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论文 篇一
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医疗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医疗设备的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工具,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更加高效和便捷的设备管理方式。
首先,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设备信息的集中管理。传统的设备管理方式往往需要手动记录和整理设备信息,容易出现信息不准确和遗漏的情况。而医疗设备管理系统通过建立设备信息数据库,实现了设备信息的集中存储和管理。医院的相关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查询设备的基本信息、维修记录、使用情况等,提高了设备管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能够提高设备维修的效率。医疗设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故障和损坏的情况,及时维修是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传统的维修方式往往需要人工上门维修,效率低下且容易出现延误。而医疗设备管理系统通过设备故障的自动检测和报警功能,及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同时,系统还可以记录设备的维修历史和维修情况,为日后的维修提供参考,提高了维修的效率和质量。
再次,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还能够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资源的共享。医疗机构的设备往往分布在不同的科室和病区,传统的设备管理方式容易导致设备利用率不高和资源的闲置浪费。而医疗设备管理系统通过设备的统一调度和分配,实现了设备的全员共享和协同使用。医院的相关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度和利用设备资源,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医疗服务的效率。
综上所述,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工具,在医疗机构的设备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实现设备信息的集中管理、提高设备维修的效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资源的共享等。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它将会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论文 篇二
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工具,对于提高医疗机构设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本文将针对这些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医疗设备管理系统面临着信息安全的问题。医疗设备管理系统涉及到大量的医疗设备信息和患者隐私信息,一旦被非法获取或泄露,将给患者的隐私和医疗机构的声誉带来严重的损害。因此,加强系统的信息安全保护是至关重要的。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系统的访问权限控制、数据加密和防火墙等安全措施的应用,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其次,医疗设备管理系统面临着设备兼容性的问题。医疗机构的设备种类繁多,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设备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这给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通用接口和标准化数据格式,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同时,也可以与设备供应商合作,开发适配器或者接口模块,使得各种设备能够与系统无缝对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流。
再次,医疗设备管理系统面临着系统培训和人员适应的问题。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对于新的管理系统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和抵触情绪。因此,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对系统的认知和使用能力。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编写操作手册等方式,帮助工作人员快速熟悉和掌握系统的操作方法和功能。
综上所述,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信息安全、设备兼容性和人员适应等方面的挑战。医疗机构可以加强系统的信息安全保护,采用通用接口和标准化数据格式,以及注重系统培训和人员适应等措施,逐步解决这些挑战,提高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和效率。
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论文 篇三
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论文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医院信息化也在不断加快与拓展。但是,就目前来说,医院设备的管理工作量非常大,而且千头万绪,包括了大量的维修、检查、购置、保养、工作记录、借用记录、使用记录等等。因此,对于医院而言需要一整套相应的软件来对医疗设备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1】医疗设备管理系统模块设计与功能实现
1 构建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1.1 医疗机械种类繁多
医疗器械的种类非常多样,而且伴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先进、高科技的设备已融入医疗行业的各环节。
从最初光、电等时代发展到今天的核磁等高端科学时代,管理越来越复杂,所包含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因此,传统的纸质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医疗设备的需求。
1.2 方便维修、管理
医疗设备的管理期限需要从统计资料中体现,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如设备购置的时间不同,专门设备维修人员的变动等,有时可能会忽视对设备的维修,而加强早期的维修、诊断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
由此可见,构建起医疗设备的数据库就可以通过强大的数据支持,对各类设备进行系统的管理与保养,也可在设备发生故障后快速处置。
1.3 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医院虽然也使用了规模较小的管理系统软件,例如档案管理、工作统计、仓库管理等,但是,这些软件的开发与运用水平不高,多数都是在小型数据库开发的基础上研制的。
例如Microsoft Access,特别是在设备管理这方面,每个系统是单独分离,是以部门为基础设计的,不同的部门间未有充分的信息交流,数据信息的利用率一直很低。
而在一个医疗系统中,医疗设备有着特别的运作及管理方式。
医疗设备管理的特点就是所涉及的部门非常多,内容有交叉。
主要涉及的部门有设备采购部、设备管理部、设备维修部、临床使用等等。
所有的数据,如购置情况、工作量这些散乱的信息都是由不同部门分别管理,无法形成一个综合设备信息。
因此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就要求在设计医疗设备管理类系统软件时要全方位实现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
2 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主要模块的设计
2.1 设备档案
设备档案主要指的是购置入医院的设备的基本资料,即为每一台设备都构建起专门的数字化个人档案。
由入院-使用-保养-淘汰等都要进行跟踪。
基本资料包括了厂家的基本信息、产品型号、注册号、说明书等等。
2.2 维修、保养数据库
建构此模块目的是为了创立一个非动态的维修资料数据库,包括了设备的品名、故障的情况、维修的过程与方法等等。
而这些资料的来源主要是一些医疗设备维修类的书籍,并且收集医院主要医疗设备的各类维修资料。
把一些医院在设备维修、送气过程中所遇到的故障输入库。
而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可快速查阅维修数据库的各类资料,为工作人员提供方便的.工作手段,可快速从资料中发现规律的内容,方便排除故障。
2.3 设备的供需信息
主要是提供一个记录设备的供需信息。
因为在医院的一些科室中,经常会收到各类机器的产品介绍、价格单等。
这些信息可能在一时用不上,但是如果日后有需求却又找不到相关资料。
或者,有时希望可将一份某类机器或是耗材各个厂家的报价及主要性能的综合表单拿给相关部门科室或是领导参考时,或是需要采购时才想到某某产品的联系方式,却无法从找寻。
由此,设备的供需信息模块就是基于这类考虑而设想的。
用户可在平时将各类产品介绍和报价性能、联系电话等输入资料库,需求之时即可立刻查询。
3 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各模块功能
3.1 总体系统
以 XX 医院的系统为例,设备管理系统的主界面如图 1 所示。
[1]
一般来说,医疗设备管理系统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用户信息修改、入库管理、设备检定信息管理、定期保养管理等方面,如图 2所示。
[2]
3.2 各模块功能说明
用户信息修改:目前登录用户个人信息修改,包括密码以及用户名等操作。
入库管理:入库管理比较复杂,包括了新设备的信息录入、当前设备的信息管理、淘汰管理等。
定期保养信息管理:主要包括了定期的保养计划、保养信息的录入和查询等。
设备检定信息管理:包括了检定计划、临检管理等内容。
3.3 运用效果
此系统的运用是从医院的维修、保养等实际工作需求而设计的,在投入使用后可以达到比较好的预期效果。
运用设备管理系统前,主要是靠手动对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因此有时在查询、登记记录时间等会超过维修和检定的工作时间,造成资料不全的情况,给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但是,管理系统投入后,如果想要查询某台机器的资料以及相关信息时,只需要对机器的基本内容进行检索即可,检索后可查询到本台机器的所有信息,包括了检定记录、保养记录、维修记录等等,同时还能显示出生产厂家、销售公司、联系号码等信息。
在某种程度上规范了设备的有关管理,提升了设备维修、检定的工作效率,为医疗的设备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马成钢。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程序的设计[J].中国医疗设备,2010,(11):71-72.
[2]扬斌,张美,袁钟清,等。
以设备维修为中心建立设备维护档隶[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4):78-79.
【2】强化医疗设备安全管理保证患者安全
论文摘要
医疗设备的安全是医疗设备使用和管理的头等大事。
在上海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医院院长设备管理高峰论坛上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 17% 的医疗事故是和医疗设备相关的,在与器械设备相关的医疗事故中,有 30% 左右是设备本身的原因,还有 60 ~70% 是由于使用不当造成的。
1 医疗设备导致安全隐患的原因
医疗设备在原设计中由于客观条件、技术条件的限制,会存在一些考虑不周到的地方,使用前很难发现,在使用中可能会出现问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不良事件。
另外,很多设备由于使用年份过长,尽管还能工作,但是存在的风险隐患较多,使用中突发的故障,可以给病人带来伤害,尤其是急救设备,会危及到病人的生命。
一些诊断类设备由于元器件老化带来检测数据飘移不准,使诊断结果发生误差,严重影响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的治疗,给患者安全带来隐患。
对医务人员来说,学会按操作规程熟练使用先进的医疗设备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一些生命支持系统、急救设备如呼吸机、监护仪、人工心肺机、除颤起搏器、麻醉机等。
一旦发生设备使用不当,也会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
2 强化医疗设备安全管理 保证患者安全
全球医疗机构认证标准( JCI) 把以患者为中心作为两个论证指标之一,把患者安全放到一切医疗工作的首位。
核心是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强调全员参与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医疗设备应用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防范医疗设备引起纠纷的重要手段。
2. 1 对使用人员进行严格的、全方位的培训 我院对新进设备的使用操作培训一直非常重视,要求设备原厂工程师对使用部门所有人员进行现场培训,一些操作比较复杂的设备,使用人员还需到国内三甲医院培训 1 周甚至两周,直至所有使用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操作规程为止。
从去年开始,我们对参加操作培训的使用人员进行书面考试,只有考试合格的人员才能取得上机操作的资格。
2. 2 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不断培训 培训可以有多种方式: 一是通过日常的维修工作不断积累经验。
二是公司维修人员来院维修时的互相探讨交流。
三是通过科内定期组织的业务学习交流维修心得。
四是通过自学业务书籍丰富专业知识。
五是参加公司组织的业务培训班。
六是可以到其他三甲医院进行短期培训。
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医院工程技术人员的动手能力,切实解决医疗设备在使用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2. 3 改变被动维修的工作模式 采取有效的预防性维护的方法。我们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定期到科室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对大型设备定期除尘。
今年设备科还根据临床科室的工作特点,适时推出了“驻点工程师”责任制,由各位工程师在自己分管的片区中选择设备比较集中、设备使用率较高的 1 -2 个点,在高峰时段提供驻点服务,现场解决临床科室在设备操作以及维护方面的问题,及时反馈设备维修情况,听取使用部门对设备维修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今年还引进了专业的医疗器械检测设备,对医院在用设备进行质控。
例如通过对输液泵的质控,实时掌握输液泵实际滴速与设定滴速是否相符等情况。
通过对监护仪的质控,实测监护数据与患者实际情况的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对一些误差范围超过规定值的设备立即停用,经及时维修调试直至检测正常后方可投入使用。
2. 4 建立以质量保证为核心的医疗设备管理模式把物资管理模式逐步转变到质量管理模式上来。
规范医疗设备应用安全管理流程,建立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首先从与患者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急救类设备入手,同时应有一套相关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考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