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一
童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探索世界、发现自我的时期。在童年的发现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力量和影响。通过与孩子们的互动和观察,我认识到了发现教学在童年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反思。
首先,童年的发现教学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一次课堂观察中,我给孩子们展示了一只蜗牛,并引导他们观察和探索。孩子们被蜗牛的外形、走路方式以及壳的特点所吸引,纷纷提出了各种问题。他们主动地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结构,用手指轻轻触摸它的壳,并试图推测蜗牛为什么会有壳。通过这个过程,孩子们对蜗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个例子告诉我,发现教学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学习中充满热情。
其次,童年的发现教学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思考和发现。通过观察和实践,他们能够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理,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我曾经组织孩子们观察花朵的开放过程,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花朵会开放,这个过程中需要哪些条件等等。通过这样的探究,孩子们逐渐培养了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并且能够将这些能力应用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中。这个经验告诉我,发现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
最后,童年的发现教学能够促进孩子们的综合发展。在发现教学中,孩子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来获取新的知识。因此,他们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我曾经组织孩子们进行一次小型科学实验,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实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通过这样的实践,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总之,童年的发现教学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重视发现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发现机会,让他们在童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个性。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三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这篇课文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这篇课文中,我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尤其是文中的第三自然段,作者讲到“我的发现始于梦中飞行。”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有没有做过这样的有关飞行的梦,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此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适时给学生讲了有关我自己的梦,“其实,老师也经常做飞行的梦。”我认真地给学生讲了我的梦境,接着我引导学生,文中的“我”,由做过的梦引起了一连串的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思考。结果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我又引导学生,你们有什么奇怪的梦,可以和大家交流吗?学生顿时争先恐后说到自己的或奇怪或美妙的梦。这样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段的学习比较重要,这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对于“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收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读起来感到有些突兀,在这里,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并适时给学生补充世界上有关的科学家为了坚持自己的真理甚至被绞死的事例,学生对于这句话有了充分的理解,也巧妙地突破了文中的难点。
不足之处,这篇课文需要学生课前了解的知识比较多,但是,在课前布置预习时,我对学生提的要求有些笼统,文中有些科学术语学生不是很明白,而通过课上的补充又有些生硬,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也是今后需要我改进的地方,针对不同的课文,在提问题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四
《童年的发现》一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练习生字词,领读生字词及全班齐读。接着让学生说识字方法和写字注意事项,但说完后,我没有就几个重点的字让学生练写,这一环节进行的不扎实,这与我对五年级的学情认识不够有关系。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到作者童年的发现是胚胎发育规律,并让学生练说课
文主要内容,学生找到文中的语句拼凑在一起,并不能用自己的话连贯来说,我引导学生按照“开始—经过—结果”这一顺序来说,但学生似乎不太理解,我也不知如何引导学生,这一环节也就草草了事,我把主要内容说了一遍。接下来,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作者是如何发现这一规律的,学生找到了“梦中飞行、向老师提问、生物课上”这些过程,再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能有这些发现,学生理解到作者的聪明,求知欲,探索精神等。
整个一节课,我感觉教学不扎实,太浮于表面,只是往前推进环节,学生似乎对文中的内涵,对作者的求知精神理解不够透彻,对文中某些重点词语也没有指导学生理解。另一个原因,我也不太熟悉五年级的课文,课前备课不到位。如何引导学生,我感到很困惑,以后我要多听课,多多学习。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五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问题都很快地解决了,然而在最后一个环节却出现了问题。我问: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一个个默不作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在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过思考、观察得来的,都行。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不禁有一丝愠怒,正要发作时,一个声音告诫我说:冷静,冷静,千万不可动怒!怎么办呢?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何不讲一讲自己童年的发现来启发启发学生呢,于是我马上想到一篇文章,即蜘蛛在雨天结竖网,晴天结横网。于是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讲到:小时候呀话音刚落,教室里便慢慢地嘀咕开了。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六
参加完学校组织的“白纸备课”活动,心中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这篇教案我可以写得更好。我们组抽的课文是《童年的发现》,这是一篇充满了童趣的文章,回想起自己设计的教案,却拘泥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忽略了对情感的体验;本可以通过“以读促悟”的方法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我却过多的设计了老师过多的引导、涉入;对课文应该在朗读上大做文章,我设计的教案对此却忽略了;课文的导入、激趣可以设计的更风趣些,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更强化些等等。
自己可以找很多理由为这些遗憾开脱,如备课时间不够充分,资料不够完整,教材不熟悉等等,但仔细反思,如果将这次活动立足于对自己基本功的考核,就不禁十分惶恐了:自己的基本功还要充实。
为什么在活动之后的许多好的想法,在活动时却没有及时的设想出来呢?我想自己的原因在于平时的教学过程澡忽略了积累,没有及时地将教学中的优劣予以筛选。俗话说,功在平时,没有平时及时的反思、总结,怎能做到厚积薄发呢?
我们组抽取的课文是《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可以重点进行读的训练,如小作者的想象,课堂上的对话可以进行朗读训练,同时,在读中也可以进行对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理解的训练,对“进化论”的理解等等。这些方面,我能很快地把握住,但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时,却不能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显得比较生硬,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及时的总结,将教学基本功练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