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

时间:2017-05-04 06:19:3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论文 篇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社会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它的基本原理对于指导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强调社会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阶级斗争的推动下进行的,社会的演进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这一原理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矛盾的本质和根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需要把握好矛盾的主次关系,避免片面性和盲目性。最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为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提供了动力和信心。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内部的矛盾和统一,这种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识别矛盾,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办法。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的,既有前进又有倒退,因此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勇往直前。最后,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这为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提供了指导。

最后,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原则要求我们坚持人民立场,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其次,社会主义原则强调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保护环境、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后,社会主义原则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要求我们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引导我们关注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辩证唯物主义教导我们善于分析矛盾和坚持实践;社会主义原则要求我们关注人民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论文 篇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的实践应用对于推动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应用。

首先,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重要实践应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我们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些原则的实践应用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其次,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又一次重要实践应用。改革开放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核心,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这些原则的实践应用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国家之一。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最新实践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这些原则的实践应用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应用对于推动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论文 篇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论文

  调查题目:

  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

  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针对性的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分析,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争取的价值取向

  调查对象及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涵盖了本校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男女比例接近1:1,共计135人

  调查地点:

  东西区宿舍楼,教学楼,食堂

  调查方式:

  以问卷的形式向广大同学分发调查报告进行调研,告知被调查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负责的完成问卷。之后调查人员认真整理调查结果,得出结论。

  作为社会上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处在校园与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随着心理的成熟与阅历的增加,他们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随之而来的是面对社会的种种困惑与迷茫,并由此造成的身心方面的压力。有一句话说的好,人生的差距是从大学开始的。有的人在大学期间脱胎换骨,实现了校园与社会的完美接轨;而有的人,则在大学轻松的学习生活中迷失了方向而逐渐走向堕落,跟先前的期望渐行渐远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两种人的表现存在如此巨大的反差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同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价值取向的概念。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或关系中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体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和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所以对主体自身,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主题均有重大影响。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认同的一个倾向性态度,即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作出相应的选择。人们的价值取向往往是对该时期特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了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重大转变,也必然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并渗透在其生活、学习和思想道德的方方面面。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004年度重大委托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研究”对全国各地11所高校的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众多特点,并且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征、原因以及引导途径,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50份,经回收审阅后有效的调查问卷有135份,我们对有效问卷进行了收集整理并集体分析发现了许多特征和问题。具体分析整理如下:

  本次调查对象为大学本科一至四年级学生,其中男生70人,女生65人,男女比例约为1.1:1。问卷题目分别从五个方面调查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其中1-3题是对当前大学生学习活动目的的调研,其中:

  以上三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调查了大学生来大学的学习动机和状态,较好的体现出大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取向。通过对问卷的研究我们发现对以上三个问题,大家的回答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

  其中,对第一个问题“学习价值”的回答,72%的同学选择了“A、学习知识,充实自我,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17%的同学选择了“C、锻炼沟通与人际交往、学会并适应集体生活”,另有5%和6%的人选择 “B、仅仅想找一个好的地方静下心来提升自己”和“ D、受迫于家长或是社会竞争的压力,没有别的选择”。这就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来大学学习的目的是充实自我以及沟通交际,但也有一些同学是迫于自身及家庭压力来到大学。

  在第二个问题考试观则有56%的选择“优秀 奖金”,但同时也有41%的同学信奉“考前突击和六十分万岁”的策略。说明在大学一部分学生在追求卓越,但也有一部份学生得过且过。

  而对于第三个问题参加社团的目的,大部分学生都是想“锻炼能力、结交朋友”,约占总数的91%,这说明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功利色彩较淡薄,对兴趣的追求比较大。

  以上三个问题是对大学生学习目的的探讨,随后我们又开展了对大学生的消费和恋爱观念的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约73%的同学的消费观是“从自身实际出发”,并且有64%的同学信奉“有缘分就恋爱 ”的原则。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是比较现实的,能够对现实的对待生活和恋爱问题。

  在6、7问题中,同学们对我国传统美德的维护程度令人振奋,80%的学生认为“子女不赡养父母的行为不能容忍,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在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上42%的人认为是出于一种“归属感”。可见在忠孝方面大学生们还是很在意的!

  在回答关于价值观确立、实现、衡量的三个问题上,我们得到了很重要的分析数据。其中,价值观的确立方面,59%的同学受家庭教育影响较大,24%的人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较多,还有14%和3%的受朋友和媒体影响较大。而在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观方面,58%的同学希望“自己努力,也争取别人帮助”,也有36%的同学仅仅“靠自我的努力奋斗”。至于对人生价值的衡量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排在首位,占47%;其次为“对社会贡献大小”,占22%;然后才是“生活舒适”、“权利大小”、“金钱多少”,分别占13%、10%、1%。这说明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还是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主的。

  最后两个问题是关于大学生们的人生规划和未来,对此55%的同学毕业后打算找工作,31%的学生打算国内深造,8%和6%的同学则想自主创业和出国留学。同时,大部分同学向往的是“在一定经济的条件下,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和具独立风格的生活”,也有不到1/5的学生向往平静的生活。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解读,我们发现了一些当代大学生所体现的明显价值取向特征,主要归纳为三点:

  第一、自我意识凸现,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获得

  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与老一辈知青相比更加突出自我意识,信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处世条约。这在问卷的第1、3、4、10题中得以体现。的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方面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和自立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发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片面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的实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和人生价值观的偏斜,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这种情况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我国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第二、理想追求理性化

  当代大学生注重与自己实际利益关系密切的理想目标的实现,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他们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要看自己从中有无实惠;他们憧憬未来,勾画蓝图,但首先要考虑自己置身其中的价值体现。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借口,轻理想重实惠,缺乏远大理想。但也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将理想目标进行世俗化理解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意义、伟大理想等概念只是变得“隐性”了。

  第三、交际观、爱情观、消费观受物质影响严重

  当代大学生的交际环境以社团和网络为主,这有利于新型代际关系的形成,但这又使人际交往变得虚拟化,一部分大学生成了“数字化”人;在现实中,当代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热

  情、诚实、开朗、大方,开创了交际新风尚。但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注重利益,趋向功利化和世俗化。

  当代大学生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神圣爱情观和责任婚姻观,呈现出“物质化”趋势,“游戏化”味道。现代的快节奏生活和西方所谓“解放爱情”思潮给爱情以强大冲击,使爱变成了利益权衡。道德责任感的淡化,不求天长地久,但要曾经拥有的“快餐式爱情”观,把价值观引向畸形的、虚无的误区,由此造成所谓的“精神表层化”的现代病,同时爱情也由传统的“爱情独占”观到“爱情多元”观。

  当代大学生追求消费,消费行为往往强调个性和象征性,求新求美求变求异。但他们并非都是炫耀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冲动消费,大多数同学还是比较注重身份,讲究情调,拒绝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问题的有效引导方法

  第一、充分发挥学校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营造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和娱乐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军政训练、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的、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

  第二、优化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对子女的情况最熟悉,教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

同时家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可以更好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为此父母要注意加强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价值观的形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就必须把价值观体系的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使一些基本的社会价值观法制化,通过手段来弘扬某些价值精神,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途径。

  总之,相信在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合力引导下,当代大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