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学设计 篇一
端午粽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食品之一,制作粽子既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手工技能。通过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粽子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手工技能的兴趣。以下是一份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学习粽子的制作过程;
3. 掌握粽子的包裹技巧。
教学准备:
1. 端午节的相关资料、图片和视频素材;
2. 粽子制作的材料和工具:糯米、竹叶、绳子、火腿、红豆等;
3. 制作粽子的实际操作空间。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素材,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介绍粽子的制作过程:讲解糯米的浸泡和蒸煮方法,火腿和红豆的准备和处理方法。
3. 演示包粽子的步骤:老师示范如何包粽子,包括竹叶的处理、糯米和馅料的摆放、绑扎的方法等。
4.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相应的材料和工具,让他们亲自动手包粽子。老师在旁边指导和帮助学生。
5. 展示和品尝:学生完成包粽子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品尝。可以进行评比,选出最美味的粽子。
6. 总结:让学生回顾整个制作过程,总结包粽子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教学延伸:
1. 端午粽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和粽子的种类。
2. 制作其他口味的粽子:鼓励学生尝试制作其他口味的粽子,如豆沙粽、蛋黄肉粽等。
3. 研究粽子的包装和销售:让学生了解传统粽子的包装和销售方式,以及现代粽子的包装设计和市场推广。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增强他们对传统食品的认识和兴趣。
《端午粽》教学设计 篇二
端午粽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食品之一,制作粽子既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手工技能。通过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粽子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手工技能的兴趣。以下是一份端午粽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学习粽子的制作原料和工具;
3. 掌握粽子的包裹技巧和制作方法。
教学准备:
1. 关于端午节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2. 粽子制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糯米、竹叶、绳子、馅料等;
3. 实际操作的场地和设备。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介绍粽子的制作原料和工具:讲解糯米的处理方法,馅料的准备和处理方法,以及竹叶的处理方法。
3. 演示包粽子的步骤:老师示范如何包粽子,包括竹叶的摆放和折叠、糯米和馅料的摆放、绑扎的方法等。
4. 学生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相应的材料和工具,让他们亲自动手包粽子。老师在旁边指导和帮助学生。
5. 展示和品尝:学生完成包粽子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品尝。可以进行评比,选出最美味的粽子。
6. 总结:让学生回顾整个制作过程,总结包粽子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教学延伸:
1. 研究粽子的变种和口味: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粽子种类和口味,鼓励他们尝试制作其他口味的粽子。
2. 粽子的文化传承:让学生了解粽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了解粽子的包装和销售:让学生了解传统粽子的包装方式和现代粽子的市场推广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市场意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增强他们对传统食品的认识和兴趣。
《端午粽》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一篇有趣的儿童散文,通过对端午节品粽子的习俗活动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美味香甜的粽子,让小朋友们对端午粽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五、评价设计:
本课通过谈话激趣导入新课,重点放在多种方法识字和指导朗读上,通过反复读,让学生体会“浓浓的亲情”,并体会节日的气氛。
六、教学准备:
生词卡片、课件、字帖。
七、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背古诗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相机指导端、粽)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交流识字方法。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交流识字方法。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四)分段学习课文。
1、出示第一段,指生读。想一想第一段讲了什么?
2、学习第二段。
(1)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呢?自由读,并画出相关句子。
学生边读边画。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生: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师:说得真好,通过“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三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粽子很诱人,特别想吃一口。
师:是啊,多么诱人的粽子啊,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感情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生读,及时评价。
(2) 师:这样可爱的粽子闻起来是怎么样的?(清香)
你是从那句话中知道的?请为大家读一读。
指导朗读粽子的“清香”。
(3)粽子看起来可爱,闻起来清香,吃起来怎么样呢?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又黏又甜)
(4)多么有人的粽子啊,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读这一段。指生朗读。评价指导。
3、课件出示课文第三段。
师: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还有什么样的特点?(花样多)
你从哪一句中看出来的?
练习句式“除了、还有、”
4、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学习第四段。了解屈原。
5、朗读课文。
(五)指导书写“真”字。
1、学生书空笔顺。
2、注意事项。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八、课堂检测:
九、板书设计
10 端午粽
色 香 味
花样多
十、教学反思:
1、教学伊始,直接导入,直接简单,通过谈论中国传统节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端午粽》这篇课文。
2、第二段主要从“色、香、味”着三方面学习外婆包的粽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去体会并反复让学生朗读体会。效果较好。
3、教学第三段时,由于时间关系处理的略显仓促,还有待改善提高。
《端午粽》教学设计 篇四
一、设计说明
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二、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一口要扁些。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
3、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5)词语填空读课文。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粽》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端、棕”等13个生字。
2、会写“午、节”等7个字。
3、认识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 演示法 练习法 读书指导法 游戏法 问答法
五、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
六、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农历的五月初五是谁什么节日吗?(端午节),在端午节那一天,我们要吃粽子的,今天呀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关于端午粽的。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
老师板书课题《端午粽》,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我们去读课文感受一下吧。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
1、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2、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duān zònɡ jiè zǒnɡ mǐ jiān fēn dòu ròu dài zhī jù wǔ yè zhēn
端 棕 节 总 米 间 分 豆 肉 带 知 据 午 叶 真
2、分析生字:一个一个生字分析:看生字看生字拼音是几拼音节,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是否多音字,反义词等。例如
学习生字挂:音节:三拼音节,偏旁:提手旁,结构:左右结构,请同学组词,最少说三个词,可以一起说,也可以找学生说。
3、就这样一个一个学完本课生字。
多音字
分:多音字
fèn 本分
分
fēn 十分
chánɡ 太长
长
zhǎnɡ 长大
bāo 剥皮
剥
bō 剥开
jiān 中间
间
jiàn 间接
反义词
真——假 分——合 来——去 纪念——忘记
近义词
纪念——怀念 美滋滋——喜滋滋 掀开——打开
这节课我们要记住
立字旁“立”,
米字旁“米”
(三)我书中的组词
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四、朗读生字
(一)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说出音节,偏旁部首,结构,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
2、学生领读。(一课一领读)
(二)去掉拼音朗读生字(我会读)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自读三遍——开火车读
五、考一考你
汉字魔术
加一笔
米——( 来 )
变一笔
午——(牛 )
写偏旁
粽——( ) 端——( )
总——( ) 带——( )
加偏旁
十——( ) 刀——( )
具——( )
反义词
假——( 真 ) 合——(分)
纪念——(忘记)来——(去)
六、升华学习
游戏:摘果子游戏
老师叫学生闭上眼,老师去太空种苹果,老师把生字卡片挂在一棵树上。种完后全请学生睁开眼,学生认识哪一个,就把哪一个摘下来。
七、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老师总结: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
4、初读了课文
九、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朗读课文,分析课文
2、请同学们自己在课下把本课生字读给爸爸妈妈听。
《端午粽》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并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 查找屈原的资料和端午节的习俗。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学生自由说端午节的习俗。
3.教师:端午节,你都做过什么?(吃粽子、赛龙舟……)
4.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板书课题:端午粽)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横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2.出示词语:
端午节 总会 粽子 中间 十分 红豆 鲜肉 带回 知道 据说 纪念
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读。
3.谁能当小老师来领读?学生跟读。
4.出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1)按结构划分,巩固读。如,左右结构:“端、粽、知、据”。
(2)同偏旁识记:“总、念”都是心字底。
(3)图片、猜谜识记。如,“分”:分蛋糕的图片,理解记忆。大米、粽子、肉等图片。
(4)字形演变识记。如:“带”的甲骨文“ ”,最初的时候,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像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也指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随着时代的发展,扁平状的物体、条形的区域也常用“带”表示,如,带鱼、热带、温带。后来,“带”还可以表示随着,拿着,如,携带、带回去。
5.过渡:同学们,一个汉字可以演变出这么多的意思,我们祖国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啊!
6.联系生活巩固,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三、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观察结构,说说哪些笔画需要提醒。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提示:“真”字中间有三横,长横平、长、稳,横画之间的间距大体相等。“豆”字写时要注意上窄下宽,下面的长横要舒展,托住上部。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修改。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上,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们提前准备什么材料啊?(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精读感悟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4个自然段)
2.想一想,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请用圆圈圈出来。
粽子是用、 和 做成的。(提示: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把话说完整。)
3.出示箬竹叶实物:同学们见过箬竹叶吗?出示图片或实物。这就是箬竹叶。你们看,尖尖的箬竹叶多像是一把剑啊! 用箬竹叶包成的粽子,就再也不怕汨罗江里的鱼虾和蛟龙了。
4.引导:一个粽子还有这样的故事,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还真丰富呢!
5.出示对比句子:
①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②粽子是用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糯米,中间有一颗枣。
你发现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①有“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等词语。②没有。)
6.这样的短语,我们在第二单元中曾经学过,你会读吗?注意读出节奏感。指名读。
7.作者为什么要加上“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呢?(颜色鲜艳,板书:颜色)
8.粽子的颜色多么鲜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齐读。
9.练习读长句子:标出停顿符号进行练读。
10.赛读长句子: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后评价。
小结:刚刚我们通过读好一个词,然后读好一个短语,最后借助停顿和标点符号,读好了长句子,这真是一个朗读的好方法。
11.作者为什么要加上“里面、中间”这样的词语呢?出示课文的图片,请同学们对照图片,然后分别再读这句话,这句话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你是从哪几个词语中知道的呢?
仿说训练:出示元宵图片。
元宵是用的糯米粉包的, 有 芝麻馅。
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可以把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老师可真的要给你们点个大大的赞呢!看着图片一齐读。
12.粽子包好了,就等着吃了。请你用刚刚我们学过的读长句子的方法读读下面的话。注意“一”的读音。
出示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1)读好带“一”的短语。出示“一掀开、一股清香、一口粽子”。再加上前后文的“一锅粽子”“一小篮粽子”读准确。
(2)读好关键词:又黏又甜。
(3)读好句中的停顿: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4)糯米的香气伴着箬竹叶的清香,在掀开锅盖的那一瞬间,真是香气扑鼻。我已经忍不住要读一读了。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边想象画面边做动作读。
13.姥姥包的粽子真是色香味俱全,让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感受这好吃的端午粽吧!
14.读好长句:“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1)读好关键词:美滋滋。
(2)读好停顿: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3)外婆为什么要我们分给邻居吃?
小结:如今,会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少了,外婆在端午节这一天把她亲手包的粽子分享给周围的人,也是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啊!让我们也学着外婆一起来包端午粽吧!
15.用以上学到的方法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几位同学读,大家认真听,说说谁读得最好,好在哪里。
16.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教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屈原的故事?(学生可以试讲,教师补充。)
(3)补充《屈原的故事》或是视频。
(4)交流听故事的收获。
教师:同学们,听了故事以后,你能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吗?
学生:屈原是个忧国忧民的人,爱国的诗人,和祖国共存亡的人。
教师: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三、课外拓展
1.把屈原的故事或者端午节吃粽子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查找其他的传统节日的资料。如:清明节、中秋节、春节。
四、总结全文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游百病、悬钟馗像。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向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