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鸿门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鸿门宴》中各个角色的形象特点和心理活动;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的理解;
2. 角色形象和心理活动的分析;
3. 文学鉴赏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引发学生对《鸿门宴》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通过讲述《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学生对这一事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分析角色:选择几个关键角色,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和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角色的内心世界。
4. 文学鉴赏:通过阅读《鸿门宴》中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文学价值,培养他们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5. 总结:对《鸿门宴》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深化对这一事件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 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与讨论: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
3. 个人写作:通过个人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
1. 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提出观点等。
2.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个人写作进行评价,包括内容的准确性、观点的独到性等。
六、教学资源:
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2. 《鸿门宴》的文本片段。
七、教学延伸:
1. 请学生自主选择其他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展开相关主题的讨论和写作;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报告,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鸿门宴》 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鸿门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的理解;
2. 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分析;
3. 文学鉴赏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
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鸿门宴》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通过讲述《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对这一事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角色分析:选择几个关键角色,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和情节发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角色的动机和行为。
4. 文学鉴赏:通过阅读《鸿门宴》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文学价值,培养他们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5. 总结:总结《鸿门宴》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帮助学生深化对这一事件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 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与讨论: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
3.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角色的动机和行为。
4. 文学鉴赏:通过阅读文本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文学价值。
五、教学评价:
1. 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提出观点等。
2. 文学鉴赏: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对文本的理解和评价。
3. 角色扮演: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演绎能力。
六、教学资源:
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2. 《鸿门宴》的文本片段。
七、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报告,深入研究其他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
2.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或写作比赛,加深对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鸿门宴》 教学设计 篇三
《鸿门宴》 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鸿门宴》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鸿门宴》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分析项羽,刘邦的人物性格,体会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
【学习难点】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及细节描写,分析项羽的人物性格。
【学法指导】诵读法探究讨论法
【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介绍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课堂学习】
一、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距关,毋内诸侯
(3)张良出,要项伯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也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指出下面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3)此其
3、划出下面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在空白处加以解释。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
(2)、所以遣将守关者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今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5、翻译下面句子。
(1)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结合注解翻译全文
二、整体把握全文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三、合作探究,分析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二段各记叙了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展开和发展起什么作用?
2、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了什么问题?
3、三、四两段是课文重点,情节的高潮所在,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请指出。
4、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四、综合分析:
1、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2、本文除了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3、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课堂达标检测】
(一)、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2、道芷阳间行
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4、拔剑撞而破之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大王来何操
2、我持白璧一双
3、沛公安在
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为我献之
2、相去四十里
3、沛公则置车骑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沛公不胜杯杓
(四)下列句子中包含的成语分别是什么?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2)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五)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鸿门宴》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
掌握“举”、“谢”等文言词语。
三、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乌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6)。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字词补注:
欲王关中:王,动,称王。
为击破沛公军:中省“我”。
范增说项羽:说,劝说。
夜驰之沛公军:之,动,到……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是倒装句,也是省略句。
臣为韩王送沛公:臣,第一人称谦词。
秦时与臣游:游,交往。
范增数目项王:数,多次;目,名—动,使眼色。
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三、“为”、“之”用法汇集:
为:1、君为我呼入:介,替。
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被。
何辞为:语气词,无义。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联系动词,像是,如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二个“为”,动,制定。
使子婴为相;客何为者:动,做、干。
之:1、吾得兄事之:代,代人。
切而啖之:代,代物。
为之奈何:代,代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到。
今日之事何如:结构助词,的。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结构助词,使主谓结构词组化。
第二课时
一、文章的结构: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宴前:(战或不战)
1、项羽准备立即发兵击刘。
2、刘邦拉拢项伯,答应前去谢罪。
项羽轻信项伯美言,许诺罢兵。
(局势由张而弛)
宴中:(杀或不杀)1、刘邦诡表心迹(初步稳住项羽)。
范增举玦
(气氛由弛而张)项庄舞剑(更为紧张)。
樊哙闯帐(一触即发,极度紧张)。
项羽赐座(由张而弛)
宴后:(追不追)1、刘邦乘机离席(危机仍未排除)。
项羽受礼(坐失良机,放虎归山)。
范增拔剑撞斗(由此内部矛盾转化)。
全文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立、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问:共写了哪几件事?
曹无伤告密。(导火线)
范增分析情况。(激化矛盾)
项伯夜访张良。(形势有所转化)
张良与刘邦商讨对策。
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问:此部分有三起、三落,请指出:
三起:1、“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
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
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1、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
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问:此事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项:坐失良机,加深了项、范矛盾,埋下了最后失败的祸根。
对刘:刘诛杀了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
二、人物:
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他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
刘邦: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
一个以“斗力”见长,一个以“斗智”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