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培养学生对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节发展。
2.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章写作。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介绍《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背景和故事情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节发展。通过问题导读、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描绘,分析作者借助这些手法表达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
4.进行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忠诚、勇敢和牺牲的理解和感悟。可以提供写作框架和思路引导,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5.同学互评和展示。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并进行互评,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相互学习。
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看是否能够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主旨和情节发展。
2.分析学生的作文,看是否能够准确表达自己对忠诚、勇敢和牺牲的理解和感悟。
3.听取学生的互评意见和建议,看是否能够提供具体而有建设性的反馈。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中忠诚、勇敢和牺牲的含义和重要性。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其能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和想象。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给学生展示一些忠诚、勇敢和牺牲的例子,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品质的含义和重要性。
2.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通过问题导读、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叙事结构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借助这些手法表达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
4.进行创作训练。要求学生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题,创作一段对话或短剧,表达自己对忠诚、勇敢和牺牲的理解和感悟。可以提供创作框架和角色设定,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5.小组合作和表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创作,并进行表演。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团队合作的成果。
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看是否能够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中忠诚、勇敢和牺牲的含义和重要性。
2.分析学生的创作和表演,看是否能够准确表达自己对忠诚、勇敢和牺牲的理解和感悟。
3.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力,看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并展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要求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难点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的情感世界。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顺、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
2.出示生字,生读,注意纠音:“拟”,应读“nǐ”, 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 不要读成“zhù”;“殉”,应读“xùn”, 不要读成“xún”。
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和全班讨论交流解决。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5.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谈谈抗美援朝战争和对毛岸英的了解,为学文作铺垫。
三、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集体交流: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
(1)“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师提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可联系交流的有关毛岸英的资料,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毛主席对他要求严格,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的无比悲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认真体会第八自然段
彭总司令
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A、“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 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生练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B、“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 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 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
(4)“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从毛主席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是伟人,也是凡人。)
(5)“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诗句的理解?“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6)“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我们不由得不说: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四、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这些语句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1.通过对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的内心世界。(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五、总结全文
学完了课文,你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咱们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可以办一张关于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它物产积极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你对“抗美援朝”的了解。
2、由抗美援朝的有关情况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新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自由默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思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感受大致分两个方面:个人情感‘悲痛’等;思想品质方面‘胸怀宽广,无私’等)
3、重点把握以下语句。
A、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B、“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拿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的喃喃着。
C、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D、秘书将电报纪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的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E、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深爱他的儿子,老来丧子,使他悲痛欲绝-----常人的情怀。)
F、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的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G、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主席,毛主席把牺牲的儿子埋在国内是无可厚非的。但他强忍着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感情。“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充分体现了毛主席那宽广的胸怀。-------伟人的风范。)
四、小结,深化感悟。
1、小结:毛主席把一生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老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的悲痛啊,但他却毅然地把自己的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厚重,他的胸怀似海般广阔。
2、感情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再一次体会毛主席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从课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为什么有此感悟?你是从哪些词句当中感悟到的?为了使自读课文和谈论交流更有实效,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最后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因为有感情的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通过读能表达出来,在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学生的感悟还是比较到位的,可学生的朗读还欠加强指导。让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去感受情思美感,所以组织好朗读教学也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学生集体感情朗读的时间欠充分,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去自由地感受作品。其次,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文章当中有很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可在体会情感中没有涉及到描写人物的方法,我觉得在体会情感和了解写作方法有一个自然的融合就更好了,这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