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论文(推荐6篇)

时间:2018-09-02 06:35: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论文 篇一

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认为技术不仅仅是生产力的体现,更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通过对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首先,马克思将技术视为一种社会力量。他认为,技术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的能力,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产物。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类更好地掌握和改变自然,从而满足人类的需求。然而,马克思也警告说,技术力量的增长并不一定会带来社会的进步。如果技术的发展仅仅为了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那么技术就会成为一种压迫的工具。

其次,马克思强调技术与劳动的关系。他认为,技术是劳动过程中的一种工具,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然而,马克思也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技术发展并不是为了改善劳动者的生活条件,而是为了增加资本家的利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成为一种剥削劳动者的手段,使劳动者陷入更加恶劣的劳动条件中。

最后,马克思关注技术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他认为,技术的发展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引发社会的革命。技术的发展会改变生产关系,从而引发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革。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的革命,才能实现技术的真正解放,使技术成为人民的工具,为人民谋福利。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强调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技术是一种社会力量,可以改变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条件。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成为一种剥削劳动者的手段。只有通过社会的革命,才能实现技术的真正解放,使技术成为人民的工具。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为我们理解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考。

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论文 篇二

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不仅仅关注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还涉及到技术的历史和发展。通过对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的演进和变革。

首先,马克思认为技术是历史的产物。他关注技术的历史发展,认为技术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推动社会的进步。马克思通过对技术的历史分析,揭示了技术与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

其次,马克思强调技术的矛盾性。他认为,技术的发展既带来了进步,又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生产力,但也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马克思警告说,如果不加以调控,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最后,马克思关注技术的解放。他认为,技术的发展应该为人民谋福利,而不是为了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只有通过社会的革命,才能实现技术的真正解放。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呼吁将技术置于人民的控制之下,使技术成为人民的工具。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关注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的历史和发展以及技术的解放。他认为技术是社会力量的体现,可以改变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条件。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成为一种剥削劳动者的手段。只有通过社会的革命,才能实现技术的真正解放。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为我们理解技术的演进和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考。

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论文 篇三

  摘 要:

十九世纪是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世纪,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密切相关。除了以独特方式解释了技术,马克思还从技术层面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另一方面,技术也会产生异化,而异化的克服仍需要从技术进步之中寻找解决办法。

  关键词:

马克思技术思想 劳动与技术 技术和社会 技术异化与克服

  一、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所生活的十九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世纪。19世纪第二次科技革命顺利完成,科学技术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科技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科学技术开始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技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科学家成为深受尊重的职业,人类由此步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马克思首先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人,其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理论发展状况密切相关。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吸收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

  二、关于“技术”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开始倾向将哲学理论转化为实践行动,即使哲学理论技术化。使哲学理论技术化必须把技术置于哲学的核心位置,虽然马克思没有直接给“技术”下定义,我们还是可以对一些著作的零散描述进行梳理,用所能看见的一鳞半爪恢复出一条龙来。马克思在不同的文献中先后阐明,技术是“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或能动关系”,是“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是关于“怎样生产”的方法,是“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的方式方法”,即马克思认为:技术是实践性的知识和操作方法。

  三、劳动、技术、人与自然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出发来考察技术的发展,他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马克思这里,劳动是一门技术,正是劳动的作用使人类最终形成。劳动的发展就是技术的发展,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的发展史,人类自始至终都会寻求基本生存条件的改善,而这种改善也只有在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即劳动中才能逐步实现。

  人在劳动中不断形成各种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劳动”,人在劳动中改造自然,在劳动中创造历史,在劳动中推动社会进步。劳动的本质是“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都是技术问题,正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逐步成为了现实意义上的人。如果“从历史运动中排除掉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排除掉自然科学和工业,就会得出唯心主义结论。”[1]正是人类永无止境的对生存条件改善需求的提高,技术便被赋予了满足人类追求的意义。

  四、技术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发展状况与技术发展水平相一致,生产的发展依赖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依赖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大工业的持续发展,创造现实的财富决定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2] “必须改变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3]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除了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还是推动社会变革的直接杠杆。社会发展中,生产力起最终决定作用,生产力每前进一步,都凝结着技术的作用。社会越前进,技术的这种作用越明显。“蒙昧时代高级阶段从弓箭的发明开始。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通常的食物,打猎也成了常规的劳动。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

  有犁以后,生活资料在当时条件下无限制的增加,便有可能了。这样一来,人口也迅速地增加了。”[4]“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4]

  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进步都离不开技术的重大发明及其广泛应用。“手工磨产生了封建君主的社会,蒸汽磨则产生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生动的揭示出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技术已经成为推进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杠杆,马克思对技术的巨大革命作用作了形象的比喻,认为技术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五、技术异化与克服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生产分工、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细化的分工产生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术,人被迫限制在生产链的某个节点,对节点以外的知识和技术则知之甚少。人的这种专业化发展是一种纵深的发展,也是一种片面的发展,片面的发展自身的智力和技能,进而成为专业人、“单向度”的人或片面人、畸形人。在简单生产阶段,人对生产的全部过程都是熟悉的;而工业社会则发展了人的专业技能或片面能力。“不仅各种局部劳动分配给不同的个体,而且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工具。”工人们各自承担一项专门职能,并且局限于这一职能中,这样工人们就成了局部的或“单向度”的、片面发展的人。“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了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5]

  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体现着对社会进步和人类自由的追求,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彻底解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技术异化的克服也同样依赖于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的生产发展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适应。技术进步必将推动社会进步,推动生产力提高,推进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从而推动人类摆脱对物的依赖,进而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

  “工艺学(技术)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在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中,技术承载着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和人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人类自由的历史性、阶段性与现实性。马克思之伟大不仅是因为认识到技术是把双刃剑:技术的作用和技术异化,更是因为认识到:技术会把人带向异己,技术的发展最终必将把人类带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p191

  [2]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p206、p6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p20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p19-2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p399、p409

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论文 篇四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进行一切改造活动的基础。实践是具有客观性和物质性的一种活动。人类进行一切实践活动的目的均是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是一种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活动,其在内容上主要包含三个基本形式,具体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见存在的相互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实践。实践观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观点。

  一、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

  (1)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为一种全球意识

  在经济及科学技术告诉发展的当代社会环境中,实践在空间特性上表现为全球性的规模和全球性的效应。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进行理解可发现,其实践观表现为具有一种具有全球性的意识,因此,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须站在全球的角度,深入解读实践字人对世界间成存在的相互关系,对当代人产生的深刻影响。

  在当代,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所体现出来的全球性标志着当代人与世界存在的关系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展开和实现。人与自然间存在的关系表现为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经济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均具有全球性,成为备受全球人们关注,并急于对其进行有效解决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一种未来意识

  受当代技术存在的特殊性质影响,当代实践存在的时间特性对未来产生极大的影响。和这个特性相互适应,马克思主要哲学中的实践观体现为一种关于未来的意识,该种观点要求人们在对当代实践进行考察的过程中需高度重视对人与世界间存在的相互关系的未来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着重对实践对人与世界关系未来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解读。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实践对全球规模及效应产生的意义具有双面性,实践对人与世界相互关系产生的影响也同样具有双面性,当代实践中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各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导致发生的诸多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和解决,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最后对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制约作用。

  虽然在当代世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国内矛盾、国度矛盾等所引起的各种冲突与战争目前还可以通过各种力量进行控制,将这些矛盾所引起的相关冲突与战争有效地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及范围内。但是这些矛盾并未得到解决,并且还随着世界的发展不断与多种全球性的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在世界得到发展的同时,各种全球性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当这些矛盾进一步激化时将会对世界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一种人类意识

  在当代技术发展存在的特殊性质的影响下,当代实践所具有的价值特性主要体现为主体性与反主体性效应二者间的同步增强。因为当代实践具有全球性的性质,并对未来世界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里所提到的主体就不仅仅指特定的个体,也不仅仅指特定的人群,而指的是整个人类。与这种情况相互适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体现为一种与当代实践密切联系的人类意识。因此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必须从人类整体观点来理解实践及其未来的发展情况。

  从人类的观点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进行解读的实质就是要站在人类生产和人类发展的高度对当代实践多人与世界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解读。当代实践所具有的全球规模和效应双面意义及其对人与世界关系发展产生的双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为,实践作为当代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世界进行理解和把握的一种基本方式,当代实践凭借其特有的技术不断得到扩大,不断增强,并充分展示了人类所具有的强大本质力量,为人类的生存和今后的发展创造出了无法预想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出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体现为,当代实践作为当代人与世界关系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当代实践的技术又会反过来对当代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的冲击,进而会为人类生存和人类发展造成出诸多种现实的威胁和可能的威胁。当代人与世界关系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各种困境和各种危机,实质上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多面临的困境和危机。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当代实践的主体和反主体效应的基本内涵。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意义

  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最为基石建设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观,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该种实践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其基本特征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充分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开拓创新的实践精神。

  第二、"不争论"、"让事实说话",求真务实的实践理论风格。

  第三、尊重实践、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人民群众实践主体论。

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论文 篇五

  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拓展,这两个核心概念,不但对革命主体先天性的摒弃,而且对革命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充分动力,因此提升了法国当代反叛资本主义的斗争的可能性。本文对这一哲学基础,展开了讨论。

  一、认识论断裂的意义

  不同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阶段,是指强调多样性和生成性的法国马克思主义,这不但是在理论上的一种划分,而且是现实社会演进中的一种划分。在20世纪三十年代一场黑格尔思想入侵了法国马克思主义,在黑格尔思想的入侵下,尼采哲学、克尔凯郭尔和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都对思想界进行不同程度的冲击,这种思想的多样性,不仅促成了新尼采主义,同时产生了具有创造性的法国黑格尔主义,在这一进程中,暂时的呈现比较完整的法国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

  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萌芽是法国新尼采主义和法国黑格尔主义。亚历山大·科耶夫在研讨班上分别对哲学人类学和现象学进行了讨论。一方面是法国哲学中输入了人本主义;另一方面,把人阐述为“一个人的欲望总是他者欲望的欲望”的某种存在的基础,为消散主体性开辟了新道路,这个新道路就是欲望主体的生成和欲望主体的消散,这种理论归类方式把原本复杂而丰富理论变的简单化和抽象化。详细而论,阿尔都塞强烈的拒斥法国黑格尔主义思潮,所以,对法国马克思主义将关注点黑格尔转向尼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变的关键契机是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

  在认识论断裂的过程中,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有两方面的意义,一种是时间上的断裂,就是指以时间上的不同阶段阐述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断裂。另一种是逻辑上的认识断裂,在哲学认识论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内在断裂,所以,不管是哪方面的断裂,都预示着黑格尔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断裂。阿尔都塞明确地认识到:“简单的颠倒并不是断裂,不是将颠倒的事物颠倒过来,就能因位置和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阿尔都塞所谓的意识形态转向科学的进步。

  阿尔都塞不仅强调马克思存在这种断裂,而且也斥责了那些企图回到黑格尔的想法的人,这种谴责带着政治宣言的色彩,逼迫其追随者另辟蹊径。这些学者都阐述了黑格尔思想,但最终却殊途同归,用其他的方式发现“认识论断裂”。

  二、和解与断裂的逻辑意义

  科耶夫为代表的那些人道主义阐释者就是伊波利特所指的“某些阐释者”,他们对黑格尔进行转变,变成以人为核心的哲学人类学。伊波利特尝试改造法国黑格尔主义,他的阐释方向是:由原来的人本主义阐释,转变为向逻各斯主义的逻辑阐释,这种转向更像是一个严谨学者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但是伊利波特努力的完成《逻辑与存在》这一著作,在此书中,他对自己的要求不仅仅是把法国黑格尔主义思想从原来对人的存在的关注转变成现在对逻辑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寻找一个能够经存在和逻辑加以和解的融合点,因此补充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互相存在的鸿沟。在和阿尔都塞的相比之下,传统的伊利波特似乎主张非断裂,但是从实际出发,他的理论推演过程,显得过于急躁了。

  在以语言为中介的自我意识方面,伊利波特曾尝试把逻辑和存在相互连接,与此同时,在他看来,语言包含几个关键要素:第一是存在;第二是反思;第三是意义。作为语言的重要构成要素意义,它意味着在反思过程中对语言实体性要素的否定和舍弃,所以,意义的本身就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存在方式,伊波利特所称的“意义的逻輯”就是指黑格尔的逻辑学,伊波利特所阐述意义的逻辑指的是和解和共在,某种普遍和特殊获得思想辩论整合的个体性,在之后德勒兹使用过它,情况却大相径庭。

  和解被归为意义层面之时,和解随之变成语言学的一个问题,意义的语言学回归还存在着危险:就是和解的终点转向断裂的起点。这个是语言的核心问题且无法回避:概念的综合就是语言,它所表达的事物是外部的客观存在和语言的存在有本质的差别。这个差别的存在会导致意义成为对抗性存在的一种表现。伊波利特用思辨逻辑来努力整合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此种断裂却总是存在和解的思辨逻辑之中,对于伊利波特来讲,意义的逻辑就是思辨的逻辑,语言的和解中会一直会有思维和存在的断裂,这种结果使得伊波利特无法预知。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德勒兹阐发一部书,名字叫作“意义的逻辑”,书中主要阐述了意义的和解所包含的内在断裂。

  三、从意义生成性内涵到事件哲学的产生

  伊利波特把意义作为思辨逻辑的主要关注点,是不可言语的阐述方式,没有直接的超验性。在黑格尔的阐述过程中意义的存在本身就存在辩证关系,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因此,在德勒兹的思想中直接成了“生成性”并不断地寻找自己的基本内容,意义本身就存在悖论性。

  德勒兹认为事件不仅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实现的问题。在政治事件实现中,使“多元”的意义展现出“唯一”的存在模式,这种唯一存在的模式却不能真正的凸显出断裂的意义内涵,后者所包含的多样性和生成性不能只用一种方式来表达。因为,断裂中会一直存在意义所包含的现实政治事件和意义,所以作为意义的事件是政治事件持续爆发的内在原因,而不是真实爆发的这一政治事件,它和真实的政治事件是存在多余的空间,然而这个多余的空间往往是社会革命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所以,法国激进左派对事件哲学乐此不疲。

  四、总结语

  本文对法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哲学基础转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这种批判让学者重新思考了哲学的问题域,而且在断裂中传承了马克思思想的革命性和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性。我们在学习伟大思想家的抽象理论时,他们不但对哲学本身进行探讨,而且不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的研究,在这期间,所经历的哲学思想促进我们今天更好学习和面对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论文 篇六

  【摘 要】

新时代下我国人民的生活内容以及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我党执政之基的重要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需要随着时代不断地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说的就是要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去探索适合中国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近代西方哲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的整个发展过程都有着西方哲学的影子。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对西方哲学体系中所提及的唯心主义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摈弃,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还是融入了西方哲学的辩证思想,并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分析,结合社会实际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国近些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构成、文化道德伦理的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哲学是众多优秀思想所浓缩而成的精华,它如何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指导现代人们生活,是需要进行深思的。马克思说过:“决定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指导思想最为关键的因素并不是理论本身,而是这个国家的实际需求。”哲学的发展需要和国家的时代有机结合,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够适合中国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过一次很大的变化,社会转型期容易造成哲学领域理论统一的情况发生。但是需要清楚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长时间的论证才存在于我国的,它应该是哲学领域的主流。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能够一直适应中国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的严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首要任务就是探索如何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哲学虽然是精神层面的最高领域,但是要发挥它的作用时,还是需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现代社会发展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与总结,参考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去完善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二、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现如今中国的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在逐步的进行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进步才能够满足中国发展的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同我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出发,联系实际认识现状才能够成为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基础。

  (一)以人为本重要思想正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逐步接受了一部分中国的传统哲学观点。人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改变了自然存在的形态,还在自然中融入了人的需求及意愿。现如今环境问题凸显在人们面前,正是因为人类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无节制地改变着大自然原有的形态,导致大自然已经无法进行自我的调整与消化。人在大自然中的存在是必然的,对大自然的作用也是无法改变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对人的活动进行较为科学的指导,以使得人能够科学的利用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地相处,这正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需要重视的一点。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充分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接受中国传统哲学中优秀的理论,同时还要针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五四运动时期才刚刚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所蕴含的哲学理论是基于西方哲学发展起来的,在与实际的中国社会进行相结合时,难免有些不同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夺去了革命的最终胜利,正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才形成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如今已经被很多国家所接受认可,作为一个全球广泛性的哲学理论,在不同的国度发展时就要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相结合。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匹配

  科学的发展作用与社会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生产力的发达,生产方式的最直接变化。但是正如人类利用科技手段对大自然的破坏一样,科技也让大自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同时人类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胁。恩格斯曾经提到:“人类虽然通过科技手段将自然界改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类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所做的这一切大自然在不久的将来都会反作用于人类。”科技对哲学领域的影响将会导致相关理论论述方式的改变,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重视科学技术对哲学应用的影响。

  总之,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纵观当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的文献,可以发现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非常之多,可见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是何等的重要。

  【参考文献】

  [1]吴根友.当代中国哲学形态构建面临的时代问题与可能回答[J].中国社会科学,2008(5).

  [2]安启念.夹缝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忉.理论

视野,2008(3) .

  [3]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啪.中国社会科学,2008(6).

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论文(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