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的论文参考(精彩6篇)

时间:2019-09-09 09:41:2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跨文化交际的论文参考 篇一

标题: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及挑战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进行交流和理解的过程。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跨文化交际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引言

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和理解的过程。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因此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通过跨文化交际,人们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互信,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然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也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2. 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跨文化交际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人们可以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互信。其次,跨文化交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愈发密切,而跨文化交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文化,促进商务合作的顺利进行。此外,跨文化交际也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通过跨文化交际,人们可以开拓视野,拓宽思维,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社交技巧。

3. 跨文化交际的挑战

尽管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先,语言障碍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常见的挑战之一。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不同的语言,语言的差异会给交流带来困难。其次,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另一个重要挑战。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礼仪习俗、社会规范等都存在差异,这样的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冲突甚至文化冲突。此外,跨文化交际还面临着时间观念、沟通方式、非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挑战。

4. 解决方案

为了克服跨文化交际的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学习和掌握对方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其次,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是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对方的文化背景、习俗和社会规范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互信。此外,积极倡导文化包容和多元化也是解决跨文化交际挑战的有效途径。

总结: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日益凸显,然而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跨文化交际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以及积极倡导文化包容和多元化,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跨文化交际的挑战,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跨文化交际的论文参考 篇二

标题: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进行交流和理解的过程。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对交际过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引言

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和理解的过程。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普遍,因此文化差异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文化差异包括语言、价值观、习俗、礼仪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深远的影响。

2.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语言是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不同的语言系统和语法结构会对交流产生影响,语言的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甚至沟通障碍。其次,价值观的差异也是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不同文化对于家庭、个人、社会、权威等的价值观念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态度。此外,习俗和礼仪的差异也是文化差异的一部分。不同文化对于礼仪习俗的要求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沟通方式。

3.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首先,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可能会被对方误解,从而产生冲突和矛盾。其次,文化差异也会影响人们的沟通方式。不同文化对于沟通方式的要求和习惯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沟通的困难和不畅。此外,文化差异还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从而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

4. 解决方案

为了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首先,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化背景和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态度,从而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其次,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也是解决文化差异的关键。我们应该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避免对他人的行为进行主观评价和偏见。此外,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是解决文化差异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总结: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对交际过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通过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以及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文化差异,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跨文化交际的论文参考 篇三

  [摘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除了语言行为之外,非言语行为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包括空间距离,目光注视,姿态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言语交际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所需人才的需要,也是外语教学面临的一个新任务。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非言语行为 外语教学

  前言:

  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我国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由于受传统语言教学的影响,长期以来,传统语言教学与研究往往只注重语言本身,即只强调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练习和掌握,很多学生的交际能力常存在缺陷。非言语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是语言反应连续发生的必要条件,对于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如不能顺利排除文化差异的干扰,不能准确理解非言语行为,会引起误会,造成事与愿违。在外语教学中介绍有关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非言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培养进行国际交流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外语教学面临的一个新任务。

  一、常见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一)空间距离

  这里指的空间,是社会学上的概念。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据研究,欧美人生活中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

  (1)一般距离(360cm~750cm),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

  (2)礼貌距离(120cm~360cm),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

  (3)私人距离(45cm~120cm),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4)亲密接触(0cm~45cm),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

  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会凑得很近,拉美人交谈时几乎贴身。更有趣的是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不停地“进攻”,英国人不断地“撤退”。实际上他们交谈时都只不过是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实际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人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人的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得多,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的缘故。

  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还包含领域的高度。“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的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关系。

  在中国,长辈和领导面朝南坐,在西方则坐在椭圆桌子头的位置,等等。这些都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模式,从而构成无数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

  (二)目光注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人的一切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变化,都可从眼睛里显示出来。”几乎所有的人类之间的活动和感情交流都依靠眼神,某些文化所特有的传播实践也体现在目光接触的运用之中。

  两个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时会用非常热情的目光凝视对方,因为他们认为双目是个人存在的钥匙。如果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这种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这种长时间凝视常常是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使用的非语言代码的一部分。有教养的英国男子认为直接凝视与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而瑞典人在交谈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数多于英国人。法国人则特别欣赏一种鉴赏似的注视,这种眼光看人就是传达了一种非语言信号: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从内心里欣赏你的美,所以法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对妇女的凝视是人们公认的一种文化准则。日本人与人交谈时的目光一般落在对方的颈部,而对方的脸部和双眼要在自己眼帘的外缘,他们认为眼对眼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中国人则对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

  (三)姿态动作

  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而日本人伸出小指却表示“情人”。在美国,人们用挥手来表示再见;而在南美,人们见到这种动作时不但不会离去,反而会向你跑过来。在美国,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则表示“OK”一词;在日本,这种手势则表示钱;在阿拉伯国家,这种动作常常伴以咬紧牙关,表示深恶痛绝。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圈儿,中国人表示动脑筋,美国人和巴西人则表示发疯。俄国人把手指放在喉咙上表示吃饱了;日本人用此动作表示被“炒了鱿鱼”。美国人、日本人抿着嘴吃东西才算得体,而印第安人却以张口大嚼为礼貌。美国人用手指着太阳穴表示用自杀,反映的是美国私人拥有不足为奇的社会文化背景。日本人用手戳向肚子表示剖腹自杀,反映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武士道精神。不同文化在姿态动作上的这些微妙的差别常常容易导致交往失当,甚至会使交际完全中断。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对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互相理解,避免误会,对于填平文化沟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面部表情

  相对目光而言,表情是更容易辨别对方心情、态度的线索。面部表情对于交际的重要性是公认的,但表情中的多种文化内涵却难以估量。微笑,是最有益于人际交往的面部表情。笑脸不只是快乐和友好的表示,也能传递道歉与谅解的信息。中国人习惯用面部来遮掩感情,而不是显露感情。

  二、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应重视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能力的培养。因为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所以在其培养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

  首先,教师应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非言语行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和获得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其次,要注重外国文化和习俗的学习,通过搜集资料、系统研究、比较差异,使自己具备对目的语和本族语非言语交际行为的理解能力,具有较高的英文和汉文化修养,并积极参与到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当中,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使自己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教学中有意识地使用非言语手段传递信息,并做到行为得当、举止规范。

  (二)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应增加目的语文化背景的知识含量,注重俗约、习惯及文化禁忌的介绍,要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使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际。多采用音像教材,增加交际内容,将非言语交际知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

  (三)教学方法

  教师要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课堂交流教学法、场景教学法等,使教学过程形象化、交际化。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技术,使学生在真实、自然、有趣的环境中,学习和领会语言交际与非言语交际及其文化差异。

  (四)实练机会

  给学生创造实际锻炼机会,当然是最好的学习途径。将学生送出去和聘请高质量的外籍教师都是捷径,

但教育成本高,不可能满足所有普通高校学生的愿望。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国交往频繁,外籍人士增多,应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寻找机会,尽可能参加一些跨文化交际活动,如与外国留学生的各种联欢及其他交流活动,参加涉外导游活动或涉外宾馆的接待活动,以及中外学校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学生交流活动等。

  三、结语

  言语交际手段和非言语交际手段相结合,组成了人类完整的交际系统。非言语交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是感情的不自觉流露。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言语教学和非言语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交际中理解不同文化的体态语的具体含义,并能够恰当合理地使用对方文化的体态语,避免跨文化交际冲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64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65

  [3]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4]程晓莉.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版).2003(5)

跨文化交际的论文参考 篇四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逐渐的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国家及民族之间价值所体现的差异性很容易给双方交流带来障碍,为此,对这种差异性进行研究,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或减少误解和冲突,本文以中美价值观为例,对这两种价值观产生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以利于更好的了解中美价值观,促进中美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的论文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日益强大及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当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代表,常常会出现交际阻碍和文化冲突。最直接的方式是介绍两国的文化差异和文化习俗。但自Cluckhohn(1961)等人提出了“价值标准”的概念之后,人们逐渐的开始认识到了解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仍然无法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庄恩平(1997)提出将了解双方的价值观作为促进跨文化交际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为此,目前的形势需要我们关注西方文化价值观同时,也应该对比的对我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行了解和研究,这也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方式。

  二、跨文化交际视阈下中美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Hofstede(1980)认为“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支配并且决定着人们的态度、信念及行为。”跨文化交际是各国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发展的共同需要,其复杂性来源各国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文化决定了每个国家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又是道德的基础。Okabe(1983)也认为“跨文化交际是否成功取决于双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而了解这种差异性能够极大程度的帮助双方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1.宏观对比。

  (1)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

  胡文仲(1993)指出“文化的核心价值是观念,而价值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历史和文化传统分不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中美两国有着其各自的价值观念,这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因素。由于受到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影响和熏陶,中国比较崇尚“集体主义”,提倡凡是都必须以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利益为先,人们的言行举止必须遵从社会界定的规矩,只有极少部分的人能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意愿和不同的意见,都希望生活在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中。

  而在美国人的生活中“个人主义”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非常崇尚自我意愿和个性化发展,这种特性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表现的尤为显著,美国人往往会表达出强烈的自信和肯定,并且在表达观点时,喜欢标新立异和独辟蹊径,希望能够别具一格。他们在生活中追求个性自由和个人享受,自由的抒发自我意志和发展自我思想。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为,中国人认为在公众场合自由的发表观点是“对人”的产物,很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而美国人认为即使在交际时争论的面红耳赤,也仅仅是“对事”的产物。

  (2)中国的“和”、“稳”和美国的“争”、“变”。

  孔子的《论语》中有讲“以和为贵”。《孟子公孙丑下》中也有说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由于受到这些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万事和为贵”,在交际中往往给人一种和睦和气、谦恭温顺的形象,同时,在“知足常乐”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即使在遭遇困境时也能苦中作乐和泰然处之,由此可见,这种安于现状的思想让中国人缺乏了主动竞争的意识,表现在行为上比较保守,不愿冒险和拼搏,比较喜欢从事稳定的职业,容易产生满足的心理。相比之下,仅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却已然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人勇敢、爱好自由并且重视竞争,他们很难满足于现状,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奋斗和尝试来获取更大的发展和达到更高的目标。这种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与中国人知足常乐和安于现状的思想有着显著的差异。

  2.微观对比。

  (1)工作观对比。对于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和具有西方特征的美国来说,其工作价值观具有显著的差异。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让每个中国人都有着比较强的集体意识,很多人在工作过程中,都会将其单位、团体看作是一个大集体,而在这个集体中稳定的发展是大部分中国人一生的追求。与之相反,激进和崇尚自由发展的美国人,喜欢在变化中寻求进步,因此,他们频繁的变化工作职位和环境,他们希望能够将自身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在不断变化的工作中挑战自我、发展自我和改变自我,只有这样,内心才能得到满足。受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历来主张“自卑而尊人”、“尊卑有别”等,这样人和人之间在进行交际时必然会受到各自工作职位的制约,下级见到上级要主动的打招呼,在向上级汇报时,即使自己的见解确实比较全面和透彻,但在说话时也会适当的补充一句“请指正”、“请帮助”,以表示对上级的尊重,否则就是“失礼”。为此,这也造就了中国人具有比较固定的人际关系网,其中领导与员工、上司与下属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泾渭分明。而在美国,他们在工作交际中与中国人不同,更加注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即使是上下级关系也往往会处于平等的地位。在美国不同职位的人、师生之间都无尊卑之别,他们的工作、语言及行为中无处不体现着这种平等观念。这就使得美国人在进行交际时,较少拘谨,而且在打招呼时,无论对方的地位和身份,都可以直呼其名或是用“Hello”表示问候。在工作过程中可以毫无顾忌的直言不讳,非常的坦率,无所谓面子,这与中国人是截然不同的。

  (2)历史观对比。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注重“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利者沿之,弊者革者”,在历史价值观方面,中国非常的重视历史。在做出新的决策和计划新事情时,往往会以此前的资料和数据作为依据和参考,在中国,有着丰富经验、社会阅历的人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而作为仅有几百年历史年轻的美国来说,美国人更加注重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把控,他们关注的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未来,为此,美国人在做事时很少会向历史看,因为他们坚信未来是想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过去的历史则并不是重要的。在美国,具有丰富经验和年长的人不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敬仰,而一些敢闯、敢拼的年轻企业家却备受人们推崇。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他们难以理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的尊重,而中国人也同样无法理解美国人对历史和传统的漠视。

  (3)时间观对比。1959年,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者爱德华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将人们的时间分为两种:单向计时制和多向计时制。根据这种思想划分,中国人的时间观属于多向计时制度,他们通常将时间看成是比较分散的,并且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同时做不同的事情;而美国人非常守时,习惯于在规定的时间内逐步的完成任务,属于单向计时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忽视了中国人和美国人不同的时间观念差异问题,将会引起交际障碍甚至是矛盾与损失。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中,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也是完全不同。在中国,参加会议或是做客,通常都会早到以表示对所要见人员的一种尊重,然而,在美国,医生可以让病人等很长时间,但护士则不可迟到;召开会议时,老板可以迟到,但是作为秘书则不可以迟到。而且美国人通常不习惯看到客人提前到来,同时在社会活动中,美国人认为事先预约是有礼貌的,如果美国人在宴会或晚会快开始的最后一刻才被通知,他们会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无论这个邀请多么有吸引力他们也会拒绝。因为,没有事先的预约,这样就打乱了他们的时间表,是不受欢迎的。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人们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和日益频繁,人们开始意识到沟通和对外国文化价值标准的全面认识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中美两国在跨交际活动中产生文化冲突,归根结底是两国的文化价值观差异而造成的。可见了解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是促进两国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为此,文中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中美价值观进行了对比研究。在宏观方面,中国崇尚高度统一和高度服从的集体主义思想,推崇以和为贵,喜爱稳定的生活,而美国崇尚以自主为意识主流的个人主人思想,喜爱挑战与竞争,这种中国文化的群体意识和美国文化的个体意识成为中美两国进行跨文化交际障碍和冲突的主要因素;在微观方面,中美两国在工作价值观、历史价值观和时间价值观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易于理解文化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的。

  Berry等人(1997)提出“当两种文化发生冲突时,主导地位不强的文化中成员可以选择吸收新文化、抵触新文化、双重文化主义和抵触两种文化。”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在面对中美价值观差异时,应该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维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正确的汲取西方文化精华。为此,开展跨文化交际视阈下中美价值观的对比研究,有利于认知与把握中美两国价值观的差异性,有效的预测对方的交际行为,为跨文化交际奠定了沟通的基础,及时避免或是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及冲突。中美双方在坚持两国各自价值观的同时,还应该充分了解与尊重对方的价值观,进而促进中美之间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论文参考 篇五

  [摘要]

  差异与融合在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实践过程中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体。为了更好地加强翻译效果,如何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差异与融合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本文结合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实践,详细地分析了翻译中所存在的差异与融合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条具体的翻译原则作为基于跨文化交际翻译差异与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翻译差异;融合

  引言

  由于人类环境、语言以及文化的不同,各民族的认知行为也有所差异,如果想要成功地开展言语交际,双方应根据一定话语形式与话语原则进行。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传递内容多为一个民族的情感、习俗、思想以及传统因素等形成的综合体。译者的任务应是在帮助读者解读原语语言符号的同时,破解原语中的文化内涵,也就是所谓的非语言符号。成功的翻译更重要的是对两种文化的熟悉程度,因为词语要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够具有意义。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途径,它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还是文化之间的转换。从哲学上讲,所有的翻译都需要被实践检验,并且随着社会实践发展而发展和更新,语言翻译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进行的语言实践,也正因这一社会需求,语言翻译实践的未来走向被确定为跨文化交际翻译。

  一、基于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差异

  (一)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由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以及社会体制各有不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各异,因为受各自传统文化影响过深,东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也差异甚大。中国文化中庸平和、谦虚礼让、家庭和睦,更加主张个人服从集体,个人利益小于集体利益,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都向下一代传授着这一传统,所以中国人更加习惯将此传统看作衡量人们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道德行为的`标准。然而相对来说西方人则更加主张人格独立、个人隐私权、个人权利、个人奋斗以及个人进取精神,通常将个人成功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译者作为双语使用者不仅仅要熟练两种语言,也要深入了解两种文化,以及两种语言文化的行为规范,并且根据所在的环境来调整适合的社交行为与言语。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可能会因为“意识文化”的影响造成具有相同语言意义的词产生不同的语用意义。例如,英语中的“grandfather”,译成汉语时就要区分是祖父还是外祖父,因为中国人对于社会亲属关系特别重视,内外有别。由此可以看出,翻译活动是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与社会背景下进行文化与交流,是在不同的文化前提和文化规范下进行的往来。

  (二)语言文化的差异

  根据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语言是一种具有意识化的符号,主要包括民族世界观、道德及宗教信仰、哲学观、思维方式、民族观念形态方面的语言符号等信息符号。作为符号化系统,语言可以被分为地域化符号、社会化符号、民族意识符号、物质化符号和声像化符号五大类。其中地域化符号指的是民族群落的自然环境、市政地名、江河湖海、气候条件等。例如英语中的“thelandofpromise”等,以及汉语中“黑山白水”等。根据语言结构来划分,语言中大量的成语、格言、俗语、歇后语、谚语、套话、典故、惯用语、俚语等都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特征,并且具备鲜明的比喻和形象,蕴含着强烈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但是因为英汉民族所经历的发展阶段不同,所产生和要求的词汇也不同,例如中国的道教文化造就了俗语“这山望着那山高”,但是习惯了畜牧文化的英语则产生了“Thegrassisal-waysgreenerontheothersideofthefence”,两者含义相似,但是内容本体迥异。由此可见,不同民族的人们由于不同的人文地理历史氛围而产生不同的比喻性用语,这些用语都具备强烈的民族特色,在长期的劳动习俗中总结了不同的事理,看到了不同的价值,接受了不同的历史教训,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表达和说法。

  (三)思维模式的差异

  思维属于人脑中的一项功能,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思维摸不着、听不到、看不见,而是以语言为主要表达形式。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外化思维的主要载体,并且展现思维的成果。语言与思维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但是双方又属于不平衡的两端,其中思维决定着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人类思维在具有共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个性,也就是民族性,这种个性反映了人类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进而形成了各民族之间交往的障碍。往往导致世界各民族之间和睦关系受到影响的关键因素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以及语言形式的复杂多样。比如汉语中说“10路车”“三班”,英语却要调转过来,译成“busNo.10”和“class3”。

  二、基于跨文化交际翻译的融合

  (一)中西文化渗透的融合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国际上的科技、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都在不断地扩大,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也日渐频繁,加快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趋同和融合。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文化趋同会在语言的融合趋势上直接体现出来,此外,语言的变化与融合也会记录和反映文化趋同的发展趋势。自从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文化开始多渠道、多方位地进行接触和交流,大量出现了西方文化的术语名词,例如超市、可口可乐和绿色食品等。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展现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新成果的词汇,例如电子邮件、电脑、电子商务等。这些词汇的出现都展现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以及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发展趋势。西方文化也同样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许多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词汇也出现在英语词汇中,例如Confucianism(儒教)、papertiger(纸老虎)、loseface(丢脸)等,这些词汇都成为了英语中的正式词汇。

  (二)语言表达意义上的融合

  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同的比喻的民族性,同时也与美学趣味、风土人情、习俗风尚、地理、宗教、历史等因素有关,所以也会在不同的事物上看到相同的价值。例如,在汉语中形容一个人胆子小,经常会用“鼠”来当做喻体,如“胆小如鼠”;而在英语中形容一个胆子小,经常会用“兔”来形容,如“Astimidasahare”。在汉语中形容“事后聪明”时,会取材于中国象棋称之为“马后炮”;而在英语中同样形容这一喻义,则会取材于橄榄球称之为“Mondaymorningquarterback”,因为橄榄球比赛通常在周日举行,而周一上午的四分卫岂不就有“事后聪明”的意思。在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小题大做,经常会用“杀鸡用牛刀”;而在英语中则称之为“Tobreakabutterflyonthewheel”。这样类似的表达,虽然在字面上的意义不同,但是喻义上都是十分相似的,所以在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中,可以通过意义的方式来表达实际的真正含义。

  三、基于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差异与融合路径

  (一)得体原则

  得体原则在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实践过程中是一个不可以忽略的关键。无论是处于何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他们都会在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禁忌事项。如果为了追求意义的表达而触犯了他们禁忌的生活词汇,很容易在影响交际意义表达的同时,对交际双方造成情感上的重大影响。例如,当翻译者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实践中想要表达“落后国家”时,为了照顾其国家人民情感,应将“落后国家”翻译为“发展中国家”,英语则是将其翻译为“developingcoun-try”。这些词汇能够在表达出这些国家发展处于落后状态的事实,也能够避免对方在国际交往中的尴尬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实践中,不违反禁忌的得体原则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独特的作用。“得体原则”在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中属于意义上的“融合”,通过彼此语言层面上的“差异”,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实质的目标。

  (二)意义原则

  翻译在任何一次交际活动中都应表达出最准确的意义,跨文化交际也是一样。所以,意义原则与语境原则在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实践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时,不仅需要注意语言层面上的词汇对等,还需要注意双方的交际背景,以及表达意义是否准确。这主要是因为翻译中词汇的对等并不代表意义上的对等。所以,翻译者还应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考虑不同的词汇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保持译文与原文在意义表达上的一致。例如,汉语中的“教师”与英语中的“teacher”是对等的,但是在汉语里,它还表示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尊重,是一种敬语,甚至对于所有资历高于自己的人的一种尊称。而在英语中其含义相对而言比较单纯。所以,意义原则在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中能够让具体的翻译借助语言层面的“差异”来实现意义层面上的“融合”。

  (三)语境原则

  翻译者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实践最应该注意的就是语境。虽然对于一般的研究者来说,语境问题一直与具体的语言有关,但是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跨文化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关注的语境不仅仅包括译文的具体语境,还包括源语言的语境。只有如此,交际双方才能够顺利地完成交际活动,通过统一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与融合现象来完成翻译。否则就会造成对异国文化语境的忽略问题,从而导致翻译工作不到位,无法让读者理解和接受。还有一个毋庸回避的问题,就是有些作品虽然翻译句法上没有漏洞和错误,但是读起来没有英文的感觉。研究者对其解释为汉语与英语交际实践的问题,但也会出现在任何两种语言翻译实践之中。也由此得知,对于翻译效果来说,语境是多么的重要。语境原则指的就是按照两种语言不同的所处语境,通过增删语境因素来完成翻译实践中的实际意义传达,尤其是翻译文学作品,语境原则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文化双方之间既具有共性,又存在着差异,由于民族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和英汉语言结构的特殊性,翻译可译性限度依旧是翻译实践中无法避免的客观现实。研究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最先研究的应是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特别是在研究文化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之间的比较上。除此之外,还应对译入语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其中也包括读者对其的反应与理解。所以,基于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差异与融合应求同存异,在差异中寻求方式,在共性中寻求规律,在翻译实践中寻求融合。

跨文化交际的论文参考 篇六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内容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间进行交际的能力,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在国外,比较广泛认同的是Spitzberg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广义地说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印象,即这一行为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是恰当和有效的”。在国内,张红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掌握一定的文化和交际知识,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跨文化环境中,并且在心理上不惧怕,主动、积极、愉快地接受挑战,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包容和欣赏的态度”。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在国内的研究中,毕继万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中需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外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我国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这一点讲,外语学习的过程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一个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其次,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商贸的活动增加,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大学生就职的重要考核标准,也是21世纪人才应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必须加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再者,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跨文教交际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倘若在外语教学中除了培养英语学习者的基本语言知识技能外,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使其在学习语言时就可以将自身置于跨文化思考之中,那么学生就能够恰当灵活地运用语言与不同文化背景、民族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增加跨文化交际成功的概率。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当前我国外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我国当前外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至少要达到英语四级水平,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将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在跨文化场景中进行有效交际。

  然而在当前高校外语教学中,虽然已经逐步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普遍的重语言轻文化的问题,无论是外语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把握好这一大纲,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其二是在目前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以通过考试为教学和学习目标,如通过学校的期末考试,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这样以应试为目的教学和学习都忽略了我国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即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可以说,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的教学和学习失去了高校外语教学的意义,这很可能将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工作和生活中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外语教师须遵从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语言基本技能知识的同时,又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在外语教学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刻不容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将从外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两个方面来讨论:第一,外语教师的整体素养需要被改进和提高。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语教师的要求更高。一方面,外语教师一定要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掌握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另一方面,外语教师应不断地阅读和英语教学有关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专著,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做访问学者,在外语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加大文化背景知识的强度和深度,帮助学生逐渐意识到汉语与英语上的文化差异,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误解,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也能使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在外语教学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措施,应本着科学性讲解和兴趣引导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教学包括文化背景输入和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教学包括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优势,组织跨文化交际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等。

  (1)课堂上的文化背景知识输入。在从事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注意词的词汇意义,更重要的是需要随时随地地注意词的内涵意义。这要求教师在讲解词汇和段落时不单单讲解其指示意义,还要挖掘其隐含意义及文化背景。

  比如dog(狗)这个单词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在汉语和英语文化中意思大不一样,在汉语中,关于“狗”的成语都是卑鄙贬义的,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英语中“狗”被看理解为人类信赖的朋友,因此英语中关于狗的词语并不含有贬义,如: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时),doggybag(打包袋)等等。

  在文化背景输入时还要进行文化对比。比如汉语中的“害群之马”在英文中为“blacksheep(羊)”。这都是文化差异产生的。通过科学的文化背景输入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增加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合理开设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考虑到非英语专业学生接触跨文化交际较少的情况,学校应合理为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让学生有机会系统地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潜意识认知。

  课上还可以向学生推荐跨文化书籍,歌曲,和电影(如《刮痧》),留跨文化交际作业等。通过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上的学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定会有显著的提高。

  (3)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优势。外籍教师的本国文化能够帮助学生营造外国语言和文化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灵活,极易引起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的兴趣。随着学生和外籍教师对本国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的交流,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渐形成,并逐渐学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效的运用。

  (4)组织跨文化交际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讲座、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电影(如《刮痧》,《撞车》等)、跨文化知识英语角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比如鼓励学生在假期期间出国进行亲身的跨文化交际体验。这必定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而言之,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我国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不理想,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措施,使学生成为符合时代发展的外语综合型人才。

跨文化交际的论文参考(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