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谨慎性原则论文 篇一
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在提供决策依据时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而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之一就是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是指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应当假设最不利的情况,并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适当的计提,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首先,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会计人员可能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例如经济环境的变化、公司经营风险等。而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面对这些不确定性时,要选择最不利的情况进行会计处理。这样一来,即使在不确定因素发生的情况下,会计信息也能够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其次,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在会计核算中,会计人员可能面临一些难以预测的风险和损失。而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面对这些风险和损失时,要以保守的态度进行计提。这样一来,即使在出现风险和损失的情况下,企业的会计信息也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这些风险和损失的影响。同时,谨慎性原则还能够防止会计人员进行虚报利润或者对风险和损失进行掩盖,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最后,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会计核算中,会计人员可能面临一些难以预测的风险和损失。而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面对这些风险和损失时,要进行适当的计提。这样一来,即使在出现风险和损失的情况下,企业的会计信息也能够完整地反映出这些风险和损失的影响。同时,谨慎性原则还能够提醒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充分考虑所有可能的风险和损失,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谨慎性原则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原则。谨慎性原则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会计人员应当充分遵守谨慎性原则,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浅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谨慎性原则论文 篇二
会计信息质量是衡量会计信息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指标,而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之一就是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是指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应当采取保守的态度,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适当的计提,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本文将从谨慎性原则的内涵、作用以及实施方法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首先,谨慎性原则的内涵是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应当假设最不利的情况,并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适当的计提。这意味着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仅要考虑到已经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还要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并进行相应的计提。这样一来,即使在不确定因素发生的情况下,会计信息也能够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其次,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信息质量中起到了保障作用。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会计人员可能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例如市场波动、经济环境的变化等。而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面对这些不确定因素时,要以保守的态度进行会计处理。这样一来,即使在不确定因素发生的情况下,会计信息也能够保持较高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最后,谨慎性原则的实施方法包括计提准备金、计提坏账准备、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这些实施方法的共同点都是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会计人员要假设最不利的情况,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进行适当的计提。这样一来,即使在不确定因素发生的情况下,会计信息也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这些风险和损失的影响,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综上所述,谨慎性原则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原则。谨慎性原则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会计人员应当充分遵守谨慎性原则,并采取相应的实施方法,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浅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谨慎性原则论文 篇三
浅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谨慎性原则论文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八条基本原则之一,在理论界与实务界都受到广泛的重视。它的存在有其客观要求:那就是会计处理中的不稳定性。但是,在会计计量为经济决策提供信息时,谨慎性原则却为会计计量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谨慎性原则呢?下面,笔者将对谨慎性原则进行重新审视,并作论述。
一、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谨慎性原则又叫做稳健性原则,它要求企业对交易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二、谨慎性原则的存在必要
众所周知: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而笔者认为:企业还是一个由若干利益主体通过合同而联系在一起的结合体。既然有利益主体的存在,则他们都会想方设法为自身牟利。而会计信息恰恰是各个利益主体分配利益的基础。所以,在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时,有时会有些过于激进。那么,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就突显出来了――它成为了企业内部冲突的缓冲器,在协调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作为各个利益主体中间方的经营者,必须保持谨慎的态度和稳健的会计处理。事实上,只有经营者理性而公平地权衡并分配经营成果给各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的合作才能持久,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才能持久,企业也才能持久。
三、谨慎性原则的负面影响
由于谨慎性原则是一个质的限制,而不是量的测定,所以在实务操作中会存在一些随意性,使其与另外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发生冲突,而对会计计量带来负面影响。
1.与可靠性原则的冲突
可靠性原则又叫做真实性原则,它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按照这一原则,对于可能发生而尚未发生的费用,是不应理会的。但是,谨慎性原则却要求会计人员对于这些费用进行确认,比如“预计负债”等。而这些项目在确认的时候,又含有一定的随意性,很容易被利用起来操控经营成果。所以,谨慎性原则与可靠性原则有一定的冲突。
2.与相关性原则的冲突
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而谨慎性原则专门强调“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换句话说,谨慎性原则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可以少计资产或者可能发生的收益,但不可少计负债或者可能发生的损失。比如,在对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中,概率达到“很可能”以上的资产不能确认,而同等概率的负债却必须确认。因此,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使相关性原则大打折扣,同时令会计信息过于保守,难免会误导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所以,谨慎性原则与相关性原则有一定的冲突。
3.与可比性原则的冲突
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比”二字,又体现在“横向可比”和“纵向可比”两个方面:横向可比要求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纵向可比要求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可比。然而,谨慎性原则却允许企业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这显然违反了可比性原则。比如: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对存货进行期末计量时,同一品种的存货在不同时期随着市价的波动,其计价基础也不断改变。当本期成本低于其可变现净值时,按成本进行期末计量;当某期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又按可变现净值进行期末计量。如此一来,便破坏了会计计量口径的可比性原则,使纵向可比性无从体现。所以,谨慎性原则与可比性原则有一定的冲突。
四、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需注重的事项
根据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谨慎性原则明显地带有双面性:一方面,它能够避免会计处理过于激进,保护投资人和债权人等权益各方的利益;另一方面,它不可避免地会带有随意色彩,为装饰财务报表留下了空间。
所以,笔者以为:谨慎性原则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必须的,但必须在运用时有所注意。
1.充分结合财务报表与报表附注,减少谨慎性原则带来的随意性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这种判断体现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中,便形成了不同的处理方法,产生了不同的会计信息,最终也就影响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所以,凡是与谨慎性原则有关的主观处理而形成的报表数据,都应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详细说明,使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以及可比性的影响降到最低,使会计信息
使用者能够通过这些会计信息做出更为明智的经济决策。2.注重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度”的把握
谨慎性原则的初衷是减少会计处理中的过度激进,以产生更为稳健的会计信息。而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有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决断。所以,要使谨慎性原则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必须提高对该原则运用的水平。而对该原则运用水平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对它运用程度,也就是“度”的问题。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不足会影响其效用;运用过度也会因过犹不及而不能将其效用最大化,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无法被精确地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受到误导。所以,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关键是把握这个“度”字:综合地权衡可靠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以及可比性原则,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将其自身的缺陷约束在一个最小的范围内。
3.提高会计人员的主观判定能力
不管是报表的披露,还是“度”的把握,最为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会计人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较强的主观判定能力:只有会计人员的主观判定能力提高了,才能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精髓,使得在对各种因素进行主观判定时,恰到好处。
提高会计人员的主观判定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求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