转公寓等多种保障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住房保障体系。

5、逐步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

随着国家民生政策的不断深入,廉租房保障对象的范围也应随之不断扩大。必须根据各地居民的实际收入情况确定廉租房保障对象。对于那些在城市中凭一己之力买不起房而又无资格享受廉租房保障的所谓“夹心层”和来自农村贫困地区并在城市担当脏、累、差等工作的外来人员,政府不能将之排斥在廉租房保障对象之外。解决这些弱势群体的居住困难,需要多方努力。既要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又要解决其生存环境问题,因此,廉租房保障体系的设计要适当超前,逐渐扩大廉租房政策的覆盖面,逐步在新的环境下达到更高要求的“应保尽保”。

6、抓紧制定廉租房制度的法律法规并完善配套机制

任何一个制度设计,都是要取得最后效果与设计目标的高度统一。因此,可持续的住房保障体系,既要依据现实,又要着眼于未来。各地要抓紧制定相应配套措施,如廉租房管理机构的建立完善,建立公平科学的准入制度、轮换制度,廉租房资金的监管与使用,廉租房源的确定,政策宣传与监督管理等等。在这些制度中尤其应注意的是,廉租房制度建设应尽力避免经济适用房的负面影响。要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廉租房保障对象标准,包括合理划分最低生活保障线,入户调查与统计,保障对象的甄别与公示;要坚决防止政策执行中的偏差,从而避免廉租房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造成新的不公平,同时避免出现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很容易出现的“道德风险”。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只有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各方,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住房保障体系,才能使不同层次收入的居民都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各级政府应该把积极推行廉租住房制度当做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最大限度地多建设廉租住房,并逐步扩大廉租住房的覆盖面,最终让缺房而又买不起高价房的百姓都能为廉租房所覆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厉以宁.中国住宅市场的发展与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9. 12.

[2]谢伏瞻等.住宅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0. 6.

[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7.

[4]文林峰.城镇住房保障[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7. 4.

[5]赵亚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战略思考[J].市场论坛, 2009,(2).

[6]黄卫华.商品房与社会保障性住房协调发展对策[J].中国房地产, 2009,(5).

[7]王君,温彦军.加紧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和谐社会进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 (3).

[8]吴盛光.社会保障性住房公共政策的亮点、难点与基点[J].上海房地, 2007, (12).

[9]陈小安.保障性住房建设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特区经济,2008, (6).

[10]孙功苗,湛泳.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与收入分配[J].求索, 2005,(6).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