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篇一
标题: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形式,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探讨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原则和优势,并提出了在未来推广绿色建筑的策略和挑战。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定义,原则,优势,策略,挑战
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形式,以其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健康舒适等优势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本文将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探讨绿色建筑的定义、原则和优势,并提出在未来推广绿色建筑的策略和挑战。
正文:绿色建筑的定义是指在设计、建造和运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并节约能源和资源。绿色建筑的原则主要包括: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和健康舒适。绿色建筑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提高室内环境质量、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等。绿色建筑的推广策略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引导、企业的自愿标准和公众的参与。然而,绿色建筑的推广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高成本、技术难题和缺乏专业人才等。
结论: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形式,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我们了解到绿色建筑的定义、原则和优势,并提出了在未来推广绿色建筑的策略和挑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推动建筑行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Kats, G., Alevantis, L., Berman, A., et al. (2003). The Costs and Financial Benefits of Green Buildings: A Report to California's Sustainable Building Task Force. California: Capital E.
2. Edwards, B. (2005). Green Buildings Pay. Building Research & Information, 33(3), 317-318.
3. 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2009). LEED Building Design + Construction Reference Guide. Washington, DC: 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4. World Green Building Council. (2013). The Business Case for Green Building: A Review of the Costs and Benefits for Developers, Investors and Occupants. London: World Green Building Council.
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篇二
标题: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比分析
摘要: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是建筑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它们代表了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背景。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比较了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在建筑风格、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功能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两者的优缺点。
关键词:传统建筑,现代建筑,对比分析,建筑风格,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功能需求,优缺点
引言: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作为建筑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代表了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背景。传统建筑注重传统文化和艺术表达,而现代建筑则强调功能性和创新性。本文将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比较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在建筑风格、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功能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两者的优缺点。
正文:传统建筑的建筑风格多样,包括中式、欧式、日式等,注重建筑形式的优美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而现代建筑则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创新性,追求简洁、流线型的建筑形式。在结构设计方面,传统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或砖石结构,注重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而现代建筑则倾向于采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以实现更大的跨度和灵活的空间布局。在材料选择方面,传统建筑多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土壤等,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而现代建筑则更倾向于使用工业材料如玻璃、钢材和塑料等,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在功能需求方面,传统建筑多注重空间的功能性和舒适性,而现代建筑则更注重实用性和多功能性。
传统建筑的优点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能够反映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然而,传统建筑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施工周期长、维护成本高和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等。现代建筑的优点在于其功能性和创新性,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和追求。然而,现代建筑也存在一些缺点,如缺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
结论: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作为建筑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代表了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背景。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我们比较了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在建筑风格、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功能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两者的优缺点。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交流与发展,推动建筑行业向更加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Kostof, S. (1991).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Settings and Ritual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Frampton, K. (1992). 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3. Pile, J. (2005). A History of Interior Design. New York: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4. Choay, F. (2001). The Modern Movement in Architecture. New York: Springer.
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篇三
[1] 高珊珊.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点云配准[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2] 李宝瑞.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8] 刘洋.基于编码结构光的三维扫描仪原型系统研发[D].杭州:浙江大学,2005
[3] 杨永.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4] 林源.古建筑测绘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 王其亨.古建筑测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 沙黛诺.古建筑测绘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D].天津:天津大学,2009
[7] 毛方儒,王磊.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J].宇航计测技术,2005,25(2):1-6
[8] 代世威.地面三维激光点云数据质量分析与评价[D].西安:长安大学,2013
[9] 刘涛.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其误差分析[J].工业工程与技术,2014,(1):40-43
[10] 李刚.基于逆向工程的自由曲面重构技术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篇四
[1] 徐中林.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
[2] 李林.绩效管理在 HR 管理系统中的定位和作用--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J].商情,2012(4):55
[3] 杨雪.员工胜任素质全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04-110
[4] 许静.绩效管理在高速公路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经贸,2012(14):77-78
[5] 郭祥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下审计人员能力素质模型构建[J].企业导报,2009(1):89-91
[6] 王倩.广东移动通信技术人员胜任力模型研究与培训应用[D].广州:中山大学,2010
[7] 赵岳.我国高校学生干部能力素质评价与培养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2
[8] 李耀荣.M 省电力公司素质能力模型及效能支持系统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3
[9] 贺雅洁.浅谈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建设与培训体系搭建[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2):45
[10] 余伟凌.基于供电企业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探索[J].现代企业文化,2013(26):80-81
[11] 郭士光.拓展训练及其在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以 A 公司为例[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
[12] 彭剑锋.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13
[13] 曹志强.基于 KPI 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4
[14] Spencer L M, Spencer S M,Competence at work :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Work : Johe Wiley&Sons,Inc,1993:2-39
[15] McClelland 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12): 1-4
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篇五
[1]姜从盛陈江吕林女丁庆军胡曙光.高性能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研究,湖北工学院学报20042期.
[2]沙林浩.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技术.广东建材,2009.39-42
[3]仲伟秋张志伟.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中国水运,2009.263-264
[4]李成军.导管法浇筑水下混凝土的施工原理与质量控制措施分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5]彭伟.道路高性能混凝土配制技术的研究..河南建材,2007:22-24
[6]洪海禄.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研究,2005.
[7]周茗如李郑波沈琼斐郭中宇.混凝土消耗量定额中配合比影响因子研究.中国建材科技,2013,:12-15.
[8]孙建全.粉煤灰C55高性能混凝土在滨州黄河大桥工程中的应用研究.,2006.
[9]李超.工业废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2012.
[10]李贤龙.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施工的研究与工程应用.科技与企业,2013,:30-30.
[11]董徐奋.导管法浇筑水下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低温建筑技术,2010,:119-121.
[12]刘军方惠琦贺鸿珠.水下不分散混凝的应用研究.建筑材料学报,2000,:360-365.
[13]周伟丁新龙张长民刘本华蒲高军.低流动性损失水下混凝土抗分散剂的性能研究.化学建材,2001,:39-42.
[14]蒋正武孙振平张冠伦王玉吉.新型水下混凝土抗分散剂的性能研究.新型建筑材料,2000,:13-15.
[15]李永红王蓉.利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技术开发防渗墙新型墙体材料初探.水电站设计,2004(1),:39-42.
[16]谢丽媛.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短柱受压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17]胡勇.导管法浇筑水下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策略研究.中国水运,2012:127-128.
[18]牛季收朱凯.粉煤灰对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硅酸盐通报,2008(4):875-880.
[19]陈迎明.提高水下混凝土灌注桩强度的试验研究与应用.中南大学,2003.
[20]沙林浩,林鲜,冯爱丽.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流动性损失控制技术研究.混凝土,2001(8):3-5.
[21]林秀丽.混凝土温度的控制和预防裂缝.建材发展导向,2011(1).
[22]刘娟.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抗分散剂的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5
[23]林勇钟海敏高春雷.水下混凝土的配制与应用.广东建材,2012(8):12-13.
[24]王维丙烯酰胺和D-果糖、丙烯酰胺衍生物的接枝共聚和絮凝性能测试.广西师范学院,2012
[25]姚琴.高效减水剂掺量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中华民居.2013(15):347-348.
[26作杨婧于彬.粉煤灰在水下混凝土中的应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4).
[27]王文忠韦
灼彬唐军务侯林涛.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配合比及其性能研究.中外公路,2012(1):265-267
[28]刘保东李鹏飞李林康银庚.混凝土含水率对强度影响的试验.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1):11-12.
[29]李光耀.探讨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几个因素和控制措施.科技信息,2010(10):329-330
[30]祝昌暾周志斌王章夫.混凝土工作性对灌注桩质量的影响.混凝土,2007(1):74-78
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篇六
[1] 过镇海,时旭东.钢筋混凝土原理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范小平.高层建筑剪力墙连梁设计的探讨[J].低温建筑设计,2012(11) :50-51
[3] 刘涛.小跨高比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
[4] 朱江.防屈曲支撑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J].沈阳大学学报,2010(02):34-38
[5] 潘志明.高层建筑剪力墙钢组合桁架连梁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7
[6] 皮天祥.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试验和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7] 韦爱凤.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连梁的设计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4) :29-31
[8] 张彬彬.高层建筑剪力墙连系梁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9] 闫月梅,郭凤香,等.小跨高比连梁配交叉和菱形筋的受力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6:310-313
[10] 邓志恒,潘峰,潘志明.钢连梁控制结构地震反应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2007,32(2):163-166
[11] 滕军,马伯涛,李卫华,等.联肢剪力墙连梁阻尼器伪静力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12):92-100
[12] 邓志恒,林倩,胡强,潘志明,徐冬晓.新型钢桁架连梁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2,31(1):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