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论文(经典6篇)

时间:2014-01-09 01:19:3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篇一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个性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基石。幼儿个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个性特点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本文将从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良好的个性特点,如乐观、自信、独立等,可以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此外,良好的个性特点还可以提高幼儿的自我认知能力,使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

其次,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家庭和学校应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家长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此外,幼儿园可以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景教育和情绪管理等方式来引导幼儿正确处理情绪,提高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

最后,培养幼儿良好个性需要注意一些策略。首先,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都是独特的,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其次,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通过让幼儿参与感兴趣的活动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此外,教育者还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合作和分享的活动来促进幼儿的社交发展。

总之,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对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特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以及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教育者还应该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促进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篇二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个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个性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基石。幼儿个性的培养不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还对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个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个性对幼儿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个性特点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例如,乐观的个性可以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自信的个性可以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此外,良好的个性特点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其次,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首先,家庭和学校应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家长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同时,家长和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来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教育者还可以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培养幼儿的情商和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情绪,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最后,教育者在培养幼儿良好个性时需要注意一些策略。首先,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都是独特的,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其次,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通过让幼儿参与感兴趣的活动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此外,教育者还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启发式教育和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来激发幼儿的思维潜力。

总之,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对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特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以及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教育者还应该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篇三

  摘 要

:良好的个性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更是一个人心里健康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个性品质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有的幼儿自尊水平低下,自信心极差;有的幼儿胆子小,怕做事,缺乏独立性意识;还有的幼儿破坏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极强,使幼儿教育面临“棘手”的问题……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

  为了培养幼儿从小就有一个健康向上、自信、积极、活泼开朗的好性格,我们很重视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由于幼儿初次离开家庭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有的孩子会因为想妈妈而哭,有的孩子会因为不熟悉环境而害怕,还有的孩子会因为性格上的问题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老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例如:

  (1)我们经常在活动区里投放一些幼儿喜欢玩儿的玩具,幼儿之间通过玩儿玩具,学习交往、学习合作,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和分享合作的愉快。

  (2)通过引导幼儿在自然角里培育植物,孩子们会在每天为植物浇水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和求知欲。

  (3)通过鼓励幼儿饲养小动物,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4)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把课堂搬到户外,让孩子们在看“迎春花吹喇叭”、看“柳姑娘的长辫子”;在炎热的夏季,孩子们在捉蚂蚁,找蚯蚓,捕蝴蝶,观看雨后彩虹的快乐中,争论着“蚂蚁到底是六条腿还是八条腿”;凉爽的秋季,我们带着孩子们在捡落叶的快乐中学会了分类、学会了搜集、学会了制作标本;在寒冷的冬季,孩子们在寒冷的风雪中感受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体验着什么是克服困难?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强的意志……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扩大了孩子们的眼界,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性格,健康了孩子们的心理。在良好的生活环境里,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被不断地激励起来。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中,认知、情感、能力、个性等越来越提高了。孩子们在玩儿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愉悦了情绪,在愉悦中健康了自己的心理。

  二、在游戏中促使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健康的游戏和有兴趣的劳动,满足了幼儿渴望实践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能促进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

  在幼儿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若能积极地参与他们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幼儿大力的支持、合作和引导,将有助于幼儿形成坚韧的性格和有“主见”的个性。有一次,许多孩子想玩儿“警察抓坏蛋”的游戏。但是,由于谁都不想当“坏蛋”,孩子们的游戏有点儿进行不下去了。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并在游戏中扮演“坏蛋”,不仅促成了幼儿玩儿“警察抓坏蛋”游戏顺利进行,而且还引导孩子们在抓“坏蛋”的过程中,通过躲藏、追逐、周旋、抓捕、狙击等过程,培养了孩子们的机智,锻炼了孩子们的胆量,提高了孩子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当孩子们齐心协力把“坏蛋”抓到手的时候,他们对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等有了基本的认识和区分;他们对团结合作,齐心协力,不怕困难,夺取胜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游戏中谁都不想当“坏蛋”和敢于同“坏蛋”周旋、勇敢抓捕“坏蛋”的行为,就是孩子们良好个性逐渐形成的最好证明。

  三、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向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源泉。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很注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当时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事情,来创编幼儿能理解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儿歌以及儿童歌曲等。用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去教育幼儿本人。

  例如:在故事《小手回来了》讲完之后,在孩子们中间引起强烈的反响。许多孩子都对不爱劳动的嘟嘟进行批评,都赞扬波波是一个聪明、勤劳、爱劳动的好孩子。他们表示要学习波波,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学做自己能做的事,做一个有独立性的好孩子。

  四、把爱、尊重和严格要求融入到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中

  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把爱、尊重和严格要求融入到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工作中,是幼儿的个性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有渴望参与成人活动的愿望。我们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要尊重幼儿?尊重幼儿什么?怎样做才能尊重幼儿?其实,就是把我们自己也当做孩子的一员。在孩子们发生“矛盾”的时候,认真倾听孩子们的争论,然后再引导幼儿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学会友好交往和团结友爱,不断培养孩子们优秀的性格。

  五、家园携手 共育幼儿

  家园共育幼儿,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由于幼儿每天往返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生活场所中,因此,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受到的教育在家庭中得不到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培养就得不到衔接,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幼儿就会出现“两面性”的倾向。这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向家长宣传“理性”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克服溺爱孩子的心理,尤其是祖孙三代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更应该保持家庭成员教育孩子的一致性的态度。

  (2)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培养,不强迫孩子去做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事情,重视对孩子进行能力培养,引导孩子参加社会活动。

  (3)真诚的向家长提供有关家教方面的书刊,指导家长在孩子面前如何以身作则,如何摆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增强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和检查孩子言行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姚本先; 张灵当代学前教育2010-04-15

  2、农村家长的幼儿心理健康观研究于小盼西南大学2011-04-10

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篇四

  摘 要: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影响人身心及工作生活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个人能否成功,重要的原因不在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在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应是全社会关心的重要课题。养成良好习惯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还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好习惯逐步养成。

  关键词:

社会环境;幼儿;品质;养成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影响人身心及工作生活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个人能否成功,重要的原因不在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在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众多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人的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应是全社会关心的重要课题。

  一、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的良好个性品质

  1.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学会尊重幼儿

  懂得放手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引导他们观察社会事物,体验社会生活。例如,幼儿做错了事不能横加训斥,要幼儿换衣服时也不用命令的口吻。所谓理解与尊重幼儿,就是以幼儿为主体,是我们适应幼儿而不是强迫幼儿适应我们。

  2.重视组织儿童的群体生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

  我们应让幼儿入幼儿园,接受集体生活,通过集体生活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之间的交往所建立的友谊可以使他们获得平等的人际交往,产生安全感与自信心。有助于幼儿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个性,克服自私、孤僻等异常性格,发展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因此,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社会适应性和独立能力。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

  二、将品德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首先,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如,有的幼儿帮助别人穿衣服,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骂人的幼儿随时进行建议式的引导、教育,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幼儿的心灵。其次,文明行为的培养。伴随着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与外界的交往,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形成优良的文明行为,鼓励幼儿争做“文明小宝宝”。再次,行为习惯的培养。当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幼儿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会谦让,共同解决问题。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形成于幼儿的生活,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主题教育教学环境中

  1.活动室内环境创设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如,在“我们的祖国真大”这一主题创设中,我们布置了“各族娃娃手拉手”“中国雄鸡图”等,在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图片、材料、布置展览的过程中,让幼儿熟悉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2.区角环境创设

  在活动室内设置各种适于幼儿活动与操作的区域或角落。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实践,满足自己参与社会的愿望和情感的体验,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活动角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往空间,使他们懂得了相互谦让、团结协作、互帮互助。

  四、品德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

  1.角色游戏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

  开展角色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道德情感。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要细心照顾“幼儿”,“幼儿”要尊重长辈。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并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2.桌面游戏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

  幼儿玩桌面游戏时,容易因争抢玩具而产生纠纷。这时,教师要教育幼儿团结友爱,知道玩具是大家的,小朋友要在一起友好地玩,不独自占有。需要别人的玩具时,要征得他人的同意后才能拿。这时对幼儿进行巩固、强化合作精神,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

  五、注重家园互动,共同促进幼儿品德健康地发展

  家长要教育幼儿学会关心长辈,为他们分担忧愁,学会分享,为长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要培养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家长应鼓励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小培养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因此幼儿园、家庭、要相互协调一致,根据幼儿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道德修养。

  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所采用的方法

  1.创设良好的环境,调动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积极性

  第一,我从精神环境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愿望。例如,通过表演“小猫和小弟”“小猪变干净了”等故事去感染幼儿,让他们在看看、听听中知道讲卫生光荣的道理。第二,我从物质环境入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生活习惯”的培养内容,在活动室为幼儿创设了能力角、娃娃家,配置了供幼儿练习系鞋带、穿衣服用的物品。

  2.经常鼓励,多表扬

  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针对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对于按时入园、独立进餐等表现好的幼儿,及时地鼓励并奖励他小红花。针对个别特殊的幼儿,对于他的点滴进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鼓励。

  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种连锁条件反射系统。可见养成良好习惯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还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习好惯逐步养成。为了让幼儿成为健康、聪明、勇敢、坚强的栋梁之材,让我们家园共同努力,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幼儿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8.

  [2]李生兰。学前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8.

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篇五

  摘要: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对于幼儿未来的成长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角色游戏,正好为幼儿提供了很好的交往契机。教师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提供良好的游戏环境,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得幼儿掌握交往技能,从而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幼儿 角色游戏 交往能力

  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交往是不可避免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项人生体验,尤其是自幼儿时期开始就应该注重交往,适应个体发育与成长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实现个体化到社会化的转变。幼儿可以经由社会交往来进一步加深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程度,降低任性性格的养成可能,改善过分自我的不良行为,有助于扩展社会活动范围,增强调节能力,顺利张扬适宜适度的个性化,实现社会行为与社会要求相统一的良性循环。通过大量理论和实践可以得出,幼儿能够通过角色游戏实现现实生活的创造性反映,以游戏过程中的各种角色身份,再现不同环境的社会生活,使其能够尽早体会成人经历,深化社会理解,促进相互交往。因此可以说,角色游戏的特殊性在于增益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本文以此为基础,逐步展开角色游戏的内涵,探讨其对于幼儿的社会交往意识和相应能力的培养功能。

  一、 相关概念简述

  交往是贯串我们一生的活动,幼儿却是我们一生的起点站。因而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行为就变得非常的具有意义。而接下来,我们也会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幼儿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直接反映幼儿社会交互性的渠道,如果能够实现幼儿与同伴的成功交往,就能通过受欢迎程度响应其同伴交流敏感性及带来的种种影响。学界专家定义的幼儿交往能力,主要指的是参与交往活动时幼儿所感受到的同伴关系,并对其加以处理、协调和适应的能力之统称。对于成人来说,交往能力包括了各种各样成熟化的交往技能与策略,想方设法地扩展与巩固人际关系。而幼儿显得比较稚嫩,基本上是以分享与合作等较少冲突的方式来锻炼交往能力。幼儿交往能力反映出该阶段交往策略的初级化,仅仅指向浅层次的交往认知,并未延伸出高水平的个体交往技能。

  (二)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富有相当广泛的创造性,幼儿可以借助角色扮演,结合大胆的想象与模仿,反映出自己理解的现实生活。角色游戏主要包括主题、游戏规则、情境假设、游戏动作、物品假想和角色扮演。受限于生活范围,幼儿多会扮演自己比较熟悉的人物,如小伙伴、老师和爸爸妈妈等。老师在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要强化幼儿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设定好主体情境与游戏规则之后,交由幼儿进行角色把握,合理演绎。

  二、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意义

  (一)幼儿交往能力的意义

  如果幼儿不知道怎样与他人相处,那么他会不断徘徊在孤独寂寞的道路上,同时还会形成强烈的自卑感,这会为他未来的成长造成巨大的阻碍作用。实际上,人在社会生活中习得正确、良性的交往技能是非常关键的。幼儿处于人类成长的萌芽阶段,在对其开展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关于其交往技能的培育活动。

  (二)角色游戏的意义

  幼儿园一般都会设立各种各样的游戏,其中,最受儿童欢迎的当属角色游戏,进行这样的游戏时,儿童会表演和再现日常生活的相关场景,模拟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并从中获得社会交往的经验和技巧,增强人际智能水平。不仅如此,开展游戏活动时,幼儿也能够了解怎样保障自身的合理权益,如何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从而使游戏顺利进行。所以,笔者经常会开展各式各样的角色游戏,提升幼儿园小班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

  三、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自身的智力心理因素

  现在,幼儿在和同龄儿童开展交往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将自己摆在最为主要的位置上。每个人都具有自我意识,但这种意识过于膨胀就会严重阻碍其形成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这类群体往往仅凭自身的喜好和利益而行动,不能理解他人,因此无法有效地与其进行交流。对于幼儿来说,外在表现为固执己见,不能关爱他人,难以和谐相处。

  没有分享的理念,也不善于协作。在实习期间,通过观察,发现极少数幼儿具备良好的交往技能,并且大部分幼儿还没有形成交往的概念,不善于分享与协作。因为幼儿在幼儿园中,一般只会关注自己有兴趣的玩具内容,排斥与他人共同分享。开展集体游戏时,往往也难以一致,从而阻碍了交往。

  2.幼儿园管理引导因素

  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摩擦。幼儿园里经常会出现幼儿因争抢玩具、言行激烈而出现摩擦。在这一过程中,谁都不愿意忍让对方,严重的还会造成大大出手的后果,假若他们具备正确的交往技能,就可以有效防止摩擦的产生。不过因为幼儿的思维与行动还处于成长过程中,因此教师要对其不良行为加以指正,使幼儿学会恭谦礼让、团结友爱,形成温和的性格。

  (二)造成幼儿交往能力匮乏的原因

  1.家庭原因与社会原因

  我国目前大量的家庭都奉行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很多幼儿被父母等长辈过于宠溺,并将这种自我中心的心态代入了和同龄人交往的环境下,一旦无法满足自身需要,就会变得任性而暴躁。

  同时,目前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很多人都认为在幼儿时期就应该让幼儿学习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他们觉得幼儿的交往能力是不需要培养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提升,这样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

  2.幼儿园环境原因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造成幼儿与同伴交往的不协调。如果教师不注意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惩罚幼儿,就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从而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等特征。

  四、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幼儿交往的措施

  (一)养成愿意与人交往的习惯

  交往的重要部分是语言,应创造条件,让幼儿学会一些基本的交往语言,大部分幼儿不善于与人交往,就是因为不会如何与之交谈。教师可与幼儿扮演亲属关系的角色,例如教师扮演妈妈,幼儿扮演孩子,教师再以角色的身份主动与幼儿进行交谈,从而教会幼儿一些基本的交往语言,如打招呼、告别、表示感谢、接受以及拒绝时常用的语言。

  (二)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

  前文提出,现如今,大多数幼儿属于独生子女,以至于幼儿的交往对象大多数为成人,特别是家人。家人溺爱孩子,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造成了幼儿任性、以及自我的性格。所以,在游戏中,常常与同伴之间出现矛盾:

  1. 角色分配

  几个幼儿想扮演同一个角色,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引导幼儿轮流或者是进行猜拳来解决,让幼儿自己进行协商。

  2. 材料分配

  游戏时,出现了一些新玩具,这些玩具,会成为幼儿争夺的焦点,每个幼儿都想得到新玩具,在这里就发生的争抢,从而造成玩具的损坏。这时,教师应进行引导,玩具是如何坏的?现在玩具坏了,不可以玩了,应该怎么做?让幼儿进行讨论,得出应该轮流玩玩具的结论。

  3. 角色交往

  这是最困难的一点,需要产生矛盾的双方达成一致的想法,最终再提出合适的方案。所以在这里,教师可先不出来解决矛盾,把机会让给幼儿,让他们在解决的过程中学会交往的技能。如果幼儿无法解决,教师可适当地提示幼儿该如何做。

  (三)开展角色游戏,塑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进行角色扮演,并从中学习和锻炼行为技能。幼儿能够在角色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切身的体验,感受到各种角色所包含的情感。幼儿也可以在角色游戏力学习到不同的劳动技能,从而更加切实地了解劳动者,明确劳动的辛苦。通过角色当中所存在的行为约束,能够达到对幼儿坏习惯加以约束的目的,从而排除阻力,顺利地完成任务。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幼儿社会交往的技能,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了幼儿的良好品质。

  鼓励幼儿主动地参与不同地游戏,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在幼儿园中,最为常见的活动就是游戏,在幼儿当中受到广泛的欢迎,对于幼儿交往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来说,角色游戏是一个重要的交往平台。幼儿能够在角色游戏里跟同伴之间进行深入地交往,同他们进行有效的交流,并共同合作。在角色游戏里,能够教会幼儿去遵守纪律,并且要积极地履行义务。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交往机会,对他们自身的想法加以调整,学会对别人的观点加以适应,从而掌握交往技巧,学会正确地竞争,以及如何合作,从而切实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在角色游戏结束以后,需要教师对幼儿加以正确地引导,促使幼儿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以及所见所闻,积极地同大家交流意见。如此一来,既可以增加游戏的吸引力,又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双向交流的平台,进行平行学习,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游戏期间,教师需要对代表性较强的情节加以及时地捕捉,抓住时机,在幼儿具有良好的想象力还有创造力的时候,及时地讲评,对游戏内容加以丰富。并引导幼儿对游戏细节进行回顾,并针对中间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共同需求解决办法。

  依据幼儿兴趣,进行游戏环境的创设。幼儿在生活里积累实际经验的主要途径就是对大人行为进行观察,并加以学习和模仿,进而扮演起社会角色。幼儿通过角色游戏将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反映出来。对于幼儿的成长来说,最为基础的就是环境,如果幼儿处在一个良好的环境当中,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幼儿积极地同同伴之间进行交往,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愿意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看法的环境。

  引导幼儿产生交往意愿,促使他们积极地进行交往。成长过程中,幼儿首先接触的是家庭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自己处于中心的地位,然后又会处于集体环境中,这是需要和同伴之间共同相处,这称得上是幼儿的一个成长转折点。要想让幼儿积极主动地交往,就需要教师对其加以有效地激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此外,教师还能够鼓励外向的幼儿多接触内向幼儿,从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结论

  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进行情感沟通,传递相互间的思想;在幼儿不断实现社会化期间,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可以起到极为有效地作用。角色扮演游戏能够加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加深彼此间的了解,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此外,在交往过程中,可以帮助幼儿愉快地成长,形成积极的交往意识,掌握交往技巧,从而提高幼儿的社会化能力,能够在社会当中得心应手地处理人际关系,保持正确的心态,积极地面对一切。

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篇六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三至六岁是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将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习惯一旦养成,要再改就会比较困难,花费的精力也就更多,而且,还会养成今后粗心大意,毛毛糙糙的毛病。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才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小班幼儿习惯的培养也就成了关键和基础。现在我就我在小班进行的习惯的培养的一些做法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和分享。

  一、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

  作为小班教师,首先就要学会善于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采取有趣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做到因人而异,从而来纠正幼儿的偏食、挑食及不良的进餐习惯,从小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是幼儿园教育和保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平时有好多家长问”我的孩子吃饭怎么样?今天吃什么?孩子把今天的饭菜全吃完了没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情。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平衡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物质条件。但目前有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吃得“好”,却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许多幼儿形成吃饭挑剔、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身体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班55名幼儿,听家长介绍大部分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多数幼儿在家是成人喂食的,更由甚者是追着喂,哄着吃,甚至打骂等,更别提良好习惯的培养了。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生活卫生习惯的变化,口味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由在家的几个大人围着转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在开学时的调查观察中,多数幼儿根本不知道一口饭一口菜和餐时保持“四净”且餐后整理的常规。还有偏食、挑食的现象较严重。但幼儿饮食习惯的可塑性较强,我们就有意识地进行了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及时地纠正他们的不良饮食习惯,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

  二、纠正幼儿的偏食、剩饭情况

现在生活条件一般都比较好,家长们对孩子吃的方面更是毫不吝啬,但幼儿的偏食现象却是非常普遍的,有的家长更是束手无策,拿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如何纠正幼儿偏食的不良习惯呢?我是这样做的:

  1、及时调查、了解幼儿的偏食情况我发现幼儿的偏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家长自己不喜欢某种食物;身体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等。

  2、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我就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我班有些幼儿对某种食物高兴时能吃一些,不高兴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对待这样的幼儿,在饭前,先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长高,长聪明,看谁吃得又多又香。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相互比着吃,往往会吃得很香。对偏食、剩饭的幼儿那怕是一点点进步,我都给予鼓励,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

  三、让幼儿习惯餐前洗手

手接触外界物体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别是孩子,由于好动更易将不洁东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饭前不洗手,就会将手上的细菌吃进体内而生病。因此,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十分重要。我按照生活卫生习惯领域目标中的洗手方法进行组织,让幼儿知道洗手的顺序(挽袖、打湿、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净,甩手上的水),刚开始学时,一不注意,孩子们的袖子就弄湿了,借此机会,我就给孩子们做示范——挽袖,并一边洗手一边教幼儿说:“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缝里搓搓,一-二-三,小手甩甩干。”这样,使幼儿养成食前洗手的好习惯。

  四、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

在幼儿园里,经常会看到孩子把脱掉的衣服随手一放,把玩具随手一丢。为了让孩子有初步的责任感,也为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我们首先从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入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我们将整理习惯的培养融入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1、让幼儿感受环境整洁带给人的愉悦情绪,让孩子自己动手塑造的清爽整洁的活动室。

  2、建立规则,养成好习惯。有了整洁有序的环境,就需要保持,而这是最困难的。教师如果经常说教,就会导致孩子反感或者盲从。我提倡让幼儿自己建立规则,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如吃完饭,引导孩子讨论怎样保持整洁,孩子们讨论出吃完要把桌子扫干净,把碗摆放整齐。

  3、信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会做许多事情,但许多大人对的孩子总是不放心,事事亲为,处处小心谨慎,把孩子庇护在自己的翅膀下。其实,只要相信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去干。如每天入园时,让孩子帮忙搬桌椅,放学时,鼓励孩子帮忙整理活动室。信任,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创造一切条件,只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相信他们都能做好。信任孩子,让孩子自己整理,不仅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更能促进孩子能力的发展,而且保持了良好的师幼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

  五、培养幼儿课堂上的良好习惯。

  幼儿的天性好动,常常是上课不到几分钟,他们就坐不住了:有的把腿放在小椅子上垫着坐;有的趴在桌子上;有的低下头玩自己身上的东西;有的去弄别人;反正刚刚入园的孩子总是有许多不同的花样。虽然教师怎样设计有吸引力的活动是关键,但是培养幼儿课堂上的良好习惯也很重要。我们知道孩子会盲目的模仿别人,不管对错,因此,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是不错的选择。

  在孩子的心中,教师的地位是最高的,经常会听到家长说孩子说:“这是老师说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可见,幼儿把教师当作自己最直接的学习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坐姿,我教孩子玩关门的游戏(就是坐在小椅子上两脚并拢)并且说谁的门没有关好,大灰狼就会来偷东西,我们还要把小锁锁上(就是把小手放在小腿上),因为不想要大灰狼来,孩子们都很认真地关门上锁。同时,我也以身示范,紧紧地把门关紧、把锁锁上。就这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为幼儿树立正确榜样,在积极的师

  幼互动中促进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

  六、强化行为习惯的形成

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实践和强有力的措施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幼儿的习惯形成。我常常用的是:

  1、表扬与激励

  表扬是对幼儿正确行为的肯定,能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巩固好习惯的形成。一个微笑,一句赞扬的话,一个肯定的动作,就能让孩子们不断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如:“你小手洗得真干净”,“你能将纸屑扔进垃圾箱,大家都喜欢你呢!”;“你主动把玩具让给小朋友玩,小朋友很乐意和你玩,真好”。教师给予认同、赞赏的积极评价,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会强烈地增强幼儿的自尊与自信。幼儿在肯定、赞许、鼓励和期望中,能极大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动积极性,强化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2,督促与检查

  督促、检查是强化幼儿良好的生理卫生习惯形成的有效手段。由于幼儿自制力较差,良好习惯的形成就必须紧紧依靠督促、检查,教师在组织一日生活时,活动前要提醒,活动中要检查,做生活的有心人。还要为幼儿寻找机会,创造条件,有意识的督促幼儿正确行为的反复练习,摒弃不良行为。

  2、家园合作,家园共管。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不仅对幼儿的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在很大的程度上也限制并影响幼儿的交往能力及人际关系。让家长信任我们,尊敬并听取我们的看法,让家长感到教师在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和提高,感到老师比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孩子,这样争取到家长的理解,并积极支持,对帮助幼儿养成好习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生活中反复刺激幼儿的行为,管理好每天的行为而逐渐成为习惯,这对幼儿以后的生活有着决定性的改变。当然,孩子年龄小,判断是非能力差,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无时无刻关注,这就要我们和社会、家庭给予理解和关注。

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论文(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