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语文论文格式论文 篇一
论文标题:大学生语文论文格式的重要性及规范要求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大学生语文论文格式的重要性及规范要求。通过分析语文论文格式对于学术研究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些规范要求,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撰写语文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语文论文、格式、规范要求
引言:语文论文是大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撰写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论文的质量和学术价值。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许多大学生在撰写语文论文时存在格式不规范的问题,影响了论文的整体品质。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语文论文格式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规范要求,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撰写语文论文。
正文:
一、大学生语文论文格式的重要性
语文论文的格式是指论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包括标题、摘要、引言、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正确的格式能够使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论文的内容和逻辑,提升论文的可读性和学术价值。
首先,正确的格式能够体现学术严谨性。一个清晰、有序的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研究思路和论证逻辑,从而提高论文的可信度。相反,格式混乱或不规范的论文容易给人留下马虎的印象,降低论文的学术价值。
其次,正确的格式能够提升论文的可读性。通过合理的段落分隔、字号和字体设置等,读者可以更轻松地阅读和理解论文的内容。此外,适当的标题和摘要也能够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论文的主题和要点,提高阅读效率。
最后,正确的格式能够方便学术交流和引用。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格式可以方便他人进行引用和参考,促进学术交流和研究的发展。相反,格式混乱或不规范的论文容易造成引用困难,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入展开。
二、大学生语文论文格式的规范要求
在撰写语文论文时,大学生应遵循以下规范要求:
1. 标题:简明扼要地表达论文的主题和内容,不超过20个字,避免使用过于繁琐的词语。
2. 摘要:对论文的主题、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简要概括,一般不超过300字。
3. 引言: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概括前人研究成果,并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和论证思路。
4. 正文:分段撰写,每段只论述一个主题,段首空两格,段落之间空一行。要注意逻辑顺序,合理运用标点符号,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5. 参考文献:按照学术规范引用和列举参考文献,包括作者、题目、刊物或出版社、出版年份等信息。引用他人观点或数据时,要注明出处,避免抄袭行为。
结论:大学生语文论文格式的规范要求对于提升论文质量和学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遵循合理的格式要求,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撰写语文论文,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平和影响力。
大学生语文论文格式论文 篇二
论文标题:大学生语文论文格式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语文论文格式常见的错误,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通过深入剖析错误原因,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旨在帮助大学生避免论文格式错误,提升论文的质量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语文论文、格式、错误、改进方法
引言:大学生语文论文格式的错误常常给人留下不严谨、马虎的印象,影响论文的整体品质和学术价值。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许多大学生在撰写语文论文时常犯格式错误。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语文论文格式常见的错误,并提出改进方法,以帮助大学生避免这些错误,提升论文的质量和学术价值。
正文:
一、大学生语文论文格式常见错误
1. 标题过长或不准确:标题应简明扼要地表达论文的主题和内容,而不是过于冗长或不准确的描述。
2. 摘要内容不充分:摘要应对论文的主题、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简要概括,而不是简单罗列关键词或缺乏具体内容。
3. 引言内容杂乱:引言应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并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和论证思路,而不是仅仅罗列前人的研究成果。
4. 正文段落混乱:正文段落应分段撰写,每段只论述一个主题,段首空两格,段落之间空一行,而不是内容杂乱、无序排列。
5. 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参考文献的引用应按照学术规范进行,包括作者、题目、刊物或出版社、出版年份等信息,并注明引用出处,而不是随意引用或遗漏重要信息。
二、大学生语文论文格式改进方法
1. 学习规范格式要求:大学生应认真学习并掌握语文论文的规范格式要求,包括标题、摘要、引言、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的具体要求,确保论文符合学术规范。
2. 多阅读优秀论文:通过阅读优秀的语文论文,大学生可以学习到正确的格式表达方式和逻辑结构,提升自己的论文写作水平。
3. 寻求指导和反馈:在撰写语文论文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寻求老师或同学的指导和反馈,及时发现和纠正论文格式错误,提高论文的质量。
结论:大学生语文论文格式的错误常常给人留下不严谨、马虎的印象,降低论文的学术价值。通过分析常见的格式错误,并提出改进方法,大学生可以避免这些错误,提升论文的质量和学术价值,从而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
大学生语文论文格式论文 篇三
提升大学语文地位,促进学生综合素养
摘要:能规范使用母语是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然而当代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与十几年前相比较,相差甚远,这与大学语文在高校的边缘地位不无关系。
根据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确立大学语文的核心地位,对于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非常大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素养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每个中国人最初学会的语言。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
哈佛大学前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曾说过:“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有许多大学教授表示,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大不如从前,
学生们写的请假条格式不规范;逻辑性变差,作业或者论文中经常出现错别字;还有许多学生时常会突然发现忘记某个字怎样写,或者想运用一些成语却发现忘记或者不知道该用哪个来准确表达。
但迄今为止,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全校必修课程,与几乎所有高校将英语设为必修课相比,大学语文的地位真是相形见拙。
大学语文在高校教育中不仅地位不高,教学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存在众多问题:如定位不准、教材陈旧、师资欠缺、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老套等等。
这些问题若得不到高度的重视和有效的解决,会影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会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构建和谐社会宏图的实现。
因此对提升大学语文的地位,让它成为高等教育核心的基础课程,并且承载起中华民族母语教育的重要功能,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对大学语文开设的目的和意义是这样描述的:“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
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可见,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和基础性。
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及教育人的发展观出发来看,大学语文在高等院校中应当处于核心基础课的地位。
第一大学语文课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知识性等特点。
其人文性可以引导大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完善自己的人格,去追求更完美的人生。
原高教司文科处处长徐晖曾指出:在高校,素质教育很大程度要落到大学语文课上。
大学语文学科作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一直是全国各类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
“人文”究竟是什么?它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文教育是什么?就是通过传承知识、熏陶情操,将人类的精神财富和文明成果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精神和气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教育形式。
大学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基础性、综合性的一门学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含量,学生学习它,就是接受汉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就是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
因而,它成为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课有着广阔性、综合性、丰富性、文学性和社会性得天独厚的优势特点,这是其它专业课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是主要途径,有着其不容代替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第二大学语文课是学好其它专业课的基础。
华东交通大学布嗣会先生早在十多年前就指出:“语文是开发智力的工具,语文水平越高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就越高。”原复旦大学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在1980年上海举行的语文教学研究会上讲话时说:
“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下一功课就不要考了。”可见语文基础的重要性,早就引起了教育家前辈的关注。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语言文字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能力强弱;科研成果需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一个连语言都不能很好运用的人是很难写好科学论文的”。
大学语文学科是学好其它专业课的基础,是实现学生良好人格教育的基石。
原高教司文科处处长徐晖也曾指出:在高校,素质教育很大程度要落到大学语文课上。
语文课,对培养人才的优势得天独厚,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
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直接应用,语文不是这样,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
它集工具性、知识性、人文性于一体。
近年来,由于人文教育的薄弱,高职学校学生中“文化贫血”现象日益凸现。
有些学生由于人文素质差,除了专业知识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常常感到精神压抑、思想空虚。
他们渴望成才,但综合素质条件不足;他们渴望实现自我,但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想展示自己,但常暴露出粗俗与无知;他们想要自我奋斗,但缺乏人生理想;他们爱美求美,但常常美丑不分。
以上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教育方面的缺陷所造成的学生人文精神的缺乏,应该是一个重要因素。
语文的教化作用,对人想像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素质的提高,都是无法替代的。
第三大学语文课是完善学生人格的基石。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格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后天环境和教育,而不是遗传,学习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语文教育是包含爱和情感的教育,它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是教导学生为人处世,培养学生的精神和人格,开阔学生的眼界。
大学语文教学对青年学生的人格培养有着特殊的优势。
通过教师对语文教材中作品的精讲,针对当前青年学生人格养成方面的缺失,可以培养学生刚健人格的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人格教育的根本内容就是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们首先需要的就是一颗爱国之心,它是青年刚健人格的核心,是青年成长的基石。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
邓小平也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这些伟大人物都以爱国主义为精神动力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奉献于自己的国家。
但是,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青年学生们不知不觉淡漠了奋斗,疏远了奉献,祖国在他们心目中有时并不那么清晰。
大学语文教材中优秀的爱国主义作品比比皆是,如《张中丞传后序》中的历史人物张巡、南霁云,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在大学语文课上培养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使命感与责任心的树立。
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青年学生作为未来的栋梁,应该有着肩挑万难的决心。
大学语文教材中,许多具有使命感的人给学生以正面的启示,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课本中的正面人物形象来给学生以示范,如司马迁正是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位史官的职责和使命所在,而最终完成了《史记》这一伟大巨著,在历史和文学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教师在讲授这些作品时,就应该侧重从这些人物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这一角度来进行评述,以达到对学生的深刻的启迪和学生人格塑造上的示范作用。
③坚强不屈品格的培养。
人格教育中不能缺少的还有坚强不屈的品格。
使命感与责任感使青年学生能够奋发向上,但是过程必然会崎岖不平。
80、90后的独生子女们,假如不能坚持,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中,将倍受打击。
大学语文教材中许多优秀任务就依靠坚强不屈的精神,最终取得成功。
例如《勾践灭吴》中的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消灭吴国,成就了霸业,这些在逆境中坚持奋起的光辉榜样,可以教育青年学生在逆境中时不至丧失信心,培养青年学生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做到愈挫愈勇。
一门课程的定位,除了要考虑这门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还要考虑开课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
大学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谓高层次,除了体现在专业知识的精湛,还体现在较高的的综合素质上。
因此,提升大学语文的地位,让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实用写作能力,是每个从业者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邵红梅.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性探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2]方警春.高职大学语文的无可替代性和被边缘化现状的悖论分析[J].福建高教研究,2010(5)
[3]宋华.大学语文学科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及改革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7)
大学生语文论文格式论文 篇四
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摘要:大学语文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人文―审美―工具”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
提升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力度,进而培养出人格完满的、全面发展的人,是这门课程所应承担的重要任务。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激活经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人格和健全心性。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性;人文素养;经典文本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还未能将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往往更多停留在知识性讲解、工具性操作层面,对人文素性缺少应有的重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诸如普遍的“专业崇拜”心理导致高校重“专”轻“通”、重“器”轻“道”现象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实用主义,教师对大学语文重要性认识的偏差,网络传播环境改变了大学生接受信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使得他们漠视经典文本阅读的重要性,等等。
一、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潮
著名学者钱理群说:“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大学弥漫着两种可怕的思潮: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潮所谓实用主义就是完全被个人利益所驱使,有用就干,无用不干。
因此必然也走向虚无主义,就是除了时尚和利益之外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不可靠,一切都可以放弃抛弃。
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就导致了大学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知识的实用化,一切与实用无关的知识都被大学所拒绝,既被大学里的老师所拒绝,也被大学里的`学生所拒绝;二是精神的无操守,拒绝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坚守。”浮躁的世风扰乱了大学校园的平静,也搅乱了教师授业和学生求学的定心。
联系到大学语文,它原本就是一门公共类的文化素质课程,专职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很难做出科研成果,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也非常不易。
加之国家这方面的科研立项很少,教师没有项目可作,评职称也就特别困难,从而使得这门课程以及讲授课程的教师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导致不少大学语文教师自己也对教授这门课程失去信心。
表现在教学实践上,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当中,不去研究学生的心理,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有效教学,不能发挥课程应有的对学生的精神净化和陶冶作用,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
大学生语文论文格式论文 篇五
从学生角度来说,在经典解构、传统话语边缘化、商业文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大学生很容易产生浮躁和虚无的情绪。
而且,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也使他们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寄希望学业上的短期速成。
“他们希望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又不愿意付出切实的努力;他们渴望自我塑造和自我实现,但是又缺乏应有的学习能力。”[2]若这时教师没有给予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导致起码的价值观的错位和人文素养的欠缺,从而变成机械的人、自利的人。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还与社会及高校中存在的“专业崇拜”现象有关。
近些年来,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特别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无疑是必要的,但实际的更多情形是由此而忽视、轻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国的教育培养的不是人,而是专业工具。如果这种专业万能的信念,创造了种种‘热门专业’的神话,严重扭曲了大学的精神,甚至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也误事。”[3]许多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忙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英语等工具性学科的技能提高,很难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大学语文等文化素质类课程的研修上。
“‘专业崇拜’现象背后隐藏了急功近利、实用主义心理。从学校方面讲,这有悖于大学精神;从学生方面讲,则是成才理念有失偏颇。不可否认,就业很重要,上大学不考虑就业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应该的,但狭隘的‘就业’、‘找工作’不是上大学的全部,而综合素质确实是根本。”在貌似“学以致用”实则功利主义的氛围里,大学生重感性轻理性,重物质轻精神,工具理性占据着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价值理性失去了应有的位置,导致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和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一方面,网络文化的自由性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意地交流和便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另一方面,面对网络环境提供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色彩斑斓的图像和浅层感性文字所吸引,拒斥纯文本的阅读,经典文本更是被拒之门外。
复旦大学做过一个调查:目前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有9.3%。
相较而言,美国的大学生经典著作的阅读量平均每周要超过500页,远远高于中国学生。
网络上,包括经典文本在内的大量文学著作变成了“图说”形式,经典著作在中国大学生那里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魅力。
大学生们更愿意阅读那些一眼就能明了的浅显读物,而不愿意深入作品的内核,去领略和思考更深层的意义和美感,分析问题也只是就事论事,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以讲解古今中外的经典篇目为主,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但网络文化的泛滥使得学生阅读习惯发生变化,对经典名篇的学习只能停留在理解阅读上,而很少能够达到对作品的深度思考,更不用说精神领域的升华,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和创新能力的萎缩。
二、大学语文需按照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来进行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语文”,主要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无疑有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
但是,大学生毕竟已有中小学语文学习的经历,在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已有相当的基础,没有必要再去重复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路数,过于突出工具性。
在技术理性盛行和中小学素质教育还难以落到实处的今天,大学生虽然仍需进一步提高母语应用能力,但更需要的是人文素养。
而这又不是文学教师们对学生进行满腔热情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教育所能奏效的,因而用“大学文学”取代“大学语文”显然也过于狭隘。
我们认为,通过阅读富有审美情趣和思想启迪的经典文本,既可以触动和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关怀,从而获得人文营养,又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因此,一本选文精美、人文意蕴丰厚的大学语文教材,是人文熏陶的经典、审美教育的华章、语言训练的范本。
在这个意义上,并非只有文学文本才具有审美的因子,半部论语也好,史家绝唱也罢,又有哪一点输给了文学?“上帝死了”的预言,“诗意栖居”的渴望,都充满了文学性,或者说其内涵之深刻、形式之规范、语言之纯粹,足可称语言文学的典范。
基于此种理念,大学语文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人文―审美―工具”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
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若能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还能获得一种人文素养和情怀,那是我们的莫大欣慰。
“专业成才,精神成人”,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努力方向。
结束语
经过几千年文明积累起来的中西方文化中渗透着各自的民族个性,对本民族的灵魂的塑造起过重要的作用,每一个经典作品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人文精神。
通过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大
学生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西方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培养起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格品质。
大学语文教师通过阐释经典作品的思想内涵,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带领学生追求美好的理想,从而产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钱理群.今天的中国不能没有梦,寻找北大[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3:241.
[2]冯大建,迟宝东.主体、对象与技术条件――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三要素[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3]薛涌.北大批判[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13.
[4]蒋承勇.“专业崇拜”与大学生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1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