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之拓展学生眼界
导语:坐井观天是一个古老的成语,意指一个人只能从自己所处的狭小环境中看到一片天空,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本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拓展眼界,了解更多外部世界的知识和文化。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意义和寓意。
2. 学生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拓展眼界,了解到更多外部世界的知识和文化。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成语解读: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意义和寓意。
2. 多媒体展示: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古迹、文化习俗等,让学生感受到外部世界的多样性。
3. 文化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促进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
4. 创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如绘画、写作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和想象。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图片展示,引发学生对成语“坐井观天”的思考和讨论。
2. 成语解读:讲解成语的意义和寓意,让学生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
3. 多媒体展示: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古迹、文化习俗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5. 创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如绘画、写作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和想象。
6. 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讨论和创作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坐井观天的局限性,鼓励学生拓展眼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其对成语“坐井观天”的理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2. 评价学生在创作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创意、表达和思维能力等方面。
3. 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交流情况,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多样性的接受程度。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之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导语:坐井观天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意味着一个人思考和认知的局限性。本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含义和寓意。
2. 学生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拓展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
1. 成语解读: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含义和寓意。
2. 观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引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 问题解决:设计问题解决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创新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图片展示,引发学生对成语“坐井观天”的思考和讨论。
2. 成语解读:讲解成语的含义和寓意,让学生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
3. 观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促进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4. 问题解决:设计问题解决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5. 创新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活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6. 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观察实验和问题解决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坐井观天的局限性,鼓励学生拓展思维能力,积极创新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其对成语“坐井观天”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 评价学生在观察实验和问题解决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3. 评价学生在创新设计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创意、表达和思维能力等方面。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着“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也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故事通过青蛙和小鸟三次对话展开,第一次对话写小鸟回答青蛙的问题,第二次对话是小鸟和青蛙对天的大小的争论,第三次对话是小鸟劝青蛙跳出井口来看看,才知道天到底有多大。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知事物,要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会认的生字,会写“井、观、沿、话”等8个生字。
2.巩固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
3.思维拓展,练习说话,能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难点:正确理解“坐井观天”的含义,能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哪些是坐井观天的行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坐井观天”。
什么是“井”呢?(图片出示)
就是以前人们取水的深洞。
(图片出示“井”字的演变过程)为了防止人们取水时掉进去,人们会在旁边打上架子,这就是周围是井栏的木条。最早的“井”字中间还有一个点表示井水所在的地方。經过几千年的演变,到楷书时,“井”字又没有了中间的那一点,成了我们现在见到的“井”字。现在它和我们学习的哪个字很像呢?“开”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只坐在井里的青蛙。它坐在井里干什么呢?请再读课题找出答案。
“观”就是看的意思,还有哪些字也表示“看”?(瞧、瞅)“观”还可以组什么词?学习书写“观”字,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可以用换一换,加一加等方法识记。书写时注意“又”字的变化,“见”的第一笔竖要压在竖中线上。
(设计意图:首先从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开始进入学习,让学生学会从课题中搜集信息帮助学习。在对“井”这个指事字演变过程的展示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过渡到对“观”字的学习,通过对字义的理解,到字形的分析,再到书写的指导完成课题中出现的生字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走进故事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全班齐读。
学习“沿”,井沿在哪里?谁来指一指?是井的哪一部分呢?(井的边上)(在课件图中井沿的位置用红色标出)
井的边上叫井沿,桌子的边上叫什么?河的边上叫什么?床的边上叫什么?(边出示图片边引导学生说)
老师把这口井“搬到”了我们教室里,谁能让小鸟飞落在井沿上?请一名同学将小鸟贴在准确的位置上。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中井沿的位置的标注让学生理解“沿”的意思,再通过图片出示,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说出“桌沿”、“河沿”、“床沿”等词语,然后,用“贴出小鸟的位置”检验学生对“沿”字的理解。这样的随文识字,让生字学习在语境中完成。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边识边悟,既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学习兴趣,也能使生字的学习扎实有效。)
三、初读故事,整体感知
看到飞来的小鸟,青蛙很有礼貌地与它打了招呼,聊了起来。他们聊了什么呢?
出示朗读要求:
请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画出青蛙说的话,用“~~”画出小鸟说的话。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不同标记画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也是为下面对三次对话的学习的准备。)
四、分角色读,理解对话
1.学习第一次对话。
分角色朗读第一次对话。
理解“一百多里”。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有两百多米,一百多里就是要围着这样的操场跑上两百多圈。假如你是小鸟,你飞了一百多里后会是什么感觉?请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小鸟的这句话吧!
小结:青蛙听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一点儿也不相信,它是怎么说的?
2.学习第二次对话。
指名读青蛙的话。(只出示青蛙说的第一句话)
理解“大话”。什么样的话是大话呢?(吹牛、夸张、不切实际)
于是,青蛙和小鸟争吵了起来,谁也不让谁,它们在争论什么呢?请自由读读它们的第二次对话,找出答案。
青蛙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
学习“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是一个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指导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3.学习第三次对话。
听了对方的话,青蛙和小鸟都笑了,为什么?(出示第三次对话)
它们都认为自己说的对。青蛙的笑是对小鸟的话不以为然。小鸟的笑在笑话青蛙,并再一次强调青蛙弄错了。
它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呢?那么你认为谁说得对?
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好不好?请同学把书卷成圆筒状,告诉老师你都看到了什么?(强调“一部分”,你只看到了一部分,那小青蛙会看到什么呢?天的一部分)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他只看到天的一部分,就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小青蛙呢?(目光狭窄、自以为是)我们也把这样的人,称为“井底之蛙”。
(设计意图:在第三次对话的学习中,用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来感受青蛙和小鸟的说法为什么会不一样更加直观。)
五、拓展想象,续编故事:
假如有一天,青蛙真的跳出水井,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试着说一说吧。
青蛙鼓足了勇气,跳了出来。它看见……
它说:“……”
(设计意图:适当运用文本中的留白,让学生尝试表达,是对学生说话练习的训练。学生能够在原文的基础上想象和推测,运用对课文的理解续编故事,说明他们读懂了这则寓言故事。)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2)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字词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同学讲故事《狐假虎威》
2、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边听故事,一边想一想:故事中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事。
3、过度: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今天学习的13课,板书课题,齐读。
4、“观”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呢?
二、感悟课文,理解三次对话。
1、范读,注意听准字音。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完以后把圈画出来的生字再读几遍。
3、指生读,指正字音。
4、再读课文想一想,故事中的小鸟和青蛙为了一件什么事而争论。
5、理解第一自然段。
过度:小鸟和青蛙为了天多大的事情而争论,它们在哪儿争论。
指生贴图。
理解“井”“沿”
记“沿”字(加一加,换一换……)
生活中还有什么“沿”(缸沿、江沿、炕沿)
6、感悟第一次对话。
指生读
它们都说了什么?
青蛙看到小鸟什么感觉?用惊奇语气读一读。
齐读第一次对话。
7、感悟第二次对话。
同桌合作读第二次对话。
青蛙相信了吗?理解小鸟说的大话。
对比句子。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非那么远。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非那么远吗?
有感情朗读青蛙的话。
谈小鸟的观点,理解“无边无际”用无边无际说一句话。
分角色朗读第二次对话。
8、感悟第三次对话。
师生合作读第三次对话。
小组讨论: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
小组汇报。
井底看天,谈想法。
学习“信”字。
有感情读第三次对话。
三、发散思维,续编对话
。
1、课件演示:青蛙跳出井口。
2、同桌分角色演一演。
3、指生演,师评价。
4、续编第四次对话。
四、总结: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分析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根据《庄子。秋水》改写。课文通过简短而传神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有趣且寓意深刻的故事:小鸟飞到井边喝水,与青蛙发生了争论。青蛙整天坐在井底,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却说天空无边无际。小鸟很无奈,只能请青蛙自己跳出来看一看。寓言揭示了一个道理:认识事物,看待事物,站得高才能看的全面。“坐井观天”也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眼界狭窄、所见有限;井底之蛙则比喻那些见识狭窄、目光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按笔顺规则描写“观、”1个字。
(2)知道什么是“对话”。
2、过程与方法:
(1)能结合课文理解“井沿”“一百多里”“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2)巩固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故事所包含的寓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思维拓展,练习说话,能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
音频、视频、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音频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一只井底的小青蛙》。请同学们仔细听,歌中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了一只孤独的小青蛙)。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一步的了解这只青蛙。
2、出示课题《坐井观天》。
3、学生观察“观”字,并指导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又”第二笔是长点,“见”第一笔竖紧贴竖中线,下端过横中线。右边是“见”而不是“贝”,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学生通过书写理解课题中“观天”即为“看天”。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坐在井里看天空)
4、介绍寓言特点。
小结: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到底什么是寓言故事呢?寓言就是通过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坐井观天》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联系字形,正确使用生字。同时,学生在学习之处明确了阅读目标,思考其中的道理。】
二、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进行初步朗读指导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
(2)检查朗读情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它们在争论天有多大)
2、出示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1)理解“井沿”
小鸟和青蛙在哪里争论?谁能准确地贴出它们的位置并告诉大家这是井的哪一部分?(井的边上)
井的边上叫井沿,碗的边上叫什么?(碗沿)河的边上叫什么?(河沿)床的边上叫什么?(床沿),那么“沿”就是“边”的意思。
(2)理解“大话”
什么样的话是大话呢?(吹牛、夸张、不切实际)(撒谎的话是谎话)请你们判断一下老师说的哪一句是谎话?哪一句是大话?
例如:a、我的作业没有写,却给老师说我没有带;(谎话)
B、我一只手就能把火车推动;(大话)
(3)理解“无边无际”
小鸟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贴图),谁能告诉老师,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天是无边无际的,我们还可以说什么是无边无际的?(出示草原、沙漠、大海的图片)
3、了解什么是“对话”
它们之间的争论非常激烈,请同学们默读2—7自然段,用“__”画出青蛙说的话;用“﹏﹏”画出小鸟说的话。数一数它们之间有几次对话?(有问有答算一次对话,共有3次对话)谁能给我们读一读它们之间的第一次对话?(出示课件)谁来读青蛙的话?(相机指导朗读)这是一个什么句?(问句)问句应该怎么读?
小鸟又是怎么回答的呢?(指名读)听了小鸟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4、理解“一百多里”,感受天之大。
(1)一百多里有多远啊?(一里等于100米,一百里就等于五万米,相当于在400米的跑道上转125圈)
试着把一百多里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评价)
请同桌两人分角色朗读(指名读,评价,老师范读,再指名读)
(2)飞了一百多里,你觉得小鸟飞过了什么地方呢?
用“小鸟可能飞过了……”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出示图片高山、草原、大海、沙漠)
小结:小鸟飞了这么远的路,看见了这么多东西,所以它见多识广!可是,青蛙相信小鸟说的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明确这是第二次对话)谁能读读青蛙的话。
过渡:青蛙和小鸟都坚持自己是对的,谁也不让谁,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第三次对话。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它们谁说的对?为什么?(因为小鸟飞过了……还没有看到天的边)青蛙错在哪里?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看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
请同学把书卷成圆筒状,对着黑板看,告诉老师你都看到了什么?(强调“一部分”,你只看到了一部分,那小青蛙会看到什么呢?天的一部分)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它只看到天的一部分,就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揭示寓意: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的全面,不然就会像这只青蛙一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就是坐井观天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全班一起读)
6、分角色朗读。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青蛙和小鸟之间的3次对话。
(1)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2)请同学上台戴上头饰分角色朗读。
三、拓展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了水井,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注意把话说完整)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看见了,于是对小鸟说:“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业:
请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寓言成语故事,然后到班上来一起交流分享。五、板书设计:
五、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青蛙:天——井口大
小鸟:天——无边无际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篇六
一、预设目标:
1、学会本课两个生字“蛙”“沿”,理解“坐井观天、井沿、说大话、井口、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对话。
3、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所见有限。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三、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一份。
2.注音生字卡。
四、第一课时预设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能给“圭”这个部件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新字吗?
2、学写生字:“蛙”。(注意:左窄右宽、“圭”中间一竖不能连在一起。)
3、出示 “古井”图,谁能看着这张图片猜一个成语?(“井底之蛙”“坐井观天”)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3、坐井观天”。
二、初步感知课文
大声地朗读课文,看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为止,把课文读通顺。
三、检测学习效果
1、读一读生字:沿、蛙、信、所、际、错、答、还
2、坐井观天这个故事发生在哪儿呢? 区分: 井里、 井沿、井口。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指着画面说一说,哪个地方表示井沿,哪个地方表示井里,哪个地方表示井口?
3、学写生字“沿”(注意:左窄右宽、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几”)
四、研读课文
1、请大家再大声读读课文,读完后完成填空: ( )在井沿,( )在井里,他们在争论( )。
2、他们是怎么说的呢? 请同学们边读边划,分别用“——”和“~~~~~~”划出青蛙和小鸟的话。
3、同桌合作读:一生读青蛙的话,一生读小鸟的话。
4、去掉提示语。选择一个角色读一读。
5、他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竟谁说得有道理?让我们分别来研究他们说的话。 再读一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想一想: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会这样想?
1) 青蛙的观点是什么,从哪个句子知道的?
A、“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大话”是什么意思?你能说句大话吗?(学生乐)
就用这种感觉读好这句话。
B、那么你们说,青蛙怎么就那么肯定地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他有什么根据?(能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哪几个词语让人感觉特别肯定,请你肯定地读一读。
C、谁再来做做青蛙,自信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用你的朗读来说服大家。
2)、小鸟的观点是什么,从哪个句子知道的?
A、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啊?
谁还能说:( )无边无际,( )得很哪!
B、他为什么会这样想?(能不能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
在这一百多里路中,小鸟不仅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空,一定还看到了( )、 还看到了( )……(说话练习)
C、很好,哪只小鸟能用你的朗读来说服青蛙。
3)青蛙说的也是有根有据的,他究竟错在哪呢?我们留到下一堂课再讨论。 五、巩固字词。
1、分角色合作读全文。
2、认读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