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篇一
第一篇内容: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与文化变迁
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与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现代汉语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词汇的演变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本文分别从语义变化、词义演变和外来词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揭示现代汉语词汇演变背后的文化动力。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汇演变、文化变迁、语义变化、词义演变、外来词
一、引言
汉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汉语词汇也在不断演变和变化。这些词汇的变化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变化,更是文化变迁的体现。因此,研究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与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和传承汉语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义变化与文化变迁
语义变化是指词汇在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意义转变。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汇在意义上与古代汉语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所导致的。例如,现代汉语中的“赚钱”一词在古代的意义是“占有”,而在现代的意义是“通过努力工作获得收入”。这种语义的转变反映了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三、词义演变与文化变迁
词义演变是指词语的意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变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汇在词义上与古代汉语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往往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所导致的。例如,现代汉语中的“手机”一词在古代的意义是“用来传递信息的手段”,而在现代的意义是“移动电话”。这种词义的演变反映了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四、外来词的影响与文化变迁
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借用或引入的词汇。现代汉语中有大量的外来词,这些外来词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资源,也反映了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融合。例如,现代汉语中的“咖啡”一词就是从阿拉伯语中引入的,它的引入不仅仅是指代一种饮料,更是代表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影响。
五、结论
通过对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与文化变迁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词汇的变化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变化,更是文化变迁的体现。研究现代汉语词汇演变背后的文化动力,对于理解和传承汉语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王庆华. (2008). 现代汉语词汇演变的文化动力学研究[J]. 汉语学习, (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篇二
第二篇内容:文化符号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分析
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文化符号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及其意义。通过对现代汉语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符号在词汇中的运用对于增强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颜色、动物和数字等文化符号为例,分别进行探讨,旨在揭示文化符号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汉语、文化符号、词汇运用、文化内涵、表达力
一、引言
汉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现代汉语中,文化符号的运用对于增强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文化符号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及其意义对于理解和传承汉语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颜色符号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颜色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符号,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现代汉语中,颜色符号的运用丰富了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力。例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喜庆和吉祥,因此在现代汉语中,与红色相关的词汇往往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黑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悲伤和不吉祥,因此与黑色相关的词汇往往具有消极的意义。
三、动物符号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动物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符号,不同的动物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动物符号的运用丰富了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力。例如,龙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权力和尊贵,因此与龙相关的词汇往往具有正面的意义。另外,狐狸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狡诈和狡猾,因此与狐狸相关的词汇往往具有负面的意义。
四、数字符号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数字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符号,不同的数字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数字符号的运用丰富了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力。例如,一代指代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二代指代第二代人。这些数字的运用不仅仅是表示具体的数量,更是代表着特定的文化意义。
五、结论
通过对文化符号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符号对于增强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力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文化符号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及其意义,对于理解和传承汉语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李明. (2010). 现代汉语中的文化符号运用分析[J]. 中国语文学报, (3).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篇三
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始建于1927年,是中国语言文学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拥有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海外华人文学、高级秘书与行政助理学、海外华语及华文教学等11个博士学位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文艺学国家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省级重点学科,也是教育部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海外华语研究中心、xxxxxx华文教育基地和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全国高校文学学科排名中位居前列。因学科发展和教学科研需要,现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2名。
具体要求如下:
一、招聘岗位
1、戏剧影视文学教学岗1名
2、大学写作教学岗1名
二、招聘条件
1、博士研究生学历,其中戏剧影视文学教学岗要求符合我校第五层次及以上的应聘条件。具体详见《暨南大学人才引进实施办法》。
2、品行端正,身体健康,博士年龄要求35周岁以下,博士后或副高职称者可放宽到45周岁。
三、应聘材料
1、个人简历(从高中毕业开始)、近期免冠照片一张;
2、近五年承担的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获奖成果,并列出代表作3篇;
3、科研项目、获奖及专利情况的证明复印件。
三、招聘期限请应聘者将应聘资料电子版发至联系人,截止日期为20xx年4月30日。
应聘材料恕不退还。
四、联系方式联系人:林老师、杨老师
电话:
地址:**
邮编:
暨南大学中文系
20xx年4月7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篇四
本科生学位论文应该建立基本的问题意识和规范意识。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写作伊始阶段论题的选定方面;规范意识,主要贯穿在确立好写作论题之后的整个写作过程之中。以上两种意识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常识,但在本科学位论文中却极为稀缺,直接影响到了论文的质量,有系统加以指导的必要。
一、如何确立现代汉语方向论文的选题
(一)明确学位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在确立选题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位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在本科生中有不少同学对于学位论文的写作缺乏必要的常识,类似“写论文是为了梳理学过的知识”之类糊涂认识在学生中还比较普遍,因此,必须先让学生明白,学位论文的写作不是单纯地消费知识,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创造新的知识、解决值得解决和必须解决的新问题,要确保选题有价值。
(二)现代汉语学位论文应避免的选题方式
由于语言观念和本学科学科体系的制约,和对教科书的盲信盲从,一般同学在确立论题、进行写作时往往会陷入以下误区:
1.填充式
这种研究是理论先行,完全把书本上的知识引述到论文之中搭建框架,仅仅把书本上的例子更换一下。如“分析广告语言中的修辞手段”的某篇论文,分成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几部分,把自己搜集到的零零散散的例子,分别填入到几种修辞格之下,就没有了下文。这样的选题和研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也没有提出任何有意义的结论,只是为原有理论又背了一次书,毫无价值可言。
2.综括式
把学术界各个学者对某语言问题的研究综合在一起,这样的选题和研究对于造诣较深的学者来说是有可能在总括的基础上补充、丰富和发展既有研究成果的,但对于知识体系不完整、理论水平欠缺、研究经验不足的初级研究者来说,是没有能力提出新见解的。不建议学生选择此类选题做研究。
3.纸上谈兵式
这种选题是对于自己不熟悉领域的问题,进行硬性的研究。如某篇学生的论文,研究“两大应用领域对于汉语语法研究提出的挑战”——两大应用领域分别是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而写论文的学生既缺乏有关汉语信息处理的理论修养与实践研究,也没有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经验,超越自身能力进行的研究,绝不会有什么新意,甚至极易让人产生粘贴抄袭的联想。
4.断章取义式
这种选题在语言学界较为常见,它是对语言进行零部件式的研究,把活的语言拆解为僵词死字,罔顾语言整体、语言本身的特点、使用语言的人以及语言背后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历史性等因素。如歧义研究,就片面夸大了语言中歧义出现的频率,忽视了语言使用的语境。选题的缺陷实质上反应了选题者观念上的欠缺。比如,学术界中提倡汉语也应像西文那样进行分词连写的主张,就是忽略了汉语汉字本身的特点,是不可取的。
(三)确立恰当的有价值的现代汉语论题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作为论文指导教师,需要向学生澄清本学科及相应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域,使其摆脱对教科书的完全依赖和盲信。观念上的更新才有可能带来研究上的突破。从以下两个不同角度来选题都可以体现现代汉语本科学位论文的价值。
第一,从语言生活和语言现象出发。
让语言研究走进语言生活,让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联系起来,回到语言本身做原初性、常识性的全面思考。比如,可以在我们生活的社区中寻找研究的课题。笔者曾经指导同学考察曲阜街头用字和曲阜街道名称,分别写出调查分析报告,这类报告一定不能只满足于对表面现象做记录,还要做深层次的解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还可以在各种文体或媒体中寻找有价值的语言现象来研究,如可以分析作家汪曾祺优雅的小说语言;可以通过分析古代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对话,从而寻找到现代汉语的白话文资源;通过对比分析古代章回小说和现代白话小说中的描写性语言,梳理汉语的继承与变异、总结出汉语表达区别于西方语言的一些特点;可以把报纸中的某专业标题做为分析对象,揭示出标题语言的共性和特殊专业类标题的个性;可以通过法律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对比,揭示出不同语体风格的特点和各自的规定性,等等。
作为研究的对象,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比如,分析某社区的商业牌匾雷同化、庸俗化命名方式,揭示致因;假大空套语言现象、暴力语言、詈语等都有研究的价值。
第二,从语言学科建设出发。
现代汉语学科相对成型,但离真正成熟还有一定的距离,反思学科范式结构的缺陷十分有必要。如果有能力,就可以在这方面选题,比如,从思考语言问题本身开始,反思整个语言学研究的缺陷。也可以从其他领域的学者论著中寻找语言学的宝贵价值,比如,陈寅恪论著中包含的语言学思想就很有重视的价值。一些语言现象本身包含的语用意义也值得深入挖掘,揭示语言现象的同时,寻找到以前未曾发现的语言学理论,这需要超越结构主义静态语言观。
论题确定下来之后就可以查找资料了。已经确立好的论题也可能会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加以变动,如果写作时间充足的话,这对于写作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在写作初期如果“左右摇摆,无所适从”,就先把精力放在资料搜寻之中,在资料无限链接到达一定积累量时,新的选题伴随着新的思路就产生了。
二、资料的查找和利用
现代汉语学位论文的资料分两类:文献性的资料和相关的研究性资料。
有时语料过多不便于全面分析,则可以截取部分代表性语料做相对封闭的分析。搜集语料时,可以把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数据库充分利用起来。
三、论文在材料、方法运用和论证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大题小做、小题小做、小题大做,这是写学术论文的三个不同的路径与方法,对于同学们来说,第一种最好不选,因题目太大,无法驾驭,易陷入空泛;第二种选题本身不是没有价值,但是由于客观或主观等方面情况的制约而没有办法深化研究;第三种应该属于最好的选择。
小题大做即以小见大,需要超越语言表层结构形式的迷障,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心理、审美等因素,有些语言研究还可能涉及到语言本身的一些规律或机制,由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做基础。比如,对偶之所以自古以来深受汉民族喜爱,既有汉语言文字的特质做必要条件,又有语言形式背后潜藏的哲学意蕴起作用——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相契合。
论文的分析论证要建立在对于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客观、全面、细致、深刻的分析与思考基础之上,揭示特定的“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或“那些个”研究对象的本质,切忌理论或观念先行,否则就会模糊甚至异化研究对象。对于自己所分析的语言对象,不仅仅需要进行形式上的描写,揭示“是什么”的问题,更需要进一步作阐释,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不仅仅停留在语言表层为了语言而研究语言,而应该把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把与语言直接相关的人,以及与人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思维、心理等要素都要考虑进来。针对特定语料而进行的语言学研究应属于语言考古学研究,主要运用归纳法,在语料中发现问题,找出最有价值的东西,总结出规律或得出结论。
确切地说,语言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对语言现象和语言事实作出恰当的合理的解释。选择语言对象或语料时不应为了验证某假设的理论只择取对于结论有利和有用的对象或语料,而舍弃对于此理论没有用或恰好证伪此理论的语言材料。新材料就意味着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就要从新角度、使用新方法新理论来作出解释。显然,语言学内部的方法与理论是远远不能解释和解决所有问题的,这就需要我们超越语言学界,到哲学、社会学、史学界去学习和借鉴。如果把研究的方法始终局限于“假设——演绎法”,语言学研究就会始终停留在主观验证阶段,走不出科学主义的盲区。要改变以往结构主义的研究定势,就要根据更多的现象、材料和事实,注重以前被忽视的问题,采用新角度,利用新方法,总结出新规律,得出更多有意义的结论。这样的研究多起来,我们离语言的本质才越近。通过指导本科生学写现代汉语学术论文,让他们在研究的初级阶段就掌握恰当而科学的研究方法,为今后从事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现代汉语论文指导示例
(一)示例1
这篇论文从选题到写作均体现出创新意识。初稿在内容的分析和逻辑结构安排方面还稍显粗糙,在进一步仔细分析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在经过对洪堡特“语言世界观”理论和其理论的核心概念“内蕴语言形式”的实质消化之后,对于课本语言特点的概括更加到位,对语言形式负载的价值观的解释深化了,全文的逻辑关系也加强了。
论文视野开阔,结构清晰,分析到位,语言精准。兼具双重意义:既超越了狭隘的结构主义语言观,对于建构由语言表层形式上升到语言内蕴形式的语言学研究范式提供了参照意义;又揭示出了语文课本文质结合的特质和规律,对于当下语文课本乃至教育改革提供了价值观方面的支撑。将多重价值充分挖掘出来、本身又兼具多种价值的论文是不多见的。
(二)示例2
此类论文的成功首先建立在翔实而可靠的调查基础之上,但又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有进一步的深入精准的分析,全文逻辑思维缜密,创新意识突出,理论与实践意义兼具。既可以对语言学界纠正以往语言政策性失误提供一定的借鉴,又可以对历史文化名城曲阜的文化建设工程和文化形象的提升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示例3
此篇论文原来的题目是《赵本山白云黑土系列小品语言初探》,论文基本框定在小品幽默语言手段层面作探讨,无法做深层次的挖掘。其最初思路有两个基本缺陷或误区需要纠正:
第一,仅分析幽默语言手段;第二,将赵本山视为农民的代言人。
笔者针对论文论域过于狭窄的问题,将标题中的“语言”一词,修改为“话语”。标题表面的一字之改,即将论域扩大到了语言的内涵层面,为进一步深化主题提供了便利。在此,对于“话语”这一概念,我们突破了静态的结构主义的局限性,而是将其视为外在形式结构与内蕴价值意义结构相统一的整体。全文因此增强了逻辑联系,前后两大部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修改之后,论述的信度、深度和对事物复杂性的把握都具备了。通过对白云黑土系列小品中独特话语手段和语言本身现实意义的分析,比较中肯地评价了赵本山小品对农民话语权的表达所做出的努力,并深层次地分析了这种努力存在的局限性,揭示出在当前社会语境下农民表达话语只是对主流话语的一种皈依。
(四)示例4
【学生初稿提纲】
《浅析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话剧小品中的反向应用》
提纲:
1.对话剧小品进行概念界定;简略介绍其发展历程;说明对其进行语言学角度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2.界定语用和言语交际行为的概念;阐述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理论的内容;进而提出有关话剧小品中的言语交际行为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即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话剧小品中是反向应用的。结合具体的例子论证主题观点,并分析说明其反向应用的各种具体方式:
(1)话剧小品会话中故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
(2)话剧小品会话中故意违反礼貌原则
(3)话剧小品会话中故意使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二者发生冲突
分析话剧小品故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例子及方式来说明论证。
【笔者意见】
我们要分析的是具体的语言对象,对于这个对象
,我们不能在分析之前就“观念先行”,就已经套好了理论,那样做的话,最后你分析的那个语言对象只能是装在那个或那些个理论套子里的东西,它应该是什么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了。
如果是我写这篇文章,文章标题我会改为“话剧小品中的反向会话(或对话)”。要具体分析以下问题:哪些会话或对话故意违反了常规?用什么方式违反的?为什么有这样的故意?这种故意对于话剧小品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究竟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其中,可以用你学的那些语言和语用学理论来解释。但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要解释这一系列问题,那些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其解释力是极其有限的。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反证你的思路是有缺陷的了。所以,应该运用你所掌握的理论——不仅仅限于语言学的理论来解释我们的研究对象,而不应被语言学中有限的理论彻底控制,把研究对象装入理论的框架之中,让理论异化了我们所要研究的语言对象。我们应解决和解释的问题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等问题。
(五)示例5
【学生咨询】我最近看到一本谈修辞新格的书,不知可否把书中提出来的几种新修辞格作为研究对象?如果这些新修辞格不值得分析的话,那我能否继续修改以前你指导过的那篇论文?
【笔者意见】
你提到的谈论修辞新格的论著,我看过。那本书对于修辞格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狭隘的分类描写的低级阶段,尚未把修辞格当成一种真正的语言现象去关注和解释,没有揭示出特定修辞格的本质属性来。分类的无限扩展背后对应的是认知的肤浅。如果进行分析的话,主要反思修辞研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存在这些缺陷的原因是什么。
你先前那篇论文都是经过自己思考的结果,这点难能可贵,如果说你的那篇论文理论性不足,算是它本身的不完善之处的话,比起更多人所惯用的生搬硬套理论类的文章来,我倒以为这也不是很严重的问题。如果还想继续加工你原来的论文,涉及到的修辞问题也不要受那些修辞学教科书的影响,倒是可以进一步挖掘你分析的那些“解构”现象背后是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原因在起作用,以及语言本身为这种“解构”提供了什么样的支撑和基础。这种“解构”手法形成一定阵势的话,或许“解构”本身就是语言发展的一种正常方式呢。
(李彦苓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篇五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语言应用及意境分析方面的特点
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学习者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灵活思考语言的运用。但是,只有将掌握的知识灵活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才能凸显汉语言文学的实际作用。而且,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包含的丰富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语言问题,或者提供相应的借鉴,这些都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生活性。将汉语言文学的意境在合适的时候表达出来,结合具体的环境与背景,将文学中的语言表达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灵活性。
二、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应用于意境分析的作用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中,语言的应用于意境的分析不仅还原了作品最初的情感,而且这个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所以,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语言的运用与意境的分析很有必要。
1.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
语言的灵魂在于精准地把握它的意思,应用到最适合它的地方,这样,才能发挥语言的作用,不然的话,语言就仅仅是文字或者句子而已。也正是对语言的灵活应用促进了对语言意境的分析,而语言意境的分析就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比如,“冰清玉洁”这个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品格,若用来形容一个人长得“冰清玉洁”,难免有些别扭,所以语言词语的应用必须有正确的使用对象。或者可以用“艳丽”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但若用来修饰风景,就不恰当,风景更适合用“秀丽”来形容,而一般不用来修饰人,所以,意境就是分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找到最适合的语境,才能欣赏出词语发挥的独特作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逐渐养成习惯,在用词或者说话之前考虑它的恰当性,进行最准确的表达,以免产生歧义或者产生误会,而且精确的表达往往会使人印象深刻,便于更广泛的交流沟通。
2.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利于培养学生作品鉴赏能力
3.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文采
这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正是因为学生的鉴赏能力不断提高,文学功底也随之逐渐深厚,就会体现在日常的写作中,用词,造句更有文采,更有内涵与深度。对语言意境有自己的独特看法,能够针对不同的文学作品提出各有针对性的看法,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日常交流,都会体现出一个人对汉语言文学的深刻感悟。
三、提升语言应用与意境分析的策略探究
语言的应用与意境分析只有真正贯彻到实际学习中,才能做到掌握了汉语言文学的技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提升汉语言文学应用于意境分析。
1.强化学生朗读训练,夯实能力培养的技能
在对文章或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往往出现这种情况,读完一遍之后对内容不理解,会产生不知所云的感觉,这时候,往往需要静下心来,反复阅读,文章的主题就会逐渐浮现,对文章整体就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对文章的细节进行一步步的分析。阅读并不是简单的读文章不思考,那样是徒劳的阅读。通过不断的阅读训练,学生可以去体验每个字、词的独特的作用,明白为什么不能用其他的来替代,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判断一段内容或一篇文章的意境。反复的阅读训练是为了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对文学阅读的耐性,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不需要追求速度而忽略质量的提高。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有利于感情的培养,这都有利于加深对文章意境的理解。
2.加强背诵练习,为能力培养做铺垫
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背诵一些好的篇章,因为很多时候可以引用或者改写就会为文章增彩不少。背诵不是机械式的念,背诵的时候,必要地融入个人感情,就会不自觉的进入当时写作的环境下,只有投入感情,才能融入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或者背诵的时候将自己当做故事的主人公,从另一个方面去体验文章,印象就会更为深刻,语言的应用由此变得灵活生动。一些著名的文章内容值得背诵是因为它的每一个字词都有值得推敲借鉴之处,读懂了一篇文章,就会以此类推,理解更多的作品,所以,背诵练习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背诵练习可以为语言应用提供很多借鉴,适当的时候引用某个作家的一句话就会瞬间变得“高大上”。
3.引用多媒体教学与情境教学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看上去枯燥无聊的专业,长期的课本教学难免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从而不利于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和语言意境分析的培养,所以,必要的时候,改变一下教学方式很重要,教师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适当地播放视频资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理解作品本身的意境。例如,在学习一些古文文言时,进行情境教学会极大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编排话剧,等等都是很好的方式。无论是多媒体教学还是情境教学,都使文字变成了活生生的画面,这种立体教学模式带动人的感官共同作用,学习印象更为深刻,感触也更大。在鲁迅先生的文章《祝福》中,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的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其中,有一段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十分形象生动,“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段内容十分经典,无论是用词还是经典,若在讲课时适当加以表演,便会进一步增加学生印象。或者,在学习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由于话剧本身涉及较多人物,剧情复杂,如果只是看课本,很难弄明白话剧的整体思路,情节很难联系到一起,但如果观看电影或是其他影视资料,便会加深对哈姆雷特英勇形象的印象,人物关系,情节也更加清晰这样的学习更加有效。所以,转变教学模式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必不可少。
四、结语
语言文学语言的应用与意境分析不仅关乎着这个专业的发展,而且与培养学习人员素质有着密切联系,对语言的恰当运用和对文学意境的深入分析会促进人文学素养的发展,本文结合汉语言文学语言英语与意境分析的特点,分析其作用,提出了发展这一能力的策略,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为汉语言文学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篇六
1.高职语文教育的作用及其特征
语文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人类的日常生活水平以及丰富精神生活的质量,还能使人类的身心获得健康。言语属于自我娱乐方式中的一种,也是进行自我“心理治疗”的方式之一。例如,在空闲时间,阅读一部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既可以调整心态,又可以放松心情;还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向朋友倾诉烦恼或分享喜悦等等,这些都是现代人的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传达感情的方式。语文教育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提出了“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要开展学习活动就一定要开展语言活动,所以说,学习语文是开展一切学习活动的前提。在怎么“学习”这一个问题上,美国伯克利认为在各科的学习中,语文教育是获取、理解以及运用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2.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
教学工作具有统一的目标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去适应社会要求,所以必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汉语言文学教育附属于于高职语文教育,着二者之间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内容上具有共通性,语文教学侧重于突出其语言交际功能,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则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精神面貌,但是二者皆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人文关怀都十分注重
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汉语言文学是在语文教育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管是汉语言文学教育,还是高职语文教育,二者都非常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用文学洗涤和渲染学生的心灵,并且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学生的生活时刻洋溢着人文气息。不管是汉语言文学,还是高职语文教育,二者都注重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专业设置的方式存在差别
汉语言文学教育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汉语言文学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育所涉及的专业性知识要比语文教育要更为广阔,一般只在高等院校中设立。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强调学生必须通过日积月累来获取的丰厚分文学底蕴,然而,语文教育则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学的对接路径
从教育的思路及理念进行对接
确立开放式教育理念在高职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在注重文学的发展以及创新的时候,还要注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开放的眼光去看待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相互融合,尽可能的完善和发展高职语文教学,因此,就必须要将汉语言文学融入到高职语文教育的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增添具有现代气息的开放意识和理念,实现教学思路以及教学理念的对接。
从教学工作指导层面进行对接
汉语言文学教育是高职语文教育的深入,高职语文教育以培养学生语言表现能力以及交际能力作为指导思想,而汉语言文学教育是以高职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为基础,再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鉴赏能力作为指导思想。要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和高职语文教育的对接,高职语文教育必须朝着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指导思想靠拢。
从思路创新的角度上进行对接
高职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教育都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为社会培养出敢于挑战、勇于实践并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高职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教学目标可细化为主要以拓展学生的文化体验和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较强的文学分析能力以及鉴赏能力,与此同时,还培养学生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由此可见,尽可能的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和高职语文教育之间的对接是非常重要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高职语文教育使得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进行日常交际,高职语文教育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高职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当今的高职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之间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语文教学的范畴包括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内,二者都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和语文知识的作用,都是以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