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文化浸润我们的课堂论文【推荐3篇】

时间:2017-04-07 02:32:3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让数学文化浸润我们的课堂论文 篇一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培养。在课堂上,我们应该让数学文化浸润其中,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引入数学历史和数学故事来丰富课堂内容。数学历史和故事可以展示数学的发展过程和数学家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例如,我们可以讲述数学家费马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数学证明的兴趣和思考。通过讲述数学家的故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思维方式,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文化的引入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文化是指数学与其他学科和文化领域的交叉点,如数学与艺术、数学与音乐等。通过引入数学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和意义。例如,我们可以介绍数学在艺术中的应用,如黄金分割比例在绘画中的使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通过数学文化的引入,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数学的价值和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发展和应用。例如,我们可以比较中国古代数学与欧洲古代数学的差异,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方法。通过比较研究,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数学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总而言之,让数学文化浸润我们的课堂论文,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通过引入数学历史和故事、数学文化的应用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使数学课堂更加有趣和丰富,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

让数学文化浸润我们的课堂论文 篇二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一套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的传承。在课堂上,我们应该让数学文化浸润其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引入数学文化的经典问题和思维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文化中存在着许多经典问题,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等。通过引入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过程,让他们通过分析和推理来解决问题。通过引入数学文化中的经典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文化的引入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文化中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和应用问题,如数学在经济学、物理学等领域的应用。通过引入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让他们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数学文化的引入,学生可以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发展和思维方式。例如,我们可以比较中国古代数学与欧洲古代数学的差异,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方法。通过比较研究,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数学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总而言之,让数学文化浸润我们的课堂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引入数学文化中的经典问题和思维模式,以及数学文化的应用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让数学课堂更加富有创造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让数学文化浸润我们的课堂论文 篇三

让数学文化浸润我们的课堂论文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走出数学课堂、走出校园后,很少有学生对数学进行主动的探究。虽然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中对数学十分喜爱,探索与表现的欲望十分强烈,但是在课外却少有学生问津数学,用孩子们的话来说:“学好数学四十分钟足够!”真是这样吗?当一门学科沦为分数至上,它必然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消解学生的学习热情,封闭学生的视野,最终会阻碍学生在此学科上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什么原因所致呢?理性的分析和实际的调查让我明白了,原因在于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狭隘理解、数学阅读材料和探究主题的缺乏、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展示舞台。

  革新方能贯通课堂内外,为了使教育实践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我对金坛市尧塘中心小学的学生课外数学阅读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

  调查内容如下(参加调查的学生200人):

  (1)你喜欢数学课外知识吗?

  喜欢(80人,40%);不喜欢(90人,45%);无所谓(30人,15%)。

  (2)你每天花多少时间阅读数学课外知识?

  1小时以上(8人,4%);半小时左右(30人,15%);很少看数学课外书(60人,30%);从不看数学课外书(102人,51%)。

  (3)你有写数学日记的习惯吗?

  经常写(12人,6%);偶尔写(24人,12%);从来不写(164人,82%)。

  (4)你读了课外书有无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经常记录(16人,8%);偶尔记录(40人,20%);从不记录(144人,72%)。

  (5)你有没有向报刊投过稿件?

  投过稿(8人,4%);从没投过稿(192人,96%)。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因此要开发数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让数学的魅力去唤醒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让数学成为学生精神的需求。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童话的引入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童话故事,针对学生好玩的心理,我开辟了“数学童话时间”,利用课前准备阶段的三、五分钟,

给学生讲一个数学童话故事。有趣的情境、挑战性的数学题目,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感到数学披上了童话的外衣,变得如此的生动有趣。从一开始读他人写的数学童话,然后我专门为学生编写数学童话,到最后读学生自己写的数学童话,一路走来,印证了师生不断成长的足迹。

  二、数学阅读材料的引入

  听童话成了学生对数学课的一种向往,可每天一个童话故事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向我提出,要看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顺水推舟,数学阅读材料便融进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笑话、数学格言、数学命题、数学史话、数学题巧解……终于在课余时间,看到了学生因为数学而开心、沉思、合作、探究。

  三、班级数学兴趣小组的建立

  数学课外阅读材料的介入,必然引起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学生之间自发地组织了一些学习小组,他们在一起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换各自的数学资料。但是这些小组是自发的,小组内学员的关系较好,但小组与小组之间却缺乏交流,研究的主题与针对性不强,小组成员也是同质的(相等水平),缺少以好带差、以优促强。因此,在小团队的基础上,组建班级数学兴趣小组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唯一途径。“金点子数学家协会”应运而生,协会的章程和会员的权益与义务,促使课外数学兴趣小组又变成了一个整体,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推动了班集体数学学习的发展。

  四、创新评价机制,收获成功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渴望是能得到肯定,成功的体验不仅对他本身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同时也能促进同伴的成长。良好的评价机制必定能促进学生在数学上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此,我利用晨读时间开展了“我的数学日记”交流活动,让学生走上讲台介绍自己在数学上的发现和优秀的数学学习方法,朗读自己编写的数学童话故事,介绍自己收集的数学阅读材料,谈谈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的小事例等等。在此过程中,我从中挑选了一些好的学生作品,帮他们向各类数学杂志投稿,经过一段时间后,就有十多位学生的数学日记在《小学生必读》、《快乐数学》、《数学大王》、《少年素质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思维训练》上发表了。当学生收到样刊和稿费时,那股高兴劲儿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快乐学习、什么是学习快乐。

  五、实践中的体会

  数学阅读及写数学日记作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长期作为知识接受者的形象,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也为教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了一个平台。然而,学生在实行时并不会一帆风顺,有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从低质量到高质量的过程,学生的阅读及写作由开始的被动到后来的主动,也需要教师的引导。

  在实践过程中我摸索出了这样的经验:

  第一,注重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需要怎样的阅读内容。

  第二,注重对优秀范文的点评。

  第三,成立相应的学习互助小组。

  第四,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如帮助学生投稿、集中评价等。

  我想,这只是一个开始,摆在我和学生面前的路还很长,但我相信,在数学学习的路途中,有目标指引,有兴趣为伴,有方法开启,有精神支撑,我们一定能开辟一个崭新的数学学习新境界!

让数学文化浸润我们的课堂论文【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