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音乐论文范文篇一
标题: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探析
摘要: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而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行探讨,旨在为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教育;重要性;方法
引言: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儿童综合素质的重要时期。音乐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本文将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接受音乐教育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大脑发育迅速,感知能力和记忆力较强,对音乐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较高。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此外,音乐教育还可以提高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的方法
1. 游戏教学法:学前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喜欢玩耍和探索。因此,将音乐教育与游戏相结合,可以激发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唱歌、跳舞、打节奏等形式,让儿童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
2. 故事情境法:学前儿童对于故事情节和角色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和角色扮演,将音乐与故事情节相结合,让儿童在情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听觉训练法:学前儿童的听觉发育较为敏感,通过听觉训练可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儿童辨别音乐的节奏、旋律和音色,培养他们的听觉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结论: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培养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应重视音乐教育的实施,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凤霞, 赵雷. 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探析[J]. 理论探索, 2018(12): 83-84.
[2] 王洁, 郭莉. 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的方法研究[J]. 音乐学刊, 2019(2): 32-34.
学前教育音乐论文范文篇二
标题: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对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要: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旨在探讨音乐教育对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和具体作用机制。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教育;幼儿;认知能力;影响
引言:幼儿期是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音乐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音乐教育对幼儿认知能力的积极影响和具体作用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音乐教育对幼儿认知能力的积极影响
1. 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幼儿对声音、节奏、旋律等音乐元素的感知能力。通过音乐教育的训练,幼儿可以更好地感知和辨别不同的声音,培养他们的听觉和触觉能力,提高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
2. 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在音乐教育中,幼儿通过唱歌、朗诵等形式,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听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在音乐教育中,幼儿可以通过创作歌曲、编排舞蹈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可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具体作用机制
1. 感知-认知机制:音乐教育通过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进而促进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幼儿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需要对声音、节奏、旋律等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2. 情感-认知机制:音乐教育通过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进而促进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幼儿在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歌曲、舞蹈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促进他们的情感认知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3. 社交-认知机制:音乐教育通过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而促进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在音乐教育中,幼儿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共同创作音乐作品,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交认知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结论:音乐教育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感知-认知机制、情感-认知机制和社交-认知机制来实现。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应重视音乐教育的实施,为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 杨丽娟, 张丽红. 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对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J]. 幼儿教育科学, 2019(6): 67-69.
[2] 陈丽华, 周琳. 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影响[J]. 音乐教育研究, 2018(4): 46-47.
学前教育音乐论文范文 篇三
对于幼儿声乐教学,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情、动作、道具等教学手段,让幼儿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歌曲的情绪,从而使幼儿更加积极有感情的去唱歌,去表现。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在初学阶段,基本上都是模仿学习,特别是学唱歌。因此,教师除了要用丰富的表情和美好动听的声音去传递外,还必须要会用夸张的动作,或者模拟歌曲的某个情景等,这样会更加有效的调动幼儿歌唱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幼儿更加准确的理解歌曲内容。如:在演唱幼儿歌曲《我的好妈妈》中,声乐教师可以扮演妈妈的角色,这其中甚至可以穿家庭主妇式的妈妈服装等,通过模拟情景和一些手势、表情等一系列动作来完成表现歌曲的内容并与幼儿进行接触与互动,让幼儿能够及时的想到妈妈工作生活时的情景、妈妈的辛苦、妈妈的疲劳。然后教师再引导幼儿去模仿,去模拟等,如帮妈妈捶捶背、倒茶、搬椅子给妈妈坐等肢体语言来表达对妈妈的关心。孩子们不仅从歌唱中感受到老师的真情关爱,还可以从快乐中体现出教育的意义。如幼儿歌曲《数鸭子》,歌曲节奏鲜明、旋律流畅,歌词朗朗上口,如果教师戴上可爱的小鸭头饰,再模仿小鸭子一摇一摆的形象表演并与孩子们互动起来,就更能调动幼儿演唱的兴趣和表演的欲望,幼儿会置身于忘我的音乐境界里,既有益于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更便于幼儿体会学习歌唱。所以体态互动在歌唱活动中不仅能让幼儿直观的感受歌曲的不同情绪,而且还达到了传递关爱和教育的目的。
学前教育音乐论文范文 篇四
摘 要: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育模式也得以创新发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分析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
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而言,音乐课程体系重学术理论而轻实践能力培养问题较为严峻,其必然导致学生知识面变窄,实践技能不足,无法有效满足幼儿园实际教育工作需求。为此,必须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进行深入而科学地改革,以进一步完善音乐课程体系,实现音乐教学目标。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而社会对于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而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则对教师要求更多,其在具有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基础上,还要求对其性格品质、心理素质以及音乐教学能力等具有较高要求。
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更能起到无法替代的辅助作用。教师在对学生音乐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音乐知识和唱歌技巧,更能逐步养成良好性情和行为习惯等,并有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提升,表演能力的增强,优秀品质的形成,对于学生未来成长成材至关重要。
高职音乐教学涉及内容丰富而广泛。由于學前儿童年龄小,尚未形成独立智力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所以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音乐基础知识的讲解、演唱技巧的传授、审美情趣的养成以及音乐启蒙教育等内容。因此,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应突出对于美的认知及体验,使学生能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和认知美。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发展现状
我们说要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音乐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就必须先掌握目前该专业发展中音乐教学的发展现状和总体水平状态。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个性特点以及综合素质来分析,其相对师范院校学生尚且存在较大差距。由于高职学生大部分之前都缺乏专业培训经验,其个人音乐特长以及音乐水平较差,没有或者很少实践锻炼经验,相对而言知识掌握能力和个人学习能力等都需要提高。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相对师范院校学生不具优势,在音乐专业知识学习掌握上存在较大困难。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课程有:音乐基本理论知识课程,音乐欣赏课程,钢琴课程,舞蹈课程,声乐课程以及实践技能学习课程等,均为基础学习内容。每门课程下又进行了细致划分。纵观以上课程均与幼儿音乐活动密切相联,且未来学前教育实际工作中会直接表演给幼儿观看的,因此要求所有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以及实践应用技巧。要求学生学会音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学会总结探究,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从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模式分析,其更多注重科目分化以及细节划分问题,尽管能够确保学生扎实掌握所学音乐知识,然而灵活应用能力较差,其无法实现弹跳唱等技能的整合应用,无法突显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学生全面提升音乐素养,对今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存在许多不利因素。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改革建议
目前人们生活普遍较高,同时对学前师资选择及组建要求日益提高,对幼儿师资水平要求增长速度较快,因此学前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较高音乐素养水平,才能满足学前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
1、逐步完善音乐课程结构。长期以来,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更注重培养幼儿教师的基础理论素养及知识,其课程教学体系也以此为准则加以构建的,理论知识学习占据了教学的绝大部分比例,而音乐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关注不足,导致了学生音乐知识面较窄,音乐视野不宽阔,无法灵活运用掌握的技能。教学中学生也没有进行音乐教育实践锻炼的平台,因此音乐教学成效相对不高。对此,要求科学规划调整现在音乐课程结构,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教育教学新思路新模式。针对音乐课程设置缺失精准定位,功能模糊不清等问题,在制定音乐教学目标时,要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进行制定,绝不能单纯进行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更应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针对音乐课程设置单一以及分支过细等情况,要改变过去钢琴、声乐、舞蹈等课程都是单纯一方面教学缺少交流及彼此渗透的状况,而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学科之间的互动参与以及渗透作用,增强音乐教学的活力,帮助学生建立扩散思维,形成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可以说,音乐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于音乐教学成效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必须科学设置音乐课程,完善课程体系结构,实现课程科目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贯通,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增强音乐素养和能力,达到有效教学目的。
学前教育音乐论文范文 篇五
摘要:
高等学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对我国未来的人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品质也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就学前教育来讲,现代父母更注重对孩子的全方位教育与培养,逐渐加大了对孩子艺术方面的教育比重。学前音乐教育是目前学前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也就对我国高校的学前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本文将针对高校学前音乐教育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能为我国学前音乐教育提出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高校;学前教育;音乐;文化
学前教育是个人教育的开始,优质的学前教育能为给人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音乐是一门积聚审美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学科。从儿童时期开始,广泛的接触音乐,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增加审美修养的目的。因此,现在的家长十分重视学前教育及学前音乐教育。为了使幼年学生能够获得更高水平的学前音乐教育,优秀的师资条件必不可少。为此,国家教育部门及各高校,应该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力度,培养出更为专业的学前音乐教师。
1高校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的学前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音乐教育人才。进而可以对我国的儿童教育起到重要作用,能够使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同时也能够保住学校儿童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十分有必要。
对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承。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开放程度的增加,优秀的外来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引进。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现在的年轻人更多的在接触国外不同类型的音乐,了解国外的音乐文化及其发展,更多的关注到了国外音乐的魅力,但却忽视了对本民族文化的接受、传播和继承。目前,多数年轻人对国外的歌唱技巧、乐器演奏及音乐历史的了解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音乐。外国音乐在国内的广泛传播,一方面丰富了人们选择音乐的范围,但另一方面,也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音乐的传播,并不仅仅是对几个音符或是一段旋律的传承,更重要的是透过一段音乐能够使一段文化得以渗透,进而传递给更多的人,被更多人所了解。音乐文化,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独特的优点,才在各国的文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开始学会聆听音乐、培养音乐感觉的开始。因此,学前音乐教育必须得到重视与发展。各个教育机构,应该通过科学的学前音乐教育,使幼儿学生学会去接受优秀的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进而才能对民族文化有所了解。而想要培养幼儿学生去接受和了解民族音乐,对学前音乐教师的要求就相应增多。高校是优秀人才的重要发源地,因增加对学前音乐教育的投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工作要求的优秀教师。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指路人,只有足够优秀的教师,才能是幼儿学生在学习的最佳时期接受到适合他们的优秀民族音乐教育。进而为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尖山水平打好基础。
对学生人生观的构建。幼儿时期,对个人的品德和人格的形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会对个人的一生都产生重要的影响。音乐可以传递文化,影响个人的思想形成。优秀的学前音乐教育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各个高校在进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只有培养出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人才,才能够在之后的学前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音乐本身能够传递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秀音乐文化的吸收能够对学前儿童的整体素质带来一定的提升。儿童音乐作品中通常包含了正确的人生观和对美的理解,对这些作品的传递是学前教育的重点工作,做好了这项工作,将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有重要意义。
2对高校学前音乐教育文化内涵的加强
为提升学前教育工作人员的音乐教学水平,高校应采取合理的手段,增加对学前音乐教育学生的文化内涵培养。
学前教育音乐论文范文 篇六
古人有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简单地说,就是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但是这样的自我安慰也是一种想象的过程,即通过某一事物对自我需求进行想象。在我们的学前教育中,让孩子进行自我想象也是一种幼儿所需要掌握的情感能力。而这样的情感能力在艺术教育中显现得特别明显,理论上,我们把这种情感体验称为“通感”。
一、关于通感
当我们聆听一首动听的音乐,当我们欣赏一幅精美的图画,当我们倾听一个美妙的故事时,许多生动的画面会不期而至,从而带给我们生活中无数的意外,让我们感到生命中无数的惬意,这是因为有“通感”的存在,让整个生命绽放得如此绚丽。
(一)通感的内涵
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是指某一感觉系统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不仅引起自身直接的、相应的反应,还能触发其他感觉系统共鸣的一种心理现象。从通感角度来说,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沟通的。在日常生活中通感也经常出现,如闻到满屋的饭菜香,即使还没有食用,就能想象出美味的佳肴;闻到沁鼻的花香,就能联想到满满的一大片花田,这就是通感。
(二)艺术通感的内涵
艺术通感是通感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体现,指的是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能对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经常有感于物,有悟于心,从而在创作时感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进入幼儿园,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和自然.有了更多的审美感知对象。此外,幼儿的语言系统也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而且视、听、触、味、嗅各感官的功能也开始得到完善。他们已经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美的感知和审美情感,并且也开始接触一些特意安排的艺术教育活动。
二、艺术通感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价值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儿早期音乐能力的开发与发展,依赖于系统的音乐教育,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取决于成长的环境以及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结果。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外界的认知是不同的,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同样,对音乐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幼儿往往需要借助自己的身体动作、语言、绘画、表情等各种感官形象个性化地自然表达出来。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包括:幼儿韵律活动、幼儿歌唱活动、幼儿音乐节奏活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笔者将就这四个方面结合自身的教学浅析艺术通感在学前儿童音乐活动中的价值体现。
(一)艺术通感在韵律活动中的价值体现
幼儿阶段已掌握了基本的走、跑、跳等动作,并喜欢随音乐做一些轻松而有节奏感的动作。翻阅幼儿艺术教育的教材,韵律活动的比例在音乐活动中越来越多地体现,如在大班上学期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中,在32个音乐活动中有11个活动是韵律活动,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进行韵律活动?如何才能让幼儿真正地体会到韵律活动的内涵?在以往的韵律活动中,教师往往是让幼儿根据音乐自己创编各种动作,由于幼儿经验有限.经常出现动作简单、缺乏美感或创意,甚至不会创编动作等现象。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现状?我觉得执教韵律活动的老师首先必须具有非常好的舞蹈功底和音乐感受力,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经验,充实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以及节奏的把握,让幼儿感觉美,发现美,体会美。并且将“通感”运用到活动中,利用图画、语言或多种方式,可以让幼儿多方面地感知,激发幼儿进行想象和得到情感的体验。
如,在大班韵律活动“熊和石头人”中,在第一课时学会“熊和石头人”这首歌曲以后,第二课时重点就是玩同一个韵律游戏。
在学习歌曲的时候,教师就让幼儿感知什么地方是小朋友,什么地方是大熊,因此孩子们根据音乐能够比较好地感知,知道轻快的音乐是小朋友,重重的声音是大熊。在对第一课时进行复习后,就要和孩子们开始进行韵律活动了。
活动过程:
①教师引导幼儿用简单的动作表现歌词内容。
②播放音乐,启发幼儿随音乐自由做简单的舞蹈动作。
③教师将幼儿自主创编的动作进行整理,带领幼儿听音乐进行动作表演。
④分角色扮演玩游戏:熊和石头人。
怎样才能更好地记住歌词的内容呢?教师的问题一提出孩子们就回答可以做一些动作,因此有了第一部分,我唱歌,请孩子们根据我的歌声来创编动作,大家想出了很多的动作,在唱“小鸟喳喳叫”时,大多数孩子做出了小鸟飞的动作,在唱“小兔蹦蹦跳跳”的时候,大多数孩子做出了小兔跳的动作。而其他的歌词孩子们也能根据歌词进行动作的创编,在幼儿表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通过语言指导和必要的动作示范,鼓励幼儿结合乐曲做出多种有趣的动作。当幼儿能够用动作表现歌词后,我就请小朋友随着音乐来进行表演,让幼儿得到听觉、动觉的刺激。最后的游戏中,幼儿在音乐伴奏下,用动作、姿态、表情等来表现音乐的内容、性质和音乐形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的审美感受,反应能力、创造能力也由此能够得到提高。
(二)艺术通感在节奏活动中的价值体现
节奏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灵魂,是音乐的生命所在。因此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也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幼儿园艺术教材中,专门的节奏活动是不多的,但是培养和训练幼儿节奏感的方式多种多样,利用打击乐是非常好的表现方式。
如在大班打击乐活动《木瓜恰恰恰》。
活动过程:
①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教学挂图上的图谱学习相应的节奏型。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学习将音乐与图谱相匹配。
③教师引导幼儿倾听A段音乐,在每一句的句末随节奏念“恰恰恰”。
④教师请一个幼儿指图,其他幼儿拍节奏,并在A段音乐每一句的句末随节奏念“恰恰恰”。
⑤幼儿学习看指挥分声部拍节奏。
⑥教师引导幼儿探索配器方案。
⑦幼儿看教师指挥,用打击乐器演奏。
在这样的活动中,又要让幼儿学打节奏,又要让幼儿感受音乐,又要让幼儿配器演奏,如果没有其他途径的帮忙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活动中,我利用了图谱,并且图谱均用了水果表示,能够更加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后面的配器演奏中,不同形象水果的方式也能使幼儿借助视觉上的刺激分清自己演奏乐曲的内容。并且在活动中教师的身体动作、指挥等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更好地调动幼儿的眼、手、身体、耳朵等感官感知并表现音乐。在活动最后,我发现,虽然幼儿既要用眼睛看,也要用耳朵听,同时还要操作手中的乐器,但是通过多种感官的运用却能让幼儿掌握得比较好。
(三)艺术通感在歌唱活动中的价值体现
以往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弹琴,幼儿学唱,在反复的学唱与练习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会歌曲。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幼儿都会感觉到枯燥,幼儿的兴趣也会在一遍遍重复学唱中渐渐消失。在歌唱活动中,旋律是音乐表现情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人们在听音乐时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旋律。不同的歌曲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如《大中国》表现的是比较振奋人心的爱国场面;《甜蜜蜜》表现的则是邻家女孩般细腻的情感。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幼儿掌握好歌曲旋律,把握好音高,往往会借助一些直观教具、图片、手指动作等来促进幼儿掌握和理解,通过建立的视觉、动觉形象与听觉形象一致起来,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旋律感。
如在大班音乐活动《羞答答》。
活动过程:
①幼儿通过游戏理解“羞答答”的意思。
②幼儿学习歌曲。
③教师引导幼儿创编歌舞表演的动作。
④幼儿一边演唱一边完整地做动作,表演时结合表情,与同伴做对应动作时配合默契。
这个活动是非常清晰的,第一部分理解,第二部分学唱,第三部分创编,第四部分表演。这几个环节层层递进,首先借助游戏让幼儿对活动的难点“羞答答”有很好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唱歌并创编动作。由于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因此在歌唱活动中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歌曲。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不是仅仅让听一听、唱一唱,而是动起来,因此歌唱教学也会变得趣味盎然。
(四)艺术通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价值体现
幼儿音乐欣赏活动可以使幼儿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丰富他们的音乐经验,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情感,并使他们初步养成倾听、理解、个性化表现音乐的能力。我们要培养幼儿从小就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及音乐听觉,使幼儿有一个艺术的头脑、一双音乐的耳朵、一颗美好的心灵。
作为一个一线的幼儿教师,我觉得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最难上的,因为要让这么小的孩子理解音乐之中的内涵,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借助幼儿的各种感官(动作、视觉等)来一起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大班音乐《森吉德玛》表现的是草原上的宁静悠远和欢腾热烈两种不同的意境。
活动过程:
①幼儿边倾听音乐,边观看图片。
②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讨论。
③教师配乐诗朗诵。
④幼儿根据两段音乐的不同情绪创编简单的动作,随音乐即兴起舞。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通感是体现得最明显的。从活动过程里可以看到,在每个环节中,视觉、听觉、动觉都很好地有效运用了。在第一环节中,通过结合图片倾听音乐的方式能够给孩子们带来视觉刺激,从而更好地让幼儿了解音乐的情感色彩,发现两个段落的区别。在第三环节中,两种声音的听觉感受又给幼儿带来了不一样的音乐感受。而第四环节则是幼儿对音乐感受力的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我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而在音乐的教学中,我想,上好一次音乐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通感”,让音乐打开所有孩子的心灵。