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论文格式范文【推荐6篇】

时间:2016-01-08 06:28:3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标准论文格式范文 篇一

标题: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摘要:本论文主要探讨了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首先,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城市化对大气、水资源、土地利用等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然后,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减少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的有效措施,包括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环境管理、提高城市规划与建设水平等。最后,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这些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影响;应对措施;可持续发展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正文

1.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首先,城市化导致大气污染问题。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等大量有害物质的释放,使空气质量下降,导致空气污染加剧。其次,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也日益凸显。城市化过程中,大量水资源被消耗,导致水源减少、水质恶化,甚至出现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此外,城市化还导致土地利用问题。大量农田被城市化用地取代,导致农田面积减少,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2. 城市化环境应对措施

为了减少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首先,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其次,加强环境管理。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对污染源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再次,提高城市规划与建设水平。科学规划城市用地,合理布局城市建设项目,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浪费。此外,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

结论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但通过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可以减少其负面影响。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环境管理、提高城市规划与建设水平等措施是有效应对城市化对环境影响的途径。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城市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9,20(3):45-52.

[2] 王五,赵六.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20,25(2):78-85.

标准论文格式范文 篇二

标题: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防范策略

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了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心理问题。然后,提出了相应的防范策略,包括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社交媒体等。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社交媒体;青少年;心理健康;防范策略

引言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率的不断提高,青少年成为社交媒体的重要用户群体。然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旨在研究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防范策略,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正文

1.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交媒体的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首先,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可能引发孤独感。青少年过度依赖社交媒体与他人交流,导致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疏离,产生孤独感。其次,社交媒体使用可能导致自尊心受损。在社交媒体上,青少年容易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或排斥,从而对自己的形象和能力产生怀疑。此外,社交媒体使用还可能引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他人的美好生活,容易产生自卑和对比心理,从而导致心理不适。

2. 社交媒体心理健康防范策略

为了防范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应采取一系列的防范策略。首先,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培养健康的网络行为习惯。其次,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普及社交媒体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高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认知和警惕性。再次,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社交媒体。青少年应正确认识社交媒体的优缺点,避免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合理安排社交媒体使用时间。

结论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但通过采取相应的防范策略,可以减少其负面影响。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社交媒体等策略是有效防范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途径。为了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 心理学研究,2019,30(2):56-63.

[2] 王五,赵六. 社交媒体心理健康防范策略研究[J]. 青少年问题研究,2020,25(3):78-85.

标准论文格式范文 篇三

【摘要】筹资、投资和分配是企业理财的三个重要部分。

在这三部分中,筹资是源头,是企业财务活动的起点,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是一个企业产生、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持续经营与不断拓展必须首先以筹资活动作为先决条件,而筹资活动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筹资有很好的了解,才能搞好企业的财务管理。

尤其在当前这个市场经济新时期,更有必要对企业的筹资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筹资;筹资方式;筹资渠道

一、企业筹资的概述

(一)筹资的含义:筹资是通过一定渠道、采取适当方式筹措资金的财务活动,是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

(二)筹资的分类:

1、按资金使用期限长短分为短期资金(一年内偿还)和中长期资金(一年后偿还)。

中长期资金的筹集方式有: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发行长期债券、长期银行借款、融资租赁等;短期资金的筹集方式有:发行短期债券、短期银行借款、商业信用等。

2、按资金来源渠道可以分为自有资金(股东权益)和借入资金(负债)。

一般而言,自有资金的成本高于借入资金,筹资风险小于借入资金。

3、按所筹资金的权益性质不同分为股权资本和负债。

股权资本的特点是成本高,风险低;而负债表现为成本低,风险高。

股权资本的筹集方式主要有有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留存收益等。

负债筹资方式有发行债券、银行借款、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等。

(三)筹资原则

1、合理确定资金需要量,科学安排筹资时间。

通过预算手段完成资金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的测定,使资金的筹措量与需要量达到平衡,防止因筹资不足而影响生产经营或因筹资过剩而增加财务费用。

2、合理组合筹资渠道和方式,降低资金成本。

综合考察各种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难易程度、资金成本和筹资风险,研究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求得资金来源的最优组合,以降低筹资的综合成本。

3、优化资本结构,降低筹资风险。

在筹资过程中合理选择和优化筹资结构,做到长、短期资本、债务资本和自有资本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规避和降低筹资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4、拟定好筹资方案,认真签订和执行筹资合同。

在进行筹资成本、资本结构和投资效益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拟定好筹资方案。

筹资时间应与用资时间相衔接,而且要考虑资金市场的供应能力。

在筹资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筹资者与出资者应按法定手续认真签订合同、协议,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此后,必须按照企业筹资方案和合同、协议的规定执行,恰当支付出资人报酬,按期偿还借款,维护企业信誉。

(四)筹资的环境

1、经济环境。

这里所说的经济环境主要是国家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经济政策引导下进行的。

合理的经济政策可以使企业更好的筹集资金,因此,宽松的经济政策是企业自筹资金的前提条件。

2、金融环境。

各种金融机构和由它们所构成的金融商品交易场所―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就是企业所面临的金融环境。

我国目前急需建立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为企业提供多种筹资方式,可以及时的提供资金。

可见,发达的金融市场是企业筹资顺利进行的外部条件。

3、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主要是特定企业组织形式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尤其是金融,税务方面的法律。

健全的法律在宏观上可以维护金融,税收秩序,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和发展,税收制度的贯彻。

在微观上可以维护筹资者的正当权益,保护筹资者的利益。

健全的法制是企业筹资的必要保障。

(五)筹资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1、资金市场。

资金市场又称金融市场,是金融资产易手的场所。

广义讲,一切金融机构以存款货币等金融资产进行的交易均属于资金市场范畴。

资金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资金市场泛指一切金融性交易,包括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客户与客户之间所有的以资本为交易对象的金融活动;狭义的资金市场则限定在以票据和有价证券为交易对象的金融活动。

一般意义上的资金市场是指狭义的资金市场。

2、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又称金融工具,是指可以用来融通资金的工具,一般包括货币和信用工具。

信用是以他人返还为目的,给予他人一段时间的财物支配权。

通俗地讲,就是把财物借给别人使用一段时间,到期归还。

金融资产是对于某种未来收入的一种债权,金融负债则是其对称。

金融资产有两种主要功能:第一,它提供一种手段,通过它,资金剩余者可以把它转移给能对这些资金作有有利投资的人。

第二,它提供一种手段,把风险从进行投资的人那边转移给这些投资提供资金的人。

二、我国企业筹资渠道

筹资渠道是指筹集资金来源的方向与通道,体现资金的源泉和流量。

从筹集资金的来源的角度看,筹资渠道可以分为企业内部渠道和外部渠道。

1、内部筹资渠道。

企业内部筹资渠道是指从企业内部开辟资金来源。

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企业自由资金、企业应付税利和利息、企业未使用或未分配的专项基金。

一般在企业购并中,企业都尽可能选择这一渠道,因为这种方式保密性好,企业不必向外支付借款成本,因而风险很小。

2、外部筹资渠道。

外部筹资渠道是指企业从外部所开辟的资金来源,其主要包括:专业银行信贷资金、非金融机构资金、其他企业资金、民间资金和外资。

因为企业外部筹资具有速度快、弹性大、资金量大的优点,所以,在购并过程中一般是筹集资金的主要来源。

但其缺点是保密性差,企业需要负担高额成本,因此产生较高的风险,在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

企业的筹资渠道主要有一下几种:

1、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筹资

在过去的传统体制下,企业是国家的宠儿,由国家资金喂养,无须考虑筹资的问题。

当时的资金来源渠道也仅限于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这两条,个别企业还有一点自留资金,但是为数甚少。

随着十四大明确的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企业逐步从国家的襁褓中走向了市场,开始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自身建设,成为了独立的经济实体。

企业的资金不再完全由国家提供,多渠道筹资的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2、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筹资渠道

(1)国家财政。

现阶段能获得财政资金的企业为数不多,但在那些国有独资的有限公司中,其资本的多数是由国家财政拨款而形成的。

此外,还有一些由国家的特殊政策形成。

如,税款的减免,税款的退回等。

这些都属于国家所投入的资金,国家对其拥有产权。

(2)银行。

银行的贷款一直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

即便是美国这样一个股票,债券市场非常发达的国家,银行贷款也达到了股票和债券融资的两倍。

我国的银行包括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贷款种类有基本建设贷款,技术改造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等。

银行资金充裕,方式灵活多样,今后仍将是企业筹资的主渠道。

(3)非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

从筹资角度来看,最基本的是利用租赁公司进行融资租赁业务,利用证券公司进行股票和债券的发放。

随着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的深入,从这个渠道筹集的资金比以前大大增多了。

(4)企业的内部资金。

企业的内部资金主要有计提的各项公积金,折旧和未分配的留存收益。

这些资金不用企业特意去筹集,可直接由内部转移而来,为企业节省下了一笔可观的筹资费用,应当引起重视。

(5)个人的资金。

随着老百姓理财观念的变化,人们手中的钱财不再全部存入银行,出现了相当可观的游资。

改革之初我国企业曾发行的职工股和现如今改制后直接在股市发行的普通股都是吸纳这些资金的好方式。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居民手中的资金更是无法估量,这一块资金将成为企业筹资的重要来源。

(6)其他企业资金。

企业在生产经营当中往往会形成部分暂时闲置的资金,如未进行设备更换时的折旧基金。

企业可以利用它们进行相互的投资,借贷。

另外,企业在相互提供商业信用时也进行了筹资。

如企业在赊购时先取得商品而后付款,相当于借用了一笔销售企业的资金。

(7)外商资金。

外商资金是指外国和港澳台地区投资者投入的资金。

我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逐渐形成了外商独资,中外合作经营,中外合资经营三种直接投资形式的企业,有效的推动了现代化建设。

目前,我国经济态势良好,经济形势稳定,为我国进一步吸收外资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三、对于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筹资的几点建议

(一)企业应该始终把诚信问题放在首位,并提高筹资效率

没有诚信,就没有筹资。

诚信理念是企业兴衰存亡的试金石,没有诚信理念,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很难有效进行的,甚至根本无法进行,即使得势一时,最终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⑤所以无论是在银行贷款偿还还是在发行债券股票等方面,都要坚决杜绝欺骗和欺诈等不道德的行为。

(二)制定合理的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注重筹资风险的防范

1、合理确定筹资规模和结构,保证收益和筹资成本的合理控制。

企业要根据发展战略规划、投资计划、运营情况预测,制定短、中、长期资金需求计划,依此确定筹资总体方案,选择合理的融资结构此外,企业还应考虑资本、劳力、技术等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和替代弹性,增加其他要素的投入,以减少资金需求或现金流量;企业还需要优化现有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增加企业抵押品,放大负债能力。

2、注重对筹资风险的认识和防范。

筹资风险因筹资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如银行贷款筹资和发行债券筹资相对应的风险要有所区别;也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企业要对每种筹资方式相应的风险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正确的指导其筹资选择和风险的防范。

(三)注重筹资渠道的拓宽和筹资方式的创新

1、在国内筹资渠道的拓展和方式的创新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现有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还应注重筹资渠道的拓展和方式的创新。

比如采取一些国际上已经存在,但是国内还没有实行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或者是开创一些新的渠道和方式。

2、寻找解决中小企业筹资路径时,不能只盯着银行,要着眼于构建有效的、立体式的、多层次的融资系统。

人们在呼吁解决中小企业筹资难时,将矛头对准了国有商业银行,认为正是他们借贷造成了中小企业筹资难。

其实这些年为解决中小企业筹资难,银行已经有了很多新举措,例如鼓励商业银行增加中小企业贷款,但效果并不是很好。

现在国家开发银行又酝酿通过中小城市的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进行转贷,但受规模限制,其作用发挥也有限。

因此寻找解决中小企业筹资路径时,不能只盯着银行,而要着眼于构建有效的、立体式的、多层次的融资系统。

【参考文献】

[1]蒋振声“发展融资租赁业的国际经验”,《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年5月

[2]李德“国有企业融资方式及途径”,《中国物资流通》,1999年第11期

[3]王海燕“企业筹资方式及特点”,《北方经贸》,2002年第10期

[4]付丽“谈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林业财务与会计》,2001年第2期

[5]郝文明“企业外部中长期筹资方式的比较”,《山西统计》,2002年第10期

[6]刘广云“我国国有企业融资方式探微”,《经济问题》,2001年第10期

[7]杨爱义“论企业筹资方式及其选择”,《企业经济》,2002年第5期

[8]赵锡军、许荣“融资要有全球视野”,《国际融资》,2001年第1期.

[9]刘克谦“打造诚信中国”,《国际融资》,2003年第1-2期.

标准论文格式范文 篇四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和课程问题研究的深入,对课程领导的研究也从课程管理的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课程领导是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在一定条件下对课程领域的组织和人员施加影响的过程,具有决策、组织与引导等职能,对课程的形成、实施、改革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课程领导方式的改革要适应世界课程变革的需要,实行课程的三级管理,实现课程领导方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课程的发展要与世界同步,体现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

关键词:课程领导;课程改革;课程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和课程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原来隐藏在课程背后的各种深层次问题逐渐浮现出来,对课程领导的研究也从课程管理的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任何形式的课程改革都是在有组织的领导下进行的,有课程活动就有课程领导,要使课程改革获得成功,就必须要研究和改进课程领导。那么,课程由谁来领导?课程领导对课程发展具有什么作用?应该如何通过正确的课程领导来促进课程发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将是课程改革走向深入的必然要求。

一、课程领导的内涵、职能与作用

领导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对所属组织和人员的活动施加影响的动态行为过程。领导活动过程包括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客观对象(客观环境)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1](453) 课程领导属于课程管理范畴,是课程管理的重要职能。课程管理的领导职能是使整个管理过程中其他职能得以实现的起主导作用的推动力量。[1](454)美国课程专家兰姆博特提出课程领导的几点涵义。1.一个团体,而非个别的领导者(如校长),且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成为领导者的潜能和权利。2.团体内的所有成员一起学习、一起合作地建构意义和知识。领导是可以促使建设性转变的学习,学习具有共同的目的。3.透过成员间的交谈,把观感、价值观、意念、信息和假设表面化;一起研究和产生意念;在共同信念和信息的情景下,反思工作并给工作赋予意义;促进有助于工作的行动。4.要求权利和权威的再分配,共同承担或共享学习、目的、行动和责任。[2]可以说,课程领导是一种持续变化、充满活力的互动过程,[3]也是课程领导者和教师在校内围绕课程问题的互动过程,其间既关注教师和课程领导者的专业参与、决策和发展,也关注学校的情景因素对于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影响。因此,课程领导不再是校长、学校行政人员的专利,教师同样有机会参与课程领导。

我们认为,课程领导是一个多层次的活动系统。国家对课程的领导主要是教育方针的制定和教育目的的确立。地方对课程的领导则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具体检查和监督学校对国家课程的执行情况。地方课程的根本意义在于管理,地方对学校课程管理的本质在于服务。[4]学校对课程的领导是指校长对教师教学过程的领导,是国家、地方课程领导的落脚点。三级课程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领导的对象、方式不同,具体的领导责任也不相同,是一种根本目标一致基础上的上级对下级的领导关系。教师的课程领导主要指的是教师能够为学校课程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具体落实学校的课程决策。在我国,最基本的、与受教育者关系最为密切的课程领导表现在教师对课程的决策。这一决策过程是与学校所承担的社会职责相适应的。可以说,课程领导是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在一定的条件下对课程领域的组织和人员施加影响的过程,具有决策、组织、引导三个基本职能。

课程决策是课程领导的核心,是对有关教育或社会化的目的和手段的一种判断,往往在学校范围内采用,并且以教学大纲为中心(而不是人事、预算等)。[5](143) 社会水平上的决策是与学习者关系最小的决策,但又是方针性决策,说明教育或学校教育的目的;校级水平的决策是方针和学习者之间的媒介,其作用是把方针转化成具体明了的术语;最重要的课程决策被认为是由教师制定的那些决策。正式授权给教师的课程决策,往往只限于学习体验、资料和评价这样能起作用的决策,但教师对课程决策产生的实际影响是很大的。影响教师课程决策的基本因素是学生的需要、特点和反应,以及教师本人的背景、倾向和技能。家长参与课程决策被认为是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积极支持。[5](144) 课程决策的内容有: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课程的修订与改革。[6]

课程领导的组织职能是课程政策的一个主要课题,其基本问题是,课程决策是由中央的(国家的)权力机构制定还是由地方制定?中央权力机构和地方权力机构在决策中承担什么职责?[5](82) 课程领导中的组织和课程管理中的组织是一致的,课程领导对课程活动的进行和课程发展发挥着控制、引导和导向作用。课程领导的组织职能主要是课程领导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分配课程领域人员和组织的责任和权限,制定课程实施的规章制度,协调各种关系,把各种力量尽可能地组织到实现课程目标的活动上来。

课程领导的引导职能,实际上指的是领导者对课程建设情况的监督和检查。要求领导者随时掌握信息,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采取恰当对策,给予正确引导,确保课程实施的正常运行。从对学生的作用来讲,学校的领导责任更大,对课程的领导更直接。在课程领导的三个职能当中,决策职能是最主要的职能。

课程领导在学校课程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的设计。通过分析形势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学校的发展蓝图,决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优先次序,探索与课程目标一致的行动。二是作出课程决定。具体作保留、改变、开始、停止的决定。特别要注意使教师也能参与课程决定,让他们对课程具有拥有感。课程领导者要敢于与教师一起作出决定,决定正在实行的课程计划哪些是值得继续的,哪些是应该进一步改善的,哪些是有必要重新开始的,哪些是没有价值可以停止不做的。三是课程实施。具体来说要建立伙伴式的团队文化,寻找课程改革的同行者;注意教师反思性的专业发展,培养新型课程领导人;改变学校文化,建构学习型组织;为教师创造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空间;邀请家长参与,争取家长的支持。四是课程评价。主要涉及对学生、教师和课程本身的评价。

二、课程领导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课程领导涉及的范围很广,对课程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重要影响。

首先,课程领导影响课程的形成。不论是中央集权型还是地方分权型,还是其他兼具二者特点的中间型,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体现着深刻的文化根基。这种历史规定性一旦形成,就会直接影响课程本身的形成。也正是有不同的课程领导方式,才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课程形态。领导方式不同,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就不同。美国课程专家乔治·A·比彻姆认为有五类人员参加课程决策:(1)专业人物;(2)团体代表,包括专业人士和一些任课教师;(3)专职人员;(4)非专业的市民代表;(5)学生。[7]参与课程决策的人员不同,形成的课程就不同,这是课程领导的决策职能在课程领域的生动体现。

其次,课程领导影响课程的实施。课程形态也受到课程领导体制的影响。我国学校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必修课,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单一,缺少个性特长。改革单一的必修课制度(尤其是高中阶段)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8]适当增加选修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发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确立地方性知识在学校的应有地位,是适应课程领导体制的改革,落实三级课程管理的有效措施。

第三,课程领导影响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一个国家之所以有着课程开发传统或是校本课程开发传统,往往是由其课程行政体制的传统决定的,课程行政体制传统决定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之间在课程决策上的权利分配结构。[9]道恩德·舍恩提出了课程改革的三个模式:1.“中心—外围”模式,由专家研究课程,然后开发并传播到外围学校;2.“中心扩散”模式,主要中心支持和管理次要中心,次要中心致力于传播革新;3.“中心迁移”模式,没有明确中心,新中心不断出现。对于高度集权的课程领导体制,“中心—外围”模式更为有效,但集权模式难以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可能达到革新的制度化。校本为主的革新模式有助于发挥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课程革新模式。[10]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应“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相结合,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推动课程改革的进行,另一方面,要赋予地方和学校,特别是学校教师一定的改革自主权,调动各种力量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课程发展到什么程度,朝什么方向发展,都与课程领导体制紧密相关。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就是要增强学校在课程实施、教材选用、对学生的考核方面的责任心和认真态度。

课程领导主要是通过对课程决策和课程评价实现的。反过来说,课程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又对课程领导方式发生影响,进而促进课程领导方式和领导体制的变革和发展,提高课程领导水平。上级对下级的领导与给下级适当授权是统一的,要对下级实行有效的领导与给下级提供应有的服务是一致的。课程领导方式要根据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课程本身的发展,以及课程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这样,领导体制才能适应课程的需要,才能为课程实践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三、课程领导方式革新与课程发展的方向

在世界范围课程改革风起云涌的时代,我们的课程领导体制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促进课程的现代化发展。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课程领导方式要适应世界课程变革的需要

(二)课程领导方式要体现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

(三)课程领导方式要适应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课程开发有两个主体,一是国家或地方课程开发主体,二是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国家或地方课程主要解决一定范围内同一批受教育者的共同素质问题,而校本课程可以解决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特殊需要和兴趣的问题。学校是理想课程转化为正式课程的主阵地,学校课程的作用要体现在三方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能够调动中央、地方(主要是专家)和学校(主要是教师、家长、校长、社会人士,甚至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更加适合学校的实际。[1](500) 传统领导体制下,课程决策系统与课程实施系统的隔离,使教师无法清楚地了解新课程的意图和目标中每一个细致的革新因素。课程决策权明显地从中央下移到地方后,学校就可以获得课程开发法律和行政上的自主权和专业地位,从事课程发展的过程。课程改革的运行机制,可以归纳为课程发展政府统一行为、学校自主行为、学术研究行为。这三种机制各有优缺点。根据国情,我国课程改革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一是改变课程的“大一统”,课程改革要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与学校在课程运行过程中的责任和职能。二是“学术行为”机制的改良,发挥国家级研究机构专家组的作用和有关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与指导中心”以及有关地区和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作用,三者协调合作,实施课程改革实验的“学术行为”。三是实现政府行为和学术行为的有机结合,建立动态机制,先由学术行为进行实验,再由政府行为破旧立新,组织新课程体系和模式的实施。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使课程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之中。[9](390) 课程领导权要合理分配和正确使用,要善于发挥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使中小学的课程能够与当地的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使课程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参与性与开放性;让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学校与课堂一级拥有课程发展的空间,使得一部分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学生家长有机会参与部分课程的开发。

(四)课程领导方式要逐步实现民主化和科学化

目前,我国学校的领导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经验型领导;二是行政型领导;三是科学型领导。我们的学校领导人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学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特别要研究课程问题,及时消除经验性对行政的依赖,使自己成为一个科学型的领导。要建立开放的校内外、行政与教师、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机制,使教师有机会平等参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体现现代课程管理的民主性。几乎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课程规划和设计工作,不仅会影响到课程设计的结果,而且也会影响课程实施的进程。课程领导方式的民主化、科学化与课程发展的个性化追求是一致的。因此,在国家课程框架规定的范围内,要授予学校高度自由来发动课程革新,实现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L Leadership Capacity in ,VI: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ASCE),—9.

[3]I Macpherson,R Stakeholders in Curriculum Leadership:How Can Teacher Educators Work with Teachers to Discover and Create ThEir Place?[J].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1):69—85.

[4]成尚荣.为学校服务:地方对学校课程管理的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2):1—4.

[5]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6]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乔治·A·比彻姆.课程理论[M].黄明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8]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罗厚辉.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1]孟繁华.教育管理决策新论──教育组织决策机制的系统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标准论文格式范文 篇五

摘要: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直观与推理是"图形与几何"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成数学模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学生"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重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加强引导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与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达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习惯;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几何问题的直观感受。

关键词:浅谈;发展;学生;几何直观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

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

纵观整个小学数学的教材(人教版实验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一册教材都用了一个单元进行几何初步知识的学习,关于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的内容占了很大比例。

这表明小学阶段正是发展学生形成对几何图形和几何问题的初步的直观判断能力的有利时期。

为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坚持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生动直观的几何表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已有的几何经验知识,在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

有了理念的支撑,那么我们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呢?这些年来我进行了实践,现谈谈我的一做法:

1、重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理解数学,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儿童生活在一个充满几何图形和几何体的现实世界中,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对图形的直观感知和表象心像以及思考猜想构成了丰富的几何经验和知识背景,成为他们发展几何直观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事实基础,因此,我们在几何教学中就要贴近生活,研究儿童心中的几何问题。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立体图形的直接经验。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品,学生认识到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让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长方体设法用剪刀剪开,寻找不同的展开图,然后搜集学生不同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接着引导学生把各种展开图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的展开方式,最后进行归纳和总结出长方体与正方体展开图的特征。

这样不仅反映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合理使用学具的能力,更体现了学生灵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2、加强引导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与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几何直观

低年级学生喜欢操作性活动,如搭积木、折纸等,由此积累的丰富活动经验以及初步形成的空间观念构成了他们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到了高年级他们喜欢模型制作,图形设计等进一步形成了对几何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长期的活动中他们形成的活动经验是发展几何直观的基础,是感受理解抽象几何直观的有力支撑。

几何直观是主体对于几何问题的感性认识,这种认识的主要途径是观察。

直观的对象一定是可视的,几何直观的背景性决定了几何直观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学生对背景材料中的几何对象进行观察、分析,并结合自身已有的几何知识经验对问题的感性认识。

比如,《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在桌上放一个茶壶,四位同学从各自的方向进行观察,再给出四幅图,请同学们指出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

在这个例题的教学中,我把同学们每4个人分成一组,并给他们每组准备一个茶壶放在桌上,同学们坐在四周,每组一套4张从四个方向看见的茶壶图片,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看见的样子选一张图片,同组的学生互相检查选择的结果对不对;然后再交换位置进行观察,直到四个方向都观察结束。

结果,同学们都能正确选出需要的图片。

又如:在三年级数学上册进行"周长"教学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课堂首先要注意创设情景,我设计了几张各种形状的相框图片,让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自己的相片就放在里面,想给自己的相框贴上一圈美丽的彩带,该怎样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然后指名上黑板指出贴彩带的地方,并说一说贴彩带的边儿叫什么?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两个词语,让学生用手指一指、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的一周来认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

然后通过描一描书中树叶和图形的边线,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

再从身边找一些例子(如文具盒、课桌面、黑板等)说一说它们每个面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

这样让学生真切感受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对原来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

而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3、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养成学生的几何直观习惯

新课程将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着重点放在让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并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如果不让学生亲手拉一拉三角形,亲身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如果不让学生亲手把三角形上的三个角剪下(或折)拼成一个平角,无论老师怎样给他灌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他总是不相信也记不牢。

特别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时如果不给学生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观察并找出计算它们表面积的方法,学生就容易六个面的面积计算混为一谈,对有底无盖、有盖无底的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就更是无从下手。

只有当学生经历了自主的、鲜活生动的实际操作过程,学生的创造潜力才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不仅智力和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还能得到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4、注重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几何问题的直观感受

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是影响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因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对数学问题理解的机会。

让学生学会使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对于数学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

不像有些人讲的:"你那一年级数学中的20以内的加减法多数孩子一口都报的出来,你还有什么教的必要嘛。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心领神会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把领会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达到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

要让学生会读数学、学会数学交流、写数学和讨论数学,这也是我在十多年的新课标践行中努力实践的一个重要目标。

如在四年级(义教版)上册的"平行与垂直"的教学中,在学生理解"平行线"与"垂直线"这两个概念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口头表达哪一条是哪一条的平行线,哪一条是哪一条的垂线,不仅要让学生会说图形中的,还要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中去找、去说。

直到学生真正理解了"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真正含义为止。

有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找出哪些物体是圆的,再说说生活中所看到的圆形的东西,然后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

圆形的?球是圆形吗?在讨论的过程中,我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他们的看法并认真去倾听,适时引导,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圆的本质特征:圆形是一种平面图形,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处处相等。

总之,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标"2011修订版

[2]"小学数学核心概念教学研究"

标准论文格式范文 篇六

花草茶养生

摘 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和种茶的国家,茶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据着一席之地。而用花茶泡茶也是有相当长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花草茶的保健作用越来越被上班族们所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开始饮用花草茶。

关键字:亚健康;花草茶;保健功效;养生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势必会对人体的身体和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没有合理调整,及时排泄压力,将会导致心理失衡,使神经--内分泌失调,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陷入恶性循环,从健康转向亚健康,最终导致疾病。

有关资料表明: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状态。在亚洲地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则更高。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一项在上海、无锡、深圳等地,对1197位中年健康状态的调查结果表明:其中66%的人有失眠、多梦、不易入睡或白天打瞌睡的现象,62%的人经常腰酸背痛,58%的人一干活就累,57%的人爬楼梯时感到吃力或是记忆力明显减退,48%的人皮肤干燥,面色灰暗,情况极不稳定等[1]。这些都是属于亚健康的症状。现在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仅仅是没有生病,而是积极预防疾病发生。各种各样的药物治疗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了。在这种客观形势下,花草茶养生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花草茶的定义

花草茶,又称香花茶,熏花茶等。它是以绿茶、红茶、乌龙茶及符合实用要求、能够吐香的鲜花为原料,采用制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叶[2]。通俗地理解是指将植物之根、茎、叶、花或皮等部分加以煎煮或冲泡,而产生芳香味道的草本饮料[3]。花草茶相较于茶,它的组合更加丰富多彩,既可以选择单品应用,也可以利用合理搭配,达到复合花草茶的口感。复合花草茶是将两种或者多种花草相混合,有的以功效为主,有的以味道为主,口感更加丰富[4]。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上班族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的口感来搭配,创造与从不同的茶饮配方。花草茶聚茶味与花香于一体,茶引花香,花增茶味,相得益彰。既保护了浓郁爽口的茶味,又有芬芳的花香。冲泡品 花香袭人,令人心旷神怡。

二、花草茶的意义及作用

在阳光的午后,抑或是工作之余,泡杯花草茶,斜倚在窗边,用清香洗涤大脑的混浊,一亲芳泽,抛弃生活中的各种累赘,伴随着茶的精气,飞奔到那极乐世界去,这就是花草茶带给我们的精神解压,也是它的魅力支出。花草茶取自于纯天然的植物,如草本植物、灌木类植物、木本植物等,是非常有益于身体的健康茶饮。几千年来,人们对花草茶的饮用证明,其温和的特质,不像一般茶叶或咖啡含有茶碱、咖啡因等让人上瘾的成分,对人体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是天然的良药。

平时,我自己也饮各种各样的花草茶,用它来放松身心等,现已是"人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花草茶"了。花草茶有各种各样的治疗功效:治疗伤风感冒、妇科疾病、盆血,改善头痛、皮肤干燥,帮助睡眠、消化、安定情绪、舒缓胃胀气,能增进记忆力,防止晕车等疗效。此外,花草茶最受女士欢迎的莫过于它具有减肥、美容养颜、排毒的作用啦[5]。

三、一些花草茶的具体功效

熏衣草-产地:新疆。功效:舒解压力,松弛神经,帮助睡眠,可驱风,镇静,消除肠胃胀气,腹净,头晕头疼等。

玫瑰花-功效:养颜美容,利气,行血。可用于胃气滞腹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对雀斑皱纹有明显的消除作用,可治疗白发,头屑多,肿毒初起,口臭,消化不良。

贡菊-产地:安徽黄山,功效:平肝明目,风热感冒,目赤肿痛,避暑除烦,清心明目。用法:贡菊3克,沸水冲泡即可。

野菊花-性凉,可治疗风热感冒,肺炎,支气管炎,咽喉肿痛,淋巴腺炎,具有清脑明目,扁桃体炎,口腔炎等有显著疗效。

黄金菊-产地:安徽黄山。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明目,平肝润肺之功效。

甘草片-对清热解毒,咽喉肿痛,高血压,降血脂具有良好的药理作用。

柠檬片-止咳、化痰、生津健脾,其丰富维他命C,能够降低胆固醇、消除疲劳,增加免疫力。

苦丁茶-产地:南海。它具清凉解毒,清火平肝,降血压,降血脂,减肥,利水通便,防癌抗癌,糖尿病,咽喉痛等功效。

薄荷叶-功效:消暑,提神,用于夏季暑热烦渴,老年腹胀,矢气不通等。

绞股蓝-俗称五叶参,七叶胆。具有降低血压,血脂,抗衰老,医失眠,增食欲,助消化,泻火,减肥,治癌,抗癌之功效,尤其是降低血脂功能,是其他药物无法代替的。

柠檬草-化痰止咳,理气开胃、治咳喘、腹胀、止泻、祛暑、安胎、滋阴养血,治高血压头晕。

玉兰花-有暖胃清心,润肺,护肤养颜,调和气血,宽中醒酒,顺气和血,消肿之功效。对治咳嗽,跌打损伤等病症有显效[6]。

四、花草茶的保存方法

当我们挑选好花草茶后,怎样保存好是一件很很重要的事。下面介绍几种保存方法。

1. 存放在密封罐中

存放在深色的玻璃罐中是最好的,但是将美丽的花草茶放在深色的罐子里就无法欣赏茶材的美丽了,所以多半是用透明的罐子来装。

2. 完全密封

茶材在接触空气的时候会很容易吸收湿气而变质,所以一定要放在密封罐里。有些店家会提供易封袋,但是塑料袋也会容易让空气透过,所以用玻璃瓶是最好的。

3. 避免接触强光

经常被阳光照射会使花草材的香气流失,所以要避免。

五、怎样泡花草茶

花草茶,一半是用来品尝,一半是用来欣赏,可不能装在瓦罐里。泡茶时,最好选用透明的玻璃壶,看晶莹的茶水一点点被花瓣濡染变色,也是一种享受。花草茶在冲泡过程中,温度应比一般茶叶略高一点。因为一般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都经过了揉捻这道工序,而花草茶在制作中一般是先干燥后烘干。 须注意的是,在能泡出茶汤风味的前提下,冲泡的温度尽量不宜高,因为茶中一些有效的活性物质如多酚、类黄酮之类,会在高温下分解,使功效受到损害。一般而言,冲泡的温度愈高,茶中的苦涩味愈重,可适当加一点橙汁、蜜糖等调和苦味。当然,若是喜欢喝浓的口味,也可以煮一下。

如果想喝复合味的花草茶,一次冲泡时也不宜放入过多品种,一般三四种就可以了。切忌放得太多、太乱,既影响看样又不利于口感。还要注意有些花草茶是不能搭配的。

泡花草茶的禁忌

作为食用的花草大多是性温、性寒和性平一类的,性温的食用花草主要有梅花、茉莉花茶、玫瑰花、月季花、藏红花等;性寒的食用花草主要有夏枯草、金银花、菊花、槐花等;性平的花草主要有合欢花、玉米须、芙蓉花、薰衣草等。在搭配时,那些药性温的花草最好不要和性寒的花草配伍食用。另外,还要分清自己的体质情况,如热性体质的人,宜选用性寒的花草,而虚寒体质的人则适用性温的花草,对于那些性平的花草则大多可选用。

复合花草的配伍也不要太杂,尽量不要超过3-4种,最好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来选用。特别那些身有疾患的人更应该慎重,千万不要把花草茶当成药品,甚至取代治疗药品。长期饮用复合花草茶的人,在饮用的时间上也要听从中医的意见,有时饮用过量也会造成身体不适。[7]

不适宜喝花草茶的人群

1.对花草类过敏者2.孕妇和婴儿3.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

六、总结

花草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具有广泛的功效。泡一壶花草茶,看那轻盈的花瓣在水中摇曳,澄清的茶水变幻出缤纷的颜色,馥郁的香气如阳光般溢出,喝一口,能联想到普罗旺斯的天空……

参考文献:

[1] 王惟恒.茶文化与保健[M].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

[2] 张狂.禅悦花草茶香[M].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6.

[3] 高朝泉.茶与健康:花茶[M].1992.

[4] 宏湖.浪漫花草茶[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5] 张铁军.亚健康与保健食品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9.

[6] 佐佐木熏[日].健康养生花草茶[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

[7] 王巍.花草茶的养生哲学:养身健体[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看了“mla论文格式范文”的人还看:

标准论文格式范文【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