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现状和对策分析论文(精彩3篇)

时间:2015-09-02 07:13:4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浅析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现状和对策分析论文 篇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问题日益突出。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其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责任。然而,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伦理道德缺失现象。本文将从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的现状、原因以及对策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缺乏公德心和道德意识的问题。例如,有的大学生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等,不尊重他人的感受,缺乏基本的公共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存在着缺乏诚信的问题。有的大学生为了追求好成绩,会抄袭、作弊等不诚信行为,违背了学术道德的原则。此外,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上存在着网络暴力、谩骂等不文明行为,损害他人的声誉,缺乏网络道德。

其次,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社会风气的影响。当前社会存在着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追求物质利益成为主流,导致大学生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观模糊。其次,家庭教育的缺失。一些家庭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不够重视,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使得大学生在伦理道德方面存在较大的缺失。再次,学校教育的问题。一些学校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投入不够,教育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最后,针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问题,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的对策。首先,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其次,学校应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道德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和责任感。此外,社会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监督,通过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问题,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浅析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现状和对策分析论文 篇二

近年来,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应该是培养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的关键时期。然而,目前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问题比较突出。本文将从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的现状、原因以及对策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的问题。例如,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合不尊重他人,随意乱扔垃圾等,损害了公共环境和他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存在着缺乏诚信的问题。有的大学生为了获得好成绩不惜作弊,违背了学术道德的原则。此外,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上存在着网络暴力、谩骂等不文明行为,缺乏网络道德。

其次,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当前社会存在功利主义和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导致大学生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观模糊。其次,家庭教育的不足。一些家庭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不够重视,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使得大学生在伦理道德方面存在较大的缺失。再次,学校教育的问题。一些学校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投入不够,教育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最后,为了解决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首先,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其次,学校应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道德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和责任感。此外,社会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监督,通过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问题,培养出具有良好伦理道德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浅析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现状和对策分析论文 篇三

浅析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现状和对策分析论文

  当代大学生在伦理道德观念价值观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因而关注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并探索行之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方法,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笔者将联系身边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以及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上网络的迅速普及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因而关注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笔者将联系身边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 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缺失的表现

  伦理道德是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或准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问题。在把握伦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审视和分析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是高校德育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领域。

  (一)诚信观念薄弱,责任意识淡化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都出现了“诚信危机”。这种“诚信危机”在高校主要表现为诚信意识与行为失衡、“失信”行为多样化。具体表现为:舞弊行为严重、恶意拖欠学费、制造虚假履历等。

  此外,由于“功利主义”盛行,部分大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他们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责任意识淡漠,更多的是关注如何获得奖学金、评先评优、入党、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等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所谓“贴金”事宜,很少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

  (二)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缺乏团体协作精神

  人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就必然与周围的人发生一定的关系。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据调查,困扰大学生最多的两个问题,一是学习,二就是人际交往问题。多数大学生都能在与别人的相处中适当地考虑到别人,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但部分学生的交往主动性欠佳且过于关注自我,就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一些集体活动中。在具体的交往活动过程中,便会表现出团结协作能力较差,综合心理素质偏低等问题。

  (三) 公德意识与规范意识的缺失

  大学生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大部分大学生都能遵守公共生活的伦理规范。但有部分学生却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如在公共场合不给老年人让座甚至与其争吵、在学校里对公共教室垃圾视而不见或者自己也随处制造垃圾、在图书馆里偷书、不随手关闭水电造成浪费等。在行为规范方面,部分大学生认为进了大学就“解放”了,因而漠视校规校纪,不服从老师辅导员的管理教育。

  纵观以上的几个方面,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即目前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只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也就更不可能在生活中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

  二、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缺失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伦理道德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其整体素质的提高,甚至会导致社会公德水平的滑坡。因而针对上述问题,要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强化公德教育,弘扬传统美德

  当下,中国传统道德虽然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应该在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结合传统道德,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 价值观教育

  必须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以达到古代传统伦理道德“重整体精神,强调爱国思想;追求精神境界, 向往理想人格”的伦理道德要求。

  2、 家庭伦理教育

  在大学生中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能够尊重和赡养老人,做到古代传统伦理道德“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和谐;提倡人伦价值,强调道德责任”的要求。

  3、职业道德教育

  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使大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能够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特别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方法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始终把受教育者当作教育的主体看待,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与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主体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德育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的灌输。其核心是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3]因为德育工作归根到底是受教育者真正接受外界所灌输的内容,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品德最终外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的过程。应该是行为主体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自愿行为。

  因此也就要求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变传统的“灌输式”为启发式,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吸收,从而自觉地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品质。

  (三)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

  校园文化,包括校风、学风、学校的历史传统、学校的'各种活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品德与人格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的重要作用,要通过组织各种讲座、学术论坛、名人报告等多种形式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气氛,打造良好的学风。并且要充分发挥校园各种传播媒介的作用,特别是当下的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以及通过广播、报刊、摄影、文艺演出等弘扬正能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教师及学校的各种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践行德育内容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固然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但人们绝不是只能消极地适应社会环境,而是能够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地抛弃旧道德品质,形成和完善新道德品质。”[4]即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单靠理论教学和校园环境的熏陶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信念的培养与道德意志的锻练,增强道德心理体验。只要在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为此,学校应积极支持并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德。如利用周六、周日的空闲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到学校附近的社区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生活无法自理的人服务;也可利用暑期开展“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

,或偏远农村进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经历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积极道德心理体验,消除消极道德心理体验,而且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伦理道德价值观。

  总而言之,只有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培育才能被真正重视并通过实际活动予以贯彻。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良好的道德修养,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的成长,为以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析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现状和对策分析论文(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