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论文【实用3篇】

时间:2017-03-04 02:38: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留守儿童的论文 篇一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工作而不能与其共同生活的儿童。在中国,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然而,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日益突出。本文将探讨留守儿童的影响因素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容易感到孤独、失落和无助。他们常常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容易患上抑郁症、焦虑症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受到限制。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他们缺乏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监督,容易荒废学业。此外,由于留守儿童通常生活在农村地区,他们所在的学校资源匮乏,教学质量低下,这也限制了他们的教育发展。

最后,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受到影响。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照顾,留守儿童在与他人交往和解决问题时面临困难。他们常常缺乏社交技巧和自信心,容易被欺凌和孤立。这些问题可能会延续到成年后,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其次,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和课程,帮助留守儿童提高社交技能和自信心。此外,父母也应尽可能地与孩子保持联系,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他们交流,给他们以关爱和支持。

总之,留守儿童面临着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他们才能健康成长,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留守儿童的论文 篇二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工作而不能与其共同生活的儿童。他们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将探讨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与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密切相关。由于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许多父母选择到城市打工,而将孩子留在农村。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和就业机会不均衡所导致的。其次,留守儿童问题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容易感到孤独、失落和无助。他们面临的心理压力较大,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此外,缺乏父母的照顾和引导,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受到限制。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缺乏自律和学习动力。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政府应加大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支持,以减少父母外出打工的需求。其次,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此外,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和课程,帮助留守儿童提高社交技能和自信心。同时,父母也应尽可能地与孩子保持联系,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他们才能健康成长,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共同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留守儿童的论文 篇三

留守儿童的论文范文

  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产物,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稳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留守儿童的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留守儿童的论文范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们的生存和成长现状令人担忧。如影响留守儿童生活生存技能的养成,妨碍留守儿童社会规范的内化进程,导致留守儿童价值体系的扭曲,等等。为此,要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加强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合作,但关键的是要结束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社会化

  农村“留守儿童”是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快速转移而产生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其成长状态直接影响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持续稳定与发展,而生活和教育资源的缺乏,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与其监护方式有着直接关联,同监护方式相对应,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况:

  1.单亲教育家庭

  出于对儿童生活照顾等方面的考虑,在家里需有人外出务工时,往往会考虑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外出务工,从而形成了隐性的单亲家庭。并且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影响,女性户主隐性单亲家庭所占比例更大。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第一,留守一方要承担所有繁重的家务和农耕劳动,致使她们身心疲惫,导致在孩子教育方面缺乏耐心,不能很好地和子女沟通与交流,这对儿童的人格形成非常不利。第二,单亲监护人文化素质往往偏低,使得他们不能恰当地选择教育孩子的`方式,甚至不能理解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使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出现更多的障碍。

  2.隔代教育家庭

  这种情况是指父母外出务工后,将孩子留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由祖辈承担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家庭教育责任。这种教育模式在祖辈具有养育经验丰富、社会阅历广泛的优势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第一,隔代监护的祖辈既要受田间地里的劳作之苦,又要照顾孩子的穿衣吃饭,体力和精力消耗过度,同时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所以在孩子的学习辅导上显得力不从心。第二,由于代沟现象的存在,祖辈与孙辈之间对角色的期望与领悟存在重大差异,彼此之间互不理解,以至于在留守儿童出现性格变化或者心理问题时,祖辈们难以及时察觉。第三,溺爱心理使得老年人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要,放任甚至袒护孩子的错误。这种管教方式,造成很多留守儿童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交往中缺乏沟通能力,在举止上缺乏文明和礼貌。

  3.上代教育家庭

  这种模式是指由外出父母信任的近亲、邻居或朋友来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承担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和家庭教育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孩子得到的生活照顾同隐性单亲家庭差别不大,但其得到的家庭教育却更加糟糕。表现在:第一,亲戚朋友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分寸难以把握,过分严厉容易伤害孩子自尊心,造成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又容易放任自流,达不到教育效果。第二,从留守儿童个体来讲,内心情感容易处于压抑状态,不利于孩子正常人格的形成。

  4.寄宿教育

  这是农村地区针对留守儿童现实,通过建立寄宿制学校以弥补和缓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足问题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孩子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和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但却不利于孩子个性的成长,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家庭亲情的缺乏。

  二、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顺利实现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农村留守儿童却处于“家庭教育真空”的状态,这对其社会化进程会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

  1.影响留守儿童生活生存技能的养成

  第一,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将留守儿童的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而不愿(也不敢)让其从事必要的生产劳动,甚至是洗衣做饭之类的家务劳动。这就直接妨碍了留守儿童劳动习惯的养成,导致了他们生活技能的缺乏。第二,父母双方长期缺位,

监护人往往精力和能力又有限,很难帮助留守儿童制定科学合理的家庭学习计划,使得留守儿童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减弱。第三,农村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往往产生孤独、失落、胆小和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这将极大地影响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同时,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与老师和邻居的接触减少,使其在社会交往中缺乏正确的指导,不利于交往能力的培养。

  2.妨碍留守儿童社会规范的内化进程

  作为社会初级群体,家庭实际上是儿童接受启蒙教育的学校。一个社会人所需掌握的大部分社会规范都要通过家庭的传授和影响才能知晓。父母的长期缺位,导致了留守儿童不能顺利地实现规范的社会化,在生活中常常表现出失范现象。如:第一,由于外出父母想管没法管,临时监护人又不敢管,使得留守儿童在几乎毫无限制的状态下生活,这就助长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使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思想上自以为是和自私自利,行为上蛮横霸道及我行我素,传统美德严重缺失。第二,监管的不力和引导的缺乏,使得留守儿童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漠视法律法规现象在留守儿童中比较多见,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一些地区“二元一未”(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案件的比例在40%以上。

  3.导致留守儿童价值体系的扭曲

  第一,随着城乡交流的增加和社会流动的加速,各种价值观念对农村居民冲击越来越大,传统乡风民俗的影响力减弱。同时,一些打工父母将新的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带回家乡,混淆了孩子的是非标准,妨碍了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打工经济的繁荣使得一些父母急于通过务工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他们忙于打工挣钱,忽视对儿童的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同时出于负疚感,他们往往采取增加零花钱等物质补偿的方式去“赎罪”,这就更助长了留守儿童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养成,形成好逸恶劳及奢侈浪费等恶习。

  4.造成留守儿童角色行为的偏差与冲突

  第一,外出打工的父母在比较中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艰难与困苦,所以他们总是希望其后代超过自己,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往往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而他们本身文化素质又往往偏低,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缺乏科学方式,这就造成了两辈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使得留守儿童的叛逆心理较严重。第二,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直接管教,再加上自我约束能力差,使一些留守儿童理不清学习和玩耍的关系,一味贪玩;把不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胡乱模仿;把握不好有效的角色调适,导致部分孩子角色扮演的失败。

  三、破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缓解并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1.前提――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要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感,使其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法国著名少年节目主持人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亲情的关爱胜于经济上的补偿,这就要求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在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中增进情感,准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矫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偏差。其次,父母外出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其言行对孩子的影响甚至会超过父母。所以要加强宣传,强化监护人的教育责任感,促使其转变“重养轻教”的传统观念,让他们真正担负起留守儿童的教养责任,做到在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关心其学习和心理健康。

  2.途径――加强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作

  儿童必须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共同影响下才能完成其社会化。所以,当家庭教育缺失时,就要通过加强与学校和社会的合作来弥补留守儿童社会化之不足。

  首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所编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几乎在所有国家,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在哲学家和道德学家那里,在大多数教育理论家和理想家那里,都可以找到这个教育理想”。从这种理念出发,就要求学校必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比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提供更多适合儿童的图书杂志,增加儿童娱乐设施,增设针对儿童的心理课程,保持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顺畅沟通,等等,尽一切可能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其次,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农村社区是熟人社会,作为熟人社会,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故可考虑建立农村社区教育体系及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一方面,可让留守儿童在共同活动中增进了解,相互支持;另一方面,可选取有责任心的长辈代替留守儿童的父母,增强留守儿童对社区的归属感。同时,还可以开展校内“手拉手”活动,打破留守儿童只和留守儿童交往的壁垒,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使孩子们增强相互理解,培养孩子们的团结互助意识,使留守儿童尽快融入到集体中去。

  3.根本――结束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

  从长远来看,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应着眼于从根本上结束他们的留守生活。首先,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增强小城镇对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能走上富裕之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也是减少留守家庭,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关键所在。其次,留守儿童群体的大规模存在,同我国传统的二元体制密切相关,现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壁垒,扩大了城乡差别,限制了城乡资源的良性互动,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他们不得不选择同孩子分离并将孩子交由父母或其他亲戚照管。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和就业、教育及社会保障等体制人手,加大破除城乡壁垒的步伐,从根本上结束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


留守儿童的论文【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