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经典6篇)

时间:2016-03-08 07:28: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知识点时,我发现学生对于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都有一定的困惑。因此,我采取了一些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在引入角的概念时,我使用了直观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我利用教室中的桌椅和学生身体的相对位置,绘制了不同角度的图形,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角度。通过观察和描述,学生对于角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其次,在介绍角的度量方法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我首先讲解了角度的单位——度,并解释了360度是一个完整的角。然后,我通过投影仪展示了角度的弧度表示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我还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用不同的单位度量角,并进行比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对于角的度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我设计了一些课堂活动和小组讨论。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出题,并用不同的方法度量和描述角。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加深对于角的理解。我还邀请了一些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思路和方法,以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

通过以上的教学策略,我发现学生对于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能够准确地描述角的特征,并用不同的方法度量和比较角。他们的思维也更加灵活和开放,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对于他们的学习成果感到非常满意。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在理解角的度量方法时仍然存在困难,他们容易混淆度和弧度的概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一堂课中进行更多的练习和巩固。我还会找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角的度量方法。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对于教学《角的度量》这一知识点的策略和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知识点时,我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在此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遇到的问题以及我采取的解决策略。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于角的概念理解不深。他们只是机械地记住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而缺乏对于角的真正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直观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我使用了桌椅和学生身体的相对位置,绘制了不同角度的图形,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角度。通过观察和描述,学生对于角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角的度量方法时存在困惑。他们容易混淆度和弧度的概念,无法准确地描述和度量角。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我首先讲解了角度的单位——度,并解释了360度是一个完整的角。然后,我通过投影仪展示了角度的弧度表示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我还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用不同的单位度量角,并进行比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对于角的度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我发现学生在应用角的度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困难。他们缺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机械地应用公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些课堂活动和小组讨论。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出题,并用不同的方法度量和描述角。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加深对于角的理解。我还邀请了一些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思路和方法,以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

通过以上的教学策略,我发现学生对于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能够准确地描述角的特征,并用不同的方法度量和比较角。他们的思维也更加灵活和开放,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尽管我在教学中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但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三

  “角的度量”是在认识了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用量角器度量角的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习中出现的较少,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与三角形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以及读数是看内圈的刻度还是外圈的刻度都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认识角的测量工具量角器,即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即度,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两个地方学生理解掌握的比较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为突出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在设计教案时,凸显出以下特点:

  一、在活动中感受知识,建构新知

  首先我出示了一个三角形,一方面复习角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即度量角的大小,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更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而不是仅仅用耳朵听听,这样的印象与体会才会更加深刻。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认识量角器的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合作,自主探究量角器的相关知识,通过交流知道量角器的相关知识。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尊重学生的想法,多巡视,与学生一起发现,讨论。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整个课堂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知识介绍的不够充分致学生在操作时频犯错误,拖延了课堂。除此以外,由于本身的教室技能还不够成熟,对学生的反馈评价不够及时与准确。我需要不断地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在反思中成长起来。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四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直读到180度。接着,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一定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

  以上三个活动之所以能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一凸显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个活动中,学生都把角从0度展开,这就帮助了学生确定0度的边,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点和标准。再者,学生一直开口读数,并都是从0度开始往下读。不管0边在左还是在右,也不管是内圈还是外圈,只要从0开始,从小到大地顺着往下读,就一定不会错,这其实也是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本质化,利于学生对量角方法的掌握。

  二克服了知识的负迁移。学生学过用直尺度量线段的长度,这一知识基础和本节课的度量,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来,量线段时学生只要对好了0刻度,观察线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并且都是从左往右数的,这恰好对本节课容易造成负迁移。通过以上三个动态化的活动,打破了学生在度量上的思维定势,重新建立起正确的度量习惯。

  三活动的层次性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活动都是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但体现了目标达成过程中从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阶梯性。要让学生正确度量,必须建立刻度增加的动态表象,而动态的表象又有赖于直观的感受,因此从最直观的肢体语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后到完全几何化的角,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清楚。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五

  这是一堂练习课,主要是巩固昨天学习的度量角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鉴于此,本堂练习课,我摒弃了简单重复的量角练习。从量角的基本方法复习、重现,到量不同方位角时量角器的摆放,以及内圈、外圈度数的确认,每个环节,力图解决学生实际量角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巩固量角的方法。

  本堂课练习形式多样,动手操作与理性辨析相结合,个人练习与他人合作,集体交流相结合。尤其是竞赛量角和分工量角,学生表现积极。避免了练习课的枯燥,课堂教学环节顺畅,气氛活跃。本节课教学既注重对获取知识过程的探究,又把握住对探究结果的理解。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都有针对性,训练落到实处。教学时,书中的每道习题都深入挖掘,将其价值最大化。虽然时间稍多些,但效果明显。本堂课练习题目层次分明,从最基础的量角器摆放、读刻度的练习,到灵活量角训练,再到拓展练习,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力求提升学生的能力。通过练习,绝大部分同学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并且熟悉了量角的一些技巧,比如有选择的确定始边,适当的延长所量角的边的长度。

  教学中,仍然存在少数学生对量角器的摆放不够熟练,练习时还有个别学生对读内外圈刻度把握不准的问题。学生量角时由于重合顶点与边不够精准,量出的角会出现些许误差。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在后面的复习和作业时跟进,个别学生需课后辅导。

  综观这堂练习课,总体上达到了预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真正掌握了量角的方法。由于容量较大,学生速度还不够快,后面拓展部分练习时间不够充分。P20第7题可考虑分工合作,

为后面教学留出时间。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六

  1.角的度量这一单元看似内容不多,但比较抽象,学好本单元内 容,对今后学习平面图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角的度量是本单元的难点,是比较开放的一个章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先让他们观察量角器的形状是半圆形的,我们也可以叫它半圆仪,再让学生拿量角器认真观察,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这样比直接告诉他们哪是0刻度线,哪是中心点的效果要好的多,他们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接着让他们明白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小圆圈来表示。

  3.什么是1度呢?因为半圆是180度,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

  4.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试着量一量,量后会出现几种错误,

  一是顶点没有和中心点重合;

  二是0度刻度线没有和角一边重合;

  三是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时看成了外圈刻度或是应看外圈刻度时看成了内圈刻度。

  5.这时我给他们他们讲解正确的量角方法。并编了一首口诀,

  中心对顶点,0度对一边,要知角度数,分清内外圈。

  6.当学生学会了量角,还应让他们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叉开大下有关。再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做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的越大的角就越大。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