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求解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材料:教材、平均数的示意图、小组活动任务卡片、学生作业本。
2. 教学环境:教室、黑板、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5个小朋友的身高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这5个小朋友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2. 学习平均数的概念(10分钟):
教师通过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即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数值。
3.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15分钟):
教师通过多个例子向学生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即将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4. 小组活动(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出一个小组活动任务卡片,要求他们观察并计算不同物品的平均数,例如:班级同学的体重、家庭成员的年龄等。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任务,并将结果记录在任务卡片上。
5. 汇报与讨论(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他们计算的结果,并与全班一起讨论,比较不同小组的结果,并解释为什么会有差异。
6. 归纳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记录在学生作业本上。
7. 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练习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将结果写在作业本上。
8.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平均数的求解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平均数的求解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材料:教材、平均数的示意图、学生作业本。
2. 教学环境:教室、黑板、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例如:小明每天步行的距离(单位:米),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小明的平均步行距离是多少?
2. 学习平均数的概念(10分钟):
教师通过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即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数值。
3.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15分钟):
教师通过多个例子向学生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即将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4. 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例如:班级同学的体重、家庭成员的年龄等,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数据,并计算平均数。
5. 讨论与分享(10分钟):
学生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分享给其他同学,大家一起讨论不同方法的优劣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6. 归纳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记录在学生作业本上。
7. 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练习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将结果写在作业本上。
8.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表现和成果。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材分析:
《平均数》苏教版第六册第十单元的内容。在传统教材中侧重于从算法的水平理解平均数,这容易将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忽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也就是只会算,不理解。而新教材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上明显加重分量,其实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到五年级学生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六年级还要学习众数、中位数并进行比较。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重点不仅仅是会求简单的平均数,还要体会平均数的含义和意义。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感受平均的应用价值。
基于我对教材这样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拟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会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可能性的大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的基础上教学平均数,这些都对本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设计理念
由于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意义比较抽象。因此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力图体现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在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同时,力求体现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分别说说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为下面的两队比赛做好铺垫。
(二)接着就利用游戏的进程,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这里我设计三个比赛环节: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产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第一次比赛,人数相同,男女各3个人,比较两组水平可以直接比“总数”,但这个时候还显示不出计算平均数的的迫切性。
第二次比赛,人数不同,男生3人,女生4人,男生3人每人套中4个,女生4人每人套中3个,让学生交流哪个对赢,从图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个,男生准一些,所以男生对赢了。明确人数不同时,比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时讨论为什么比总个数就不公平了。
第三次比赛,先交流看哪队赢,比什么,明确人数不同比每人套中的个数;接着和第二次比赛进行比较,第二次比赛每人套中多少个一下子可以看出来,而现在每人套中的有多有少,让学生探索有什么方法可以从图上一下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探索并总结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并初步认识平均数。
我成功引入了平均数,并介绍了移多补少的方法后,接着完成两道用移多补少方法求平均数的练习,巩固求解方法。
刚才只有三盘苹果,学生一下子就看出怎么移了,接下来还有几盘苹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吗,有信心吗?出示之后学生惊讶了,苹果多了,盘子也多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有点困难了。这时马上追问:那么现在该怎么办?探究先合后分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了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后,让学生口答几组数据的平均数,并探究平均数的范围。这里鼓励学生大胆的说,用自己的语言说,让模糊的概念越说越清晰,可能学生会说的不科学,但在表述中,逐渐走进抽象的理解,逐渐理解概念。
(三)练习设计:
新授离不开联系实际,拓展应用。所以练习的设计我始终遵循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来进行,而且素材全部取材于学生的生活,主要突出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我设计了
1.三(3)班第二小组的身高情况统计表,要求学生不计算,直接估计他们的平均身高,让学生再次领悟平均数应该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2一条河的平均水深为110厘米,小明的身高是135厘米,小明会出现危险吗?这一生活的现实情境,为孩子们思维碰撞搭建了新的平台,争论中,通过对“平均水深”的深刻理解,得出结论“可能会有危险”,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平均数代表是一个整体水平,而不是每个地方都是110厘米。
3、辩一辩,说一说。
目的:通过学生辨析,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平均数的认识。
4、想一想,选一选。
目的:巩固新知,不仅要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更是对平均数的深入练习。
5、最后还介绍了演唱比赛中,选手的平均得分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四)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中,我设计下面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
获,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让学生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又可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发展以及兴趣的培养。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认识平均数的第二课时,完成课本第43页例2及练习十一3、4、5题。本例通过求两支篮球队的平均身高,比较这两支球队的身高情况,使学生理解: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不能反映其总体情况,应该用一个统计量来描述这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并和其他组数据进行对比,平均数就是这样的一个统计量。要比较两支篮球队的身高情况,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所以要先求出两个球队各自的平均身高,再用两个平均身高进行比较。通过此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已经认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初次学习简单的平均数,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学习关于平均数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求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充分感受到平均数的作用,从而产生学习关于平均数的需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和实践能力。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平均数是统计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是教学的重、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由于平均数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原理,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景,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自学、引导为主,辅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充分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猜测、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建构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人交往,倾听同伴的意见,解释自己的想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还让学生自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预设:
(一)、情景导入:
1、师:孩子们,今天早上我一进办公室,小组长就拎着各组的“战利品”来邀功,都说自已小组收集的瓶子最多,为了公平评出优秀小组,我把
每组收集的瓶子统计一下:大家来看统计表:
2、提问:
(1)、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第四组最多,能说第四组最优秀吗?为什么?你认为该怎样比?
3、教师小结:
大家说的对,我们用总数来比是不公平的。我们要用平均数来比每组的实力,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平均数。
(从学生生活入手,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通过解决问题,学生自己引出平均数,既复习了上节课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产生了学习的迫切需求。)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例2情境图:我校举行篮球比赛,我们来看些队参加了比赛?从哪儿可以看出开心队的实力更强一些?
(2)、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场上哪一个队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队员的身高来作出判断吗?
出示统计表及自学提示:
①根据统计表,了解相关信息。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看到了哪些信息?
②猜一猜:哪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③想一想: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平均身高情况?
④算一算:两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
提示:要先算出每支球队的总身高。
自主完成计算过程。
交流计算结果。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的理解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做以辅导。
3、交流反馈。
找个别学生汇报从统计表中了解到的信息?
猜一猜:哪一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结果,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师点拨:我们在猜想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切合实际,不能漫无目的的乱猜,要注意猜想的正确性。
想一想: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求出两个球队的各自的平均身高,用两个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算一算:两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
找两名学生上台板演,并向大家做以讲解。
4、教师点拨:
A、讲评算式。
B、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总结出:总身高÷人数=平均身高。
教师总结:
同学们,我们在求平均数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先求出总数,再根据人数的不同,求出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时,先出示两支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引导学生利用平均数这一统计量进行比较。学生在例1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
己进行计算。通过计算使学生看到: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由此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基础练习。
练习十一3、4、5题
第3题,也是一道实践活动题,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计算平均数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第4题,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量统计图,先比较它们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现实原因。第三小题是开放题,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一步发现信息,如学生会发现两种饼干二月份的销量是相同的,但甲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下降,乙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预测一下两种饼干下个季度的销售情况。
第5题,要使学生明确,王叔叔走的路程分为4段,一共骑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骑的路程,所以除数应是3而不是4。
2、下面是便民超市全年某种饼干的销售情况统计图,请你算出平均每个季度的销售量是多少。
数量/箱
(2)看到这个统计图,你想对超市的经理说些什么?
3、拓展练习:小红语文、数学的平均分为97分,语文、数学、英语的平均分为95分。小红英语是多少分?
(四)、课堂总结(1分钟)
同桌相互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课堂检测:(5分钟)
1、填空:
某校学生在希望工程献爱心的活动中,省下零用钱为贫困山区失学儿童捐款,各班捐款数额如下(单位:元):99、101、103、97、98、102、96、104、95、105则该校平均每班捐款为()元。
2、小方用计算机打一份稿件,上午3小时打了14405个字,下午2小时打了9840个字。他平均每小时打多少个字?
3、下面是某地上半月平均气温统计表
(1)、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请你计算一下,上半年平均每月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预计一下7月份的平均气温大约会是多少度?
六、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2、应充分发挥教学用具的作用。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
4、应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5、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五
《平均数》是人教版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刚好看到《小学教学》杂志上刊登了“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关于《平均数》一课的课堂实录与报告,我非常兴奋,并尝试运用张老师的思路上了这节课,效果非常好。因此,今天的说课,我就选择了这节内容来和大家交流。
我直接从教学过程说起,并顺便结合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来阐述我的教学方法和其蕴含的教学思想,以及所达到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你们喜欢打篮球吗?老师很喜欢篮球,这不,昨天下午还与五年级的几个学生玩了一次“1分钟投篮挑战赛”。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
1、出示李强3次投篮的成绩:5个、5个、5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小强一分钟投篮的水平?
2、出示万林3次投篮的成绩:3个、5个、4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小林一分钟的投篮水平?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3、出示王鹏3次投篮的成绩;3个、7个、2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王鹏一分钟投篮的水平?还可以怎么求出这个数来?
4、讨论思考:“4”是3、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它能代表王鹏第一次投中的个数吗?能代表第二次的吗?能代表第三次的吗?它究竟代表什么?
这里,我把李强的成绩设定为3个“5”,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用“5”表示小强一分钟的投篮水平,然后让第二个出场的万林设出3个不一样的成绩,制造认识冲突,引发学生想出“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想法,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给学生比较直观的表象,强化学生的认知。最后再给出一组不同的数据,巩固“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想法,并追问“还可以怎么想”,逼学生想出求平均数一般方法来,即“先合并再均分”,并板书在黑板上。
完成板书后,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总结,告诉学生:“这种通过‘移多补少’或‘先合并再均分’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几个数的平均数。”并连续几个追问:“4”能代表王鹏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它究竟代表什么?最终,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不能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它只是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板书)。
至此,在直观演示、板书算式、连续追问,课前设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已经基本达成。
二、深化理解,建构新知
1、三个学生完成比赛后,该老师出场了,我故意卖个关子说:
正式比赛时,老师要求投4次,他们同意了,下面是我前三次投中的结果。(多媒体展示)4个、6个、5个。猜一猜,老师投了第4个后,结果会怎么样呢?
2、在学生多次猜测后,老师出示第4次投篮成绩:1个,然后问:
请估计一下老师最后的平均成绩是几个?你为什么不估计为6个或1个?
3、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最后一次投5个、投9个的话,平均成绩会是多少?可以动手算一算。
4、多媒体出示3个统计图:问: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白“每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牵动平均数发生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平均数总是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板书)。当然,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的发现,那自然美不胜收了?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每学一点新知识,我们都应该安排一些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新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目的。我设计的练习以下几项:
1、三张纸条:7cm、12cm、8cm,老师估计它们的平均长度是10cm,大家认为对吗?
2、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
3、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平均数?它们各代表什么?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我设计的这几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进而解决生活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而且我们学习的数学是生动的,有价值的。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2、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教具学具:
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 口算。
48÷8= (1+3+5)÷3= (5+5+4+6)÷4=
2、 口答。说一说,48÷8和(1+3+5)÷3分别表示的意义。
3、 列式计算。把24名同学平均排成4队,每队有多少人?
4、 导入新课。
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平均分”?结果所得到的数“6”,这个数你能给他名字吗?在现实生活中,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情况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求平均数”的问题。(板书题目)
二、探究新知
1、 讲述平均数的含义。
把一个总数平均分以后得到的结果。
平均数怎样求呢?
2、 出示主题图。
(1)看懂图意。
回收小组成员小红、小兰、小亮和小明分别收集了14个,12个,11个,15个矿泉水瓶,这个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2)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讨论: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3)汇报讨论结果。
进一步明确:“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收集相同个数的值。
(4)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怎样做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5)学生操作。
学生拿出小棒,1根小棒代替1个矿泉水瓶,先按每个人收集的个数摆放,再动脑动手操作,使四个人收集的个数相等。
(6)汇报操作结果。
学生甲:我先数出共有多少根小棒,共52根,再把52平均分成4份,52÷4=13(根),就得出每个人平均收集的个数是13个。
学生乙:运用“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从小红的14个里取出1个给小兰,从小明的15个里取2个给小亮,就可以直接得到4个人都相等的瓶子个数。
(7)小结操作结果。
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4个人平均收集的瓶子数是13个。但通过操作,我们发现,4个人收集矿泉水瓶的个数发生了变化,这4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才相等。也就是说,平均数得到了,而原来4人收集的个数都发生了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数的。
例如:求两个人的身高,并不是把高个儿截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儿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也就是说,求平均数并不要求改变原来的实际值。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
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个人平均收集的个数?
(8)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9)汇报探究结果。
应先相加求出收集到的总数,再用总数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数。
(10)指导学生列式计算。
(14+12+11+15)÷4
=52÷4
=13(个)
3、 我们学习了如何求平均数,下面我们自己动手算一下上个学期我们学校进行了1分钟跳绳比赛,我们找了几个同学的跳绳成绩,咱们一起来算算他们平均跳了多少次?
(单位:次)
杨扬
李信芳
陈希
郑钟一
刘安娜
刘严
99
106
102
104
140
103
(99+106+102+104+103)÷6
=654÷6
=109(次)
点名让学生说明什么是“总数量”“份数”“平均数”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教材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2题。
(1) 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 把统计表填完整。
(3) 独立计算。
(4) 提问:怎样求出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四、知识扩展
说一说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 家庭中人的.平均身高、平均岁数、平均住房面积
(2) 作业本的平均每页字数
(3) 最近一周的平均温度
(4) 考试之后知道各科的得分求平均分
(5) 捐款
五、课堂小结
谈谈你自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