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是 篇一
按劳分配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它强调个人所得应当与其付出的劳动量成正比,旨在激励每个人都尽力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发展。按劳分配的核心理念是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自己劳动所应得的报酬。
按劳分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按劳分配能够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在这种制度下,个人的收入与其劳动数量和质量成正比,因此人们会更有动力去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这对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按劳分配能够提高分配的公平性。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付出获得相应的回报,这种分配方式更能够体现每个人的价值和贡献,减少不公平现象的发生。最后,按劳分配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人们在获得公平回报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梦想。
然而,按劳分配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按劳分配可能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由于不同人的工作量和质量存在差异,按劳分配可能会造成一些人收入较高,而其他人收入较低。这就需要社会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调整收入差距,确保分配的公平性。其次,按劳分配可能会忽视一些非劳动因素对收入的影响。有些工作可能需要更高的知识和技能,而有些人可能由于个人原因无法付出较多的劳动。这就需要社会在分配上给予一定的补偿,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总的来说,按劳分配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提高生产力,同时也能够体现分配的公平性和个人的价值。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按劳分配的局限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调整,以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按劳分配是 篇二
按劳分配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按劳分配的核心理念是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自己劳动所应得的回报,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原则。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按劳分配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按劳分配可能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由于不同人在工作量和质量上存在差异,按劳分配可能会造成一些人收入较高,而其他人收入较低。这就需要社会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调整收入差距,确保分配的公平性。同时,我们也需要重视贫富差距的影响,采取措施促进财富的公平分配,防止社会矛盾的加剧。
其次,按劳分配可能会忽视一些非劳动因素对收入的影响。有些工作可能需要更高的知识和技能,而有些人可能由于个人原因无法付出较多的劳动。这就需要社会在分配上给予一定的补偿,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也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人们的技能和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此外,按劳分配还需要与其他分配方式相结合。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分配,如按需分配、按资分配等。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分配制度,提高分配效率和公平性。
总的来说,按劳分配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提高生产力,同时也能够体现分配的公平性和个人的价值。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按劳分配的问题和挑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以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按劳分配是 篇三
按劳分配是
题目:
按劳分配就是按()
A、劳动者的潜力分配个人消费品
B、劳动者带给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C、劳动力的价值分配个人消费品
D、劳动者在生产中的职责分配个人消费品
答案:B
解析:
按劳分配,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带给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没有能够到达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差别,劳动还未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等原因,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相关阅读】
按劳分配原则是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从我国实际状况出发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这个原则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用心性,建设社会主义,有重大作用。由于劳动潜力不同,家庭人口不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这是一个“弊病”,但在社会主义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务必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对平均主义,选取适宜的按劳分配的形式。
原因
社会主义经济中产品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旧的社会分工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按劳分配的具体含义和实现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非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所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分配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能够透过不同形式实现.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基本资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知识如何参与按劳分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参与分配已经越来越普遍,并且也越来越得到人们普遍认同。我认为,知识是作为脑力劳动的成果参与分配的,也是一种按劳分配。我们明白,一般的劳动成果(产品或服务)只能使用一次(或曰一个寿命周期),只能供一人或一个社会群体使用,因而这种劳动成果也就只能一次性地参与按劳分配。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成果,从理论上讲,其使用的范围、时间和频次具有无限性,除非有更新的知识将其代替、淘汰、推翻。所谓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劳动成果的享用者对劳动成果的所有者支付的报酬。享用者越多,支付的报酬也就越多,一般的劳动成果是以其数量来争取其享用者的,例如工厂能够造出成千上万台电视机,以争取成千上万的消费者,每个消费者都要向工厂支付报酬。电视机是复制的,每复制一次,都要支付相同的劳动,因而每一台电视机只可能获得一次报酬,企业和参与电视机制作
的职工也只可能凭自己的劳动成果参与一次按劳分配。知识这种特殊的劳动成果虽然也需要必须的载体,其载体也需要复制,但其本身却不需要复制,不需要再付出新的劳动。不管有多少消费者,只要他购买知识产品,他就要支付报酬。也就是说,不需要复制的知识,能够参与无数次的分配;一次性的脑力劳动成果,能够无数次获得报酬。这不仅仅不是对按劳分配的否定,恰恰是按劳分配贴合逻辑的发展。专利、发明、科技成果等作为股份,参与企业的分红,实际上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肯定这一点,有利于知识经济的发展。
强调按劳动成果分配,是否会造成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呢?我们不应忘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里一向强调,按劳分配实际上仍然体现了资产阶级权利。在共产主义到来之前,只能按照某一客观尺度进行分配,这种分配只能是必须程度的合理。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经济。按劳动成果分配,有利于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用心性,也更能体现经济还不发达或还未充分发达社会的公平。至于因此引起的收入差距,则需要国家来进行必要的调整。
由“谁”来进行分配
我们首先来看是“谁”在对企业进行分配。不可否认,国家依然掌握着对企业进行分配的相当大一部分权力。国家透过财政政策,抑制企业其他要素参与分配的比例,提高企业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的比例,对那些吸收劳动力数量多、质量高的企业实行某种倾斜政策,等等,都体现国家对企业在进行按劳分配。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分配的主要不是国家,而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仅就产品(服务)市场而言,“看不见的手”,本质上是对产品(服务)进行分配。也就是说,是按劳动成果进行分配。当然,由于劳动成果有一个是否被市场理解的问题,市场进行的“按劳分配”包含变量也较多。但是,我们所说的劳动是有效劳动,那些不被市场理解的劳动成果,实际上是无效的`。无效的劳动或劳动成果不能参与分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排除其他因素,将市场界定为一种理想状态,那么能够说,市场对企业进行的按劳分配是最充分的。
企业对职工进行的按劳分配,是在扣除了马克思所说的全部扣除,再扣除其他要素参与分配的份额之后进行的。不同的企业可能采用不同的分配方式;计件、计时、奖金能够同时采用。近年来,平均主义逐渐被打破,按劳动成果进行分配已逐渐构成制度。70年代笔者当工人时,一个师傅技术水平差,手脚慢,一天做一台产品也要搞到晚上十一二点(我们一天能够做两台产品),竟被工人评为劳模、“铁人”,受到嘉奖。如今,像他这样的人在企业里再难混下去,下岗的可能性最大。由于改革的滞后和历史的惯性,国营企业的按劳分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较而言还不如其他类型企业搞得好,因而束缚了职工的用心性,一些能干人纷纷跳槽,就是例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是按两个层次进行的。不同企业之间的职工,即使其付出的劳动是相同的,甚至其劳动成果也是相同的,但所获得的分配却不相同。现实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甲厂的高级工程师的收入还不如乙厂的清洁工,丙厂的劳模的所得还不如丁厂的学徒工。在工厂时,有好几个师傅给我提出这种问题,使我无法回答,这也是我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最初动因。
虽然上述现象存在有其合理性,但从社会角度来看,不同企业之间的相同劳动及相同的劳动成果,毕竟是平等的。相同劳动及相同的劳动成果在分配上的悬殊差距对按劳分配原则是一种冲击,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需要国家透过法律的、行政的各种手段加以调整,例如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对高收入者征税,对低收入者给予补贴等等。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完善,职工能够自由流动,上述现象的尖锐性将逐步得以缓解,但却不可能完全清除。
关于“劳”的含义
按劳分配的核心是“劳”,但是,对“劳”却有不同的理解。在一般教科书中,“劳”首先被理解为个体的“劳”,其次被理解为劳动本身,再次被理解为只有复杂简单之分,而没有优劣之分。我认为,这样的理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按劳分配原则,是很不利的。这种理解,也是目前一些职工对按劳分配产生疑惑的根源。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实际上国家是一个大企业,不同的职工在不同的工厂里,但实际上仍然是国家这个大企业的一分子。那时,按劳分配是由国家进行的,每个职工都是平等的,因而把“劳”理解为个体的“劳”,尚有某种合理成分。改革开放,国家不断向企业放权,最终使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在这种状况下,国家进行按劳分配,应对的不再是职工个体,而是企业。因此,再把“劳”理解为个体的“劳”,就很不妥当了。我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劳”首先应当理解为是企业的“劳”。国家透过宏观管理这只“手”,市场透过“看不见的手”,共同对企业进行按劳分配。企业“劳”越多,获得的分配也就越多。一方面,国家和市场对企业进行按劳分配;另一方面,企业对职工也要进行按劳分配。在企业内部,“按劳分配”之“劳”就是个体的“劳”。由于管理模式不同,企业也可能只对车间、班组进行分配,但职工最终获得的分配还是按自己个体的“劳”计算的。如果企业的“劳”不多,个体的“劳”再多,个体也难以获得较大的分配物。事实上,甲厂高级工程师的收入不如乙厂工人,丙厂劳模的收入不如丁厂守门人的状况,在现实中随处可见。如果我们不把“劳”既理解为企业的“劳”,又理解为个体的“劳”,就难以解释这种现象,职工的疑惑也就难以消除。当然,上述“不平等”现象需要国家采取措施,予以调整。不同企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调动职工的用心性。按马克思的本义,按劳分配之“劳”,是指一般劳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理解为具体劳动。我认为,与其理解为劳动本身,不管是具体劳动还是一般劳动,不如理解为劳动成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本身往往难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换,从而获得分配之物。劳动成果直接进入市场,成果越多,能够透过交换获得越多的分配,从而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即使是在企业内部,由企业对职工个体进行的按劳分配,也应按劳动成果进行。劳动有有效劳动、无效劳动之分,有一般劳动、具体劳动之别,有复杂劳动、简单劳动之异,其区分和计算都是相当麻烦的事,甚至是不可能的事。劳动成果是劳动的最终体现。有效劳动多,劳动成果就多。劳动成果一旦作为商品,本身就体现了一般劳动。劳动成果科技含量高,反过来证明其复杂劳动含量高。因此,按劳动成果进行分配,应是按劳分配题中之义。按一般教科书的说法,按劳分配的“劳”是指劳动者带给给社会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不是指劳动的优劣程度,而是指劳动的复杂程度)。劳动数量按时间计算,而劳动质量即复杂程度却无法计算。事实上,劳动不仅仅有数量之分,不仅仅有简单复杂之别,而且还有优劣之差异。社会需要并认可的劳动,才是有效劳动。但是劳动的优劣是无法透过劳动本身来判定、来计算的,只有透过劳动成果来判定和计算。劳动成果体现为产品或服务,既有数量属性,又有质量属性,而且能够直接理解社会的检验,其对分配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按劳动成果分配,才能将按劳分配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