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制药最新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精简3篇)

时间:2013-07-02 01:13:1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微生物制药最新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 篇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生物制药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篇论文将介绍微生物制药的最新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微生物制药是利用微生物生产药物的一种生物技术。通过对微生物的改造和培养,可以生产出各种药物,包括抗生素、免疫调节剂、生物制剂等。微生物制药在医药领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微生物制药领域的最新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微生物是制药的重要资源之一,通过对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可以发掘出更多的有药用潜力的微生物,为制药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2.微生物代谢工程:通过对微生物代谢通路的研究,可以改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提高药物的产量和纯度。微生物代谢工程是微生物制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3.微生物发酵工艺的优化:微生物发酵是制药过程中的核心环节,通过对发酵工艺的优化,可以提高药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4.微生物制药中的新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生物制药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技术,如基因编辑技术、蛋白工程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推动微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

未来,微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多样化药物的开发: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微生物制药需要开发更多的多样化药物,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生产工艺的绿色化:在微生物制药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原料和能源。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开发更加环保和节能的生产工艺,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智能化制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微生物制药将更加智能化,实现自动化控制和优化生产过程。

总之,微生物制药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微生物制药将会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微生物制药最新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 篇三

微生物制药最新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

  我国是微生物制药生产大国,每年会产出数以亿吨的微生物药剂,其中以抗生素类药物为主。如此大的生产规模使得我国微生物制药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从近年来看,我国微生物制药研究方面还相对薄弱,一些微生物制药企业只注重眼下的药物生产,对于微生物制药研究以及未来微生物制药的发展趋势评估却始终不重视。随着我国加大对微生物制药研究的关注力度使得相关领域对于微生物制药研究逐渐重视起来,本文对微生物制药的研究进展以及发展趋势做了分析与阐述,希望能够对我国微生物制药研究起到一定作用。

  1微生物制药的概念及特点

  微生物制药领域较为广泛,其中人们最熟悉的应当是抗生素类微生物制药,其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各类感染和肿瘤。近些年随着基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微生物制药所涉及的领域不再单纯用于感染及肿瘤的治疗,而是涉及到了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和拮抗剂等等。这些药剂其本身的活性已经不再局限于对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进行抑制和限定的范畴,因此其也不能单纯地再被统称为抗生素。目前,将这些不同功能的药剂统称为微生物药物,而对这些微生物药物进行生产则被称为微生物制药。

  2微生物制药的研究发展

  2. 1生物制品的研究发展

  2. 1. 1疫苗

  疫苗是最为常见的生物制品,有多种不同的类型。近几年研究最为成功的是禽流感( 甲型H1N1) 疫苗,此种疫苗的防疫效果极为显着,被大规模应用在人群中,使得H1N1型流感在人群中的感染几率迅速下降,表现出了极为优秀的抗流感性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H1N1疫 苗 的 效 果 却 在 不 断 衰 退,很 多 易 感 染H1N1的人群其感染几率再次上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已经接种了H1N1疫苗但依旧被感染的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极为必要。

  2. 1. 2类霉素

  类霉素是一种毒素,其最具代表且对人体威胁与伤害最大的是贝类麻痹性类霉素,这种类霉素能够在短时间内麻痹人体呼吸系统从而造成死亡。目前,类霉素已经成为世界公共卫生组织所关注的焦点性问题。大部分人之所以会感染类霉素,是由于食用了含有贝类麻痹性类霉素的牡蛎或其他贝类食品从而导致中毒。这种毒素主要作用在人类的神经系统,使人类出现神经麻痹从而导致窒息死亡。世界上大多数沿海国家和地区都曾出现贝类麻痹性类霉素的中毒事件,1981年西班牙有5 000余人中毒,1983年菲律宾有300人中毒,21人死亡。贝类麻痹性类霉素的毒性极强,其毒性高达眼镜蛇毒的80倍以上,因此死亡率几乎高达100% .如果摄入量超过了限量很容易直接造成食用者死亡,而目前却没有对贝类麻痹性类霉素的特效药物。

  2. 1. 3免疫血清

  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之为免疫血清。免疫血清最大的功效是对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作用使其能够进行人工被动免疫,从而让机体对某种毒素或者病毒产生免疫力,达到治疗和预防的效果。但是这种被动的免疫方式注定其抗体不会始终作用于人体,其在人体停留一定时间后就会自动消失,因此其作用时间较为短暂。目前,对于免疫血清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细菌培养分离以及生化鉴定和血清学实验。在这些诊断方式中细菌培养分离的结果并不准确,因为当患者服用了抗菌药物后其细菌培养分离的结果可能是阴性,因此血清学实验则成为了较为理想的诊断方式,在血清学实验中,到目前为止肥达反应始终是较为重要的确定伤寒的实验室指标。

  2. 2抗生素的研究和发展

  抗生素中被最早发现且最为着名的是1929年所发现的青霉素,其经过研究后成为了最早应用于医学临床的抗生素,迄今为止青霉素依旧被广泛应用,而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头孢类抗生素在我国的应用则更为广泛,其对于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以及黄金葡萄菌等治疗都有着较为理想的疗效。在

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是第二个生产并应用于临床上的抗生素,其对于结核病的治疗效果极为显着,链霉素属于不含伯胺基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采用两种方法制备免疫原。一是利用醛基可以采用O -( 羧甲基) 羟基胺法,将其生成含有带羧基的半抗原衍生物,然后采用碳化二亚胺法,将带有羧基的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的胺基或者羧基结合。二是利用链霉素其醛基直接与载体蛋白的胺基缩和。

  2. 3干扰素

  干扰素本身是一种活性糖蛋白,其大部分被应用于抗病毒和抗肿瘤的医疗领域,干扰素还可以对人体免疫系统进行调节,其本身也是人体防御系当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干扰素已经在病毒性流行感冒、带状疱疹、乙肝以及肿瘤等病症的治疗方面被普遍采用并且效果较为理想。干扰素在早期是利用病毒来诱导人体白细胞生成,这种方式的弊端较为明显: 其一是产量低,其二则是造价高。目前随着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干扰素可以通过大肠杆菌和粮酒酵母中表达,利用工业来进行发酵生产。目前对于乙型肝炎病毒而言,干扰素仍是最为常见且较为有效的治疗药物之一,其对患者的肝硬化有一定延缓作用并且可以抑制肝炎病毒的发展。

  2. 4甾体激素的研究发展

  甾体激素是仅次于抗生素的第二类药物,其本身的化学结构极为复杂,以目前的制药手段仍没有办法通过全合成的方式来制取,因此,只能采取对含有载体母核结构的天然产物进行提取,然后半合成而取得。在20世纪70年代前,大部分的甾体激素类药物都是通过薯蓣皂素作为原料,但由于薯蓣的价格在70年代后大幅上涨并且资源几近枯竭,因此,国内大部分公司开始对新的甾体激素药物原料进行研究,目前随着微生物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非常容易被得到的甾醇可能在未来能够被充分利用。

  3微生物制药研究的展望

  微生物制药中生物合成是一个重点内容,也是未来微生物制药的主要发展方向。生物合成是目前医药品研究的主方向,全球已经有一半以上的药品是通过生物合成而制取的,这种合成方式远比传统意义上的化学合成方式更加简便且能够有效提升经济效益。未来生物合成必然会被更加广泛地应用,除了目前我们所熟悉的各类抗生素,例如: 青霉素、链霉素和庆大霉素等,许多用于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也同样会采用生物合成的方式进行药品的制取,不仅如此,随着微生物制药研究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将研发重点放在目前一些不治之症上,例如: 糖尿病、心脏病、艾滋病、癌症等领域。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我国人民而言,未来最为关注的就是如何对各类疾病进行更加有效的治疗以及自身寿命的延长,而这正是未来微生物研究的侧重点,因此,必须加大对微生物制药研究的重视,从而使我国能够在国际微生物制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吴剑波。微生物制药[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 王艳红,贾桂燕,余丽芸,等。微生物制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1,(01) :175 - 176.

  [3]Zhu FC,Wang H,Fang HH,et al. A novel influenza A(H1N1)vac-cine in various age groups[J]. N ENSL J Med,2009,361(25) :2414- 2423.

  [4] 刘兴安,吕金燕,杨明媚,等。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人群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免疫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27) :159 -160.

微生物制药最新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