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学的认识的论文【推荐6篇】

时间:2011-01-04 06:27:1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对中医学的认识的论文 篇一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中医学的认识也逐渐深化。本文将从中医学的特点、治疗方法以及现代科学验证等方面对中医学的认识进行探讨。

首先,中医学的特点之一是以整体观念为核心。中医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认为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不仅仅关注病灶部位,还注重调整整个人体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整体观念在现代医学中也逐渐得到认可,如心理学的发展也强调了身心的相互影响。

其次,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多样化。中医学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治疗方法。其中,草药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选用不同的中药草药配方,中医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和个体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针灸是中医学另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这些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最后,现代科学验证对中医学的认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中医学的理论。例如,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研究中药的成分和作用机制,验证其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神经末梢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这与中医学的理论相符合。这些科学验证的结果为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提供了支持,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和认可中医学的研究和应用。

综上所述,对中医学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中医学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念、多样化的治疗方法以及现代科学验证的支持,正逐渐被现代社会所接受和认可。然而,中医学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如如何将中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如何提高中医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

对中医学的认识的论文 篇二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一些人对中医学的认识产生了质疑。本文将从中医学的历史地位、疗效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对中医学的认识进行探讨。

首先,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中医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主导医学的地位,并对中国人民的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医学的发展还推动了中药的研究和应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中医学的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中医学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动来治疗疾病,其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许多人对中医学的治疗效果深信不疑,尤其是在一些慢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学的治疗方法独特而多样化,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中医学的文化传承也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中医学不仅仅是一门医学科学,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注重个体的整体健康,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中医学的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问题,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对中医学的认识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其历史地位、疗效和文化传承都是我们认识中医学的重要方面。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医学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如何提高中医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如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等。只有持续地研究和探索,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发展中医学。

对中医学的认识的论文 篇三

  摘要:

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

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 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1.1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1.2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

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 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2.1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2.2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2.3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2.4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2.5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 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3.1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3.2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 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3.3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3.4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医世家. 中医基础理论 2009.12.14

  [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 12

对中医学的认识的论文 篇四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思维方式和理论特征是与整个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虽然五行学说在《周易》中并未进行明确阐述,《周易》也没有对医学问题运用五行学说进行具体分析,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母基;《周易》的思维方式却直接影响了中医学特有的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认识,从而使中医学走向了一条与现代医学完全不同的道路。下面仅从《周易》的思维方式出发,阐明中医学从“木曰曲直”这一典塑意象出发所得到的对肝胆生理和病理的独特认识。

  一、《周易》的基本思维特征

  《周易》理论的基石是象。所谓象是指:

  ①具体的物象。即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可为人感知的事物现象;

  ②意象。即从事物现象中提取出现的,代表一类事理的符号或表象。

  如《易传》在解释象时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拟诸其形容,而象其物宜于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也。”《周易》认为,因为象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所以其中“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能够“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也就是说,通过对象的推演可以把握认识事物的规律。这种以“德”和“情”为桥梁,将万物之中之同类者相互联系的方法,就是《周易》通过象来认识和推测事物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强调任何事物只要具有相类的“情”和“德”,就具有共同的类别归属,换言之,任何“德”情”相通的事物,都反映同样的规律,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中医学的理论大厦虽然与古代的解剖知识有一定关系,但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以后,中医学的解剖学内容不但没有得到进一步充实’,反而逐渐萎缩了。保留下来的也已不是纯粹解剖意义上的内容,而是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相统一,又能反映阴阳五行规律的内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之时,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医学所特有的以阴阳五行为主要方法和桥梁的思维方式。而这一思维方式,又是与《周易》的思维方式一脉相承的。

  五行学说中的木、火、土、金、水本质上也是一种象。很明显,“木曰曲直”进乙木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对自然界“树木”的不完全抽象得到的;它具有双重特点:一是直观性。在某种程度上,“木曰曲直”可以说是对木性柔和,能曲能伸的直接描述;二是抽象性。即“木曰曲直”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自然界树木的.特性,也是对所有具有“曲直”特性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曲直”是木行事物的“德”和“情”。这样,在中医学建立其理论体系和具体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时,通过“曲”直,”这一木行的“情”和“德”形成的有关肝胆功能的认识,就与人体解剖实体的肝胆功能具有了本质的差别。

  二、“木曰曲直”与中医学对肝胆的认识

  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强调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这种联系的突出、表现之一,是脏与腑之间,在脏与其所属的组织、器官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而这种整体联系的基础,就是五行的“德”和“情”。

  前巳述及,象具有直观和抽象双重特征。要通过象来了解同类事物,就必须发挥联想,通过象的“德”和“情”来引伸、推演。木行的“曲直”特点,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象“德”,五行学说作为古人权用采认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思维工具,是通过对每一行之“德”的推演引伸才把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据此,“曲”可引申为“入”或“关”等,“直”可引伸为“出”或“开”等等。因此,凡人体兼司出入、开合或柔刚者,都具“曲直”之性,故皆可归于“木”行范围。由于中医学的五脏很大程度上是与五行相应韵五大系统,所以,这些部位从理论上讲,都可属于“肝胆”所主的范围。

  1、“木曰曲直”与中医学对肝胆部位的认识

  藏象学说中有关肝胆部位的认识,历史上不同的医家观点不尽相同。《内经)从人体的解剖实体出发,明确提出“其治在右”的认识。同时《内经》还从“人与天地相参”和“左右者,阴阳之道路”角度,提出了“肝生于左”的观点,实际上《内经》及后世医家的认识还远不止泪口当。

  胆主半表半里。在《伤寒论》中,少阳胆的部位在半表半里。这与“开、合、枢”理论有关。所谓开、合、枢,是指经脉生理功能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层次。开主表,合主里,枢主转运,即“太阳主开,阳明主合,少阳主枢”。枢即转运之义。由于半表半里是人体之气内外出入的必经之路,因此具兼司表里之功,恰与木之“曲直”特性相合,故中医学有“胆主半表半里之说。

  胆主咽、喉、口唇、眼,女子胞。《内经》云:“咽者,胆之说也”。《伤寒论》少阳病提纲中也强调胆与咽的密切关系,认为,“少阳病,口苦,咽干、目舷是也。”咽之所以被称为“胆之使”,多数医家认为,是由于咽部为足少阳胆经所过之处的缘故。这纵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实际上,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嚼乃人体水谷出入的门户,是食物由口进入食道和整个胃肠道的必经之路,是人体内外交换的枢纽,与“曲直”之性相通,所以才与胆有关,同样,作为人体内外之气出入的主要门户,喉也是一个兼司出入的场所,故也与“曲直”相类,从而从属于胆.《内经》所讲的。堠主天气,咽主地气”所盲就是咽和喉的这种兼司出入的作用。

  口唇主要由脾所主,但这种认识实际是以口唇是一个主要由肌肉构成的组织为出发点的。若从口唇的运动特点言,则与胆(肝)有关,一方面,口唇的开合运动与“曲直”相通,另—方面,主司人体运动的主要还是由肝(胆)所主的筋脉。故口唇与胆也有密切联系。

  中医学认为,肝开窍于月。对其机理的一般解释是,肝经上连目系。但从经络循行来看,到达目睛部位的绝不止肝经这一条经脉。那么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其与肝的联系呢?除了实际观察到的肝的病变最易在眼睛上面表现出来以外,恐怕与眼睛的闭合作用不无关系。虽然在五轮学说中,眼睑为肉轮,由脾所主,但就眼的开合运动讲,则应该说,还是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原因就在于,眼的开合运动在“德”上与“曲直”是相类的。

  女子胞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主持月经,二是主持胎儿的孕育。经血来源于冲任,但其排泄却必须经过子宫。在这层意义上,女子胞也是一个兼司出入的部位。与肝胆是相通相关的.故肝失疏泄时,月经往往表现为提前或拖后,量或多或少的情况。多少不调,前后不均,很容易使人将其与“曲直”失常联系在一起。在《金匮要略》中,治疗热结血室(即子宫)用小柴胡汤这一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就是一个明证。

  此外,象肛門这样的部位,也可说与肝胆密切相关。故肝气异常时,常见肛門捧便的功能异常,表现为大便或稠或稀,便秘与泻泄交替出现等症状。

  当然,用“木曰曲直”与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相比较得到的结论,只是中医学对肝胆所主部位认识的一个侧面毒事实上粤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中医学对肝胆所主部位的认识结果也不一样。但就五行学说的应用而言,这无疑是中压学最富特点的尸种认识。

  2、“木曰曲直”与肝胆的功能特点

  在生理上,肝主藏血,主疏泄,为刚木之脏而性善升发;在病理上,肝之血性柔而易亏,肝之气性阳而易亢,故有肝“体防而用阳”之说。从体用的基本内涵分析,体指根本,用指派生。从人体五脏的物质基本及其功能表现来说,任何一个脏器都应是体阴而甩阳的,为什么偏偏强调肝的体阴而用阳呢?这是因为,与其他脏器相比,肝之阳气方面易于甚发,阳性极强,而肝之阴血为了制约肝气,伤止其升发过度,其阴柔之性就必须突出。这样,肝之阴阳两方面都具有较之其他脏器阴阳更加显著的特点。换言之?肝本身就只有刚柔两个方面。此也可看作“木曰曲直”在肝脏功能活动上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肝体阴而用阳”的提法,实际上是对“木曰曲直”的另一种概括。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胆者,中正之官”。中正;不偏不倚之谓。由于胆主决断,故言此。而中正本身,实际也具有兼司两头,能曲能伸之意。所以与“本曰曲直”是并行不悖的。在藏象学说中,胆既为六腑,也是奇恒之腑之一。这样的一种划分是否还蕴含更深刻的意义呢?;笔者认为,这还是受“木曰曲直”影响的必然结果。其解释是:六腑与五脏互为表里,六腑为阳,主运化水谷;五脏属阴,主储藏精气,奇恒之脏,形态上中空似腑,功能上主藏精气似脏,恰介于二者之间,或者说为脏腑之半表半里,故胆既属六腑,又为奇恒之腑之一。由此可见,胆之所以同时归属奇恒之腑,正是胆为中正之官,兼司表里之故。

  三、“木曰曲直”与肝胆病的治疗特点

  肝胆既具曲直之性,兼司表里、出入和开合,那么在治疗肝胆病变时,就要从“曲”和“直”两方面出发,兼顾表里、出入和开合。

  以肝病为例,由于肝“体阴而用阳”,肝疏泄朱职,总与肝之气血两方面有关。故肝病的治疗,多从养肝体和达肝用两方面同时进行。多以臼芍之酸敛养肝阴(血),柴胡之辛寒疏肝用。二者的配伍,恰是“木曰曲直”在肝病抬疗中的意义。当然,二者量的变化,随着病变特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咽喉肿痛,一般分为咽部病变和喉部病变两种情况。喉主天气,为自然清气进入人体的必经之路,故喉部病变多由外邪引起,且实证居多;咽主地氕,为食物进入胃肠之门户,故咽部病变多由内伤(如阴虚)所致,虚证为主.在治疗上,喉病多以宜散之法使邪气从外而解,而咽病则多以滋阴泻火之法祛之。但在临床治疗上,喉病也常常在辛凉宜散药如薄荷、桑叶等的基础上,配以板兰根,大青叶等苦寒之品,意即使邪从下而泻,咽部病变在常在滋阴药的基础上配以辛散之药,意使邪从外而解。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散泄并用的原则。其原因正是咽喉为人体半表半里之处乙邪居于此,自可以视其具体情况,使其从外而散,自里而泄。

  《伤寒论》治疗少阳病之主方为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为和解之剂。其中,柴胡辛凉而散,黄苓苦寒而泄,辛散苦泄并用,则邪气有和而解,面半夏善调阴阳,正为沟通表里而设。这是“木日曲直”在肝胆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体现。

  必须指出,以五行之“德”和“情”进行理论推演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虽然通过“曲直”引伸可使中医学的“肝胆”概念的内涵大为扩展,但这种推演的结论却必须有临床意义才能成立。换言之,以“木曰曲直”进行推演所得到的结论,一方面使中华医学从普遍关联的角度出发,把肝胆概念做了泛化,另上方面,这种推演的结论却未必与肝胆的有关认识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学坚持了理沦为实践服务的原则,凡与实践相符合者,则将此理论相对固定,而与实践相悖者,则舍之。

对中医学的认识的论文 篇五

  几千年来,中医学对于衰老和抗衰老,有着独特、丰富的经验,并且形成了许多著名的理论学说,其中有很多关于抗衰老和中医养生的系统性理论著作,如《黄帝内经》、《千金方》、《千金翼方》等。以下就我国中医学的经验和近现代中医学的相关研究,归纳和总结衰老和抗衰老的理论。

  1衰老的概念

  衰老又称老化,是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是机体诸多生理、病理过程和生化反应的综合体现,是体内外各种综合因素(包括遗传、营养、精神因素、情绪变化、环境污染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衰老是人类生命发展中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任何人都不能阻止衰老的进程,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延缓其进程。

  衰老和老年病不同。衰老不是一种疾病,正常衰老过程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渐进性的、积累性的和不可逆的生理过程。老年病,大多数是在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发生的疾病,是一种病理状态,衰老是每个人生命中必然发生的,而老年病却不是人人都会罹患的;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老年病却是属于机体的病理表现;衰老是无法避免的,而老年病却是可以预防的。衰老虽不是病,却易导致老年人患病;患上老年病之后,则进一步加速衰老的过程。

  2衰老的表现

  2.1男女衰老的差异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己经认识到衰老的性别差异。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开篇的《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这一段经典的文字不但详细地表述了男女由发育至衰老的过程,更揭示了男女从发育到衰老的性别差异。从上文可以看出,女性以7年为一生长周期,5个周期以后(35岁左右)开始出现衰老,7个周期以后(49岁左右)开始进入老年期。男性以8年为一生长周期,5个周期以后〔40岁左右)开始出现衰老,8个周期以后(64岁左右)开始进入老年期。总之,在开始衰老的时间上,女性比男性提前约5年左右,完全步入老年期,女性比男性提前约15年左右。

  2.2衰老的表现

  2.2.1面部及皮肤 皮肤色素沉着,导致面部肤色加深,出现肤色暗沉、发黄。进一步发展时,全身皮肤可出现老年斑,并且皮肤弹性减退,出现松弛和皱纹。如上文中多处出现“面始焦”、“面皆焦”等。

  2.2.2毛发头发的黑色素脱失,头发颜色开始变白,毛囊开始萎缩,毛发变细、变脆,易脱落。如上文中多次出现“发始堕”“发始白”、“发鬓颁白”等。

  2.2.3牙齿牙齿开始出现松动、脆裂,进一步出现牙齿脱落,甚至满口牙齿落光。如上文中提到的“发堕齿槁”“齿发去”等。

  2.2.4视力、听力视力逐步下降,听力逐步减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2.2.5体态脊柱弯曲,身高下降,运动机能逐步减退。

  2.2.6器官功能生殖功能减退,如女性绝经、男性的性功能下降。消化功能减退,如食欲下降、出现便秘等。《千金翼方》记载:“人年五十以上,皆大便不利,或常苦下利。”《养生四要·却疾》“人年六十,法苦大便艰涩秘结。”另外,心、肺、肾、肝、脑等一系列脏器功能均呈逐步减退趋势。

  3衰老的原因

  3.1先天因素 从古至今都有许多观点认为,人的衰老及寿命的长短,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即基因。王充的《论衡·气寿篇》曰“强寿弱夭,谓禀气沃薄也。夫禀气沃则体强,体强则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多病,寿短。”认为先天禀赋强的人,身体健康,衰老缓慢,寿命较长;先天禀赋弱的人,体质虚弱,易患疾病,容易衰老,寿命较短1这些学说的观点与现代遗传学的观点有着相似之处。

  3.2后天因素 除去先天因素之外,人的衰老和寿命长短仍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后天保养是否得当。《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曰“修短寿夭,皆自人为。”从古至今诸多医学书籍都论及后天因素对人的衰老和寿命的影响,如《黄帝内经》中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时御神……故半百而衰也吒”可见影响衰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结归纳大致有以下几点。

  3.2.1饮食 历代医家都认识到饮食的重要性,认为饮食不节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过饥、过饱、暴饮暴食、酗酒、饮食不洁、饮食搭配不合理均会缩短寿命。如《黄帝内经》认为“以酒为浆”会导致“半百而衰”,并提倡注重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3.2.2起居 起居无常,不按时作息,甚至昼夜颠倒,长此以往会出现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功能紊乱,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加速衰老的进程。

  3.2.3情志 过度的喜怒哀乐、长期郁郁寡欢和精神压抑都会导致机体提前衰老,甚至缩短寿命。如《素问·疏五过论》曰:“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3.2.4劳逸 过度劳累,包括运动过量、用脑过度、纵欲过度等,都会导致体质的下降、衰老的加速。《黄帝内经》“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卧伤气。《素问·举痛论》认为“劳则气耗”。

  3.3衰老的机理 衰老的中医学机理主要有:肾虚、脾虚、肾脾两虚、五脏虚损、血瘀(包括气虚血瘀、肾虚血瘀、肾脾两虚夹瘀、多脏器虚损与气滞血瘀痰浊)等。

  3.3.1肾虚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对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衰老源于肾气虚衰。明代虞天明的《医学正传》曰“肾气盛则延寿,肾气衰则寿夭。”《景岳全书》认为肾乃“精海之源、五脏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三焦之源”。《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详细阐述了肾气与人生长、发育和衰老的关系。

  3.3.2脾虚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人除了立足于先天之本肾外,还需依靠后天之本脾胃吸收运化水谷精微来不断获取营养。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足,人体各器官功能下降,导致衰老提前,故脾胃虚弱为衰老之源。《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多次提到的“阳明脉”为多气多血之经,泛指脾胃而言,“阳明脉衰”即指脾胃虚衰,可见衰老是由脾胃虚衰所致。李东垣的《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化》曰:“脾胃之气既伤……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3.3.3肾脾 两虚有了上述两种学术流派的观点,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衰老并非单纯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功能衰退的结果,故结合两种观点提出肾脾两虚致衰,认为肾虚和脾虚对于人的衰老同样重要,有协同作用。

  3.3.4五脏虚损 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有赖于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五种脏器的共同协调运作:肾为先天之本,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肺吸收宇宙间的清气,肝主藏血,心主精神、意志。衰老是五脏虚损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肾、脾、肝的虚损起到决定性作用。归纳起来,肾虚为衰老之本,脾虚为衰老之源,肝虚为衰老之助网《〈灵枢·天年》曰:“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皆大盛评定,腠理始疏……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虚,魄离,故善言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3.3.5血瘀 其衰老机理提出“虚-瘀-衰老”模式网,认为各脏器的功能减退,出现气血瘀滞,循环不畅,流通受阻,最终加速各脏器功能的减退,促进衰老,导致死亡。

  4抗衰老的方法

  抗衰老在中医学上又称为“治未病”,即“上工不治己病治未病”,最好的医学不是治疗己经发生的疾病,而是使人不生病。中医学“治未病”的核心思想就是提倡未病先防,从而预防衰老和延缓衰老。以下是历代中医学总结出的抗衰老的方法。

  4.1合理饮食 主张合理饮食,均衡营养,三餐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不可暴饮暴食,不可嗜酒,则有益脾胃,身体健康。《素问·脏器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4.2起居有常 主张生活作息规律,起居合理,顺应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则能精力充沛,延年益寿。古人认为,顺应四时,才能调和阴阳,人体与四季要协调统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建议:“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阳光。”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清代张隐庵建议“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

  4.3适量运动 主张劳逸结合,适量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强筋健骨,流通气血。长期坚持,可以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如著名的汉代医学家华佗,首创“五禽戏”,教大家通过运动来强身健体。《遵生八笺》认为:“运动发却病,体活则病离。”

  4.4调节情志 主张修身养性,平衡心态,调节情绪,清心寡欲。保持心情愉快,情绪乐观,胸襟开阔。有了健康的心态,必然会保持年轻,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为“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

  4.5保健用药 孙思邈极力主张通过及时进补服药来防病抗衰,曾有“人年四十以上,勿服泻药,常饵补药大佳”之说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有365种,其中延缓衰老的上药达120余种。中医认为,衰老主要是肾虚、脾虚、气血两虚所致,所以补肾、健脾、活血化瘀、补血益气是延缓衰老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抗衰老中药大致有如下几种:

  4.5.1补肾益精 经典的补肾方剂有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金匮肾气丸、七宝美髯丹、清宫寿桃丸、还精煎、补肾益寿片、八仙长寿丸等。其中常用的单味中药有:地黄、黄精、枸杞、菟丝子、淫羊蕾、肉苁蓉、锁阳、女贞子、巴戟天、覆盆子、鹿茸等。现代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可以起到增强免疫功能、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改善性功能、调节内分泌等作用。

  4.5.2健脾和胃 经典的健脾和胃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理中汤等。其中常用的单味中药有:茯苓、山药、白术、大枣、麦芽、陈皮、山楂、灵芝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上述中药有增强免疫力、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清除自由基、延长细胞寿命等作用。

  4.5.3活血化瘀 代表性活血化瘀的单味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当归、桃仁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它们有显著的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黏滞度、调血脂、改善组织供氧等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高脂血症、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等有明显疗效。

  4.5.4补血益气 常用的补血益气药物有人参、党参、当归―、阿胶、熟地、地黄、何首乌、紫河车等,对于改善和治疗女性贫血、气血两虚、妇科疾病、更年期综合症等有显著的疗效。

  4.5.5生津润肺 常用药物有麦冬、天门冬、生地、甘草、百合、银耳、玉竹等。据研究它们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清除自由基、提高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水平、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对于改善老年人肺功能、止咳、化痰、平喘有明显的作用。

  4.5.6调节免疫 常用药物有人参、黄芪、枸杞、剌五加@、灵芝、蜂王浆、冬虫夏草、蛤蚧、龟鳖等,它们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人体T淋巴细胞生成、提高DNA修复功能、提高SOD活性、清除自由基、参与核酸合成、补充必需微量元素如锌、硒、碘、镁、铜、锶、钴、锰、钼等作用。

  5总结和展望

  中医中药是我国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养生保健、抗衰老是我国中医学独具特色的精华之一,几千年来中医学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历代医家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从不同角度总结和发展了中医学的衰老学说,帮助人们一步步从探索衰老、认识衰老到预防衰老,为人类的老年医学和预防医学留下了宝贵的资源。

  展望未来,人类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人们对于衰老的研究越来越迫切和重要。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们更应结合现代西医的免疫学、内分泌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临床试验研究等多种现代理论和方法,将国之瑰宝一一中医学对于衰老的研究进一步发扬光大,即所谓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促进现代老年医学和预防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助人类之健康、延人类之寿命。

对中医学的认识的论文 篇六

  摘要:

根据中医美容专业美容师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工作实际阐述中医美容专业美容师实践教学的几点体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提高中医美容专业美容师操作技能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

中医美容专业;美容师;操作技能

  美容师操作技能是中医美容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容师从事美容护理工作的基础。标准熟练的操作不仅使顾客感到舒适,也有利于美容师与顾客建立和谐关系。因此,熟练掌握美容师操作技能对中医美容专业学生来讲尤为重要。笔者从事美容师操作技能教学多年,就如何提高学生操作技能谈几点体会。

  1、重视美容师基本功

  美容师进行按摩操作时,手指要有一定的力度、柔软度和灵活度,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基本功练习。刚开始学习美容师操作技能的学生,手指、手腕动作都比较生硬,手指灵活度和柔软度不够,手臂、手掌力度控制不均衡,美容师基本功对他们来讲尤为重要。美容师基本功是美容师赖以生存的基础,一名美容师如果连最基本的手法、服务流程都搞不清楚的话,很难赢得顾客信赖。美容师基本功训练主要包括手操和指压两种。

  1.1手操

  主要训练手指的灵活度和柔软度。包括甩手练习、抓球练习、按摩手指练习、绕腕练习、弹琴式练习等,每天训练30分钟。

  1.2指压

  主要训练手掌和手臂力度。包括前手掌及8指撑地、10指指腹撑地,每个动作持续1~2分钟,手臂伸直不可弯曲。一名优秀的美容师,除了仪态端庄、态度和蔼,还应掌握高超的美容技巧。现在除了一些美容设备的使用,各种美容手法和美容技巧在美容师工作中占了很大比例,因此,美容师要着重练习基本功,训练手指灵活度和柔软度,锻炼手掌、手臂力量,通过训练拥有过硬的手法及操作技术。

  2、重视美容师技能竞赛

  职业技能竞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改革和创新,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理论学习有时非常枯燥,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中职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成绩都不是很理想,中职教育被认为是“次等教育”,中职生大多比较自卑,学习上缺乏目的性、积极性,而技能竞赛为其提供了技能展示和找回自信的平台。学生会自觉进行技能操作练习,希望在竞赛中取得成功。比如面部护理项目,比赛按照企业标准流程设定为:操作前准备(5分钟)—皮肤清洁(5分钟)—面部按摩(15分钟)—敷膜(15分钟,包括5分钟倒模,敷膜后头、肩、颈部按摩7分钟,起膜3分钟)—护肤后整理(3分钟)。平时操作练习时,学生会出现操作随意,动作不符合标准等问题。为了参加技能竞赛,学生努力提高技能水平,按照行业要求练习,希望能代表学校参加竞赛。学生在积极备赛的同时工作能力也得到提高,为日后进入美容企业实习奠定坚实基础。

  3、重视实践技能训练

  为使中医美容专业学生进入美容企业后能快速适应美容师岗位工作,尽快由学生转变为美容师,实习前会进行为期两周的美容师实践技能强化训练。中职学校中医美容专业多与美容企业合作办学,实践操作以生活美容的保健按摩为主。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掌握国家初、中级美容师技能外,还要掌握美容企业的实践项目。在实践技能强化训练期间,邀请美容企业的专家指导学生进行企业实践项目强化练习,并用企业标准考核。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技能操作水平,缩短学生企业实习适应期,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进行角色转换。

  4、开展美容模拟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操作水平

  美容师技能操作分为面部护理、身体护理、纤体、纹眉等,其中身体护理和纤体对体力有一定要求。学生在操作练习时往往不愿意吃苦,敷衍了事,操作手法不到位,技术不过关。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借鉴美容企业的“美容VIP店”(即美容模拟店)管理方法,在学校建两间美容模拟店,各设店长一名,美容师若干名。然后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考核过关的学生,随机安排到两间美容模拟店中,按照美容企业管理制度排班、轮岗。两间美容模拟店的店长和美容师自行预约“顾客”(学校女性教师),按照企业服务流程和服务项目,服务“顾客”。相关专业教师每月对两间美容模拟店进行业绩评比,选出星级美容模拟店和星级美容师,并进行奖励。其他未能进入美容模拟店的学生,在认真练习后,找教师进行技能考核,考核过关就可以进入美容模拟店工作。开设美容模拟店后,学生都以进入美容模拟店工作为荣,以成为星级美容师为荣,激发了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技能操作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5、运用项目教学法,化繁为各项目

  我校中医美容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学生既要掌握国家职业美容师资格考试的实践操作内容,又要掌握企业实践项目。笔者多次深入合作美容企业调研,并请教专业委员会的有关专家,通过对中医美容专业典型工作过程进行调查,将美容师操作技能分成若干学习项目,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融为一体,最后确定24项技能操作项目,分为面部护理、身体护理、纤体、化妆、美甲、纹眉六大项。每个大项由若干个小项目组成,如面部护理包括正常皮肤(中性皮肤、干性皮肤、油性皮肤、混合性皮肤)护理,问题皮肤(老化性皮肤、痤疮性皮肤、敏感性皮肤、色斑性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性皮肤、晒伤皮肤)护理,眼部及眼部常见问题(黑眼圈、鱼尾纹、眼袋)护理,唇部护理等14项。化妆包括日妆、新娘妆、晚宴妆3项。学生掌握24个项目后完全可以满足企业美容师岗位实际需要。把每一个教学项目内容构建成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教学内容的筛选和组织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围绕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综合训练。例如,将需要进行面部护理的新顾客作为实施项目交给学生,由学生讨论设置情境,分解项目任务,结合面部护理流程进行各项技能训练,包括新客接待、皮肤分析、制订护理方案、护肤后建议等。告知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实施项目教学法,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从学生角度出发,对操作和目标设定加以指导,激发学生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这24个操作项目。

对中医学的认识的论文【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