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观察记录分析与措施合辑 篇一
幼儿园小班观察记录分析
在幼儿园小班的观察记录中,我注意到了一些问题和现象。首先,有一部分幼儿在班级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不愿意独立完成任务,总是寻求成人的帮助。其次,一些幼儿在群体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自我主义倾向,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玩具和资源。另外,部分幼儿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困难,表达能力较差,不善于与他人交流。此外,还有一些幼儿在情绪管理方面存在困难,容易发脾气或情绪失控。
针对这些问题和现象,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在班级活动中,可以通过逐步减少成人的帮助,鼓励幼儿独立完成任务。例如,在游戏时间中,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玩具或任务,让幼儿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同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2. 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在群体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玩具和资源。可以通过讲故事、观看视频等方式向幼儿传达分享的重要性和乐趣。同时,教师要及时制止和纠正幼儿的自私行为,并给予适当的惩罚和奖励。
3. 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和游戏等形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同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引导幼儿正确使用语言。
4. 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情绪管理课程和活动,教导幼儿正确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方式。例如,可以教导幼儿使用冷静的方式解决冲突,或者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来宣泄情绪。同时,教师要成为幼儿的良师益友,关心幼儿的情绪变化,并给予适当的安慰和支持。
幼儿园小班观察记录分析与措施合辑 篇二
幼儿园小班观察记录分析
在幼儿园小班的观察记录中,我注意到了一些问题和现象。首先,有一些幼儿在班级活动中表现出较弱的专注力,难以持续参与活动。其次,一些幼儿在社交交往中表现出较强的羞怯和退缩,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另外,部分幼儿在动手能力方面存在困难,对于手工活动和操作类任务缺乏兴趣和自信。此外,还有一些幼儿对于规则和纪律的认知较弱,容易违反班级规定。
针对这些问题和现象,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提升幼儿的专注力:可以通过游戏和活动等方式,培养幼儿的专注力。例如,在班级活动中,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任务,让幼儿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同时,要注意活动的时长和难度,逐渐提高幼儿的专注力水平。
2. 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可以通过合作游戏和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幼儿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同时,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逐渐克服羞怯和退缩。
3. 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可以通过手工制作和操作类任务等方式,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手工制作活动,让幼儿亲自动手完成作品。同时,要给予幼儿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4. 加强规则和纪律教育:可以通过制定班级规定和纪律,加强对幼儿的规则意识教育。例如,可以制定班级秩序表和奖惩制度,让幼儿明确班级规则,并明确违反规定的后果。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引导幼儿遵守规则。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相信可以有效解决幼儿园小班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帮助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小班观察记录分析与措施合辑 篇三
【#亲子教育# 导语】认真观察、分析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能够帮助教师认识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等信息,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引导策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提升经验、获得进步。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好观察记录呢?今天©为您推荐了幼儿园小班观察记录分析与措施合辑,欢迎大家的参考借鉴。【篇一】幼儿园小班观察记录分析与措施合辑
观察背景:
刚来到小一班,一个小女孩便闯入了我的眼帘,因为她身边总是有一块小被巾,不论是吃饭、睡觉,甚至是上厕所,她总是与小被巾形影不离。当找不到小被巾时,她的情绪便会有极大的改变,起初只是很慌乱,过一会便嚎啕大哭,很伤心的样子,就像是失去了依靠,变得很无助,很害怕。通过与她的妈妈交流之后才了解到,她的这一癖好是在小的时候养成的,不知不觉中就演变成了习惯。妈妈也很想将这一习惯改掉,但只要一拿开她的小被巾,她便嚎啕大哭,久而久之便不再管之,但心里还是很焦急,总担心她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会有不便。
观察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恋物癖形成的原因。
2.引导并帮助宝宝戒断原有的特殊习惯,融入正常的幼儿园集体生活中。
观察过程:
1.第一周:琪琪带着小被巾入园,当老师想将她的小被巾放下时,妈妈告诉老师:这是宝贝从小的习惯,拿下来宝贝会哭闹。
2.第二周:琪琪宝贝的情况有些加重,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都要时刻紧捏小被巾,如:进餐、睡觉、如厕、参与活动等,每一个环节中分分秒秒都在捏着小被巾,只要找不到小被巾便会放声大哭,直至小被巾出现才可能停止哭泣。
3.第三周:因为小被巾过大,琪琪带在身上难免不方便,于是老师给了宝贝一个向日葵发饰,代替小被巾戴在宝贝的手腕上,允许这朵漂亮的小花陪伴着宝贝,也坚决不会把这朵小花取下来,看着这朵漂亮的小花,宝贝笑了。
4.第四周:琪琪戴着这朵小花,渐渐引起其他小朋友的羡慕,老师也趁此机会表扬琪琪漂亮、能干,并鼓励宝贝学会分享,让其他小朋友也有机会来佩戴这朵小花。于是,宝贝开始尝试着取下手腕上的发饰。
5.第五周:又与家长做了一次深入的谈话,了解了宝贝更多的生活习惯及性格脾气,同时将宝贝在园的情况反馈给家长,争取达成家园共育的一致性,鼓励宝贝在家在园一个样,避免恋物癖的反复性。
6.第六周:琪琪宝贝已经能够主动地去分享发饰,偶尔还看到她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交流。
7.过了两个月,宝贝的恋物癖已彻底消失,真正地融入到了集体生活中来,还学会了分享,主动与爸爸妈妈说再见,积极参与到一日活动中来。
观察分析与反思:
一、案例分析
(一)“恋物”行为的缘由
1.年龄特征对自我情绪的调节
分析本案例,宝宝的“依恋”、源发于婴儿期,但并不是伴随宝宝呱呱落地那一刻就产生,而是宝宝躺在摇篮中或在妈妈怀抱里的时候逐步形成的。
通过资料的查阅发现,存在“恋物”行为的宝宝们非常之多,而且更多的“恋物”对象都为一些类似毛毯、毛绒玩具等柔软性的物品。当在生活中特别依恋某一物品而养成的经常性的习惯时便成了“恋物习惯”,并且多发生于婴幼儿的午睡。我们知道,孩子年龄越小,出现情绪问题时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弱,他们往往找不到恰当的方式加以解决。而“依恋物”的出现,恰恰能让孩子在情绪、生理上得到一定的安慰和满足。它是孩子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是设法使自己感到舒服,缓解不安或不愉快,这是一种天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孩子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孩子得到的不仅是感知觉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她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放松,进行一种情感情绪上的宣泄,并以此来自我安抚情绪和控制情感。
2.家庭教养方式的忽视
我们知道,每个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发展起着特定的作用。婴幼儿时期形成的“恋物”行为也不例外,和现代家庭中年轻的爸爸妈妈及其祖辈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上述案例中,宝宝处在四二一式的家庭中,所受的宠溺较多,且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宝宝被老人照顾的时间较长,其起居饮食几乎和父母没什么直接的接触。而祖辈的教养方式往往存在一定的偏离,宝宝一哭一闹就马上给予满足,特别是当发现某件物品能使孩子情绪稳定时,就会为了省心,很自然的把这件物品再次塞给孩子,以起到稳定孩子情绪的作用。显然这些行为忽视了孩子在情感上的需要,往往是孩子暂时得到满足,并趋于平静,但久而久之,导致孩子在情感和行为上依恋的错位,形成对物品的依赖,替代了亲子间正常的关系和交流。这些其实都是形成宝宝“恋被”习惯的根源,是纵容和默许其不良行为的教养方式对依恋行为形成所起的一种反作用。
3.分离焦虑的诱导、促使
分离焦虑是新入园的孩子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表现为孩子身处陌生的环境或是遇到陌生的人群就会感到焦虑不安、恐惧。此时,孩子就往往会设法通过各种感官来满足探索的需求或安抚自身的情绪欲望。上述例子就是明显的体现,小朋友的“恋被”行为本来只发生于睡觉时,但是在入园适应过程中由于逐步发展反而出现进餐、游戏、早操等任何阶段都要小被相随的现象。
(二)“恋物”行为的发展趋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依恋是婴儿寻求在身体上和心理上与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在一定阶段,孩子的这种“恋物”行为能帮助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建立起一定的安全感,形成一种安全依恋,有助于孩子获取身体和情感上的满足。但长期听之任之,则也会产生负面效果,重度的恋物行为还会使孩子根本无法离开所恋之物。儿时的“恋物”行为,将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社会性发展,会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全发展。
(三)“恋物”行为的解决措施
1.注意家园配合,实行家园一致,矫正孩子“恋物”行为
首先,注重与孩子的家庭进行沟通。针对宝宝的“恋物”行为表现专门和父母进行深入的交流,让家长了解“恋物”行为的利弊,更明确其长期发展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达成逐步矫正宝宝“恋物”行为的共识。其次,请家长们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的入睡过程,在孩子入睡前或孩子急切地需要该物慰藉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不再是让宝宝独自抱“恋物”入睡,使孩子渐渐减少对该物的依恋,使恋物习惯慢慢被纠正。最后,建立家园一致性,在幼儿园逐步矫正的同时,请家长们做到在家在园一个样,避免孩子“恋物”行为的反复性。
2.“忽视”恋物行为,转移注意
所谓“忽视”指的是教师或成人在动作、言语等行为上对孩子关注程度的适当减弱,其表现为注重引导,不加以刻意的分离,不再时时刻刻的要求孩子放弃,对“恋物”视之而不见,“忽视”它的存在。我曾一度对叮当小朋友采取强硬手段,但得到的结果更强化了她的“恋物”行为,更导致她时刻关注、担心自己的小被被人拿走,还担心小被被拿走而不愿上幼儿园。之后便改变了措施,在午睡时,更多地通过眼神、安抚等动作帮助她入睡,结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意循序渐进,逐步矫正
2-3岁是孩子依恋的时期,也是孩子处于依恋关系的明确期,安全的依恋关系曾伴随着宝宝的健康成长,但是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恋物”的发展会造成社会交往及生活的困难,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也要采取逐步的矫正措施,不断然要求孩子马上远离“恋物”,更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宝宝对入园新环境的适应,对“分离焦虑”的淡化,我们更多得帮助宝宝们参加有趣的游戏活动,帮助宝宝们同伴间进行简单的交流与交往,更多得给予孩子关注,帮助他们走出“恋物情结”。
二、启示与思考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感到,在幼儿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内部心理和外部环境的冲突会导致孩子各种偏异行为问题的出现,如自闭行为、退缩性行为、攻击性行为等等,依恋只是其中的一种。不论是幼儿有意或无意表现出这些偏异行为,老师及家长要及时引导幼儿改善这些行为,要有效帮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针对幼儿发育迅速但远未完善的生理特点、天真纯洁但容易受到伤害的心理特点、活泼好动但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活动特点等,我们更应将幼儿健康教育置于幼儿园工作的首位,强调“身心并重”。而诸如案例中的恋物行为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或是可以纠正的,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相互配合,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改进,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其成为健全的社会人而努力!
【篇二】幼儿园小班观察记录分析与措施合辑
观察内容:
当老师宣布区域活动开始后,小朋友们都在老师的要求下,在进区卡处排队等候来喜欢的冰淇淋,志远急匆匆的跑过来钻入人群,使劲推了推前面的高个儿幼儿想插队,见推不动,情急之下蹲下身子,从下面钻进去,顺利的找到自己的喜欢的冰淇淋,贴在“娃娃家”柜子上,成为班里第一个,冲进区域的小朋友。
进到玩具区后,他拿起玩具不停的说:“我要搭一个很长的枪......”可是他刚拿起玩具搭了两下,就改变了主意:“我不玩了......”
第二次选区:建构区,在建构区他拿了两小汽车在地垫上转了一圈,就又打算换区,老是提醒他不要总是换区,但他置若罔闻。
第三次选区是“涂涂画画”,老师引导他为上次没有画完的帽子涂色,他画了几笔就离开了。
第四次换区是娃娃家,进娃娃家后,他又跑进建构区,告诉老师:“我要开车去买菜”。在建构区他和区内的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在老师的调解下,最终和解,他自言自语:“我现在要去炒一炒”。炒好后他用盘子端着一个炒好的胡萝卜去喂睡觉的娃娃,喂完后把盘子扔在地上。接下来他举起娃娃家的床头又拍又捣,旁边幼儿来告状,他对老师说:“我要玩积木。”
老师引导他第五次换区到“建构区”。他把积木一块一块垒高,打了七八块后,看见老师走过来,赶紧报告:“老师,我摆了一个房子。”老师问:“你摆了几层楼?”他马上蹲下来头歪向地面认真的数:“一层楼,两层楼,三层楼......”
最后一次来到美工区。他拿起围裙喊:“老师,我要做这个工作。”王老师帮他穿戴好后,他认真地选画笔开始他的“大作”,连李老师中间过来替他擦鼻涕,他都没有停下来。对涂鸦,此时他开始产生极大的兴趣。
他一边专心致志地画,一边自言自语,口水还在滴滴嗒嗒地向下流。橘色、红色、蓝色、绿色,只是画单一的整线条。老师走过来和他交流:“你在画什么呢?”“画美丽的天气。”“今天是晴天还是阴天?”“晴天。”然后,他在报纸的右上角画了一个太阳,在太阳下面又画了几条横线。老师问:“下面是什么?”“白云。”“白云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他换了一只蓝色画笔边画边自言自语:“我换一朵蓝色的白云。”接下来又画了一条竖线,老师问:“这么长是什么呀?”他答:“就是长河。”然后又在旁边画了更长的一条。整个回答他没有看老师一眼,表现出极大的专注性。
结束音乐响起,马上放下排笔脱下围裙拍手回座位,老师讲评,要求建构区没有收拾好的幼儿去整理积木,他也冲过去要帮助小朋友。在别人忙着收拾时,他在旁边区域东摸西看,最后被老师带回座位。
分析:
1.由小班年龄特点决定的。
整个游戏,志远先后更换了6次区域,大部分区域只呆了30秒左右,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摆弄和初步肤浅的探索。这是因为年龄小的孩子,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活动中喜欢活动有趣的材料,会反复的摆弄,我特别的目的性,因此游戏的随意性较大。如浩程在娃娃家摆弄床头时间增长。就是因为他又发现了材料的可活动性,而选择涂涂画画区时间短,是因为给上次没有涂完的帽子继续涂色,对他缺乏新鲜感和挑战性,所以他随意涂一下就离开了。
2.家庭因素决定。
3.教师在区域游戏中适时指导的重要性。
措施:
在小班区角活动中,经常会出现频繁换区的孩子,游戏中我们允许这样的孩子存在,给他们游离、选择的时间、顺应孩子的年龄特点,但不能漠视这样的现象。更不能让孩子长期无目的地处于游离状态。
1.小班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探索活动的有力支撑,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他们提供种类少、数量多、活动有趣且形状相似的成型玩具,提高幼儿的兴趣,推动幼儿的活动,避免幼儿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纠纷,满足幼儿平行游戏的需要。
2.教师可以角色身份加入到幼儿游戏中,在与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达到指导
的目的。3.注意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成长。
4.游戏中教师必须尊重幼儿意愿,给幼儿充分的自由,以最少的干预,最多的欣赏来支持幼儿游戏,并通过讲评帮助他们积累游戏经验。
5.区域中玩具的投放,要适应不同能力的幼儿,兼顾能力强与能力弱幼儿,游戏的玩法能满足三个层次的需求:较弱的→一般的→较强的。
【篇三】幼儿园小班观察记录分析与措施合辑
观察分析:
在一次午点环节中,当大部分小朋友都已经把包子吃完时,慧慧突然跑到我面前来说:“老师我不想吃了,我不喜欢吃这个包子”。我说:“赶快趁热热把包子吃完,要不然凉了,喝到肚子里肚子会疼的”,他点了点头,然后很不情愿的用小嘴巴吃起来。
过了一会,只剩下几个孩子在吃包子了,慧慧就是其中的一个,班上的阿姨正在收拾已经吃完包子的小朋友的桌子,我在帮助其中的一位小朋友,另外一位老师也和我一样。慧慧在没有征得老师的同意下,走到垃圾桶跟前,嘴巴还念叨着:“我不吃了,我不吃了”。这时阿姨对着慧慧说:“不许扔掉,赶快回到自己的小椅子上把包子吃完”,她一脸委屈的看着我和另外一位老师,可我们都没有说话,他也只好听阿姨的话,继续回座位上吃包子,剩下的几个孩子也陆陆续续的把包子吃完了,可慧慧还是那么多,一点也不见少。
采取措施:
这时,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片文章,上面说到:“当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们要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如果你把这件事做好了,你会像喜洋洋、熊大等等一样厉害),去激起孩子的兴趣。”我想何不尝试一下,看看到底可有效果?我来到慧慧的面前,拉着她的小手说:“你喜欢熊大和熊二吗”?她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和我说了好多关于熊大和熊二的事情,我说了一句:“哇,原来他们是这么厉害的,你想和他们一样聪明吗?”慧慧很认真的点了点头,我接着又说:“如果你快点把包子吃完,你会像熊大和熊二一样强壮和他们一样聪明,那样老师和小朋友会很喜欢你的”。就在我说完这些话以后,慧慧三下两下就把包子吃完,我立即表扬了她并对他说:你真棒”!
获取成效:
在幼儿园里,作为老师要时时刻刻做一个有心的人,要灵活机动去对待在孩子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就像在慧慧的这件事上,我换了一种方式,他就可以很快把包子吃完。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孩子们的喜好,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这样不仅可以与孩子拉近距离,还可以让孩子变得自信,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很能干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