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喽喽教学设计 篇一
阿喽喽教学设计:提升学生英语口语的方法
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了一门必备的语言技能。而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口语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口语时遇到了困难,如何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成为了重要的课题。本文将介绍一种名为“阿喽喽教学设计”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首先,阿喽喽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而在阿喽喽教学设计中,学生扮演着更加主动的角色。例如,在英语口语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积极参与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英语口语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其次,阿喽喽教学设计注重真实情景的模拟。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只能通过书本上的例句来学习英语口语,而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阿喽喽教学设计提倡在课堂上创造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的环境中练习口语。例如,在购物场景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卖家和买家的角色,进行真实的对话练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英语口语知识。
最后,阿喽喽教学设计重视反馈和纠错。在学习英语口语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犯一些语法错误或发音不准确的问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往往只会纠正学生的错误,而忽略了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然而,在阿喽喽教学设计中,强调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实时的反馈和纠正,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让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综上所述,阿喽喽教学设计是一种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参与度、真实情景的模拟以及反馈和纠错的机制,学生可以更好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教师们可以尝试使用阿喽喽教学设计来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阿喽喽教学设计 篇二
阿喽喽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他们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对学习缺乏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教师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介绍一种名为“阿喽喽教学设计”的方法,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阿喽喽教学设计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使用讲授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和厌倦感。而在阿喽喽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英语歌曲或者有趣的英语视频,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
其次,阿喽喽教学设计强调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明确的目标来指导自己的学习。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只知道要完成作业或者考试,对于学习的目标并不清楚。而在阿喽喽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并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例如,在英语口语课堂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制定每周的口语练习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评价标准。通过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可以更有动力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阿喽喽教学设计注重学习内容的个性化。每个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例如,在英语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涵盖不同主题和难度,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些自主学习的资源,如在线学习平台或者英语学习网站。通过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阿喽喽教学设计是一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们可以尝试使用阿喽喽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阿喽喽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填词的新民歌,山区建起了水电站,流水被引到山坡灌溉农田,儿童们喜笑颜开,编了这首新民歌高兴地颂唱家乡面貌的巨变。
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嘹亮、自豪,第6—第9小节的节奏与旋律进行方式,与后面的音乐形成对比,使第10—第13小节更显开朗;第二乐段较为口语化,旋律中不时交织着三拍子,非常亲切、真挚,具有一定的戏剧性和表演性。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歌曲《阿喽喽》,能够注意歌曲中不同节拍的变换,并唱准时值。 2.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
3.能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并进行分组表演。
三、教学重、难点
1.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歌曲《阿喽喽》,能够注意歌曲中不同节拍的变换,并唱准时值。
2.在读谱教学中学习《阿喽喽》的歌谱。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及导入师生问好
师: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一首歌曲,如果你会唱呢请跟着
大昌汗学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教学设计
我们的录音一起唱。(播放《彝家娃娃真幸福》录音)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曲叫做《彝家娃娃真幸福》。老师再请同学们聆听一首歌曲,一边听一边根据曲调的特点还有它的衬词你能说出它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吗?我们一起来听。《播放《阿喽喽》录音》
师:同学们你们听出来了吗?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怎么听出来的呢?
生:我觉得是彝族的。因为我听到跟《彝族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曲中有一样的衬词。
师:这首歌曲和我们刚才听到的那首歌曲中的衬词很接近,而且和那首歌曲的曲调也有相似的地方。老师告诉大家这首歌曲就是贵州彝族儿歌《阿喽喽》。(教师板书课题,书写拍子、调号、词曲作者)那么这节课,我们要到贵州的彝乡去走一走了!(出示PPT,请学生大声读出来)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全国彝族人口776万多人,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内。
贵州全省有彝族五十余万人。彝族不仅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化艺术,还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比如彝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其中以火把节最为隆重,人们通常在这一天载歌载舞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快乐。以燃烧火把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人和朋友的一片祝福。
师:贵州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彝族人民有不少居住在山区,那里有很多的梯田,过去都是靠人力挑水或用水车来浇灌梯田,现在呢?请大
大昌汗学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教学设计
家看一看《阿喽喽》的歌词,“流水上山坡”!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么歌词中流水为什么会上山坡呢?(学生回答:用抽水机将低处的水抽上来或是电力灌溉)。同学们说得很好,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建起了好多中小型的水电站,山乡有了电,就能引水上山了。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阿喽喽》就是从儿童们的角度歌唱这一山乡巨变的。
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聆听歌曲,结合课本发现咱们这首歌曲是单拍子歌曲吗?为什么?(因为这首歌曲当中有变化拍子的地方,其中有四二拍为主当中也出现了四三拍的地方)我们再来听一听,其中究竟有几处四三拍的地方?师:同学们听出来了吗?这首歌曲中有几个地方出现了三拍子?生:只有四个小节是三拍子的,其他小节都是二拍子。
师:这首歌曲是描写贵州彝族孩子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来学习这首歌曲。
(二)学唱歌曲
1.请学生迅速识谱,请个别同学读谱。 2.分句学唱乐谱。(两遍)
3.填词逐句学唱歌曲。(教师用琴弹奏)
师:反复记号处两次的演唱可以唱出对比来,由于贵州那个地方山区很多,讲话会有回音,因此,我们该如何演唱?(强、弱)生:我们可以一强一弱的演唱它。
师:第20、21小节处连贯演唱,演唱痕迹不要太明显。
大昌汗学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教学设计
4.歌曲处理与分析
请学生完整演唱一遍歌谱。一边唱一边思考问题。
问题:这首歌曲在用的音符上面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有什么特点?教师伴奏请学生演唱。师:同学们考虑出来了吗?生:我发现6出现的次数比较多。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中6多次出现,乐曲的开始与结尾处都是6,因此我们把这种6出现的次数比较多,而且结束在6的歌曲,我们通常称为以6为主音的歌曲。
那么我们之前学习的好多歌曲是结束在1上,我们称之为以1为主音的歌曲。
问题:同学们学得哪里要难唱一些?可以提出来,我们单独学唱。生:第一个句子里的“喽阿喽哩喽”比较难唱。
师:带着疑问演唱“他是谁指路唉?”“它是我指路”(贵州小朋友自己在指路,可自豪演唱)三拍子处可柔和演唱。
师:那么我们怀着对家乡的赞美、无比自豪的感情来演唱第二段歌词。(教师伴奏)
(三)表现歌曲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师:这首歌曲活泼风趣,曲调也有丰富的变化和对比,这就为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提供了可能,为了更好的表现歌曲,请同学们思考下为歌
大昌汗学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教学设计
曲设计演唱形式。(提示:歌曲中有很多句子是问答的形式,可小组讨论)请同学们设计出合理的演唱形式。
例如可将领唱(包括男声或女声领唱)、女齐、男齐、齐唱穿插起来演唱。下面是方案之一,供参考,教师应启发学生设计出多种方案,通过对比演唱,确定最佳方案。
(齐)阿喽喽,阿喽喽,流水上山坡喽阿喽哩喽。
(女齐)它是谁指路哎?它听谁的话哎?(男领)哎,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男齐)你见过没有?你信不信?(女齐)你信不信?(男领)哎!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你见过没有?(齐)你信不信?唱第二段歌词时,将男领改为女领,男齐与女齐对调,就会有一种新鲜感了。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一起接触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正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多样性,才使得我们56个民族就像56朵花一样在祖国的大家庭中越开越绚丽!
六、作业背唱《阿喽喽》
七、教学反思
歌曲《阿喽喽》的节拍是二拍子和三拍子的混合节拍二拍子容易掌握但是突然转到三拍子节奏就掌握不好,就连平时领悟强的学生都有困难。这时我在黑板上写出三种不同四三拍的节奏型先熟悉各种节奏型的特点,然后进行分组练习、集体合拍。学生的兴趣点一下就被
大昌汗学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教学设计
找到了,再加上比赛学生们节奏感非常强,并积极踊跃参与到打节奏这一环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形式练习节奏的方法非常有效。同时在节奏训练中用正确的方法可以训练肢体协调。尤其是用双手拍出相同时值的节拍。对课堂中的个别差异还要进行个别指导使他们不掉队,跟上学习进度。反思这种集体练习、个别指导、比赛提趣的教学方法既能解决难点,又能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
阿喽喽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用舞蹈参与歌曲的表现,用演奏参与音乐欣赏。
[智育目标]:
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喽喽》。
[素质发展目标]:
1、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
2、 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读谱教学中学习《阿喽喽》的歌谱,用五线谱教学的班级学习l=bE的首调唱名法。
[教学难点]:
在读谱教学中学习《阿喽喽》的歌谱,用五线谱教学的班级学习l=bE的首调唱名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磁带。
学生活动设计
唱歌。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到贵州的彝乡去走一走了!
贵州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彝族人民有不少居住在山区,那里有不少的梯田,过去都是靠人力挑水或用水车来浇灌梯田,现在呢?大家看一看《阿喽喽》的歌词,“流水上山坡”!流水为什么会上山坡呢?(学生回答:用抽水机将低处的水抽上来或是电力灌溉)。同学们说得很好,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建起了好多中小型的水电站,山乡有了电,就能引水上山了。今天我们要学唱的歌曲《阿喽喽》就是从儿童们的角度歌唱这一山乡巨变的。
2.学唱歌曲《阿喽喽》
(1)听赏范唱录音数遍,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印象。
(2)讨论歌词,理解歌词。
(3)跟着范唱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跟着伴奏带放声歌唱,要求唱出自豪、热情的感情,但要控制好声音,防止喊唱。学生演唱时教师可以指挥来提示速度和强弱。
3.学唱歌谱
这首歌曲的歌谱中有四处用了3/4拍,课本中已经提示,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如边唱边挥拍,这四个小节应用四三拍子的图式挥拍。
4.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这首歌曲活泼风趣,曲调也有丰富的变化和对比,这就为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提供了可能,例如可将领唱(包括男声或女声领唱)、女齐、男齐、齐唱穿插起来演唱。下面是方案之一,供参考,教师应启发学生设计出多种方案,通过对比演唱,确定最佳方案。
(齐)阿喽喽,阿喽喽,流水上山坡喽阿喽哩喽。
(女齐)它是谁指路哎?它听谁的话哎? (男领)哎,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男齐)你见过没有?你信不信?(女齐)你信不信?(男领)哎! (齐)你哟信不信啰?唱第二段歌词时,将男领改为女领,男齐与女齐对调,就会有一种新鲜感了。
教后反思
歌曲《阿喽喽》的节拍是二拍子和三拍子的混合节拍,二拍子容易掌握,但是突然转到三拍子节奏就掌握不好,就连平时领悟强的学生都有困难。这时我在黑板上写出三种不同四三拍的节奏型,先熟悉各种节奏型的特点,然后,进行分组练习,集体合拍。学生的兴趣点一下就被找到了,再加上比赛,学生们节奏感非常强,并积极踊跃参与到打节奏这一环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形式练习节奏的方法非常有效。同时,在节奏训练中,用正确的方法可以训练肢体协调,尤其是用双手拍出相同时值的节拍。对课堂中的个别差异,还要进行个别指导,使他们不掉队,跟上学习进度。
反思这种集体练习、个别指导、比赛提趣的教
学方法既能解决难点,又能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
阿喽喽教学设计 篇五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一首歌,这首歌曲运用了我国一个少数民族的民歌音调,叫《花儿朵朵》。现在听老师来唱一唱。
(老师唱)唱起来,跳起来,大家多愉快。手拉手儿转起来,好像花儿朵朵开。师:会唱的同学和老师一起唱。边唱边想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师生一起唱歌)生:(摇头表示已经忘了是哪个少数民族)师:(点击出示彝族姑娘的服饰)你们看,这就是歌中所唱的彝族姑娘,她们的裙子多漂亮啊!生1:彝族姑娘的裙子很有特色,颜色十分绚丽。生2:姑娘的裙摆越往下越大。
生3:当她们跳舞的时候,裙子就像花儿在开放。
师:(点击出示彝族小伙子的服饰,板书“彝”字)彝族男子的服饰也很有特色。前面顶着高高的“英雄结”,后面留着长长的“天菩萨”,身上披着一件大大的斗篷,吃着香喷喷的米饭,穿着用丝线绣花的衣服。彝族人能歌善舞,你们看,他们将腿跷得高高的,正在跳舞呢!生:(看着老师边说边写出一个“彝”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师: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学唱一首彝族歌曲《阿喽喽》,从歌曲中感受彝族独特的民族风情。 [设计意图]——选择与本课教学有关的文化,并有机融入音乐教学中著名学者洛秦说:“音符是记录音乐的符号,曲式调性是建构音乐的手段,声音也只是音乐的载体。音乐的真正源泉是人和他的文化。”本课所教唱的歌曲《阿喽喽》是一首彝族儿歌。彝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和学生的距离比较遥远。让学生适当了解彝族文化,能使他们更好地感悟歌曲内涵,表现歌曲意境。彝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有着灿烂而丰富的音乐文化。音乐的情境性更多源自音乐本身,教师从一首学生曾经学过的歌曲《花儿朵朵》导入。当师生一同歌唱的时候,仿佛置身于歌舞海洋,和彝族同胞一起载歌载舞,尽情欢乐。
彝族拥有众多支系,服饰更是丰富多彩,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本课选用了最具特色的“三色裙”让学生初步了解,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转向彝族文化。
教师将对彝族男子服饰的介绍,非常巧妙地藏在“彝”字中。教师边说边写,上面的字头就像彝族男子头上的“英雄结”和脑后的“天菩萨”,中间的一横就像彝族人爱穿的大斗篷,中间有彝族人爱吃的“米饭”和绣花用的“丝线”,下面的“竖”和“竖撇”就像彝族人跷着腿在跳舞呢!从学生专注的神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被深深吸引。这种“充满文化意蕴”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他们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期待。
二、音乐活动
师:(点击出示一张彝族村落图)彝族人居住在美丽的大山里面,《阿喽喽》是那里的孩子最喜欢唱的童谣。跟老师来学一学,阿喽喽——生:(跟老师模唱。节奏拉宽,速度放慢)师:唱准时值,注意中间有一个任意延长记号,我们应该唱得怎样呢?生:要长一些。
师:好,看着老师的指挥来唱这个延长音。让我们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老师指挥学生演唱,并作延长处理)师:彝族人居住在美丽的大山里,我们站在这边山头唱歌,如何让对面的小伙伴听见呢?生1:将手放在嘴边,帮助声音传得更远。生2:像在远处喊人一样。
师:对!想象自己站在高高的山头上向对面的小伙伴唱歌。将眉毛抬高,嘴巴张圆,深深吸一口气,做好准备,向远处唱歌——(唱)阿喽喽——
师:(点击幻灯片,在最后一小节加上附点)师:你发现歌谱中有了怎样的变化?生1:在最后一小节加了一个附点。生2:这个音应该唱3拍。师:它的拍号还是2/4拍吗?生:不是。
师:是几几拍呢?生:3/4拍。
师:(老师点击,在第三小节加上拍号3/4)师:在一首歌曲中,同时出现两种拍号,称为混合拍子。生:(齐读)混合拍子。
师:指挥学生再唱“阿喽喽”,并唱准时值变化,同时用动作引导学生用高位置的声音将歌声传得很远。
[设计意图]——为音乐文化寻找一个恰当的承载方式:情境
“阿喽喽”是歌曲的名字,也是歌中的衬词,在歌曲一开始就出现,非常富有特色。在这个环节,教师安排了一些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彝族人的生活方式,学习音乐知识。彝族人生活在大山里。学生跟老师放慢速度、拉宽节奏模唱歌曲第一乐句“阿喽喽”,“想象自己站在高高的山头上向对面的小伙伴唱歌”。这种情境模唱,让学生初步体验了彝族人在大山里唱歌的感觉,在情感的驱动下,学生自然而然地调整歌唱的姿态、呼吸和位置,将自己的声音送出很远。在唱唱说说中,很快理解了这个衬词,并带着很好的发声状态唱了出来。在乐句的中间加入一个任意延长记号,引导学生关注并演唱出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音乐感受。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用悠长的声音,恰当地表现了歌声在山谷间回荡的情景。
在最后一小节加入附点,让学生观察节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巧妙地引出3/4拍的概念,形象地感悟了由2/4拍向3/4拍的转化,引出“混合拍子”的概念,可谓一举多得。
“音乐蕴含着文化,文化孕育着音乐。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专业技术层面的特殊训练,这是区别于他种文化的重要特色。”学习音乐应该以“音乐为本”,学好音乐本身的技能与技巧,让嗓音和乐器发出“漂亮”的声音,才能准确地表现音乐。这是“音乐表现”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是如果片面地强调技能技巧的重要,忽略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就会扼杀学生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制约他们文化素养的提升,音乐也会因此显得干涩、空洞,缺乏生命的活力。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音乐知识和音乐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音乐情境中感受文化,在文化情境中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三、学唱《阿喽喽》
师:请大家完整欣赏歌曲《阿喽喽》。注意聆听歌曲中“阿喽喽”出现了几次,和我们的发声练习有什么关系。(范唱歌曲)生1:出现了一次。
生2:在歌曲的开头就出现了。生3:和我们唱的有点相似。
师:老师将第一句再唱一遍,你们再对比一下。(老师范唱第一乐句)生1:没有延长音了。生2:速度变快了。
生3:前面的“阿喽喽”和我们唱的差不多,后面还有一个“喽啊喽”。
师:你的耳朵真灵!将音乐的变化都听出来了。现在跟着老师的钢琴将第一句轻声唱一唱。生:(跟琴唱)师:前面的“阿喽喽”唱得很准确。后面的衬词变密集了,出现了十六分音符,注意唱清楚。跟老师再唱一唱。生:(模唱)师:我们将开始的发声练习用较慢的速度加在前面唱,然后再用稍快的速度将歌曲的第一句接在后面唱。边唱边体会,歌曲让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情景。生:(在老师的指挥下演唱)生l:慢速演唱的“阿喽喽”加在前面,就像是在呼唤对面的小伙伴和我们一起唱歌。生2:速度快了,情绪变得更加热烈,好像所有的小朋友在一起唱歌了。师:说得真好!我们再来唱一唱,把体会到的意境表现出来。生:(在老师指挥下再唱) [设计意图]——文化背景下的唱歌教学1 《阿喽喽》是一首填词的新民歌。山区建起了水电站,流水被引到山上灌溉农田,儿童们喜笑颜开,编了新歌词来歌颂家乡面貌的变化。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说歌词的加入“束缚”了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但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歌词的内容,从文化的角度重新阐释音乐作品。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第二个环节使用的发声练习“阿喽喽”,源自歌曲的第一乐句。拉宽节奏,放在歌曲前面演唱,既让学生再次熟悉了旋律,又用音乐营造了一种氛围——呼唤小伙伴来对歌,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山歌式”的呼唤。上海音乐学院的杨燕迪教授说:“仅仅感受音乐而不思索音乐就会失去音乐的真髓:仅仅思索音乐而不感受音乐便丢掉了音乐的灵魂。”在这个环节,我将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对音乐作品的文化阐释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变得更强了。师:(老师在学生后面接唱下一句)歌中唱了什么?生1:流水上山坡。生2:它听我的话。
师:我们都知道,水是往低处流的,这儿的流水却会上山坡,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儿啊,彝族孩子该怎样表现这种神奇呢?生:(跟琴唱,自由表现)师:神奇的感觉应该用怎样的力度来表现呢?生1:弱一点儿。生2:神秘一点。
师:你们就是那个彝族孩子,用对歌的形式将这种神奇而有趣的事情唱出来。生:(看着老师的指挥再练习) [设计意图]——文化背景下的唱歌教学2 “音乐和诗是天然契合的艺术。”歌词流动着音乐的韵律。歌曲就是可以唱的诗,歌曲中的歌词和旋律是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首歌曲的歌词,非常富有童趣。通过彝族儿童的视角,将彝族村寨发生的新变化——“引水上山灌溉”唱了出来。“水往高处流”、“水听我的话”,在彝族孩子的眼里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啊,教师通过歌词的“解读”,让学生担当角色,唱出神奇的感觉。接着,教师又引导孩子:用怎样的力度才能表现出神奇的感觉呢?在教师用语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马上调整了自己的演唱力度,同时也注入了热烈的情感来表现。在唱歌教学中,常常听到教师用“再欢快些”、“慢一点”、“柔和一些”等词语来要求孩子唱出“音乐的变化”。为什么要这样变化,孩子并不理解,他们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地歌唱,被动地变化,显得很无奈。因为没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歌声缺乏灵性,感情也非常淡漠。长此以往,孩子对在音乐课上学唱歌失去了热情。文化背景下的唱歌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关注歌曲本身蕴含的美,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歌词,通过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中表现的文化元素。“对歌”是老百姓喜欢的一种音乐生活,他们通过音乐交流思想。增长智慧。通过创设在山区对歌的情境,让学生很好地感悟了彝族这一独特的音乐文化。师:在这句的后面(第13~14小节),有一个长长的延长音,要延长几拍?生1:3拍半。
生2:还有半拍要休止。
师:是啊,我们在山上唱歌。歌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我们再唱一唱。生:(跟琴将延长音的时值唱足)师:山谷间传来了——回声(学生回答),请大家分组尝试在歌曲的13~14小节处加上一个回音的效果。
生:(分组练习,然后汇报展示。师生共同评价,评选出优秀创意,全班一起练习) [设计意图]——文化背景下的唱歌教学3文化背景下的唱歌教学,不是将歌曲和文化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的相互融合。作为教师要反复聆听、吟唱歌曲,深入挖掘和民族文化有关的音乐元素,引导学生关注、感悟、表现。彝族人生活在大山里,歌声高远悠长,这个“特质”在歌曲的第
13、14小节得到了体现。此处也是一个难点,音区较高,时值较长,后面的15小节又开始变换节拍,增加了学习难度。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安排了一个学生自主创作的环节——学生分组在乐句最后延长音处加伴唱,模拟回声的效果,很好地表现了彝族人在大山里歌唱的意境,解决了延长音的时值问题,以及下一句开头不能准确进入的难点。
师:在歌曲的后半段出现了混合拍子,我将拍号遮起来了。你能猜出被遮住的是几几拍吗?生:第一个是2/4拍。师:哪个同学来点评一下?生:这个小节只有一个音符,这个音符唱两拍,是2/4拍。师:我们来唱一唱,注意两拍后接下一句。
生:(在老师带领下练习演唱,特别注意2拍子与3拍子的衔接)师:其他三个拍号用同样的方法。(具体方法略)师: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这首歌曲。现在请大家来唱一唱歌谱,边唱边找出歌曲中相同的乐句。
生:(跟老师轻声唱谱,找到相同乐句后举手示意)生1:
7、8小节和
9、10小节一样。
生2:
19、20小节用了反复记号,同样的旋律唱两遍。
师:请你们分成两组,一组唱一句,进行对歌。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的歌声更优美,更能表达彝族孩子的情感。
生:(将身体稍微侧过来,面对面而坐,开始对歌)师:请你们分组演唱这两句,说说用怎样的力度和情感来演唱。生:应该稍微轻一些。师:为什么?生1:歌词表现的是彝族孩子在问话,要唱出话的感觉。生2:彝族孩子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是故意这样问。生3:他们很自豪。
师:歌中蕴含的情感非常丰富,你们要努力表现。(指挥学生练习。学生自学第二段歌词,然后完整演唱歌曲)师:这首歌曲用对歌的形式,表现了彝族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能否用自己的歌声把对歌的过程表现出来?在歌曲的开头加上引子,呼唤小朋友来对歌。中间我们开始对歌,最后加上尾声,很热烈地结束。
[设计意图]——文化背景下的唱歌教学4在学会歌曲之后,教师又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感悟富有特色的音乐文化——对歌。根据歌词内容,应该是一半同学扮演彝族孩子先问。到第二段的时候,由另一半的孩子回答,这样平均分割,显得非常呆板。因此老师结合读谱教学,让学生寻找相同的乐句,然后分别请两组同学变化座位——相向而坐,进行对歌。带着对歌词的理解,学生体会到歌曲蕴含着的丰富情感,神秘的、自豪的并自己设计动作,进行对歌。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唱得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接着,教师又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歌声表现“对歌”的过程。首先,用发声练习的曲调,放慢速度演唱,呼唤小伙伴来参加“对歌”;接着,分角色演唱歌曲,表现彝族孩子对歌的情景;最后,用悠长和渐慢渐弱的声音唱出“阿喽喽”,用最热烈的情绪发出一声响亮的“嗨”,表现对歌活动圆满结束。
四、拓展延伸
师: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经常用歌、用舞表达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彝族人最喜欢跳的舞蹈是《阿细跳月》,我们来欣赏一个片段,感受一下这段舞曲是几几拍子的。生:(聆听主题,随着音乐拍手感受节拍)师:每小节有几拍?生:(迟疑地)好像是5拍。
师:这首乐曲是5/4拍的。我们学过2/4拍、3/4拍,也了解了它们的含义,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5/4拍吗?师:5/4拍就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5拍。
师:彝族人在舞蹈的时候,常常要加上拍手和“嗨嗨”的呐喊声,请你们自己在音乐声中加入。
生:(跟着音乐创作练习,然后分组展示,师生评价)师:彝族人最隆重的节日就是火把节了,几千人甚至几万人围着火把一起跳舞。那是多么壮观啊!让我们一起去参加他们的火把节吧!(在音乐声中,师生围成圆圈边歌边舞,用音乐表达欢乐的心情) [设计意图]——在音乐中感受彝族文化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有着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彝族文化是纷繁的。最终有望成为课程内容的只是其中的核心部分,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优选和设计。在本课的最后,我精心选择了最具彝族特色的民乐合奏《阿细跳月》,作为主题性文化情境课程资源让学生欣赏。从歌曲中的2/4拍、3/4拍,过渡到《阿细跳月》中的5/4拍,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我还选择了最富特色且简单易学的彝族舞蹈《跳月舞》让学生学跳,在歌舞中加入激越的拍手和呐喊,让学生感受彝族独特的音乐文化,拓宽了他们的音乐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