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优秀6篇】

时间:2012-02-05 06:20: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及实践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和挑战。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内容;方法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人们开始关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培养更多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

首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明确培养目标。不同的领域和行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明确培养目标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进行培养内容和方法的设计。

其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供多元化的培养内容。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多元化的培养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最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供灵活多样的培养方法。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培养方法应该灵活多样,结合理论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和挑战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总结。首先,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学生可以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创新能力。其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学生可以系统学习创新理论和实践技能。再次,通过组织创新竞赛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锻炼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然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其次,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师资和资源投入。再次,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四、结论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培养目标、提供多元化的培养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培养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然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还面临一些挑战,需要继续努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2019.

[2] 李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问题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20(1): 30-35.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二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与优化探讨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各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都有不同的模式和方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探讨了各种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并提出了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优化探讨

一、引言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培养模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因此,比较分析和优化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1. 国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国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项目和实验室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国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 国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国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参与创新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国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国际视野,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三、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 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实践项目和实验室实训等方式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组织创新竞赛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组织创新竞赛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国际视野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国际视野。通过开展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以及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结论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和优化探讨对于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实践性培养、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跨学科能力和国际视野等方式,可以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三. 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18(2): 45-52.

[2] 李四. 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 20-25.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从人才视角上进行革新,要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习惯。而批判性和发散性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正是创新思维习惯的集中体现。一是不迷信、不盲从,凡事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辨证地看待问题;二是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拘泥于常规,善于从变异、多角度中寻求答案。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有赖于给予人们必须的自由空间、自由时间和自由意志,这种自由不仅仅仅指向让人们拥有各种选取的自由,其根本还在于给予人们思想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务必从小抓起,要贯穿人生的全过程,要逐步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创新勇气与创新思维习惯。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观念上创新。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高智商全能型高素质人才;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领导,全体干部,促进领导干部全面发展;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取,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的有机衔接,将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加强校园、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构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取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教育体制与机制。其中,考试评价制度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考试评价制度重在改革高考招生制度,要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构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现高考招生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多给学生一些选取机会,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尤其是原创性思考潜力应予以重点考察。目前,这种改革制度正在实施中。

  总而言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一个全方位、多领域、大环境下有效运行。要面向全体,面向社会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都应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大使命,同时又务必明晰各自的侧重点,通过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途径,真正做到优化人才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和实践潜力,构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四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思考、倡导和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了。20多年来,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要支撑主体的高等院校,一向在对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必须的探索与实践,但成效并不明显,其中的关键既在于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创新型人才,更在于没有构成完善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本文主要就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展开研讨。

  一、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已迫在眉睫

  就应说,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适应社会现实、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应对就业形势严峻性的必然反应。它的核心在于,以提高教学和教育的质量来提高培养的人才质量。但我国高校的高等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料和方法从总体上看还是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构成和变化的需要的。具体表此刻如下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高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系列弊端。

  高校虽然在校际之间有所差别,但在创新问题上却有相同的问题。概括起来,其问题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其一,缺少甚至缺乏人才的目标和目的培养。很多校园只有单纯的教学计划而没有系统的培养方案。即使有些校园有了培养方案,其中也多半是没有培养“干什么”和“为什么”资料的。其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脱节不仅仅在专业设置上,更重要的是在所传授的知识和资料上,在品德和品行上,在思角、思维和思想上。其三,教学模式和方法故步自封。长期以来,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灌输轻思维培养和重专业教育轻全面发展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甚至有时还会变本加厉;教学上启发性不足、“照本宣科”比较普遍。其四,部分专业人才的专业和行业特色不明显。学过某个专业与没有学过某个专业并没有明显区别。在培养方案设计和培养过程操作中缺乏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和培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专业和行业里也缺乏竞争力。其五,培养模式思路比较狭窄,缺乏整体性、环链性、系统性和有机性,主要是将人才培养混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忽视了活动、管理与服务等因素也能够起到与教学配合的综合育人效应和效果,忽视了对人才的全面和系统的提高和提升性的培养。其六,教学安排不合理。在四年的教学

  安排中,必修课、选修课的设置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比重缺乏系统设计和科学论证,个性是课程设计缺乏特色性、针对性、循序渐进性和实效性,专业模块不够清晰。不少高校仍然存在因教师而设课的问题。其七,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不甚明确甚至“全无”,由此带来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对自己究竟要学什么、要干什么和要朝什么方向发展既没有概念更没有理念,也就根本谈不上要创新什么以及要培养什么创新潜力。

  二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要素的认识有所偏差。

  国内外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虽有不一致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即都强调了创新型人才务必具有的创新动力、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潜力和创新习惯等素质。在我国,通常把创新型人才定义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潜力结构和健全的创新人格,能以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创造新成果、新技术或新方法,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实,创新型人才是既能够分为理论创新型人才、实践创新型人才和生活创新型人才,也能够分为原始创新型人才、组合创新型人才和模仿创新型人才的,总之是生活处处都需要创新。新形势下的创新型人才不仅仅就应充满创新思想,而且还要具备创新型人格。

  概括起来,创新型人才起码就应具备以下六方面素质:一是要有一种不懈奋斗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其中必须要有理想、事业和为之的追求和奋斗;二是会动脑筋,会独立思考,要有别具一格的、别人没有的创新思维,要能想出一般人想不出的东西;三是要有勇气,要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情,要接触别人不敢接触的东西;四是要通才识,要广泛涉猎和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思维和技术并且要善于联系联想和乐此不疲,尤其是要具有必须动手的潜力;五是要有豁达心态,不仅仅在学识上要兼容并包,而且在人格上要相互尊重;六是要综合全面,要有文化底蕴,主要是要有必须的文学艺术修养,个性是门艺术,不必须要会操作,但必须要会欣赏。

  客观地讲,创新型人才目前虽然从表面看主要是数量和质量问题,其实却是社会和高校及其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环境氛围存在问题。个性是成才的环境问题要引起个性注意。所以,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创新和探索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二、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和方案的初步设想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毕业生能否就业和是否有一个好职业,并不取决于是否受过高等教育,而是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一个创新的思维与思路,也取决于是否有专业特长和特色、动手潜力或实际工作潜力、创新潜力。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着眼点要在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内涵上做足文章,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着力于营造民主、活跃、浓厚的学术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学术权利与多维的学术视野,并强调实践教学与启发式课堂教学相得益彰,从中培育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创新的思维与思路。

  高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思想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务必要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思路。概括起来,它能够由5个方面组成:其一是拓展学科基础,在办学中要坚持加强基础、文理结合、通专结合、脑手结合、拓宽口径,强化通识教育,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潜力的培养;其二是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谐互动的教学和教育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思维活力,构成教学和教育的良性互动;其三是把学生课堂内外获取的不同知识、专业和兴趣,及校园对之的提倡和限制、规范和发散、处分和奖励等以同步、同幅、同度合力向前推进,以便对人才培养产生一种混合和综合的效用、效应和效果。其四是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以鼓励教师辅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用心性,构成以创新教育带动常规教学的长效机制;其五是进一步充实培养方案的资料和内涵,将品德和品行培养、基本知识和见识培养、基本技能培养等综合素质培养的方方面面纳入其中,把“专业培养计划”提升为“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靠“知识学习体系”和“人格培养体系”两大体系结构来保障和保证的。而创新的战略思维其实是对这两大体系结构的具体展开而已,由此构成了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事业战略、品牌战略、平台战略、方案战略、素质战略、结构战略、时间战略、子女战略、机理战略和环境战略等10个子方案。具体如下:

  (1)事业战略,指的是要引导学生明确上大学和学专业的阶段目标和最终目的是什么,要使学生能有所追求和有所努力奋斗。这其实是创新的最根本动力所在。但现实是,很多人被现实的就业困惑住了。

  (2)品牌战略,指的是打造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品牌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校园综合实力,其中品牌是一个由校园品牌、学院品牌、学科品牌和学生品牌等四个方面和层次构成的一个立体系统,包含了校园的品牌特色与专业的培养特色。

  (3)平台战略,不仅仅旨在探索一个“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而且还在建立和搭建各种宽广和平等的机会平台,供学生能在其中比较自由地选取和拓展。

  (4)方案战略,指的是务必制订长远的、整体的、全面的和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再行制订教学计划的分计划或子方案。

  (5)素质战略,指的是务必着力于人才的能够长远发挥作用的基本素质,把品德素质和意志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知识方法的掌握结合起来,为此务必大力繁荣校园文化活动。

  (6)结构战略,指的是对广义课堂的结构进行有机构建的战略,推荐构建“第一、二、三、四课堂”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把人才培养设置为一个系统工程。

  (7)时间战略,指的是两方面:一是把人才培养时段扩展为6年,二是把就业工作时段提前,就是把就业意识和工作从毕业班层面提前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之中,甚至提前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阶段。

  (8)子女战略,指的是视学生如同自己子女的战略,这要求校园和教师就应树立一种“家长”意识,“爱”字当先,着眼学生发展,不断提高管理、教学与服务水平,建立有效、高效运行的学生求助体系。其中尤其要加强教师的职责心教育。

  (9)机理战略,指的是要在教学管理机理上进行创新的战略,主张把激活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与制约学生的违纪行为紧密且有机地结合起来,放活培养过程、实行弹性学制,在教学安排上实行主体性、原则性、灵活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10)环境战略,指的是优化校园的校园、校舍、师资、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校风、学风等,校园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校风建设的同时,要在实验、实习和实训条件和学习生活娱乐的硬件设施方面增加投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良性的能促使学生更好成长、成才和成熟的环境。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五

  改革发展纲要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包括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第一,注重学思结合。

  实现学思结合,就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被动理解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职责交给学生。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是实现学思结合的有效教学方式,其中的核心是启发式教学,其主要形式是探究和讨论,其主要表现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用心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注重知行统一。

  知行统一,即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也是掌握知识与提高潜力的统一。从总的来说,教学是一个引领学生求知的过程,即掌握人类科学文化制度化的过程,但是,掌握知识不是唯一的目的,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人生的幸福生活奠基。而且,掌握知识的过程也要求既动脑又动手,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保障知识的有效习得。现实中知行脱节、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比比皆是,读死书、死读书的典型案例时有发生。提高教育质量,贯彻知行统一的观念是重要的前提保障。学习知识就应与已有经验相结合,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由于我们的教育过分地看重知识的获得和记忆,过分地看重考试的分数,使得我们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脱离生活,脱离实践,成为知识考试的机器,害了严重的知识脆弱综合症。

  第三,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忙机制。改善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善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校园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综合以上几点,这些不仅仅是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也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篇六

  摘要

  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影响下,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为满足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文章对电子信息创新人才的培养展开了讨论,了解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并提出有效措施,促进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社会各行各业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

  关键词

  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

  最近几年,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有了飞速的发展,成为我国重点开发和建设的领域。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作为电子信息类的专业性人才就业前景广阔。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将重心放在了知识的实用性和综合性上,侧重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有雄厚的工程应用的背景作为支撑。国家在最新的教育改革、“十二五”规划以及发展的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地方高校的奋斗目标,要对学科加以优化,打造出地方特色,更好地为地方服务。所以,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地方高校的人才,需要将重心放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亟需的人才类型上,对专业和学科的方向加以调整,确定特色,摸索出适合自身以及地方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道路[1]。

  1、电子信息类人才的现状

  1.1国内的培养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长期采用应用型的本科教育存在有诸多的问题,不利于人才的创新,比如:注重传授传统的知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度不够;教学过程中仍然以老师为主体,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课堂的教学活动缺少实时的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调动起来;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很难跟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设计性的比例较低,验证性的试验相对较多,最终的试验效果不佳;没有对毕业实习设计和专业生产实习的部分加以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进而造成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差,很难适应岗位的实际需要。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存在,没有有效处理,直接造成了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背离,新建的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就业能力上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

  1.2国外进步的经验

  国外高等的学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了深层次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美国的大学生在创新这块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将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并且解决问题,更为注重独立思维能力的提升。而在英法等欧洲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也集中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国外在人才的培养上重视探究式和启发性的学习,主要是以学生作为中心,密切联系知识的传授以及能力的培养,鼓励个性化的发展;在人才创新培养的同时也重视个性化的发展,注重全面提升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确保学生的能力有全方位的提升[2]。

  2、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

  应用型的本科院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和当地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要联系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历史,并结合现今的专业和学科特色、优势积极推进创新。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耗费较多的经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点指的是生产的一线,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培养出用人单位需要的并且能够快速上岗的专业型人才,以技术型、专业型为特征,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指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在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提升的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指的是要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能够初步掌握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和知识,并且获取新知识、创新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应用背景比较强,是要有雄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的,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单单是表现在观念上和思想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实践创新上[3]。

  3、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3.1注重内涵的提升,对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改革创新

  学校之所以要加大创新的力度,主要是为了提升教学的效果,推进教学的发展,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是发展创新的重要动力。需要联系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人才培养的方案加以修订,实践环节的比例分配要适当,尽可能增加设计性实验和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性比例。在方案的修订中,也要适量增加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比例。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请一些在电子信息行业比较出门的专家成立专业的委员会,对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详细划分,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改革、校园和企业加强合作、设计课程体系、定位培养目标等提出可贵的意见,不断地提升专业定位和发展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3.2课程体系加以优化和整合,构建卓越工程师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整合和优化的基本准则是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配合。按照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需求,增设企业合作和软件类课程,将理论课和实验课密切联系,构建模块化的课程机制。

  3.3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在“卓越工程师

计划”的改革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创新能力培养最好的地方就是课堂,作为授课老师,需要重视课堂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培养电子信息类人才的时候,需要从电子信息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不仅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还需要加强软件仿真技术在实践与课外活动中的应用,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就目前而言,电子信息类专业仿真技术的软件非常多,其中包括了HFSS,Labview,ADS,Multisim,Proteus以及Matlab等。在这些电子仿真计算机软件中,单独课程的设置虽然没有,但是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还是能够涉及的,通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加。仿真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够有效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知识点,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增强教师教学的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提高。

  3.4加强企业实习环节、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心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实习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企业实习的方式有效加强对今后工程技术工作具体内容的了解,同时,还能够促进实践练习的加强。从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习的特点来说,学校方面需要加强与电子信息类企业的合作,促进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在安排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专业认知实践、专业实践与毕业实践等3类内容的区分。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在企业中建立学校的教育中心,这样能够有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练习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电子信息专业知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存在着不同项目,其中包括了数据通信、Android软件的开发、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以及FPGA应用的开发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向或者是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项目,一般来说,专业学习或者是实践学习可以维持在1~3个月。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企业单位会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项目经理作为指导老师,在学生实践的这段时间中,指导学生实践经验,并解答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也需要在企业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实现。通过企业实践有效增加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3.5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开放共享性的提高

  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或者是课本,需要加强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资源的扩大,重视电子信息课程实验室的建设,并将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扩大,为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的构建提供条件。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的构建,需要加强实际教学内容的了解,并高效结合相关的科研知识,利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当老师的科研项目确定之后,可以留取部分学生参加自己的研究工作,和企业方面的合作,可以指派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参加。在创新平台的作用下,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有助于学生通过团队的作用实现创新实验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进行组合,实现互帮互助良好现象的建立,进而形成大学生独特的创新组织。此外,学生可以多参加科技竞赛合作的团队、老师的课题以及相关企业的项目等,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创建相关的学习小组。通过参与创新团队,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对大学生个人魅力的展示以及自信心的建立都具有极大的好处。同时,还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参与其中,使得更多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出来,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4]。

  4、结语

  加强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电子信息类实用型人才。由于电子信息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的授课老师,需要加强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重要性的了解,并加强上述有效措施在实践中的应用,实现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这不论是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凯,许云峰,张永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32.

  [2]梁潘.基于市场需求分析的专科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1):30-34.

  [3]高海,沈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研究[J].科教文汇,2012(1):31-32.

  [4]罗海军.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方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9):150-15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