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必修三教学设计(推荐3篇)

时间:2016-09-04 08:48:1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二物理必修三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电磁感应的教学设计

引言:

电磁感应是高二物理必修三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理解电磁现象和应用的基础。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一、目标设定:

1. 知识目标: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和公式,掌握电磁感应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对电磁感应的认识和应用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

1. 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2. 电磁感应的应用:发电机、电磁铁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台发电机,引出电磁感应的概念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学习:

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讨论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和公式,并记录在白板上。

b. 教师讲解: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概念的理解。

c.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磁感应制动器等。

3. 实验设计:

a.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学生根据所学的电磁感应原理和公式,自主设计一个能够产生电磁感应的实验。

b. 实验讨论和展示:学生按照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并在实验后进行讨论和展示实验结果。

4. 实验分析:

a. 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并分析实验结果。

b. 结果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电磁感应的规律和应用。

5. 拓展应用:

a. 小组竞赛: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电磁感应应用的竞赛,如制作电磁铁等。

b. 总结归纳:学生总结电磁感应的应用,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评价:

1.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

2. 小组竞赛成绩评价:根据小组竞赛的表现和成果,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学生讨论和参与情况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价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结: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和公式,并能够应用电磁感应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和参与小组竞赛等活动,培养了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增强了对电磁感应的认识和应用的信心。

高二物理必修三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光的反射与折射的教学设计

引言:

光的反射与折射是高二物理必修三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理解光的传播和应用的基础。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原理和规律,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一、目标设定:

1.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基本原理和公式,掌握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对光的反射与折射的认识和应用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

1. 光的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2. 光的折射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3. 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应用:镜子、透镜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面镜子和一个凸透镜,引出光的反射与折射的概念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学习:

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基本原理和公式,并记录在白板上。

b. 教师讲解: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概念的理解。

c.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平面镜、凸透镜等。

3. 实验设计:

a.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学生根据所学的光的反射与折射原理和公式,自主设计一个能够观察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的实验。

b. 实验讨论和展示:学生按照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并在实验后进行讨论和展示实验结果。

4. 实验分析:

a. 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并分析实验结果。

b. 结果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光的反射与折射的规律和应用。

5. 拓展应用:

a. 小组竞赛: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光的反射与折射应用的竞赛,如制作望远镜等。

b. 总结归纳:学生总结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应用,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评价:

1.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

2. 小组竞赛成绩评价:根据小组竞赛的表现和成果,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学生讨论和参与情况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价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结: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基本原理和公式,并能够应用光的反射与折射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和参与小组竞赛等活动,培养了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增强了对光的反射与折射的认识和应用的信心。

高二物理必修三教学设计 篇三

【#高二# 导语】只有高效的学习方法,才可以很快的掌握知识的重难点。有效的读书方式根据规律掌握方法,不要一来就死记硬背,先找规律,再记忆,然后再学习,就能很快的掌握知识。®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物理必修三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物理必修三教学设计(一)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 合 =ma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 合 =ma,F 合 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F 合 =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 合 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合 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4.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 

  6.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N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 N =mg+ma.

  (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

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 N =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

  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    

  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7、处理连接题问题----通常是用整体法求加速度,用隔离法求力。

高二物理必修三教学设计(二)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教材选修3-1第一章第四节电势能和电势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接触了电场、电场强度、匀强电场基本知识之后的深入探讨电场性质的复杂内容,内容抽象,学生不容易建立物理情境。本节内容与以往的知识内容也没有与太多的联系,具有可比性的内容便是重力势能,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中的难点。但是学生对于本节知识内容的理解却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对于学生认识未知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建立的良好契机。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出电场力做功特点;通过复习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建立电势能的概念;通过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掌握电势能和电场力做功之间的关系。

  2.学生通过复习旧知掌握新知,掌握知识的迁移方法;通过形象的类比理解抽象的知识内容,初步掌握建立模型构建新知识的技能。

  3.学生通过最初状态下建立的物理概念与实际的冲突,体会适应社会的重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处于高一末期,思维形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并且有着非常迫切的愿望冲破自己的思维限制。建立生活中没有且不容易建立的模型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却有着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特点,正是培养建立抽象思维的时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通过预设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冲突,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建构物理模型;引导学生注意自己思维形式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件,演示重力势能和电势能之间的类比突破教学难点;通过适当采用探究、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设计,增强学习的效果。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根据本节课不容易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的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建立情境,用到多媒体课件,采用网上下载和改编的形式准备课件资源;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探究,需要建立学习小组。

高二物理必修三教学设计(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