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精选6篇)

时间:2015-02-01 08:29:2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一

在当前教育体制中,品德与社会教学一直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然而,我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品德与社会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价值观培养。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对于社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道德价值观。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并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其次,品德与社会教学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课,缺乏互动和实践的环节。然而,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是一个互动和实践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于品德和社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实践。

再次,品德与社会教学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些教材和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和理论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将品德与社会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最后,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缺乏评价机制。在当前教育体制下,教师普遍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于品德和社会能力的评价。然而,品德与社会教育同样需要建立评价机制,以便教师和学生能够了解学生在品德和社会能力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教学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我们需要反思当前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二

品德与社会教学一直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认为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品德与社会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教师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用于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其次,品德与社会教学缺乏跨学科的融合。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往往是单一学科的教学,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然而,品德与社会教育应该是一个跨学科的教学过程,可以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进行融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再次,品德与社会教学缺乏个性化的关怀和指导。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品德和社会能力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和问题。然而,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往往是一刀切的,缺乏个性化的关怀和指导。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以促进他们在品德和社会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

最后,品德与社会教学缺乏与社会的联系。有些教材和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与社会现实相脱离。教师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将品德与社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教学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我们需要反思当前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三

  本人从事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与生活》教学以来,感受颇丰。三年级思想品德着重强调品德生活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反映品德,在品德中渗透生活,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科书中图画比较多,语言较少,让学生从图画中来受教育。针对教科书的特点,我试着将品德与语文、品德与网络相联系,收效较好。

  一、思品与语文相结合

  本科教材图片较多,学生看教材学习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图片内容,从中明白了什么,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教师适当引导,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的,特别注意的是,这是品德教学,不是语文看图说话,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做事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的描述图画内容。授课完成后,根据本课的重难点,安排学生课外阅读,或采取老师讲故事的形式,巩固学生所学到的内容(课外阅读或讲故事的内容一定要结合本课内容,故事所说的道理一定不能脱离本课重难点)。学过一课后,可适当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加深学生印象。

  二、思品与网络相结合

  在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人们利用网络可以查找资料、可以休闲娱乐。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来为教学服务。课前,我利用网络来找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比如在教“我们的学校时”,学生在了解了书上的各个地方的学校后,我又让学生观看了世界各地的学校,学生看的很认真,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整堂课气氛活跃。如果课堂内容较多,当堂课完成不了,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看相关的资料,下堂课来集体交流,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变得爱学思品了。

  综上所述,思品从表面上看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实它与其他学科是有着联系的,与社会生活更是紧密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多种渠道,多种方法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爱学思品,真正从思品中受到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四

  《品德与社会》作为综合性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了解社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教学以及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而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特别是实行“六环三步”教学模式以后,这种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搞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下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这是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

  首先,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学有目标,思路清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自行解决,进行个体汇报,也可以合作讨论进行解决问题,还可以参照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评析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实在不能自己解决,教师要进行点拨,帮助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讲一讲自己的所得、收获。此后,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剖析,情感进一步升华,最后鼓励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指导者或参与者,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在实施“六环三步”教学模式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从班集体的小事入手,紧紧抓住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五

  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理解与宽容》《感激与欣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六

  《多彩的课间生活》一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课余生活》的第一个分主题。主要是让学生愿意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由于学生在上课期间上厕所、喝水,在没有老师的允许下扔垃圾等多方面行为。我原本以为这是个别班级的表现,但不是如此,而是整个二年级普遍存在的情况,而且频繁发生。

  当然,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寒,有其对象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正是习惯逐渐形成时期,可塑性潜力非常之大,是我们无法估量。如果针对习惯养成,那么教师可以每天耳提面命,包括家长。不过,大部分学生对于经常说的话往往是不会放在心上,听之任之。这问题,我主要还是针对小学新生的切身进行分析。

  从幼儿园到上小学,对于儿童来讲,使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他们的社会角色、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活动环境都将由此发生巨大变化。一般来讲,小学新生对于小学新生活都充满了期盼和憧憬,但同时也伴随着对小学新生活变化的心理不适应。帮助小学生适应新生活,解决好他们的心理适应问题,是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教育衔接的重要途径。同时,幼儿园和小学的各种规定、制度和秩序有着千差万别,在快乐教育和赏识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对他们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拙见,如有不足之处还希望指正。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