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 篇一
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学分制管理在医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学分制管理是一种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一系列可量化的学分,通过学分的积累和累计,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业进展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在医学教育中,学分制管理的引入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首先,学分制管理能够提高医学教育的灵活性和个性化。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学生必须按照固定的课程安排和学制进行学习,没有太多的选择权。而学分制管理则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学习方式。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同时,学分制管理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学业指导和评估,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和优势。
其次,学分制管理能够促进医学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而学分制管理可以通过设置跨学科的学分要求,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交叉学习和交流。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医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分制管理还能够促进医学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最后,学分制管理能够加强医学教育的质量监控和评估。学分制管理通过设定学分要求和评估标准,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和评估。这样一来,教育管理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学分制管理还能够促使教师和学生更加关注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提高教学和学习的实效性和效果。
综上所述,学分制管理在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能够提高医学教育的灵活性和个性化,促进医学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加强医学教育的质量监控和评估。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广泛应用学分制管理,将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推动医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探讨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 篇二
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分制管理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学分制管理是以学分为单位,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成果进行管理和评估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在医学教育中,学分制管理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首先,学分制管理能够促使医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传统的医学教育中,学生需要按照固定的教学计划和学制进行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而学分制管理则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学习方式。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同时,学分制管理还能够通过设定学分要求和评估标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学分制管理能够促进医学教育的综合发展。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而学分制管理可以通过设置跨学科的学分要求,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交叉学习和交流。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医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分制管理还能够促进医学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最后,学分制管理能够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监控和评估。学分制管理通过设定学分要求和评估标准,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和评估。这样一来,教育管理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学分制管理还能够促使教师和学生更加关注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提高教学和学习的实效性和效果。
综上所述,学分制管理在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能够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医学教育的综合发展,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监控和评估。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广泛应用学分制管理,将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推动医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探讨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 篇三
摘要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发展人的个性为核心,以修读一定量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我校经过对学分制管理的研究探索,实施了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该文旨在从教育管理角度,结合对医学生实行学分制管理以来的实践,探讨医学生学分制管理中遇到的困难,提出应对的措施,从而不断完善和推广医学生的学分制管理模式。
关键词
学分制 医学生 教学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终身教育观念的日益强化,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具备较强知识扩展性和社会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面对21世纪医学发展及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学分制管理是医学教育与国际化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因此医学院校实行学分制势在必行。
1 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学分制是19世纪兴起于美国的教学管理制度,20世纪初引入中国。学分制的基本特征是:自主选择学校类型、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它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需求的特点,所以受到各类高校的普遍欢迎。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着重强调专业知识,对于如沟通技能、协作精神、敬业精神等实际工作中极其重要的能力训练却相对薄弱。而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习量的单位,以学分来反映课程地位和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学分决定是否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以学分代替学年;以指导性代替指令性;以弹性代替刚性;以选课代替排课。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过渡体现的是一种办学思想的更新,需要全新的
办学理念来支撑。这种理念应结合于学分制管理模式,充分体现通识性、人本性和创新性。由此,“学生为本,关怀发展”的办学理念应运而生,使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实施有了较为充分的理念支撑。“人本思想”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中的体现为:一方面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创造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学会做人,确立诚信、友善、智慧、责任等社会品质,学会与人共处,能够尊重他人,有平等待人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与人交流、合作、组织的能力。学分制即是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学习潜能的教学管理制度。
2 我校实行学分制管理的现状
学分制教学管理注重学习者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调动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科间的渗透融合及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使学校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它作为一种教学管理模式,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福建医科大学自创办以来一直沿用学年制管理方式,近年来经过对学分制管理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从2005年开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00五年第二十一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了《福建医科大学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对医学各专业新生实施学年学分制的管理,目前学校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2.1 课程分类与学分确立
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二大类。必修课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规定学生应当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应当修读的课程或教学环节。选修课是指为加深专业基础、拓宽专业面、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课程。学生应取得所有必修课学分并修足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方能毕业。采用平均学分绩点(GPA)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
2.2 实行弹性学制
我校普通全日制本科设有四年制、五年制、七年制三种学制。各类学生均实行学年学分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最长在校年限――四年制不得超过其学制二年,五年、七年制不得超过其学制三年。
2.3 课程考核
学生应参加各自修读的课程的考核,考核及格者即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考核不及格者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必修课和指定选修课不及格经一次补考后仍不及格者应当重新学习。任意选修课不及格者可重新学习,也可改修。重新学习或改修后考核成绩合格,即取得相应学分。
2.4 编级
每一学年末根据学生未修读与不及格的应修课程学分之和占其相应学年学分总数的比例,按照《福建医科大学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给与编入下一级,并向学生和家长提出学业预警。
2.5 退学与试读
学生一学年中,必修课和指定选修课不及格学分数达到所修课程学分的三分之二及以上者或者在规定最长在校年限内未取得的学分超过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10%者,予以退学。因成绩原因作退学处理的学生可由本人申请,经所在学院同意,教务处批准后给予一次试读机会,编入下一年级试读,试读期为一年。
2.6 优化人才培养计划
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完善应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统筹考虑,整体优化,增强人才培养模式“通”的程度,为学分制“活”的管理奠定基础。因此应涵盖学生在校期间课内外、校内外的全部教学活动,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外综合教育计划有机结合、统筹兼顾、分别规定相应的学分,让学生自主选修。
3 实施学分制管理的局限性
学分制改革在理工科院校已试行多年,并取得成功的经验,然而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及医学教育的独特性与学分制的要求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致使学分制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也使得医学教育学分制改革难以深入开展。
3.1 选课的局限性
由于医学课程体系庞大,课程学时数多,实践性强,课程的相关性、逻辑性极强,学制也较长,导致绝大多数医学课程均为必修课程,学生选课的范围受到局限。而且学生选课的功利性比较明显,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偏少,选择容易通过考试的课程较多。
3.2 重修的'困难
医学生周学时数多,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有限,绝大多数学生均采取自修或间断性听课的方式重修,且参加重修考试时本身也要参加期末考试,从而增加重修学生的压力。
3.3 教学管理的困难
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弹性学制、重考、重修、缓考、免修等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给教学任务安排、选课、课表安排、考试安排、教学实践等教学管理各环节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教学管理混乱的状况,也增加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此外,招生人数、专业方向的增加导致的各专业培养计划的细化,教学场地缺乏也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3.4 师资的局限性
传统的专业设置较少有学科交叉,导致教师在狭窄的专业通道内授课,对本专业产生依赖,无法讲授多门课程。而学分制要求提供大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内容上要体现学科间的交叉与综合。而对于临床教师而言,随着临床实习人数
的增加,教师精力被分散,规范化临床示教和临床查房制正在淡化,重医轻教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忽视了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也禁锢了医学临床实践性学分制管理的深入开展。
3.5 学生管理的难度
学分制是针对学生个体设计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以课程和专业定位,但是学分制对于勤奋、自觉的学生能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学习主动性不够强、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则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4 对策思考
针对我校学分制管理实施过程所遇到的问题,我们重阅文献,访谈相关人物,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转变教育观念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强调专业对口,学校尽可能地把专业知识教给学生,不注重发展人的主动性。在现今社会发展体系中,这样的人才已经不适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加强引导的同时,把教育的“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学”而不是“教’,上,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要从各个角度加大对学分制的介绍宣传,使各级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都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对学分制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全面发挥学分制的优势。
4.2 继续优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
建立以医学核心课程为基础的指导性教学计划,确定核心课程,增设人文科学和社会医学领域的选修课程,开设有助于发展医学生个性和专长的专业选修课程等。总体考虑在教学计划中减少必修课门数,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同时加大选修课程的开发和更新。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4.3 打通校际通道,实现跨校选课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我们应当打通校与校之间的壁垒,地域相近的学校可以互开选修课,学分可相互认可。本校无条件开设的选修课,允许在相邻学校选修,学分回校得以承认,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院内部,各院系之间更应做到课程向全校学生开放,打破专业、年级的界限,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选课。
我校新区位于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的福州大学城,大学城共有7所邻近的高校。大学城内的各所高校应全面推行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建立开放、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推行各校之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所有课程在师资和教室容量允许的情况下,都应逐步对外开放。学生在教学计划内进行的跨校选课按学分收费,费用不由学生另行支付,而是由学生所在学校进行校际结算。各校举办的名师和著名学者的报告或系列讲座,应向其它学校开放,允许学生跨校选听。
4.4 加强教务管理,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选课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等现代化计算机教务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加强配套环节的建设,对学分制进行规范,建立三维立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监控教学和教学管理等全过程,保证教学质量。
4.5 加强师资培养
学校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师资培养制度,用政策组织教师的培训工作,鼓励教师积极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多开课、开新课、开好课,有目的地在交叉学科方面培养教师。学校有了大量复合型的教师就可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授课的“供应量”,实行真正意义的学分制。
4.6 建立导师制
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建立导师制,遴选业务好、素质高、热心学生工作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学分制导师,帮助学生制定实践学习计划,指导选课与专业学习,增强专业学习的目的性。
总之,实行学分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将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由原来的弹性指针上升为硬性指针;由鼓励学生创新变为要求学生创新;将学校的意志变为学生的内在要求。学分制改革势必会牵动辐射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既涉及到教和学,又牵涉到管理和后勤保障等,因此,完善学分制还有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广大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积极主动参与、通力合作才能确保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