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设计:探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概念,并能够运用比例来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操作。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放大的图片和一张缩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思考,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2. 概念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解释放大是指将图形的每个部分都按照比例增大,而缩小是指将图形的每个部分都按照比例减小。
3. 操作实践: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张图形,并要求他们根据给定的比例,使用直尺和铅笔来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操作。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不同的比例,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放大与缩小效果。
4. 讨论与总结:每个小组完成操作后,进行学生间的讨论,分享他们的操作经验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放大与缩小时要注意的事项和规律,并总结出一些放大和缩小的基本规则。
5. 拓展应用: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放大与缩小操作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等。
6. 练习与巩固: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如给定一个图形的放大比例,让学生计算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7. 总结与评价: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教学资源:
1. 放大与缩小的图片
2. 直尺和铅笔
3. 练习题册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例来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操作。在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操作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练习与巩固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完成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设计:应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应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够运用比例来计算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放大或缩小一个房间的平面图,引发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的思考,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应用的理解。
2. 概念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应用。解释如何应用比例来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阐述如何计算图形放大后的面积和周长。
3. 实际问题解决: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放大或缩小一个房间的平面图,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比例和图形信息,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操作,并计算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4. 讨论与总结:学生完成操作后,进行学生间的讨论,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法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应用比例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总结出一些应用的基本规则。
5. 拓展应用: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应用操作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如放大或缩小一个城市的地图,计算放大后的建筑物的高度和距离等。
6. 练习与巩固: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如给定一个图形的放大比例和面积,让学生计算放大后的图形的周长。
7. 总结与评价: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他们继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1. 实际问题
2. 练习题册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应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够运用比例来计算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学生可以通过应用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练习与巩固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完成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
尺子、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一幅长方形图片(小一些)
问:后面的同学看得清楚吗?
老师把它变得大一些。
2、出示放大后的三张照片,和原图相比你觉的哪一张没有变形呢?
图1:把长拉大,宽不变
图2:把宽拉长,长不变
图3:把原图按一定的比放大
学生观察后得出:图3没有发生变化。
师:图1和图2从视觉上看出已经把形状改变,而图3在视觉上看出没有改变原图的形状,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
二、操作验证
1、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
(1)出示原图和图3
师:这两张是原来的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图形
思考:放大后的图形的长与原来图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总结交流:
①放大后的长是原来长的2倍,宽是原来宽的2倍。
②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是2:1,宽与原来宽的比是2:1
师:观察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2:1表示哪两个量的比呢(也可以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引出对应边)
师引导小结:放大后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的边的比是2;1
师:当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时,我们就说把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图形的放大。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
师:如果要把这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该怎么做呢?
2、尝试操作,加深理解。
(1)想自己试试放大一个图形吗?
出示例2(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学生在课本上一画,指名说怎么样画的,集体核对,师演示。
(2)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放大的特点,谁来说说看图形放大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验证后师说:看来你们的验证是正确的。
3、类推图形缩小的含义
师:图形有放大,那就会有缩小。(板书)
师:如果要把原来这个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方形会有什么变化呢?
小组交流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注意语言表述的完整性。
师:1:2表示哪两个数量的比呢?
师:在课本39页例2上画出将原图按1:2缩小后的长方形。
指名学生说,你是这样画的?小组对改。
师:刚才我们把一个长方形按照一定的比分别进行了放大和缩小,放大和缩小的这两个比,有什么不同呢?
师:仔细观察屏幕上的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师巡视,提示形状不变)
全班交流,小结并板书:图形放大或缩小,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三、巩固深化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如果给你一个三角形,你会把它按要求放大吗?
拿出课本,翻到39页试一试(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指名学生说是怎么样画的。
师:斜边是不是原来的2倍呢?怎么证明?(量一量,比一比)
师:通过刚才练习,再次说明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对应的每一条边都是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形状不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集体订正。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五、课堂测试
1、看图填一填
1、图中②号三角形长直角边的长度是①号三角形长直角边的()倍,②叼三角形短直角边的长度是①号三角形短直角边的()倍。
2、图中②号三角形是把①号三角形按()的比放大得到的。①号三角形是把②号三角形按()的比缩小得到的。
二、把下面方格里的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后画出来。
三、练习册26页1、2、3题。
六、拓展延伸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想想看,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一知识呢?
七、作业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
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展示画法。
5、置疑。
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6、引导发现。
学生比较放大后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并总结概括。多媒体出示。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缩小的要求。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交流评议。
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3、总结发现。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
三、 应用练习。
1、观察选择(多媒体出示)。
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通过此题使学生区分放大和按比例放大的区别和联系。
2、按1: 2画出火箭模型缩小后的图形(多媒体出示)。
3、发展练习。
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组合图形,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画完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画法。
四、总结。
生畅谈收获。
五、欣赏。
PPT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可以设计出许多美丽的图案,我们来一起欣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P56—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难点: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教学准备】
方格纸、直尺、铅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
程】
一、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问: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请你们在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平面图形;
2、请学生再在同一张方格纸上画一个它(刚才画的平面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图;
3、展示学生杰作;
4、揭示课题。
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有什么特点,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出示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尽量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究。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做一回知识的发现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师生互动、得出规律
1、课件出示一张照片,先不规律的放大,问学生有什么变化?
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画法及教师课件的演示,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图1与原图相比,只是长变了,宽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矮又胖。
生2:图2与原图相比,只是宽变了,长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高又瘦。
生3:图3与原图相比,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没变。
师: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不变,这种现象在数学中称之为放大。
(设计意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现实生活中图形的放大与数学领域中图形的放大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原图的基础上出示了三幅变大后的图,分别是长变宽不变、宽变长不变、长和宽都按一定的比变化,提出“和原图相比你觉得有什么变化?”很自然地从我们生活中通常所说的“放大”过渡到数学中图形的放大,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并结合平面图形的特点展开比较,揭示图形放大的数学本质,初步感悟图形缩放的基本特征:大小变化而形状不变。)
三、尝试练习、加深理解
1、理解含义,操作实践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下面请看大屏幕,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如果我们要按2:1来放大这个图形。请大家想一想:
①、这个“2:1”是什么意思,你又是怎么理解“2:1”的`?
②、“2:1”就是表示把一个图形放大到原来的2倍。请大家想一想,应该怎样来画呢?
③、回答得非常好,那就请同学们来帮助老师把这个正方形在方格纸上按2:1放大。
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在实物台上边演示边说说作图理由,课件演示作图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图形放大的数学含义,借助迁移,对于图形的放大或多或少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因此,利用屏幕中的一个正方形较图,放手让学生根据自身对图形放大的理解对原图进行操作,指名学生上实物展台操作后教师计算机演示,帮助学生检验对图形放大的理解是否正确。再通过屏幕中的两幅图:原图、放大后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仔细观察屏幕上的每个正方形的长和宽,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的各部分按指定的比发生变化,而且这个比是不变的;变化前后的图形大小变了,但形状不变,加深学生对图形放大的理解,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2、尝试练习,加深理解
同学们画得真棒,如果我们把这个正方形换成长方形或三个形,你们有信心完成吗?(屏幕出示长方形和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在实物台上边演示边说说作图理由,课件演示作图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根据指定的比将一个正方形放大的操作技能,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将操作的对象从正方形拓展到其他平面图形,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画法。在交流环节中引导学生观察变化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并与原来的三角形斜边相比较,发现斜边也是按相同的比缩放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图形放大的理解。)
四、拓展应用、完善认知
师:把图形放大我们已经掌握了,下面我们该研究什么了?
生:缩小。
师:对,如果我们要把我们刚才放大后的图形按1:3画出来,图形会发生什么变化?
师:“1:3”你是怎样理解的?交流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在实物台上边演示边说说作图理由,课件演示作图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画图形的放大图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从画车图形的放大图转移到画图形的缩小图上,再一次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乐于合作,勇于探索,避免了常规课的枯燥乏味。)
五、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你对它有兴趣吗?自我感觉掌握得怎么样?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再次对知识进行梳理,对于知识经验相对贫乏、思维相对较弱的学生辨析异同,从而认识并理解知识的本质。同时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找一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助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亲近数学,体会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教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3分)
1、课件出示主题图。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生:…
通过谈话,引入课题:图形放大与缩小
2、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自主学习(10分)
1、课件出示例4:
思考: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如何按2:1放大图形?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动手画一画。
﹙2﹚汇报展示:先让生说一说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是怎样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的?边展示边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说一说为什么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两倍,连接两个端点后斜边也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可采用什么方法验证?生:量一量
﹙3﹚共同小结:将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只需把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即可,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2、延伸: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试着画一画。﹙方法同上﹚
3、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课件出示:原图→放大后的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交流后汇报。
师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三﹚合作交流(10分)
先独立完成下面各题,再进行小组交流(c2展示)
1、比例尺1:2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这是把原来的图形()倍。
2、比例尺200:1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这是把原来的图形( )倍。
3、按 1 : 3 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四)质疑探究(5分
)
什么样的比是放大?什么样的比是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五)总结检测(12分)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你表现如何?你有什么体会?
2、检测
第60页做一做
第63页第1题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1放大就是把各边放大原来的2倍
1:3缩小就是各边是原来的1/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重点
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
方格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课前口算。
二、设情境、导新课。
(1)放大现象。
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出示缩小后的图片)
师:能看清吗?太小了看不清怎么办呢?(生:用鼠标拖拉放大图片。)
师把图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能看清楚了吗?是什么?漂亮吗?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就要通过什么办法呢?(板书:放大。)
(2)缩小现象。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相片)
师:看得清吗?怎么办?
2、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格?
师: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说。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说明。
师: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一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思路。
(2)如果换成长方形和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吗?
①出示图形。
师:长方形可以怎样按2∶1放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能直接数出多少格吗?怎么办?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法:把两条直角边放大2倍。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吧。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师:刚才,在画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只扩大了两条直角边,斜边是否也变为了原来的2倍?谁来验证一下?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
请一生上台用尺子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3)讨论。(出示放大前和放大后的三组图形。)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师小结:一个图形按2∶1放大后,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3、练一练。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1)在画图前,你有什么疑问或要注意的地方向老师提出吗?
有学生可能提出: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
师:其他同学知道吗?请大家同桌互相商量一下应该怎样画。
提问一生,明确画法。
(2)学生画图,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3)想一想:缩小后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想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4、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出: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同学们有收获吗?学会了什么?
2、你觉得今天我们班里谁表现得最好?XX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四、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
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