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内科论文(精彩3篇)

时间:2018-04-09 05:17: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医学内科论文 篇一

题目: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

摘要: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从中医药的应用和机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为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关键词:高血压、中医药、应用、机制

引言: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全球性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加。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然而,中医药的应用和机制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方面的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同时,通过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观察,探讨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中的应用情况和作用机制。

结果: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一方面,中药可以通过调节心血管系统、改善微循环和降低血压等途径,缓解高血压患者的症状和病情。另一方面,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抗氧化应激和减轻炎症反应等机制,发挥治疗高血压的作用。

讨论: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中的应用和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进一步的研究应该加强对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探索中医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为中医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加科学和准确的依据。

结论: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进一步的研究应该加强对中医药的应用和机制的研究,为中医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加科学和准确的依据。

中医学内科论文 篇二

题目: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从中医药的应用和机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为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关键词:糖尿病、中医药、应用、机制

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增加。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然而,中医药的应用和机制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同时,通过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观察,探讨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中的应用情况和作用机制。

结果: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一方面,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调整血糖代谢等途径,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和病情。另一方面,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应激和减轻炎症反应等机制,发挥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讨论: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中的应用和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进一步的研究应该加强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探索中医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为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加科学和准确的依据。

结论: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进一步的研究应该加强对中医药的应用和机制的研究,为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加科学和准确的依据。

中医学内科论文 篇三

  摘要

:中医内科学心衰病的提出是中医学合理适当地融入现代医学,是现代中医发展的结晶。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五诊十纲”理念弥补四诊八纲的局限,使中西医病证相对应,开创现代中医教学新思维与新方法,在心衰病的教学中尤为体现。本文将从五诊十纲提出的背景与在心衰病教学中的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五诊十纲;中医内科学;心衰病;教学法

  随着现代医学的突飞猛进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变化,如何改革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使现代医学与之无缝衔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力求培养出传承创新的专业人才是不断探索的话题。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在结合现代医学优势的基础上,提出现代中医“望、闻、问、切、查”五诊;再结合上古圣人“治未病”、“养生”和现代预防医学的思想,形成“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已未”十纲的.诊治[1],以四诊八纲为辨证基础,洋为中用,丰富了中医辨病辨证体系,拓宽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思维模式。而心衰病是中医内科学新提出和规范的疾病,四诊八纲在心衰病的教学中难以概括全面,特别在病名上,容易与中医内科学上的喘证、水肿病等相混淆,导致病位不明确,治疗效果欠佳,将理化仪器检查与辨已病未病融入,更能体现现代中医辨病辨证的完整性与严谨性。

  1“五诊”与“十纲”的提出顺应医学发展的趋势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诊断明确与否摆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单靠望闻问切四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对疾病诊断的要求,容易造成医疗的疏漏,在辨病明确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即“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的现代中医临床思维模式[2]才是现代中医的特色,例如恶性肿瘤辨病不明确,如何辨证也是徒劳。如何以传统四诊为支撑点,拓展中医诊断的新方法,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望、闻、问、切、查”五诊,即运用现代医学的新技术来发扬中医,把西医学的体格检查与理化影像作为中医四诊辨病的延伸,如听诊器协助诊断咳嗽病,心电图协助诊断心悸病。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提出150年前的中医诊断依据,只能依靠望、闻、问、切捕捉得来。现在有了条件,应该再加上一个检查的查诊,发展为五诊[3]。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准绳,是临床上广泛运用的基本辨证方法。而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探索,提倡阴阳为总纲,包含万事万物互相对立的两面,统帅寒热、表里、虚实六目,纲统领目而不是并列关系,“寒热、表里、虚实、标本、体用”为十纲[4];夏克平学者以道家经典《老子》有无辨证观和《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为理论基础,认为八纲仅适用于有症状体征的已病,而健康、亚健康、潜病、前病、传变则属于未病之无证,辨证应先辨“有无”,“有无”为十纲辨证的纲领[5];邓铁涛教授根据上工治未病的思想,结合中医养生与现代预防医学,提出阴阳为万物之纲纪,地位不可动摇,在表里、寒热、虚实辨证的基础上辨别已病与未病,极大地促进中医辨证论治的发展,为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与临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五诊十纲”为心衰病教学中提供创新思维与方法

  2.1规范病名明确诊断心衰病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古籍虽有心衰病的相关论述,但鲜有提及心衰病病名。《素问逆调论》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大部分医家通过四诊合参以“心水、心悸、喘证、支饮、水肿”等病名来描述心衰病。直至西晋王叔和《脉经》“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首次提出心衰病。而心悸、喘证、水肿等只是心衰病的一种主症,并不能系统概括心衰病,如心衰病是心系疾病的最终转归,而心悸病是心脏体用受损的表现;喘证以肺系疾病为主,水肿病关键在肾脏,关系其余四脏,气喘、水肿是心衰病的主症之一,不能混为一谈。在无法明确诊断情况下,五诊中的查诊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通过B型脑利钠肽、N-末端原脑利钠肽或者超声心电图协助四诊合参,便能排除鉴别诊断,准确辨病从而规范病名。2.2拓宽病因便于理解心衰病病因,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年老久病,禀赋异常有关。如何理解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引起严重的心衰病,用中医理论阐释比较抽象,难以被学生接受,五诊十纲的引入使得病因浅显易懂。在未病方面,通过查诊发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导致风湿热或者病毒引起的重症急性心肌炎,与外感风湿热、疫毒之邪侵袭而发病相符;饮食不节制易患高血压病和糖尿病,长期不控制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脏病;吸烟、酗酒容易导致酒精性心肌病,与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痰热内蕴,痹阻心脉吻合;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老年性心脏瓣膜病等几率也随之上升,契合年老久病,心肾亏虚,发为心衰;为求证禀赋异常的病因,可以运用基因检测手段筛选罹患某种心脏疾病的概率,如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在已病方面,精神神经因素如过度紧张焦虑,与过度体力活动容易引发血流动力学变化,妊娠分娩加重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衰,与中医学的情志失调,劳逸过度不谋而合。2.3辨别已未防病传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则求之,无则求之。虚则责之,实则责之。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所言“有”为已病,指有一定症状体征的显形病证;“无”为未病,指无症状体征的隐性病患。“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明确临床辨证要辨别已未[6]。心衰病已病辨证上病位以心为本,五脏相关;病性属本虚标实,气虚为主,兼夹阴虚、阳虚,标实有痰浊、血瘀、水饮;病情发展分为急性慢性。邓铁涛教授强调心衰病病机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本虚标实,以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治疗上主张“阴阳分治,以温补阳气为上”,代表方为暖心方(红参、熟附子、薏苡仁、橘红)与养心方(生晒参、麦冬、法半夏、茯苓、三七)[7]。而未病辨证上包括两方面:一为对未病之个体的早期预防养生:对于先天禀赋异常的未病个体,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手段进行筛查,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家族遗传病,同时进行良好生活方式如积极运动、健康饮食、控制烟酒、限盐与脂肪等的干预;对于亚健康的未病个体,可以通过气候、环境、饮食、运动、人体体质等方面进行调摄,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二为指导无症状体征之病体的用药调摄。心衰病是各种心脏疾病的最终转归和其他脏腑疾病的危重阶段,如冠心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等,通过五诊中的“查”诊,如心电图、冠脉造影、超声心动图、血压计等辅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向心衰病进展,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心衰病早期治疗方面,陈可冀院士认为,气虚血瘀型病人多见于心衰早期,病位主要在心肺,方宜用加味保元汤(人参、黄芪、甘草、肉桂、丹参、川芎、赤芍等)[8]。四诊八纲是中医辨病辨证的基础,核心地位不可动摇。在望闻问切中加入查诊,在八纲中引入已未,绝不是中医西化,而是在继承发扬传统中医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现代医学为中医学服务,互辅互补,相得益彰,促进中西医医学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吴伟,王创畅.“五诊十纲”中医临床新思维探讨[J].中医杂志,2014,55(6):455-457.

  [2]吴伟,卿立

金.“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现代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0,51(12):1061-1063.

  [3]干祖望.干祖望医书三种[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王东方.立十纲理论,重临床实用-老中医干祖望教授学术思想研究[J].吉林中医药杂志,2005,25(1):10-11.

  [5]夏克平,王化猛.论有无辨证的确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2):1100-1103.

  [6]夏克平,夏俊东.论五诊十纲诊断体系的确立及其临床必要性[J].中医研究,2012,25(1):9-11.

  [7]李南夷.邓铁涛教授治疗心衰的思路与方法[J].新中医,1995,2(10):6-8.

  [8]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2(4):136-138.

中医学内科论文(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