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化征文 篇一:探寻丝路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丝路,作为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重要贸易通道,不仅是商品和财富的交流之地,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传承之地。丝路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其历史与传承,透过这条古老的商路,我们可以窥见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丝路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当时中国皇帝派遣使节前往西域,与西方文明进行了首次接触。从那时起,丝路逐渐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不仅传递了商品和财富,更传播了宗教、科学、艺术等方方面面的文化元素。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宗教信仰和艺术的交流;中医药的传播,促进了医学知识的传承与发展。丝路上的各个文明相互借鉴、交流,共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丝路文化的传承也体现在当代世界的各个角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再次将丝路文化推向全球的舞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推动了文化交流的深入,丝路沿线的国家也积极开展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比如,敦煌莫高窟、著名的丝绸之路古城中西亚等文化遗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丝路文化的魅力。同时,丝路文化也在当代艺术、音乐、时尚等领域得到了发扬光大。丝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珍视,更是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的一种创新与传承。
丝路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多元性和包容性。丝路上的各种文明交流与交融,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丝路文化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丝路文化。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使得丝路文化成为了一个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丝路沿线的国家,也属于整个人类社会。
丝路文化的历史与传承,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通过探寻丝路文化的历史与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多元与交融,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和谐。唯有保护好丝路文化的遗产,传承好丝路文化的精神,才能让丝路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丝路文化征文 篇二:丝路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丝路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深远的价值与意义。探寻丝路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更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世界的和谐与发展。
首先,丝路文化具有历史的价值与意义。丝路作为一个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见证了古代文明的繁荣与交流。通过丝路,东方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传到了西方,西方的黄金、香料、玛瑙等传到了东方,促进了东西方国家的贸易繁荣。丝路上的商人不仅带来了商品和财富,更带来了文化和知识的传播。佛教、伊斯兰教、东方医学等文化元素通过丝路传到了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通过探寻丝路文化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从中汲取智慧与经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其次,丝路文化具有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丝路上的各个文明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丝路文化。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使得丝路文化成为了一个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丝路沿线的国家,也属于整个人类社会。通过探寻丝路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流,促进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和谐。同时,丝路文化也为当代艺术、音乐、时尚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通过将丝路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将其传承和发扬,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丝路文化具有经济的价值与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再次将丝路文化推向全球的舞台。通过丝路经济带的建设,可以促进丝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推动区域的繁荣与进步。丝路上的贸易和商业交流,不仅带动了商品和财富的流动,更带动了人员的流动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同时,丝路沿线国家也积极开展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因此,通过探寻丝路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丝路经济带的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为丝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总之,探寻丝路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的和谐与发展。丝路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不仅有着历史的价值与意义,更有着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以及经济的价值与意义。只有通过传承和发扬丝路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其价值与意义,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丝路文化征文 篇三
丝路文化征文 篇四
猪八戒与丝路文化
猪八戒是唐僧西游行旅团队中的成员之一,而唐僧正是沿着“丝绸之路”展开其西游之旅的,所以唐僧西游传说及据此而产生的小说《西游记》、还有小说中的故事及人物都可附会到“丝路文化”中,于是就有了“丝路文化中的猪八戒”这样的论题。
本文刻意把猪八戒牵扯进“丝路文化”,实际上有感于历来丝路文化阐释和研究中的一种不足:即注重历史实证内容而忽视民间想象的开拓,注重宏大的政治经济内容而忽视对审美文化的开拓。
小说《西游记》显然是丝路行旅传说最杰出的书写,但值得注意的是它早已淡出丝路文化范畴。
一方面固然由于这部小说巨大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文本,形成一种独立的《西游记》文化研究类型;另一方面也因为历来丝路文化的研究和阐释注重实际的功能性元素的开发,而忽视了想象的和娱乐性元素阐释。
这样猪八戒之于丝路文化而言,自然就显得突兀而牵强。
本文把猪八戒纳入丝路文化范畴,实则强调,在丝路文化的拓展上,还有一个审美的和娱乐的维度。
贞观初(公元627年),玄奘随商人往游西域,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西行的时候,取经者只有唐玄奘一人。
九世纪下半叶李亢所编《独异志》里有玄奘入维摩诘方丈室题壁,玄奘摩顶松和罽宾国(在今克什米尔一带)老僧口授《波罗密多经》等故事[1],这时也只有玄奘一人。
团队的形成开始于无名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话本大概是北宋作品[2],因为唐僧取经所回的京城不是长安,而是北宋首都汴梁(开封)。
《取经诗话》中有孙行者和沙僧的原型。
孙行者是一位白面书生,神通广大,变化多端,一路斩妖除魔,对取经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沙僧在《取经诗话》中称“深沙神”,是吃人的河怪,已两度吃掉过河的和尚。
这次受唐僧感化,化作一座拱桥让唐僧一行七人过河。
如果《诗话》的作者是位文人的话,应该知道《旧唐书·玄奘传》、《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前代史料。
但有意思的是作者并不在意真实历史,而对民间想象所形成的传说情有独钟,这样取经故事就成为具有神魔色彩的民间形态。
俄罗斯民俗学家李福清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传说最多的国家,神话却不够发达。
神话的保存有赖于早期的英雄史诗。
中国没有完整的史诗,因而神话仅仅是一些断片形态。
而从西汉刘向的《列仙传》开始,到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中国文人一直热衷于志怪,民间传说被巨细无遗地记录在案,唐人小说、宋人说话、明清拟话本、文言小说、章回小说则进一步演绎了这些传说。
李福清以为,神话与传说的最大区别在于描绘时间,神话描写太古之开天辟地,即史前时代;传说描写历史时代,大部分是历史人物[3]。
世界各民族关于长途旅行有不少传说,可以定名为“行旅传说”,其基本结构是与异域的魔怪的斗争。
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属于行旅传说的戏仿形式。
迟至北宋,唐三藏取经的事迹已逸出历史范畴,而进入民间想象,形成中国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行旅传说。
显然孙行者和沙僧是这个传说的基本元素。
行旅传说基本元素即克服路途的种种阻碍,孙行者和沙神都是克服阻碍的.功能性元素。
按照李福清的观点,一种传说系统的早期元素都是功能性的,即具有直接克服阻碍的功能。
而后起元素的功能性特征递减,娱乐性特征递增。
尽管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猪八戒是在孙行者之后、沙僧之前加入取经队伍的,但在民间传说中,猪八戒是最后到来的一位。
元人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遵照这一次序,猪八戒成为取经队伍中最后到来的一位。
《西游记》杂剧共六本24出,收服猪八戒在第四本。
与吴承恩《西游记》不同的是,猪八戒不是由孙行者收服的,八戒本领不在孙行者之下。
这显示杨景贤并没有区分角色功能,而给八戒也赋予了与孙行者一样的降妖除魔功能。
不过剧作家同时也保留了八戒身上某些喜剧元素,说他“生的喙长项阔,蹄硬鬣刚……仔细看来,是个大猪模样”,这样的模样却一心想娶人间美妻,显得十分滑稽;由于悟空的存在,猪八戒降妖除魔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展开。
到明嘉靖年间吴承恩的《西游记》,猪八戒的角色功能与悟空有了明显区分。
悟空继续执行行旅传说中降妖除魔的功能,而猪八戒已经从这一功能中退出,而专门承担非实用的逗趣性功能。
《西游记》中作者当然对孙悟空极尽笔墨,安排前七回专门写神猴出世和大闹天宫。
而从十八回“高老庄大圣除魔”开始,作者对老猪展开了妙趣横生的书写,悟空也对八戒极尽挑逗之能,令老猪的憨态表现无遗。
就取经之现实目的而言,猪八戒价值不大,猴哥一个就完全可以保证取经成功。
但别忘了《西游记》是文学著作,是小说。
没有猪八戒,《西游记》最多只是《封神演义》一流的神魔小说,难进“四大名著”(Four Classes)之列,是猪八戒把《西游记》带入“四大名著”的。
换句话说,猪八戒是小说中最具文学性和审美功能的角色。
小说是各种功能元素的聚合体,如果说孙悟空主要以他的无边神力带来克服困难的喜悦感,那么猪八戒则主要以他的呆、憨、懒带来浓郁的幽默效果。
取经队伍中唐僧只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德符号,悟空是个打打杀杀的行动者,沙僧是挑担者,他们三位都具有现实功能,按照理性原则行事,并不像猪八戒那样适合具有性格。
而性格,按照金圣叹的说法,却正是小说具有魅力的根源[4]。
吴承恩对孙悟空、沙僧、唐僧很少采用心理描写,独独对猪八戒却用了心理刻画笔法。
如第三十回,三藏逢灾,小龙战败。
“(猪八戒)从离了沙僧,一头藏在草科里,拱了一个猪浑塘。
这一觉,直睡到半夜时候才醒。
醒来时,又不知是什么去处,摸摸眼,定了神思,侧耳才听,噫!正是那山深无犬吠,野旷少鸡鸣。
他见那星移斗转,约摸有三更时分,心中想道……”下面是猪八戒回去见到白龙马,想散伙回炉作倒插门女婿,结果被马叼住直裰,只好去花果山请大师兄回来解救师父。
这些过程通过精彩细腻的细节和心理刻画,将一种性格趣味呈现出来。
取经故事由史实到神魔小说的完成,大致也可以视为某种自由的想象性境界的实现。
如果拿猪八戒形象比照当今的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则不难看出后者太严肃,太沉闷而没有趣味了。
丝绸之路作为一种历史遗迹,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形态。
在今天,它作为“通道”的实用功能已让位给文化触发功能。
“丝路”已成为一种文化记号,记录着自古及今的文化想象。
丝路文化的未来走向,必然如唐玄奘取经的历史故事到《西游记》神魔故事的演进方向一样,进入一种文学和想象的领域。
鲁迅说:“(取经)似自唐末以至宋元,乃渐渐演成神异,且能有条贯,小说家因亦得取为记传也。”(《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六篇)唐僧的三个徒弟中猪八戒是最晚到来的。
在他以前,唐僧取经传说已完成了现实布局,猪八戒的到来,意味着这个传说向文学境界转进,国人将要享受取经行旅中妙趣横生的喜剧性了。
那么丝路文化(或其中的某些元素)有没有可能也被演绎成某些妙趣横生的东西?这是值得期待的。
现代影视传媒为民间想象提供了合适的载体,“丝绸之路”将不再是运送丝绸等物资的通路,而要成为故事与想象展开的场域。
文化部门不仅要拍摄一些沿路风光的纪录片,而且要积极推动故事片、电视连续剧的制作,推动想象文化形态(如小说、散文)的创作。
惟其如此,丝绸之路才能成为鲜活的精神镜像。
丝路文化征文 篇五
龙马回甘家国梦
龙行雨马行风,天地之间任我行。
丝路茶语家国梦,龙马精神号长空。
家
家是望得见的青山碧水,家是记得住的亘古乡愁。
男人一次次漂泊在十字街头,一次次走在崎岖的道路上,一直为了追求心中遥远的梦想而奋斗。
累了、倦了,仰望苍天,月明星朗,是那一杯清茶相伴渡过多少孤寂的夜晚。
走南闯北、东跌西撞、伤痕累累、风雨兼程只为拥有美好的明天。
家是温暖的诺亚方舟,家是唯美的心灵码头。
女人相夫教子、执掌家庭,为了身心健康,为了家庭和谐,日日夜夜任劳任怨,多少心酸多少
期盼又能向谁诉说?还是那壶水、那片叶、那杯香茗、那缕清香,相随渐渐逝去的沧桑岁月,只为守候幸福的家园。
国
家乃国之家,国谓家之国,光耀宗祖、振兴民族、深深反省、孜孜以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我们常常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国家现在繁荣昌盛,翻开历史,那可是历经沧桑才走向今天的辉煌。
古往今来,仁人智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史察今续写春秋,只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无论金戈铁马驰骋沙场,还是名扬天下指点江山,也只是留下千古英名,世代传承悠久的历史和镌刻了永恒的中华文明,为世人树立了伟大的榜样。
泱泱大国,5000年的文化书写着炎黄子孙经典传奇,一颗芽,一片叶,一杯茶,一份功名,一段历史……仿佛幽幽普洱茶香让我们回味无穷。
梦
梦是理想的寄托,梦是心灵的慰藉,中国梦就是华夏儿女的幸福追求,现代文明的发展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放眼未来、前程似锦,季羡林大师曾预言,21世纪是中华文明的世纪。
儒释道尽在千年茶香中,我们骄傲自己是龙的传人,享受了世界茶树发源地的资源优势,我们要带着先人的文化基因开拓茶马古道,弘扬丝绸之路。
用老祖宗的智慧为我们指点迷津,用悠久的茶文化和全世界交流。
丝绸之路,茶行天下的复兴就是伟大中国梦的复兴。
肩负重大使命的各家茶企汇天地之灵气、聚古今之精华争相为报效国家而努力,众茶企连横合纵,各有千秋,诸茶品奇葩绽放,百味回甘,近日欣闻云南龙润茶业集团推出生肖纪念茶,号称“龙马”,聚气凝神。
“龙马号”就是那风雨之后的彩虹,续写了龙马精神的传奇佳话。
叙丝路茶语,品千古陈香,增强我辈的文化自信和行为自觉,“治大国若烹小鲜”从我做起,不管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后生可畏。
文化强,经济强,军事强,“少年强则中国强”。
复兴之梦、传承始然,让今天有可口可乐的地方明天都飘满中华茶香。
龙行雨马行风,山高水远我纵横,
人生路上多风雨,国茶一盏随君行。
茶香九州,润泽天下,一杯中国茶,温暖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