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篇一: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战
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领域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而提供的教育。在现代社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将探讨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
首先,职业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个体而言,职业教育能够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个人职业发展。同时,职业教育也能够满足社会对各行各业的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进步。
然而,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的限制。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低端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待遇较低。这导致了一些人对职业教育的负面看法,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次,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职业教育需要适应新的需求,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此外,职业教育还面临着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的不足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待遇,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其次,职业教育机构应与相关行业密切合作,了解行业需求,调整培养方案,提高教育质量。此外,教师培训也是关键,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最后,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通过政府的支持、职业教育机构的改革和教师的培训,我们可以克服这些挑战,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社会和个体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篇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改革。本文将探讨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
首先,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新兴产业和新兴职业不断涌现,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因此,职业教育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此外,职业教育还需要与相关产业密切合作,开展实训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是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传统的职业教育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然而,在现代社会,仅有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职业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能力。
再次,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职业教育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价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职业教育还需要加大对教师的激励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待遇,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从事职业教育。
最后,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加强与普通教育的衔接。传统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被看作是两个独立的系统,缺乏有效的衔接和转换机制。然而,在现代社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应该相互补充和融合。职业教育应该从普通教育中吸收一些通用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普通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改革方向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与普通教育的衔接。通过这些改革举措,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社会和个体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篇三
摘要:
新文化史在叙事材料、叙事风格和叙事方式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主要表现为故事与“碎片、从“文本到“修辞,以及影像资料的运用。
职业教育叙事发展存在着“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为叙事较少且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描述、叙事风格单一,不追求修辞、叙事方式单调等方面。
新文化史所取得的突破,为职业教育叙事的转向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关键词:
新文化史。
教育叙事。
职业教育。
文化研究
新文化史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史学界重要的转折,以法国、美国和英国最具代表性。“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林亨特的《新文化史》《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还有罗伯特达恩顿的《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以及彼得伯克的《图像证史
》《制造路易十四》等都是推动新文化史发展的重要代表。
其中,新文化史关于“叙事的突破,值得教育界借鉴和学习。
一、新文化史中的叙事转变
(一)叙事材料:故事与“碎片
新文化史学家戴维斯在其著作《马丁盖尔归来》(LeretourdeMartinGuerre)一书中,以法国南部山区流传已久的故事为原型,
通过这个历史小人物,放眼到十六世纪法国南部农村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戴维斯将法官让德葛哈斯的记录、证词作为第一手研究资料,作为一名严谨的历史学者,戴维斯对葛哈斯的案件记录反复考察,对比市面上已出版的书籍,进而进行比对和印证,并且她本人还去了法国南部山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访谈,“通过大量的、琐碎的资料还原他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关系和性格命运等。
[1]在传统史学叙事中,这是根本不会发生的。再如,对影像碎片的重视。
1945年4月英国军队在贝尔森制作的影片,在著名的纽伦堡大审判中作为重要的证据来使用,影片中所提供的证词让人永远也不可忘记那些记忆。
在新文化史之前,影像和图像作为叙事材料是不具有信服力的,但是新文化史的学者却更加注重材料的丰富性,且影像类资料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事件。
多版本的历史故事、碎片的材料和鲜活的影像资料,都成为新文化史学者手中珍贵的叙事资料,看似“碎片化的叙事资料,在新文化史学家的手中,却成为一部部优秀的著作。
(二)叙事风格:从“文本到“修辞
对文本的描述和分析,是研究者对研究材料分析能力的综合体现,是研究者展现研究结果的重要过程。
新文化史学者注重对文本的“虚构,“我要把资料的‘虚构’的部分当作分析的中心。
[2]不能停留在字面面上理解“虚构,戴维斯所说的“虚构指的是,在叙事手法方面所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通过外显的“文本来分析内在的“本质,以便获得事实的解释。
史学家将文学领域中的“虚构,引入到了史学领域,读者在阅读史学作品的时候,更加像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将传统史学所注重的叙事风格发生了改变,使之通俗易懂、富有韵味。
“修辞通常应用在文学领域,新文化史的学者受到海登怀特、克利福德格尔茨、罗兰巴特等人的影响,将传统对文本的处理,转变为对通过一个具体案例的处理,创造一种新的历史叙事风格。
正如英国学者彼得柏克评戴维斯所说“就某种意义而言,那是对实证主义者最致命的一击,因为她已侵入了实证主义的地盘。
她展现的是,即使在实证的领域,若不转向研究语言及修辞,你将一事无成。
[3]新文化史的学者将传统历史文本的叙述风格转向了“修辞,并且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这预示着叙事风格的转变会给其他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转机。
(三)叙事方式:影像
提及新文化史叙事方式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传统史学叙事只借助于文本来展现,而今新文化史学者突破了“瓶颈。
再以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为例,在这部著作诞生之前,先在戛纳电影节上映了影片,戴维斯担当影片的历史顾问。
无论在人物台词、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方面,还是在布景、服装、场景选择方面,真实还原了十六世纪法国南部山区村民的生活状态。
影片一经上映,便引发了文学评论家、电影评论家关于电影和历史的学术讨论。
此外,再以罗伯特罗塞利尼所执导的影片《路易十四的登基》为例,该片也是像法国历史致敬的影片,这部影片以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埃尔朗热在1965年出版的路易十四传记为脚本,该部电影也成为他电影事业的转折点,从此之后,他把历史影片当作平民教育的方式,帮助民众通过过去来理解现在。
美国批评家海登怀特主张“影视史学,即“用视觉形象和影视化的话语表达的`历史以及我们对它的思考是对“史学(historiography)的补充。
[1]罗塞里尼认为“电影应当成为写作历史的手段之一,或许,它比其他的手段更有价值。
[4]222与文本写作不同,流畅的叙事方式和对视觉的刺激,能够产生一种“事实效应,尽管影像史学在学术界,就方法论、范式等方面还存在争议,但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已经获得了成功的先例,并且在该领域已经愈发成熟,此外一些职业历史学家已经开始尝试制作历史影片,多数导演和制片人,他们本人都会有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教育背景,并且会请到专业的历史顾问。
文本和影像是传统史学和新文化史叙事方式的产物,虽然对于两者的如何使用依然存在着分歧,但在未来的发展中,二者必将互相促进、相互影响。
二、我国职业教育中的教育叙事
作为一种成熟的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叙事才被应用到教育领域,从此“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阐释。
从教育叙事研究的发展历史角度看,克莱丁宁和康纳利系列研究成果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的诞生。
[5]虽然在教育界获得了大规模的发展,但在职业教育领域较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育叙事较少且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描述
2001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的丁钢教授出版了《中国教育:研究和评论》(目前已有13辑),其中在第2辑刊载了耿娟娟的《教育信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研究》、黄向阳的《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校长的笔记》,以及在第3辑中刘云杉的《帝国权力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
加拿大学者许美德的《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
此外,刘良华教授曾专门建立了教育叙事的网站,主要搜集了中小学老师的日常生活作为叙事内容。
遗憾的是职业教育界尚未形成丰富的研究。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关于教育叙事的论文很少,对文本处理仅限于经验层面的描述,这里所说的经验层面的描述,指的是“教育叙事的类型。
教育领域中的叙事研究类型,共分两类:分析别人的故事和分析自己的故事,叙事材料大多数来源访谈、观察、日记等形式。
新文化史中注重对“微观研究,教育叙事应深入挖掘文本的隐含意义,以获得对文本的解释。
遗憾的是,一方面,由于叙事材料的有限性和视角的局限性,没有对叙事材料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入挖掘,也并没有进行对辅助材料进行详细考证,更没有以平凡人物的叙事故事反映出时代特征、人物性格、生活集体风貌等,即让叙事成为“宏观和“微观的桥梁。
(二)教育叙事风格单一,不追求修辞
除追求艺术效果的教育自传体小说之外,根据可查到的资料来看,会以学术语言来展示,会穿插着对教育现象的理论分析,以“教育现象或教育故事的叙述———教学或教育理论展现,语言并未得到重视,直接后果是教育叙事风格单一。
体现在:(1)叙述故事多以描述在教育活动之中所发生的故事为主,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将故事讲完整即可,这便导致读者可能会丧失对论文的阅读兴趣。
(2)“修辞问题,叙事的修辞之中应蕴含着一种意识形态,“修辞者通过‘讲故事’来诉诸某种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迫使’听众接受修辞者的主张,[6]但教育叙事尚未做到。
综合来看,教育叙事,首先是故事,其次才是一个教育故事,没有故事便没有发生在活动中的教育,因此,丰富教育叙事的故事情节,加强叙事风格的美学,是教育叙事所需要突破的“瓶颈之一。
(三)教育叙事方式单调,影像学尚未被教育学术界广泛认可
从现有的资料看,教育叙事借助于文本来呈现,以公开发表的论文、教育传记为主,而鲜有教育影像。而在影像学中涉及到教育,主要是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艺术学。
“从学科角度来讲,我们的教育研究尚未涉及纪录片领域和问题,从影像的角度研究中国教育问题的著作和论文暂时缺席。
一些已有的研究也只是在外延徘徊,没有切入中国教育的正题和核心问题。
[7]利用文本处理的手段,是大多数教育研究者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时候,所采取的叙事方式,殊不知利用影像、声音,会更加丰富其研究。
美国著名制片人罗伯特加德纳认为,纪录片能够提供“直接的和不容置疑的一类证据,是瞬间捕捉到的事实,不会因为看法、记忆或者语义解释上的错误而导致歪曲。
[4]215利用影像的表达方式,能够真实展现教育活动,而这些教育活动所有的细节活动,恰恰都是围绕着教育的核心价值和关键问题展开。
(四)教育叙事尚未在职业教育领域形成丰富的研究
教育叙事作为一种成熟的研究方法,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一些成绩,但在职业教育境领域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
“当叙事研究被引入教育理论领域,教育叙事研究本身已经不同于哲学、文学和宗教的方式,而更倾向于以一种实践的方式接近教育活动本身,并符合教育这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身。
[8]职业教育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依然可以做教育叙事的研究,因为教育是围绕人的活动,只要有人便会有故事。
教育叙事能够提供对经验的描述,进而对个人行为的理解和诠释。
若要达到该研究目的,必须要进行教育叙事的研究才可以。
而在如今在该领域存在着空缺,因此,为弥补缺失,提高对该领域对教育叙事的研究刻不容缓。
三、启示
(一)丰富叙事材料,重视多元的故事和利用“碎片
研究者在进行教育叙事的时候,应通过故事和“碎片来丰富教育叙事的材料,不能仅依靠文本、日记等。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故事和“碎片是针对新文化史而言。
教育叙事围绕着个人来讲故事,叙事材料来源于个人,研究者应该要考证故事的真伪,尤其是发生在个人身上非常重要的事件,这便是“证人和“证词。
研究者应该倾听多种声音,辨别事件真伪,以客观的态度叙述出事件的始末。
而重要的旁观者,是一个“证人的身份,他见证个人故事的发生和结束,而“碎片材料,作为叙事材料的辅佐性材料,更是一种“证词,在某种意义上,会丰富个人故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比如照片、报纸报道、电视录像等,都可以作为叙事材料。
“证人和“证词围绕着个人来展开,但又不完全是个人的故事,它是新的叙事材料,研究者应该充分利用新的叙事材料,将教育叙事的故事写得更加真实和富有新意。
(二)挑战传统教育叙事的风格,注重“深描和修辞
随着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尤其是文学的影响,教育学应借鉴史学叙事风格的成功转型,表现在文本处理和文本叙述中。
首先,从文本分析到文本加工,注重文本的“深描(ThickDescription)。
教育叙事应从简单叙事走向文本加工,研究者在完整把握故事的前提下,阐述自己对文本背后的人物性格、社会组织、地域文化等,以提供合理的解释,具备整体驾驭文本的能力。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重视“深描的作用,“深入到行为的表层之下去寻找积累的推论和暗示的层次,以及意义的等级结构。
[9]其次,注重“修辞,增添文本的美学性。
新文化史的学者注重对文本的修辞,在写故事的基础之上,注重语言的美学价值。
教育叙事应当重视叙事风格,因此便要求研究者有较高的文字功底,打破学科视角和限制,积极借鉴新文化史所取得的成果。
(三)多元教育叙事方式,增加教育影像
新文化史在影像学方面所做出的突出成就,也给教育者非常好的启发,即可以利用教育影像作为叙事的方式。
通过教育影像作为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改变传统叙事中文本叙事所存在的弊端和局限。
教育者拍摄教育影像已有先例,首都师范大学汪民安教授所拍摄的《米歇尔福柯》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虽然他的研究对象是已逝去的法国思想家福柯,但是汪民安收集了福柯生前大量的视频访谈,可以说综合利用“碎片和影像学,才有了这部实验性的哲学纪录片。
从汪民安教授所拍摄的经历来看,研究者应当注重对平时材料的“碎片化收集,只有丰富的材料做支撑的时候,才能将叙事材料用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此外,研究者应该还要掌握拍摄教育影像和教育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比如把握空间坐标、时间排序、镜头运用等基本拍摄技巧。
而实现这一目标,有两种途径:其一,是研究者本人进行拍摄,无论在取材方面,还是拍摄效果方面,研究者本人最清楚过程和效果。
其二,是研究者委托专业团队进行拍摄,也意味着需要研究者和导演、制片人进行反复的探讨,以达到最终目的。
第一种方式,在新文化史中已经有先例,在其他领域也有成功的影像作品,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但在哲学领域已迈出了脚步。
而第二种方法,看似容易,却也给研究者提出其他的要求,比如和导演的沟通能力、临时处理危机事务的能力等。
(四)重视教育叙事,形成职业教育自身的叙事研究
职业教育领域应该逐渐形成自身的叙事研究,才能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成绩。
具体包括:(1)一流大学中的教授。
以教授来带动,会形成一支非常强大师资队伍,就在根本上保证了学术质量。
专业的师资力量,有着强大的学术能力作为支撑,或许会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弥补该领域的学术缺口。
(2)致力于研究教育叙事的学者。
对于已经在教育叙事取得成功的学者,应该放宽研究视角,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校中的教师、
学生是良好的叙事对象,他们的教育故事丰富多彩,职业“教育行动者接触,努力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将他们的实践话语揭示出来,担当起教育实践的‘阐述者’。
[10]总之,职业教育要形成自己丰富的叙事研究,积极吸取新文化史在叙事方面所获得的成功经验,无论在叙事材料、叙事风格,还是叙事方式方面。
一方面,只有丰富教育叙事研究,才会弥补该领域的缺口。
另一方面,借鉴新文化史所取得成功,才能让职业教育的叙事研究走得顺利。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篇四
【摘要】对于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的改革应该具有针对性,首先就是要针对社会的需求进行改革,其次就是更好地培养人才,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做好学习与工作的衔接。
在相关的教学改革中,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为基本目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使其具备为社会贡献价值的能力,从而真正的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
教学质量。
改革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以及相关的专业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它们是由教育部确定的重点专业,而且还表现在社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程度上。
当前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高科技相关的高素质人才非常缺乏,因此就需要职业教育中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并且要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更好地做好教学的完善工作。
经过长时间的教学经验,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我认为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该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一、教学改革要以社会的需求为目标
当前的社会变化越来越快,因此也就导致很多的计算机相关的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的就业岗位多种多样。
在上世纪,很多的计算机相关的产业还没有兴起,相关技术也不是很发达,因此很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都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维修或者是系统操作方面的职位就职,但是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于相关人才的要求有了质的提高。
从当前计算机相关的就业市场来看,很多的岗位都更加趋于技术化,比如网络管理维护工作、计算机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等。
因此在专业教学的改革中就应该认识到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否则学生们将会空有一身技能而毫无用武之处。
校方要对应社会的需要以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更好地设置教学改革方案,从而做到针对性教学,为学生走上社会做好培养工作。
二、建立专业课程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时,应该革新教学体系,而不应该还是用传统教学中的“老三段教学体系进行教学,因为这些教学方式与内容早就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而且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的也只是对于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而对于实际的上机实践的能力却较为缺乏,这样的学生远远无法达到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在优化教学课程结构时可以适当地根据当代的需求进行规划,比如可以增设诸如《办公自动化》、《网络技术》、《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对于传统教学中的《操作系统》等内容可以大胆舍弃,对于教学内容的规划主要以实践为主,教学为辅,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掌握的相关技能以及日后的工作岗位,针对学生的特点来建立课程体系,立于当下,着眼于未来。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及时地更新,因为当前很多的内容比较老旧,而计算机相关技术又是更新换代较快的技术,因此要不断地对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涵盖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让学生在学校能够学习一些前沿的专业知识,从而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眼界。
三、教学改革要结合专业教学需要
在教学改革中不仅要积极地创新,还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并且结合本校计算机教学的特点来做出适应。
在教学时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因为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采取说教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在课下被动地听课,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互动,因此也就无法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因此教师在革新教学模式时一定要让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并且通过有效地“教与“学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来活跃课堂的气氛。
如果只是死板地对学生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对于计算机技能的学习会逐渐丧失兴趣,长此以往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引导作用,比如可以利用项目教学法或者是通过布置任务来督促学生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结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需要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加深对操作技能的印象,或者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进行教学,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基础技能。
学生只有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才能着实提高学习质量,教师也要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比如在进行《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时,教师不能仅仅靠教学,还要布置相应的实践内容,可以将安装一台计算机作为项目的主要内容进行教学,再加上学生的亲身实践,就能对相应的内容更好地理解。
四、针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改革
对于学生素质能力来说可以分为三方面具体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
因此在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时还要针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来做出相应的规划。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于计算机相关的技能的掌握,这不仅体现在知识的掌握,还表现在操作技能的掌握,只有在这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其次就是针对学生的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培养进行改革。
着重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相关的兴趣,兴趣带动其积极性,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整体素质。
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的改革应该以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并且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目标。
当前的计算机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虽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但是如果能够针对性地进行改革,还是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有价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海艳.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网友世界,2014(08).
[2]张艺,秦学礼,邓松如,朱小平.走进校门是大学生,培养出来的是职业人——高职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04).
[3]丁春明.中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0(08).
[4]汤承林.中专类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及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