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 篇一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我近期阅读的一本书。通过这本小说,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探索和对于自由意志的思考。
小说以苏联莫斯科为背景,讲述了一位作家与恶魔玛格丽特之间的故事。作家通过和玛格丽特的接触,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无力和渺小,同时也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自由意志的存在。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恶魔玛格丽特的形象,展现了人性中的善恶之间的斗争。玛格丽特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角色,她既迷人又可怕,既温柔又残忍。她代表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矛盾性,让我不禁思考人的行为和选择背后的动机。
同时,小说中也探讨了自由意志的问题。作家在面对玛格丽特时,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无力和束缚。他无法摆脱恶魔的诱惑,也无法改变自己内心的软弱。这让我思考了人是否真正拥有自由意志,或者说我们的行为是否受到命运和环境的限制。
此外,小说中还涉及了对权力和官僚主义的批判。通过描写苏联社会的腐败和虚伪,作者展现了权力对于个体的压制和摧残。这让我思考了现实社会中权力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在面对权力时的选择与抗争。
总的来说,《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本充满思考的作品。作者通过恶魔玛格丽特的形象,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自由意志的存在。同时,他也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批判。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人性和自由意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 篇二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部充满幻想与现实交织的小说,通过对人性和自由意志的思考,让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感悟。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两个平行的故事线索,展示了不同世界的碰撞和交织。一方面是作家与玛格丽特之间的故事,另一方面是犹太人耶稣的故事。这种双线叙事的方式,给了我很大的想象空间,也让我对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边界产生了思考。
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小说中的角色们都展现了各自的矛盾和复杂性。作家面临着内心的挣扎和对自由意志的思考,而玛格丽特则代表着人性中的欲望和追求。这让我不禁思考,人性中的善恶之间究竟是如何平衡的,自由意志是否真的存在。
另外,小说中对权力和官僚主义的批判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描写苏联社会的腐败和虚伪,作者对权力的滥用和对个体的压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让我意识到,权力对于个人自由的限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个人在面对权力时应该如何选择和抗争也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小说中的幻想元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通过恶魔玛格丽特的形象,作者展示了一个充满奇幻和神秘的世界。这让我明白,现实世界并不是唯一的存在,而在幻想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和勇气。
总的来说,《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本充满思考和启发的作品。通过对人性和自由意志的思考,作者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对权力和官僚主义的批判也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 篇三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天后,我终于快速读完了这一本内涵极其丰富的名著,时间紧任务重,为了防止消化不良,写了一大堆笔记……
刚开始的几章读起来是有点难的,不仅有大量关于神话与社会的巧思被藏在字里行间,更关键的是,俄罗斯的名字真的都很长啊喂(误)!不过读到后面就顺利多了,而且画面感也变得越来越强,越来越通畅。
这本书给我一种废弃游乐场的既视感,让我想起20xx年的时候去旧金山,渔人码头旁边破旧的橱窗里的已经有点掉漆的小丑雕塑(后来才知道那原来是一个机械博物馆),让人有点没由来的毛骨悚然,读书读出了一种恐怖谷效应,但又发觉正是因为与真实相近,才会有这种效应嘛!
讲到真实,其实书里自己也有cue到啦,
“让人伤心的到并非这些话本身,
而是这些话里包含着真相。”
去查了作者的背景故事,才发现这几乎就是他本身的处境,39岁的布尔加科夫就有了这种预感,“水正渐渐漫过他的船”,因为真实被阻挠,但他还是无处不提到这些真实。
虽然书名是《大师与玛格丽特》,但第一步给我最深思考的还是沃兰德,书里给他安排的角色是撒旦,可读起来他似乎更像一个“生
命说书人”,他不只是撒旦本身,他也是事件的创作者,是凌驾于世界层面更上一层的时间层面,所以他的存在给读者了另一种视角,有一种解释和记录的功能。所以那些幻象与指引到底是撒旦还是人们的命运本身?
我发现这是一座与命运有关的钢铁围城。
确实,时间是看不见的,我们这些普通人只能用钟表、四季或者时令食物来做一些具象的感知,就像书里所有“正常人”都在否认这些魔法的存在,因为实在没法切身体会到,不得不说,那伊万确实是个天选之子了,这种相遇也说明了他注定与命运和社会认知对抗,在周围步调一致的环境中孤身对抗的是很难的,于是他被社会判定为精神分裂。这种情境是会让人恐惧与自我怀疑的`,而恐惧与痛苦会让人轻易看到自己体内有关死亡的念头,那么恐惧与痛苦是否与死神相连?它们与撒旦又有什么关系呢?
就像伊万一样,每一个遇到撒旦的人都会被这场“机械化”的精神瘟疫传染,成为“疯子”,这是作为时间意义存在的,也是时间创作者沃兰德造成的。这些概念让我想到《时间杀人事件》,
“每个幸存者寡言又疯癫。”
伊万经历了一番自我革新与争辩的过程,他独立思考,终于冲破了人类自己制造的文明的牢笼,可能是自由,也可能是持久性的疯狂。
如果你喜欢神话、宗教、真实与禁忌的矛盾或者其他神秘的话题,那这本书很值得研究。这本书到了第二部分就彻底进入了怪诞的盛会,大师被困在人间,而玛格丽特开始扮演女王,烧不毁的手稿则是戏中戏般的存在。
或许玛格丽特才是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吧,她清楚自己痛苦的根源,她能欣赏大师的作品,书里随着她的出现让神话故事的意味变得更强,或许因为她才是真正的阅读者。与她相比,其他人的悲剧或许单纯来自撒旦,每个人都有不可否认的罪过,可每个人也都死有余辜,真正的错误其实是那些既定规则。
所以,“他不配得到光明,他只配得到安宁。”
这本书的结尾相比前文就幽默许多了,世间人们依旧在匆匆寻找魔法师、夹鼻眼镜与抱着汽油炉的猫……
人们终究没逃出这座钢铁围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